歷史虛無主義在其歷史敘述中,有著自己的一套手法。直面近一個時期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我們既要把握其實質與危害,同時,也要考察其敘述手法與說理邏輯,從多個方面來揭露其荒謬性和虛偽性,戳穿其貌似精致的“畫皮”。
總體來看,歷史虛無主義不是用發展的、全面的、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歷史,而是用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待歷史;不是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持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不是從歷史事實出發設身處地地考察歷史,而是從既定的觀念出發去裁剪歷史;不是去探究歷史現象背后的本質和規律,而是糾纏于紛繁復雜的偶然性枝節。正是由于堅持這樣的方法論,才導致了對歷史的“虛無”。
這正如列寧所說:“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頁)
一、背離矛盾分析法,固守機械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也是辯證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人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行之有效、普遍使用的方法論,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正確方法。矛盾分析法通常包括一分為二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重點和主流,以及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等觀點、原則和方法。
歷史虛無主義者在方法論上完全背離矛盾分析法,一味固守機械分析法。所謂機械分析法,就是以片面的、靜止的、孤立的觀點看待歷史,忽視甚至否認歷史事件背后的矛盾,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用機械分析法對待歷史,必然犯下歷史唯心主義的錯誤。
比如,由于無視或遮蔽中國革命背后尖銳而復雜的社會矛盾,無視或遮蔽革命發生的必然性,而錯誤提出所謂的“告別革命”論。由于不懂得一分為二的方法,不懂得重點論和兩點論,在看待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錯誤時,往往采用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片面夸大毛澤東的錯誤,不尊重甚至完全忽視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所作出的歷史功績,從而作出完全違背歷史事實的錯誤評價。由于堅持靜止的、孤立的觀點,而不是采用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黨的歷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有意無意地夸大黨在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所犯的錯誤,而看不到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所創立的豐功偉績,對黨的歷史地位和貢獻、對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不負責任的錯誤評價。在評價帝國主義對華殖民侵略的歷史時,歷史虛無主義者堅持機械分析法,一味地肯定侵略者對于傳播西方現代工業文明、推動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功勞,而完全不顧侵略者的罪惡動機和侵略行徑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歷史罪惡,完全不顧帝國主義侵略給中華民族精神和物質上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可以說,由于方法論的錯誤,歷史虛無主義丟掉的不僅僅是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甚至連中國人起碼的道德和尊嚴也一并拋棄了。
二、反對歷史分析法,固守概念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對待歷史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和方法。堅持歷史分析法,就是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條件出發去研究歷史,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評價時,設身處地地從當時的歷史條件出發,從而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和正確的觀點。堅持歷史分析法,還要求我們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特別注意歷史發展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根源及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對任何歷史事件的研究都要注意它的前因后果,特別是對現實問題的研究,一定要注意考察其歷史淵源,在弄清歷史和現實關系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態勢,并根據歷史發展規律,準確預測其發展前景。
與歷史分析法相反,歷史虛無主義固守的是概念分析法。所謂概念分析法,就是堅持從所謂的“公平”“正義”“仁愛”“普世價值”等抽象概念出發去研究歷史,去評判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注重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脫離歷史事件發生的特定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以概念度量和裁剪歷史,從而得出違背史實的錯誤結論,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出不公正的評價。在研究現實問題時,不去考察其歷史淵源和前因后果,而是從抽象概念出發就事論事地進行武斷評判。
比如,歷史虛無主義者在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時,一味地指責其破壞性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毀滅性,甚至認為其破壞性和毀滅性僅次于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的破壞性和毀滅性,而完全忽視了在社會矛盾極端尖銳的背景下,農民戰爭發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正義性,無視太平天國運動在瓦解清王朝專制統治、打擊外來侵略者、推動中國歷史發展方面所起的積極歷史作用。上世紀80年代,有電視專題片以西方文明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對古老的中華文明極盡貶低之能事,徹底否定中華文明的歷史地位及其發展前景,完全不顧中華文明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無視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獨特歷史地位,當然也不承認中華文明歷史演進的歷史規律,更看不到中華文明旺盛的生命力及其美好的發展前景。
三、放棄階級分析法,固守抽象分析法
階級分析法是我們研究階級社會歷史時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用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和觀點對階級社會的歷史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把握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基本脈絡,從而對歷史做出正確認識和客觀公正地評價。就中國歷史來說,階級社會的存在可謂源遠流長,從古代史到近現代史,階級分析法無疑是研究歷史的普遍有效的科學方法。
所謂抽象分析法,就是在研究階級社會歷史時,不去考察特定對象的階級立場和階級觀點,不考慮其階級利益,而是把歷史對象看作超階級的普遍存在,片面強調普遍和一般,忽視或否定歷史對象的階級特點和階級局限,從而對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做出錯誤的評判。當然,抽象分析法不懂得階級矛盾在階級社會的普遍存在,不懂得階級矛盾對于階級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因而,也看不到階級社會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背后所隱藏的階級斗爭及其發展規律。
比如,歷史虛無主義者只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反”“五反”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殘酷性,而沒有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尖銳復雜的階級矛盾,沒有看到各種反動勢力對于新政權的仇視、敵視及其窮兇極惡的破壞和反撲活動,沒有看到反動勢力的破壞活動對于新政權的威脅、對于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因而也就看不到“鎮壓反革命”等運動的歷史合理性,從而對這些歷史事件作出了錯誤的評判。再比如,歷史虛無主義者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改良和革命做出了厚此薄彼的評價,同樣是由于其不懂得階級分析法,不懂得在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背景下,革命發生的歷史必然性;同時,認識不到清末的改良派受制于其階級局限,不可能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而犧牲其階級利益,也就不可能在改良的道路真正堅持下去。
四、否定社會分析法,固守“人性論”分析法
“人性論”主張抽象的人性,反對具體的人性,否認人的歷史性、社會性和階級性。它脫離人的社會發展,脫離人性得以形成的現實生活環境,認為存在著一般的普遍的人性,比如“人性善”“人性惡”,等等。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
人是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是特定社會關系中的存在,人的各種習性、觀念等都是在特定社會關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盡管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動物一樣具有自然屬性,然而人的本質規定性并非自然屬性,而是社會屬性,只有社會屬性才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依據。離開了特定的社會關系,人就不成其為人。當然,人性本身又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是隨著社會關系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也就是說,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實踐生成的,是社會生成的。
因此,并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正如毛澤東所說:
“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頁)
“人性論”是以唯心主義世界觀為理論基礎的。堅持唯物主義世界觀,必然堅持客觀物質生活實踐對于人的觀念和意識的先在性、本源性,必然要從現實的物質生活實踐及其社會關系出發考察人的本質及價值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從唯物史觀出發,把握到了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規定和關于人的解放和發展的客觀規律。與此相反,“人性論”分析方法則是從唯心主義世界觀出發,從人的主觀意識出發,從人的生物性需要出發,去考察人性問題,當然看不到具體的社會的人,而只看到抽象的人。
“人性論”的主要危害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導致歷史認識的錯誤,二是引起價值評價的混亂,三是動搖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比如,一些“人性論”者對歷史事實和歷史資料做選擇性處理,以西方價值觀裁剪黨史國史,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必然難以作出公正的評價。還有人在“人性論”引導下,一味強調文化的世界性而否定文化的民族性,一味強調文化的一般性而否定文化的特殊性,完全不顧中國的國情和文化價值的獨特性,把西方價值觀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和最高準則,以此否定中國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否定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動搖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確有其特定的手法。這些手法充分體現了其唯心史觀的理論實質。只有從方法論或手法層面深入剖析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根源及其實質,才能更好澄清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現實危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高戈里: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輿論戰場建設——關于推出“新中國大改造叢書”的建議
2017-07-2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