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巖評】這是一篇近日媒體上傳播甚廣的“財經記者報道”文章,標題好打眼球:《“僵尸企業”關閉在即!百萬人工作中央揪心》,貌似解讀中央精神,卻未見實際作者署名。
文中尖銳指出,清理過剩產能、關閉“僵尸企業”,可能新增數百萬下崗失業工人。盡管如文所述,這是“極端情形”的假設,但無疑,應為當下“供給側改革”最需要重視解決的問題。
然而,文章的開頭,似以巧妙的筆法,造成了一種印象:之所以要承受今天這番“痛苦”,是緣于進入新世紀后,“一場‘國進民退’的浪潮,國企成為壟斷的代名詞”。這恐怕并非客觀歷史事實。
更要害的,文章重點,是借此話題,公開大膽地推崇當年英國國企私有化的“經驗”。鼓吹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私有化涉及了國內2/3的國企,經過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英國經濟整體效率得到顯著提升”;極具誘惑力地忽悠,“在私有化進程中,公眾成為國企改革最大的獲益者”,“每5個英國人就有一名小股東”;還歸結出一套保證英國私有化改革成功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機制。難道這就是今天中國國企改革、去產能、清“僵尸”的學習樣板嗎?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不可不謂“用心良苦”!
當然,這樣的話,肯定不是一兩個“財經記者”的意思。回想不久前,中央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出臺,強調“做優做強做大國有企業”時,一些私有化鼓吹者情緒跌落、咒罵“國企存在就是問題”的情景,現在,他們好像又發現“新大陸”,注入“興奮劑”了。
這一輪國企改革、清理重組,會不會導致國企走私有化道路,會不會給勞動者帶來并非“紅利”而是“痛苦”的不堪命運?這正是廣大人民群眾所疑惑和擔憂的!
特轉此文,與大家共析。我們相信中央,人們關注事實。
附:【財經記者報道】
“僵尸企業”關閉在即!百萬人工作中央揪心
下崗這兩個字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來說是一個痛苦不堪的回憶,不是一個loser可以概括的,談到國有企業,國人始終情感復雜。上世紀90年代,人們將此和下崗分流、政策買斷聯系在一起,對于很多親身經歷過的人(尤其4050人員),更是構成難以抹去的慘痛回憶。進入新世紀后,隨著一場“國進民退”的浪潮,國企成為壟斷的代名詞,備受社會各方詬病。
相信有不少人內心還是挺慌張的,因為根據最新的政策,不少黃昏企業和僵尸產業將會面臨重組與關閉的風險。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化解產能過剩”列為明年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重點指向運營低效、對經濟形成拖累的僵尸企業。
“僵尸企業”關閉在即!
何為“僵尸企業”?指那些沒有辦法繼續經營、應該破產但又沒有破產的企業,這些企業以吸食銀行貸款和政府資金為生。有經濟學家指出,僵尸企業曾拖累日本經濟二十年,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元兇。
目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更是把“去產能”列為2016年五大結構性改革任務之首。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日前表示,要堅定處置“僵尸企業”,使產能和總需求大體均衡,止住產品價格下跌態勢,讓優質企業增強信心。堅持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是去產能總的方針和原則。今后將制定包括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等多方面配套的政策體系,對處置壓力大的地區給予專項獎補,并在資本市場等方面進行支持。
“從短期來看,關停國有僵尸企業將立即造成相關企業員工失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則告誡,要想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就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的考驗。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煤炭、黑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礦采選、造紙和紙制品業等九個產能過剩嚴重的工業行業就業總人數2,731萬人,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數的29%,工業行業就業占第二產業的比例67%,第二產業占總就業的比例30%。
“在調結構、化解過剩產能方面,因國企在相關行業占比最大故將成為改革主體,可以說,2016年對于一些國企來說將是過關之年,攻堅之年。”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表示,目前國有企業在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行業、重化工行業分布較多,國企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而去產能作為明年的重點任務,意味著這些國企將退出市場。
他指出,去產能首當其沖的是八大行業,即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鐵礦石、有色金屬。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占70%—80%,虧損面達80%,利薄如紙,在這些行業中的國企“去產能”任務很重,很多“僵尸企業”將退出市場。
“供給側改革突破口是要對‘僵尸’企業實行清退,時間緊、任務重,必須主動出擊。”李錦指出,去產能、清退“僵尸企業”可以總結為五大路徑:一是從解決“僵尸企業”入手,關停并轉,用產權轉讓、關閉破產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二是剝離出來,重組合并,重新配置資源;三是用“騰籠換鳥”的思路去換產品、換技術,換新的運營方式,提供有效供給;四是擴大出口,開辟新的市場,從需求端加快去產能;五是加快產能輸出,在供給端消化產能。而通過并購重組,可以有效緩解去產能的陣痛,同時重塑企業活力。
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失業人員的重要載體
假設極端情形,當前虧損企業在未來兩年全部關閉,將新增失業564萬人,年均新增282萬人。從行業來看,煤炭、化纖、黑色金屬冶煉的從業人員最多,影響程度相對更大。
總理動真格!300億資金“清僵尸”,國務院稍早提出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以加大力度化解過剩產能。據媒體報導,該專項資金首期規模可能在30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于退出過剩行業員工社保安置,推動“僵尸企業”退出。報導援引行業人士稱,對于上述專項資金的來源,在火電上網價格調低后,高耗能行業的銷售電價沒有調整,這部分多出來的利潤,將設立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
很顯然,龐大民營經濟尤其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失業人員的重要載體。有分析預估,2014年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達到3.1億人,同比增長5.8%。按此增速,第三產業每年可新增就業2,000萬人,因此,承接僵尸企業失業人員壓力并不大。并且,考慮到中央財政補貼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即使一批4050人員短期無法就業,至少也能維持基本的生存。
事實上,擴大財政補貼和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充其量只能降低失業人員的痛苦,尤其對于4050人員,由于年齡限制,倘若失業就很難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除保障基本生存外,如何讓他們在退休之前擁有一筆安享生活的“福利基金”,則顯得至關重要。
這只有依賴建立繁榮穩健的資本市場。以英國為例,當年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私有化涉及了國內2/3的國企,經過一輪大刀闊斧的改革,英國經濟整體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私有化進程中,公眾成為國企改革最大的獲益者。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末,英國持有股票的人不到10%,但到了90年代初,這個比例上升到了25%。小股東數量從300萬猛增至1,000萬以上,這在當時,幾乎等于每5個英國人就有一名小股東。
深入來看,強大的社會和輿論監督、健全的資本市場和機構投資者、公開化、透明化的交易制度等措施,配合上政治博弈制衡機制,是英國私有化改革成功的前提。當年俄羅斯和中國國企改革之所以付出慘重代價,均可以從以上環節找出根源。
透過英國的經驗可以看出,如何建立健全的資本市場和機構投資者,如何讓交易制度公開化、透明化,如何提升上市企業整體質量,不僅是中國政府推動金融改革、降低實體融資成本、優化社會資本配置的核心戰略,而且更是助推國企順利改革、僵尸企業正常清退、失業人員得到有效補償的重要舉措。
借殼重組或提速
數據顯示,2015年1月至今,A股市場發生657起重大重組事項,比2014年同期增長近4倍。此外,滬深兩市266家上市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每股收益在近三年均為負數,且不少上市公司在2015年前三季度該指標繼續為負數,A股“僵尸企業”比例占到上市公司總數的10%。
“政府大力度清理僵尸企業將催化借殼重組熱潮。”川財證券認為,通過資本市場借殼重組是解決痛點的有效手段,預計A股市場的重大重組將大大增加。特別是對*ST上市公司來說,保殼壓力將進一步火上添油,倒逼這些上市公司加快重組步伐。而小市值且大股東為國有企業集團、有重組需求的上市公司及*ST板塊的上市公司值得關注。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