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核心提示】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面對中國特殊國情,使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復興應當走什么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也不可能給出現成答案,完全靠我們黨自己來摸索。我們黨通過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產生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地走出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開辟出民族復興光輝燦爛的遠大前景。
中國共產黨走過的95年,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不斷追求真理、開拓創新的95年。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我們黨的一大顯著特征和突出政治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
1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使我們黨開辟出民族復興燦爛前景
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面對中國特殊國情,使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復興應當走什么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也不可能給出現成答案,完全靠我們黨自己來摸索。我們黨通過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產生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功地走出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路,開辟出民族復興光輝燦爛的遠大前景。
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光明和希望。但是,當時的中國不像歐洲那樣處于資本主義社會,與十月革命前夕處在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環節的俄國也有很大區別。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極其落后的東方大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革命道路,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新課題。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驗不足,思想理論準備不足,對中國社會的性質特點,對中國革命的固有規律認識不夠,黨內流行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將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致使中國革命在起步階段即遭受嚴重挫折。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與實踐,科學認識中國國情,正確揭示中國革命客觀規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創立毛澤東思想,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給中國革命指出一條新路: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先進行以中國工人階級政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農村創建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然后不間斷地轉入社會主義革命。經過28年浴血奮戰,黨帶領人民終于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必要條件。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實際,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中國這樣一個一窮二白、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同樣是一個嶄新課題。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轉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我們黨積極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雖然在探索過程中走了彎路,包括經歷“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嚴重曲折,但仍然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也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這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在實踐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在理論創新指導下推進實踐創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之路。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集中全黨智慧,相繼創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砥礪前行,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續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2、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使我們黨永葆活力
堅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其實質就是必須做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丟,如果丟了就會喪失根本,我們的事業就會因為沒有正確的理論基礎和思想靈魂而迷失方向。同時,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不是僵化的教條。這就提出了以何種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一種是從本本出發,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過的話來“裁剪”中國的實際;一種是從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前者是教條主義態度,會使馬克思主義失去活力,使我們的指導思想產生偏差,進而使我們黨失去活力;后者是科學態度,不是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而是理論聯系實際,在不斷發展的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又通過理論創新來解決現實緊迫問題,推動實踐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華,進而賦予馬克思主義強大生命力,賦予我們黨無限活力。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黨的七大將理論聯系實際列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并把“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寫入黨章,在全黨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將實事求是概括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鄧小平同志常說自己是“實事求是派”,他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鄧小平文選》第1版第3卷第382頁)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強調:“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我們的思想認識也應不斷前進,應勇于和善于根據實踐的要求進行創新。”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即“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胡錦濤同志在201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推進實踐創新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強調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縱觀我們黨的歷史,我們堅持理論創新,不斷根據新的實踐推出新的理論,為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推進各項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導。
堅持理論創新與理論武裝相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時受到各種干擾,有人鼓噪“普世價值”、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言論;有人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否定和質疑改革開放。我們黨堅定地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排除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黨的自身建設的首位,面對從未遇到過的一個個艱巨課題,不斷在實踐基礎上奮力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同時,我們黨高度重視理論武裝,努力做到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又努力從實踐中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并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將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通過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們黨更好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有效抵御錯誤思潮的干擾和影響,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義無反顧地把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充滿生機活力,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所有這些都得益于始終堅持在實踐創新基礎上從不間斷的推進理論創新。
3、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始終重視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力量,因而也是理論創新的主體力量。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反對教條主義,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時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3卷第790頁)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絕不是一個人腦筋就可以鉆出什么新東西來”,“這是群眾的智慧,集體的智慧”。(《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0頁)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95年來,我們黨始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故而擁有理論創新的源頭活水,充滿創新的力量。正是在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才使我們黨充滿創新的生機和力量。
始終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旨歸。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鄧小平同志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必須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中國夢時明確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95年來,我們黨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之中,在推進理論創新時始終重視契合人民意愿、順應人民期盼,始終與人民群眾心心相印,充分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體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因為我們黨能夠把人民緊緊凝聚在一起,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造就源源不斷的理論創新的動力,構成實現中國夢的牢固政治基礎,從而永葆創造性的青春與活力。
(來源:求是;作者: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