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列寧把馬克思恩格斯改造小農意識思想同俄國小農占人口多數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國家改造落后小農意識思想。列寧強調改造小農意識就是要變革小農意識產生的經濟基礎,實現由落后小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農民頭腦,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現實利益,并且認為改造小農意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列寧改造小農意識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精準扶貧”“智力脫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后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高難度課題。社會主義對于資本主義的超越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的整體超越,用無產階級的先進意識改造置換落后的小農意識,是小農人口眾多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
鑒于小農意識對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嚴重掣肘,列寧把馬克思恩格斯改造小農意識思想同俄國小農占人口多數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國家改造落后小農意識的思想。
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列寧都十分注重對農民小生產思想意識的批判和改造。
一方面,列寧把小農意識和小資產階級意識區分開,認為小農意識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宗法式的落后小生產相聯系,是比小資產階級意識更為落后、更加保守和反動的思想意識;
另一方面,列寧把小農意識和資產階級意識聯系起來進行批判,認為通過對小農賴以生存的自然經濟結構和小生產方式的變革去沖擊小農生產生活方式從而去改造他們的意識,并主張無產階級政黨應團結農民、用無產階級先進意識改造置換包括落后小農意識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列寧改造小農意識思想大體上經過了三個階段:十月革命之前、十月革命勝利之后至新經濟政策之前、新經濟政策之后。
1、十月革命前:無產階級教育引導農民進行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
列寧對農民和農民意識問題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他的大學時期。在列寧看來,無產階級要取得反對資本主義制度革命的成功,就必須關注占俄國人口絕大多數農民的問題,要團結、教育和引導工農群眾,使他們具有先進的無產階級階級意識。
在喀山大學讀書期間,列寧因參加抗議活動被開除學籍并流放至喀山附近的柯庫什基諾村。在這里,列寧開始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并且進行農村調查。
1889年,他移居至薩馬拉后,除了繼續鉆研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農村農民問題的著作之外,還搜集關于俄國農業經濟和農村歷史的資料,并且對俄國農民現實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
1893年春,列寧撰寫了關于俄國農民狀況的文獻《農民生活中新的經濟變動》,分析了俄國村社農民的分化及其背后的意義,認為民粹派關于村社可以作為社會主義基礎的村社社會主義思想是脫離實際的小農意識空想。
1897年,列寧被流放至西伯利亞舒申斯克村。流放期間,他對俄國農村和農民的有力進一步了解。這一時期,為了批判民粹派的觀點,闡明俄國革命的道路和前途,列寧完成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該著作分析了俄國社會的經濟制度和階級結構,用三個章節闡述了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
他認為,俄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就其歷史意義來說是個巨大的進步,但不應忘記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歷史暫時性及其固有的深刻的社會矛盾。
1901年,列寧開始為建立新型無產階級政黨而斗爭,這段時期他撰寫了許多關于農民土地問題的著作。
《工人政黨和農民》中,列寧指出俄國1861年改革使農民失去土地,遭受地主與資本的雙重壓迫和掠奪。
《土地問題和“馬克思的批評家”》中,列寧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土地理論,批駁了“馬克思的批評家”們所謂的小農經濟穩固論,主張勞動農民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軍,農民只有通過思想教育和價值引導使他們認識到,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斗爭才能使他們擺脫奴役和困境。
《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土地綱領》中,列寧認為由于俄國農民問題的復雜性,社會民主黨確立自己的農民政策十分重要。
另外,他還提出階級斗爭是一切土地問題的指導路線。1901年秋-1902年2月,列寧寫作了《怎么辦?》一書,提出了著名的“灌輸理論”,強調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工農群眾的重要性。
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浪潮席卷全國。針對社會民主黨人的一些疑惑,列寧撰寫了《社會民主黨對農民運動的態度》一文,文中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在農村的雙重革命任務,指出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對農民進行無產階級革命教育,使他們懂得用革命的手段去破壞舊的制度。
1907年,俄國革命遭遇六三政變,進入了低潮時期。二月革命后,政權旁落于俄國資產階級手中,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并沒有享受到革命勝利的果實。因此,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指出,要使無產階級和貧困農民掌握政權,就必須團結教育和爭取勞動群眾,提高農民的無產階級思想覺悟和組織程度,使蘇維埃成為真正的工農革命政權。
2、十月革命后:通過直接過渡改造小農和小農意識
伴隨著十月革命勝利,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于1917年10月25日(俄歷)召開,通過了由列寧負責起草的《土地法令》,法令宣布立刻無償地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永遠鏟除土地私有權,實行土地國有化。
此外,該法令中還指明土地應當平均使用,并對一系列土地問題進行了解釋。將土地平均分給農民后,大多數農民仍然以戶為單位分散生產,小農生產生活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變。
把落后小生產引向社會主義大生產,逐步消滅小農意識存在的土壤和條件,是列寧這一時期重要思考的內容。
1918年春天,列寧將工作的重心放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著手制定了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建設計劃。這時,他認為只有共耕制才能改變農民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小農意識,使農民更快地過上文明生活,同其他公民處在平等地位。
然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步履維艱,國內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對蘇維埃政權發起了大規模的武力進攻。1918年夏天,俄國再次陷于四面戰火之中,這使得俄國剛剛恢復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被迫中斷,蘇維埃的工作重心由發展經濟轉移到戰爭和軍事行動上。
由于戰爭時期各種物資供應極度匱乏,為了捍衛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隨形勢變化而施行。
在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下,蘇俄在生產領域實行共耕制,直接將農民的小生產過渡到大規模的集體生產;在分配領域,實行余糧收集制,要求農民應該且必須向國家提供應對戰爭所須的糧食。
這一政策用國家高度計劃的直接調撥和分配取代了商品交換,使國家從農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糧,甚至有時是一些必須的糧食,切斷了小生產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
1919年3月,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列寧在代表大會召開前后的著作中,闡明了黨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
他認為,農民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根本改變自身受奴役受壓迫的地位,才能改變經濟貧窮、政治壓迫和文化愚昧的狀況。
但是,在一個小農占大多數的國家里,小生產汪洋大海,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對農業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革除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是一項長期艱難的任務。
由此,他十分重視改造小農和小農意識的措施和方法,對共耕制、合作社、提高農民文化程度、幫助農民改造農業技術、改造小農的態度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入思考。
3、新經濟政策時期:改造小農并使“他們的整個心理健全起來”
1920年秋,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民取得了俄國國內戰爭的偉大勝利。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和發展經濟的重啟,基于緊急應對國內戰爭而形成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合時宜。
由于對戰時共產主義一些政策的不滿,發生了喀瑯施塔得士兵叛亂和唐波夫省農民暴動。這兩次暴亂震驚全國,也極大震動了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府。
在執政黨和政權都面臨嚴峻考驗的情況下,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了全面分析和經驗教訓總結,突破了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等同于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新探索。
列寧認識到共耕制不能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余糧收集制也使農民負擔過重,二者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已經不再適應俄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國情。而小農經濟在蘇俄經濟戰場上又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使小農經濟得到切實的大規模的改善,“任何經濟建設都不能進行,無論多么偉大的計劃都會落空。”[1](P354)
1921年3月,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果斷實行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新經濟政策。列寧強調蘇俄向共產主義的過渡可以采取“迂回的辦法”,改造小農意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在探索蘇俄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列寧一再強調蘇俄的基本國情是“產業工人僅占少數,而小農則占大多數。”[2](P445)他深刻地認識到,在小農生產者占大多數的國家里改造小農意識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
在俄國,沒有小農的支持和牢固的工農聯盟,蘇維埃政權不可能穩固;沒有用無產階級的先進意識改造小農思想,提高農民的道德覺悟和思想水平,蘇俄社會主義建設也不可能順利推進。
因此,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改造小農意識的思想,在晚年形成了十分豐富的關于改造小農意識的思想,主張改造小農并使“他們的整個心理健全起來。”[3](P447)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改造小農意識無法繞開小農意識產生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條件,特別是其賴以生存的小生產方式和自然經濟結構。
恩格斯在論述小農問題時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個人占有被工業的進步所排斥著,小生產將被社會化大生產壓碎,“社會主義的利益決不在于維護個人占有,而是在于排除它。”[4](P516)
實現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使他們為了自己共同的利益進行大規模經營,才是小農“唯一得救的途徑”,也是改造小農意識的根本途徑。
1、改造小農意識的前提在于實現由落后小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
要改造小農意識首先必須改變小農意識賴以生存的土壤——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和封閉落后的小生產方式。
十月革命勝利后的俄國,以小生產為主要經營方式的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并不具備強大的工業化基礎,連年戰事使俄國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俄國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渡面臨的條件十分困難。
這種狀況下,俄國要進一步跨入社會主義,列寧主張必須改造小農,實現由小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
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只能是同時也能改造農業的大機器工業。”[5](P542)俄國小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必須通過特殊的辦法,用“一定的流轉自由”以及“弄到商品和產品”來滿足小農,減輕小農負擔、調動小農積極性、提高小農生產力,通過“中間環節”逐步使小生產過渡到社會化大生產。
1821年4月,列寧在《論糧食稅》中又提到了其1918年對俄國五種經濟結構的分析。他認為在俄國,小農結構,即部分是宗法式的、部分是小資產階級的“結構”占著優勢,資本主義自發發展應當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被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使其為社會主義國家服務。
至于怎樣“培植”國家資本主義,列寧列舉出租讓和合作社兩種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其中,恢復經濟的生產資料要靠租讓來解決問題。國家執行恰當而謹慎的租讓政策,利用帝國主義者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使他們互相爭斗,從而壯大自己。
國家資本主義的另外一種形式——合作社,則是把千百萬居民以至全體居民聯合組織起來,使小生產在相當期間內、在自愿聯合的基礎上過渡到大生產,以此來徹底鏟除根深蒂固的舊的經濟關系和落后的小農意識。
2、改造小農意識的基礎在于物質基礎和技術并且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農業集體經營的試驗和創舉對于蘇俄向共產主義過渡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這個試驗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人們由于不善經營、沒有集體工作的經驗,在農村組織公社和集體農莊的建設并不是那么成功,這使得周圍的農民見笑或生氣。
列寧指出:“只有有了物質基礎,只有有了技術,只有在農業中大規模地使用拖拉機和機器,只有大規模電氣化,才能解決小農這個問題,才能像人們所說的使他們的整個心理健全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根本地和非常迅速地改造小農。”[6](P447)
實際上,19世紀末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就充分肯定了機器在農業中的好處和積極意義。1918年12月,在《全俄土地局、貧困農民委員會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會的講話》中,列寧又主張技術奇跡首先應該用來改造農業生產。他認為,戰爭已經喚醒大多數農民,使他們看到技術的奇跡。現代技術創造的巨大力量不應在可怕的戰爭中被白白消耗掉,而是應該利用這個力量對落后的農業生產進行改造。
改造后的農業生產不會恢復舊的小農經濟,將會變成建在科學和技術成就基礎上的農業。隨著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的具備,農業大規模電氣化的實現,改造小農意識也將事半功倍。
列寧認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具體就是全國電氣化,指出“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7](P364)他把那些想在三年內把小農業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改造過來的為數不少的共產黨人比作幻想家。他認為,“改造小農,改造他們的整個心理和習慣,這件事需要花幾代人的時間。”[8](P447)
關于“幾代人”的含義和時間跨度,列寧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幾代人”并不是說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是說,要實現國家的電氣化,無論如何要有幾十年的時間才行。在這個問題上,他曾用電站建設來舉例說明俄國并不具備短時間實現農業生產大規模電氣化的能力。
另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列寧認為提高共產主義勞動覺悟和思想道德,并真正普遍地實行,這也是一項需要許多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3、改造小農意識要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農民的頭腦
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時,俄國普通民眾的文化教育水平非常低,是一個愚昧的文盲國家,民眾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低下成為俄國新經濟政策推進和國家發展的嚴重障礙。
基于對文化作用的敏銳把握,列寧明確了建成共產主義社會與文盲國家的關系,甚至用“文化革命”這樣的詞語來強調文化對于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
他認為,沒有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并使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是不可能的。要改造小農和小農意識,就必須提高農民文化教育水平。在農民中進行文化工作,掃除文盲,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是進行文化革命的基礎性步驟。在此基礎上,應使他們進一步學以致用,將所學所得應用于自身與國家的進步和發展上。
然而,掃除文盲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帶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和鞏固,也并不必然為社會主義建設鍛造合格的勞動者。針對蘇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的問題,單是掃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當然也不一定能夠使之改造和蛻變。
那么,提高小農文化水平的同時,將如何應對小農意識與社會主義文化的轉變和沖突?列寧主張,不僅要交給農民以文化知識,還要避免“別人的文化”的支配,用科學的理論去武裝農民的頭腦。
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科學的理論,只有結合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踐經驗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是發展真正的無產階級文化。
此外,列寧還主張用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影響來改造農民。他在談論租讓企業給蘇俄經濟上帶來巨大好處的時候,指出租讓企業在建設工人村時,也將帶來資本主義習氣從而腐蝕農民。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加以注意,應該處處用自己的共產主義影響加以抵制。”[9](P329)
列寧認為,教育不能不聯系政治,無產階級應當作為最積極最主要的力量參與整個國民教育事業。蘇俄處在與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世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的時期,因此在列寧看來,應當把工人階級爭取政治自由斗爭中形成的習慣、風氣和信念用做教育全體勞動者的手段。
至于究竟應如何教育,列寧主張由無產階級來解決,并進一步論述了黨的任務是幫助無產階級起到教育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
列寧十分重視文化領域城鄉互助的問題,認為與資本主義制度下城市給予農村的起壞影響的東西不同的是,蘇俄可在城市工人和農村雇工之間建立友好的互助形式,“組成許多以經常幫助農村發展文化為宗旨的團體”[10](P765),使城市給予農村起好影響的東西并在農村發揮積極的作用。
另外,列寧還指出,要掃除文盲,不能單靠蘇維埃政權頒布一道行政命令、提出一個政治口號,或派一部分優秀的工作人員去擔負這個工作,而是要進行廣泛深入的文化革命,使廣大青年們主動積極地從事這個工作。
4、改造小農意識要同農民實際利益相結合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在理論與實踐中都要站在人民立場,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為人民謀利益,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
與其他剝削政黨不同的是,無產階級政黨改造小農意識并不是要把農民作為榨取財富和利益的工具,而是尊重維護農民的主體地位和現實利益,用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置換小農意識,既要看到農民的當前利益,更要看到其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使他們革除掉狹隘的、封閉的、落后的、保守的意識,與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國家一起進步。
恩格斯指出,為農民而提出的要求并不是過分的,小農將被許諾“得到現在就必須讓他們明了的好處。”[11](P525)列寧繼承和發展了恩格斯的思想,十分重視農民利益問題,并始終強調在尊重和維護農民現實利益的基礎上改造小農意識。
他認為,國家災難那樣深重,如果不解決實際問題,不能使工人們活下去,只是“給農民花花綠綠的票子作為補償”[12](P105),無論怎樣都救不了自己。這是蘇維埃俄國生死存亡的問題,應努力去滿足農民的要求。至于如何滿足,則“要從農民的要求本身中去尋找。”[13](P447)
當農民的現實利益不斷得到尊重和維護,他們才會配合蘇維埃政府各項政策和措施,實現社會化大生產、大規模電氣化以及文化知識素質提升,小農意識才會得到逐漸地、徹底地改造。
十月革命勝利之初,盡管黨內存在一些分歧,但蘇維埃政府還是頒布了平均分配土地的《土地法令》。列寧指出,布爾什維克本來是反對土地社會化法令的,只是不愿違背大多數農民的意志,因為“違背這種意志就等于叛變革命”[14](P174)。
農民像是在地里生了根似的,懼怕新事物、頑固堅持老一套,最好是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感受和切身的體會來重建對問題的認識。
當幾千個公社和勞動組合個個都成為在農民中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和意識的真正苗圃和社會主義新制度的真正幼芽,俄國才能永遠戰勝舊的愚昧狀態以及橫在前進路上的任何困難。
在闡述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時,列寧指出必須重視農民的現實利益問題。為了在一個小農國家里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而不犯錯誤,列寧主張用革命所需的另一種“藝術”(即靈活機動)來克服困難。這一“藝術”就是善于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迅速急劇地改變策略。
談到租讓問題時,列寧指出:“我們沒有權利輕視任何多少有助于改善工農處境的事情。”[15](P345)因此,在新經濟政策時期,為了“有一種能促使小農從事經營的刺激、動因和動力”,使農民“為著自身的利益而努力”[16](P457),俄國通過實行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一定的流轉自由、發展商業以及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實現小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等措施,在尊重和保護農民現實利益的情況促進了農民經濟改善和小農意識改造的共同進步。
小農脫胎于農耕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它跨越了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地緣環境而存在。小農意識伴隨著自然經濟、小生產方式而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厚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根源,并且廣泛地存在于現代社會之中。
自從資本主義步入人類歷史的長河,機器的轟鳴與喧囂打破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使自然經濟的小生產方式向商品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轉變。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以及生產方式的劇變下,新生的無產階級在社會化大生產中誕生并且與先進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先進的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
但是,在現代化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小農意識雖一直受到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意識的排擠與同化,卻作為文化傳統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著。甚至在長期的歷史發展與社會階級的交織流動中,小農意識已經深深積淀和逐漸滲透進其他的社會階級與階層的意識之中。它早已不再是小農的“專屬物”,而是成為了一種覆蓋面大、影響力廣、滲透力強的社會意識。
1、正確認識小農意識的思想指南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小農是保守甚至反動的,他們同過了時的小生產方式的任何殘余一樣,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變成未來的無產者。然而作為未來的無產者,他們的經濟地位、所受教育尺度和閉塞生活方式使這一群體有著根深蒂固的私有觀念和私人偏見。
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對小農和小農意識進行了理論分析和思想批判,那么列寧則是社會主義實踐中改造小農以及小農意識的“吹哨人”和先行者。
對馬克思主義農民理論的科學掌握,對俄國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對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國情的透徹把握,對俄國由經濟文化落后的小農國家進入共產主義特殊道路及其長期性、艱巨性和 復雜性的科學判斷,以及集理論家與職業革命家于一身的品格,都使得列寧在改造小農和小農意識方面得出了科學而嚴謹的基本原則和結論。唯有正視問題、不斷增強對問題的敏感性,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在這些原則和結論中,正視小農意識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影響,明確改造小農意識的必要性、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是列寧改造小農意識思想中最基礎、最富指導意義并一以貫之的根脈。
這條根脈在改造俄國小農意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由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所證明,并可為其他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待小農意識提供思想理論指導。
2、科學改造小農意識的基本遵循
正視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明確了改造小農意識的必要性、重要性、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之后,如何解決問題就成為了關鍵。列寧繼承并且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改造小農意識思想,并自覺應用于俄國社會主義國家改造小農意識的實際工作中。
盡管列寧改造小農意識的思想和政策主張是基于當時俄國的具體國情提出的,其具體觀點和具體政策不一定普遍適用于其他國家,但是建立在蘇聯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科學結論,為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造小農意識提供著珍貴的理論指導、歷史經驗和根本遵循。
首先,列寧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俄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不斷調整改造小農意識的方法和策略,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進行了突破性的探索。馬克思主義不是囿于書齋的學問和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它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基本原理和科學精神不斷地在實踐中檢驗、發展和證實。
在俄國的小農意識改造中,列寧沒有抱住固守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別觀點、具體結論和行動綱領,而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在活生生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突破了一個個思想“禁區”,逐漸探索出適合本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推進蘇維埃國家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
這是列寧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締造者對馬克思恩格斯改造小農意識思想的重大貢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造小農意識提供了理論指導。
其次,列寧堅持將小農意識改造與維護農民的現實利益相結合,體現了人民性的價值原則和立場。小農也是人民的一份子,改造小農意識,并不意味著無產階級厭惡小農、拋棄小農。相反的,小農是無產階級的同盟軍,改造小農意識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維護小農的利益和權利,使他們與無產階級一道真正走進新社會、獲得新生。
因此,要區分農民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現實利益與根本利益、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在關心和維護農民個人利益、眼前利益、現實利益、經濟利益的同時,更要關心和維護農民的集體利益、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社會利益,這為改造小農意識提供了根本的價值原則。
再次,列寧堅持物質技術基礎建設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農民相結合,通過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力量改造小農意識。只有壓碎小農意識賴以生存的自然經濟和小生產方式,代替以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以先進的科學技術代替傳統手工勞動,用信息化和廣泛的社會交往代替狹隘封閉的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才能使小農意識的改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思想意識的改造,更離不開科學理論和文化知識對小農頭腦的武裝與教育。在這些方面,列寧為改造小農意識提供了思想指導、策略措施和基本遵循。
3、實現小農意識現代化轉型的鋒利武器
列寧改造小農意識的思想十分豐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改造小農意識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思想以及俄國相關方面的實踐經驗與教訓,經過歷史的沉淀與淬煉,猶似一把小農意識現代化轉型的鋒利武器,劃破了經濟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造小農意識的重重迷霧。
與蘇維埃俄國相似的是,中國是一個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東方農業大國、農民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小生產汪洋大海,至今農民仍然占人口總數的39.4%(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2019年公布的相關數據計算),也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下建設社會主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落后也不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議題。對于中國來說,影響現代化進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小農意識是一個重要思想桎梏。
中國的小農意識,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土壤,在現代化轉型中既有消極意義,也有積極作用。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歷史交匯點,小農意識的改造能否跟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腳步,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的重要問題。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改造小農意識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堅持教育農民、改造小農意識,不斷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推進了農村全方面變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小農意識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化,呈現出覆蓋面廣、隱蔽性高,對現代化進程影響力大等特點。
于是,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關于“三農問題”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略。
首先,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吸引力、引領力。其次,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7](P22)作為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這樣的總要求下,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小農的身份、經濟成分和意識將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而逐步實現轉型。
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18](P29),國家在“經濟扶貧”的同時也強調“文化扶貧”“智力扶貧”,在“精準扶貧”的同時也在精準改造小農意識以實現“智力脫貧”。
在脫貧攻堅戰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念指導農村扶貧開發,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提出“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19](P50),全面推進教育扶貧、科技扶貧、智力扶貧、智力脫貧等模式,以期拔掉“窮根子”、振奮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精神風貌。
綜上所述,列寧改造小農意識的思想把馬克思主義改造小農意識的基本原則與俄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科學揭示了小農占大多數的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改造小農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政策措施。
這些基本原則和政策措施盡管是針對當時俄國的具體國情提出來的,但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精準扶貧”“智力脫貧”,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作者:袁銀傳,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君: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來源:“思想火炬”微信公號,原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