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校長說:
“我們必須拼了,要不停刷題,要死記硬背,要用填鴨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貧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廈大和川大。”
清華副教授劉瑜說:
“我們要松弛下來,要發現孩子的喜愛,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
聽完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觀,你是否也會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究竟是該逼孩子一把?還是靜待花開?
如果說張桂梅校長是給學生們上緊了螺絲,那劉瑜教授就是給學生以及家長松綁。
01
前陣子,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做了一場關于教育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
演講中,有一句金句:
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的成為一個“普通人”。
當自媒體把原本生硬且充滿學術氣息的標題,改為這段金句時,劉瑜教授的演講,在網絡上迅速大火。
可見標題對流量的重要性。
劉瑜教授在演講中談到了現代教育的焦慮,她把當前這種教育,形容為一場“軍備競賽”,在這種“軍備競賽”的模式下,所有人疲憊不堪。
為此,她舉了一個例子:
你的孩子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2個補習班,他上4個補習班,我上8個補習班。
在這無止境的教育軍備競賽,傷害了職業女性;破壞了家庭教育;不利于教育公平。
她告訴大家:
“一個孩子懷著對世界的無限憧憬長大,結果,我們所有的大人合謀起來告訴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試,完全了無生趣啊。”
“在這樣的惡性競爭里成長,也很容易長成一個‘空心人’。”
為了讓大家跳出來,她甚至自我調侃:
我家孩子以后開個奶茶店就行。如果奶茶店競爭激烈,那就換個煎餅店。
劉瑜教授的演講,從緩解父母的教育焦慮、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追求個人興趣、以及建議大家不要惡性競爭上來講,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競爭,本是一項好事,但當大家開始惡性競爭,競爭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所以,她的一些觀念,我是非常認同的。
但演講中,她對“追求成功”的看法,一度讓我陷入矛盾甚至撕裂之中。
這是她在演講中的原話: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松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松也未必是什么罪過。如果一個人選擇自在,放棄成功,這也未必是壞事。”
“其實,懶漢對社會也有很大貢獻,福利實際上是對這份貢獻的嘉獎。懶漢對社會有什么貢獻呢?一句話,他們大大降低了社會競爭的烈度。”
“所以,在一個高度競爭性時代,社會需要懶漢、社會感謝懶漢。他們犧牲了自己,把無數人從崩潰的邊緣挽救了回來。”
看了上面的幾句話,你的內心是什么感受。
也許一個人“不追求成功”并不是什么壞事,畢竟他有對自己人生選擇的權利。
但是公開“支持選擇自在、放棄成功”、“直言懶漢對社會的貢獻——降低競爭力”......
這種鼓勵,與“捧殺”有何區別。
對于身處社會底層的家庭與孩子,不努力讀書,不拼命競爭,要如何走出被牢牢禁錮住的底層命運?
與“何不食肉糜?”又有何區別。
誰不想一邊輕輕松松,又一邊衣食無憂。
面對劉瑜教授的:“我的孩子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儲殷教授提出反駁:
“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
“你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即便你哪怕不好好學習,最后混混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
“有的時候,不要相信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心靈雞湯。他們勸你看開,不是真的讓你看開,是讓你認命!”
儲殷教授言辭犀利,卻是站在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立場。
劉瑜教授的話,道理本身都對,但不適用大部分普通的中國家庭。
02
拼命讀書,對于底層的孩子有多重要?
拿命教書的張桂梅校長最有發言權:“讀書對我們這群孩子來說,100%重要!”
貧困山區,這里的女孩沒有人生的選擇權。
因為重男輕女,她們很少能接受一套完整的教育,當女孩到了十幾歲,往往會面臨兩種選擇:
一種是匆匆嫁人,從此困在大山一輩子;
一種是被迫輟學,早早的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家中唯一能支持上學的資源都留給男孩,因為他們的父母覺得女孩讀書、聰明是沒用的。
這里的女性一代代都活在惡循環之中,沒有選擇,無法掙脫,有些女孩不到14歲就生了兩個孩子,有的被丈夫家暴、辱罵、欺負......卻依然沒有選擇離開的權利。
為了改變這些女孩的命運,為了把這些從未見過外面世界的女孩從大山和泥沼中拉出來。
張桂梅“發了瘋”的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
12年的時間,她扎根大山,把一個個女孩從他們父母的手中奪了回來。
媒體記者采訪時,張桂梅歷數這里的教學常態:
張桂梅每天拿著小喇叭,像“周扒皮”一樣催促著這群學生。
學生們凌晨5點半起床晨讀,晚上12點20分結束自習睡覺,她把時間壓榨到了極致,吃飯、出操、上廁所,都要求快、快、快。
為了把大山的孩子們逼進大學,張桂梅采用死讀苦讀、題海戰術,老師們拼命,學生也拼命。
有時候,張桂梅看到孩子們埋頭刷題,非常難過。
她說:
“人家說刷題對孩子們不好,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只有這個辦法。”
讀書改變命運,不再是一句輕飄飄的口號。
對于這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他們背負著幾代人的希望,想要擺脫祖祖輩輩的貧窮和愚昧,他們不能松弛,不能偷懶。
必須死磕,必須拼命、必須放棄輕松與舒適,用盡他們的全身的力氣,朝著那個叫高考和名校的龍門,用勁一蹬,奮力一躍。
張桂梅的方法也許偏執,但這確是底層唯一的希望,他們必須深信不疑,必須堅持下去。
當然,她的這份偏執,也創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12年間,1800多名大山女孩考進了大學,更創造了82%的本科上線率。
記者曾問張桂梅:
“你為這些女孩付出了什么?”
63歲的她回答:“整個生命。”
03
回顧清華教授劉瑜的演講,她與張桂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一個是精英家庭的靜待花開,一個是底層的焦慮堅持;
一個身立高樓大廈,一個在大山深處;
一個試圖安撫人心,一個與命運拼命抗爭。
偏執的人之所以偏執,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多的選擇;而隨和的人為什么隨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擁有了更多。
不知道,你小學有沒有學過一篇課文叫《小馬過河》,講的是小馬被一條小河攔住了去路。他向老牛詢問,這條河他能蹚過去嗎?
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蹚過去。”
但正當它準備蹚過去時,松鼠攔住了它:“別過河,你會淹死的!”
“水深得很,我的一個伙伴就是掉在這條河里淹死的!”
你覺得是松鼠說的對,還是老牛說的對?
試想一下,如果松鼠把老牛說的話,當成真理去過河,那就是自取滅亡;如果老牛把松鼠的話,當成真理不敢過河,那就是會成為一則笑話。
兩者的話都對,卻并不適合彼此。
教育也是一樣,一種教育理念,并不代表適合每一個孩子。學會找準定位,未來的路才有機會百花齊放。
但我還是希望孩子們別浪費現在最好的時光,該去爭取的時候,別松懈、別偷懶、別找理由。
你可以選擇心態上的“隨遇而安”,但請不要讓你的行動“隨遇而安”。
結尾,讓我們重溫華坪女子高中的鏗鏘誓詞: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作者:學霸播播 來源:今日頭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蒲慕明院士:我國科技和教育發展的方向和策略仍需探討——《科技導報》創刊初期的回憶
2020-08-07?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