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去四分之三多,各大城市又開始發布幸福指數。但我們的幸福指數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來越高,但幸福感卻越來越低。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因為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當你越依附某個東西、某件事情、甚至某個人時,你的幸福指數就會越低。
1 出人意料。哈佛大學排名第一的課程,不是時鬢的經濟學課程,也不是實用的法律課程,而是沙哈爾主講的“幸福課”。“幸福課”為何在哈佛大受歡迎?“因為大家過得越來越不幸福。”沙哈爾說。越來越富有,卻越來越不快樂——已成為全球性現象。央視2013年搞了個“你幸福嗎”的調查,發現老百姓的幸福感隨著經濟增長卻在下降,最發達的北上廣,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反而很低。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沙哈爾說:“因為追求幸福的方法錯了。”以失去自我的方式追求幸福,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2 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我們通常以兩種方式“失去自我”。第一種是“生活給別人看”。漫畫家朱德庸對此有段精彩描述:“他穿時尚衣服是為了讓別人看,他開的車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買別墅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從事的工作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為了讓別人看,他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展現給別人看自己的品味或成績或格調,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為唯一標準。”為了刷出“比別人能干”的存在感,我們終于活成了“別人眼中牛逼的人”。第二種是“看別人如何生活”。別人有了豪車,我也想要豪車;別人有了別墅,我也想要別墅;別人孩子讀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讀名校。為了過上“別人家的幸福生活”,我們終于活成了“跟別人一樣牛逼的人”。
3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有一個美麗的食人島。這島上不僅景色絕美,還有豐富的淡水和食物。躺在沙灘上曬著陽光,人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和幸福。可到了夜晚,島上湖水就會變成強酸,把人與動物全部消融掉。食人島是一個隱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東西,其實恰恰是“吃掉我們”之所在。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錢,有了錢就幸福了。”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權,有了權就幸福了。”有人說:“我不幸福,因為我沒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但最終的結果是——得到錢之后,我們期待更多的錢.得到權之后,我們期待更大的權。得到名之后,我們期待更大的名。得隴望蜀,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礙,正是我們對外物苛求太多。
4 《這個世界會好嗎》這本書,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梁漱溟認為:人要幸福,需解決三大問題。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然后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后要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問題。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就是解決人的溫飽問題。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就是要處理好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人上下級的問題。但前兩者的解決,并不能讓人獲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來自于第三層面——解決人和內心之間的問題。“真正的幸福從不依賴于外在的事物,而是內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愛因斯坦說:“同一層面的問題,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解決,只有在高于它的層面才能解決。”在物質層面,永遠無法解決幸福的問題。幸福的問題只有在內心的層面才能解決。
約書亞·貝克爾
5 他叫約書亞·貝克爾,一個高富帥。掌管150家店鋪,拿著7位數薪水,有一個美麗妻子。20多歲就買了豪宅名車。聽著是不是很牛?其實他是生活的大輸家。讀大學時,約書亞覺得,“富裕就是每年掙5萬。”畢業后,他很快拿到了5萬。“但我并沒有覺得富有。”這時,他覺得富裕就是每年掙8萬。一年后,他年薪達到了9萬。“但我還是沒有覺得富有。”這時,他覺得富裕就是擁有豪車。
于是約書亞成了工作狂。一周工作80小時,一年工作362天。28歲時,約書亞就成了公司高管。拿著7位數薪水,掌管150家店鋪,在別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一身名牌,住著豪宅,開著名車,隨手一揮就能擁有想要的一切。他以為擁有這些后,生活會更幸福。“但幸福感好像一點都沒增加。”實際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身體不好,每天需要服藥入睡。妻子在抱怨:你還像個丈夫嗎?兒子在抱怨:為什么總不帶我出去玩?母親不抱怨,因為已經生病進了醫院。除了賺錢,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個月里,約書亞家發生了兩件大事。首先是,他母親去世了。接著,妻子向他提出離婚。約書亞感到無比傷心和挫敗。失去,讓約書亞開始反思:“過于追求物質,我不但沒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反思后,約書亞決定實施“斷舍離”,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每一天,只拿出這天所需要的東西。第一天,他解開了床單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就這樣生活三個月后,他發現:“竟然90%的盒子都沒打開。”于是,約書亞把這些東西統統捐贈。
美國家庭平均擁有約30萬件物品。但約書亞的生活里只有288件。“留下來的每一樣都不可或缺。”這樣的極簡生活,約書亞不但沒感到空虛,反而覺得內心越來越充實。他辭去了7位數的工作,但從此擁有了大把時間:精心做一頓美食,約朋友喝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小時候,我的夢想是當作家,現在,我終于拾起了那支筆。”兩年后,約書亞成了暢銷書作家。“我丟掉了90%的東西,生活卻幸福起來。”
6 1845年,著名學者梭羅,只帶了一把斧頭,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以驗證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諦:“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體驗結果,正如他所說: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幸福與否,并不取決于外在東西的多少,而是取決于一個人內心的生活態度。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無求于外物,而自滿自足。”
7 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深山老林,而是人群。二戰時,希特勒檢閱部隊,一位將軍拍馬屁:“元首,您瞧,下面的人真多呀!”希特勒說:“不!我一個人也沒看見,我看見的只是人群!”希特勒一語道破天機:“要想讓人瘋狂,就得讓每個人消失在人群里。沒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沒有自己的靈魂和追求。”所以,人想要獲得幸福,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觀念里。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真正的自己。“成功有兩要素:外在成功與內在成功。物質成功是可測量的外在的成功,是低層次的自由,而思想上的成熟與自由,是高層次的內在成功。幸福往往來源于后者。”羅素說。
8 我們通訊有了手機,但忘帶手機我們就六神無主,吃飯的地方沒有wifi,我們就會如坐針氈、食之無味。我們爬樓有了電梯。但從三樓下到一樓,如果電梯遲遲不來,我們就會焦躁不安。我們的夏天有了空調,但如果某一天停電了,我們就覺得簡直沒法活下去。這樣的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的幸福已經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古時候沒空調、沒電梯、沒手機,但古人照樣活得“不亦樂乎”。可見,外物的充實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終來自于自己的心靈。普希金說:“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內心的寧靜作為基本特征。”
9 明慧和尚在深山修行。他每次打坐快入定時,都會遇到大蜘蛛來搗蛋,使他無法安然入定。明慧十分苦惱,便向師傅求教。師傅說:“你拿一支筆,等蜘蛛出現時,就在它肚子上畫個圈,看看它是何方怪物。”再次打坐入定時,蜘蛛又來了。明慧便用筆在蜘蛛肚子上畫了個圈。畫完蜘蛛就走了,他也安然入定。明慧出定一看,發現圈在自己肚子上。這就是佛家所說的“魔由心生”。獲取幸福的最大困擾,往往來自于我們自己。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擺脫對外部世界的依附。人生的幸福最終還是來自于心靈的豐盈。
文字為「拾遺」編輯整理,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