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龍紅山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著獨立完整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過去五年,國防科技工業“上了三個臺階,實現了三個轉變”,十三五”期間要乘勢而上,推動由軍工大國向軍工強國邁進。
五年亮點與六大主攻方面
《瞭望》:國防科技工業“十二五”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有哪些亮點?
龍紅山:“十二五”期間,國防科技工業領域亮點紛呈,概括起來就是“上了三個臺階、實現三個轉變”。
武器裝備邁上新臺階,軍品結構向以高技術裝備為主體轉變。舉三個例子:一是2012年9月25日,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海軍;二是2012年11月下旬,殲15艦載機實現成功著艦;三是我國在境內成功地進行了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預期目的。這都是我軍裝備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如此短的時間,如此高密度的成果展現,充分展示了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支撐武器裝備發展取得的新成效。
國防科技邁上新臺階,研發模式向自主創新轉變。作為國家科技力量的中堅,國防科技工業一直是我國自主創新發展的最前沿。天宮一號成功發射、“蛟龍號”深潛器下潛再次刷新世界載人作業深潛紀錄、運20首次試飛圓滿成功、嫦娥三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和月面自動巡視勘察……上述一系列事件串起來,展現了近年來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
軍工經濟邁上了新臺階,發展途徑向軍民深度融合轉變。“十二五”期間,核、航天、航空、船舶、電子等軍民融合產業發展迅速,軍民品產值比例基本穩定在3:7,高技術產業占民品比重逐年提升到50%以上。以“華龍一號”國內外首堆分別開工、采用新型液氧煤油發動機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總裝下線、支線客機ARJ21交付運營、“海洋石油981”號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研發與應用、“智橋”SDN智能高密度萬兆交換芯片CTC8096和FT-1500A系列CPU處理器發布等為標志,充分展示出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潛力。
《瞭望》:全國人民對我國未來國防科技工業發展充滿期待,能否對五年后的國防科技工業作一下展望?
龍紅山:“十三五”期間,國防科技工業要主攻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實現向支撐下一代裝備的轉變,切實履行強軍首責。
二是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基礎薄弱狀況得到有效扭轉,特別是原材料、元器件等的國產化、自主化水平顯著提高。
三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軍工高技術產業進一步壯大,“民參軍”的范圍和領域向新興和高技術領域擴展,一批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重大試驗設施實現開放共享。
四是核心能力再上新臺階,以信息化為主導、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高水平能力體系初步形成。
五是改革調整取得決定性成果,基本形成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
六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年均增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增強。
五年成績是怎么來的?
《瞭望》:提供先進管用的武器裝備是國防科技工業的立業之本,“十二五”期間是怎么做的?
龍紅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始終把強軍作為首要責任,堅持需求牽引,著力把作戰需求轉化為裝備需求,把裝備需求物化為作戰裝備,為國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戰略威懾力量,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是高度重視前沿技術探索,加大支持力度,積極推動國防基礎技術和戰略前沿技術研究,增強技術儲備,突破關鍵支撐技術,滿足武器裝備升級換代需要。
二是堅持自主創新,推動原創性突破,重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形成在役裝備自主供給保障能力、下一代裝備的研究探索能力。
三是堅持強化基礎,著力突破制約武器裝備發展的“瓶頸”,同步加大科研攻關與建設力度,盡快扭轉受制于人、制約發展的局面。
四是加強軍工核心能力建設,適應武器裝備機械化信息化復合式發展和體系化發展的要求,加強能力體系化頂層論證,堅持保型號與強基礎的統籌建設,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
五是堅持軍民融合,立足國民經濟基礎,充分吸納社會優質資源參與武器裝備建設,為國防科技工業注入新的活力,壯大國防軍工實力。
六是加強重大事項組織協調,及時解決科研生產急需,暢通“綠色通道”。通過全戰線同志的艱苦努力,武器裝備供給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研制周期明顯縮短,質量和可靠性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了武器裝備升級換代。
《瞭望》:近年來我國武器裝備保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得益于什么?
龍紅山:強國必須強國防,強軍必須強軍工。近年來,我國武器裝備供給保障能力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績,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得益于中央的正確領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為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得益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攻關。武器裝備的對抗性決定了創新是國防科技工業的內在屬性,科技創新最終是人的創造,正是以“氫彈之父”于敏、“獨臂總師”祝榆生等為代表的幾十萬科技工作者,以及廣大技能人才不懈創新、努力奮斗,用汗水和智慧澆開了國防科技“創新之花”。
三是得益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以及全社會對國防科技工業的支持。一型重大裝備的研制生產,往往涉及全國上百上千家研制及其配套單位、數個省市,從中央到地方都將軍工任務作為政治任務,給予政策上、資金上、人才上的大力支持和保障,確保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綠色通道”暢通。
四是得益于國家工業基礎提升、科技發展。現代武器裝備的技術復雜性和成本進一步提高,需要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工業基礎和高技術成果,正是由于國家工業和科技的整體實力的提升,才能集聚全社會各種創新要素,支撐和保障武器裝備建設,提供先進精良且價格可承受的裝備。
五是得益于軍工文化的深厚積淀。軍工文化是伴隨著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產生、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國家利益至上”是軍工人始終秉持的核心價值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為國爭光、勇攀高峰”的軍工精神,激勵著每一代軍工人,為我國武器裝備建設樹立起一座又一座豐碑。
打造新戰略優勢,發展先進武器裝備
《瞭望》:“十三五”要推動武器裝備跨越發展,國防科技工業有什么重大舉措?
龍紅山:國防科技工業必須全面推進創新,以科技創新打造戰略競爭新優勢,發展先進武器裝備。
一是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自主創新作為武器裝備發展的戰略基點。
在主攻方向上,增強原始創新能力,超前部署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前沿、顛覆性技術探索研究;大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攻克發展“瓶頸”制約;加快發展先進工業技術,加大先進設計、基礎工藝、試驗與測試等共性技術開發應用,推動實施國防科技工業+互聯網,加快提升軍工制造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軍工技能大師。
在創新機制上,著力推進國防科技協同創新,完善從基礎研究、設計開發到成果轉化等創新鏈條,組建國防關鍵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重大科技創新協同協作;加快打造國家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改革完善國防知識產權制度,增強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活力。
二是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力爭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為抓手,進一步擴大軍工開放,提高軍工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推進軍品科研生產有序競爭,精簡優化軍品市場準入機制,在投資、稅收、監管等方面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充分吸納全社會優質資源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
在更好支撐國防建設的同時,要發揮軍工優勢,服務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促進軍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推動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發展軍工高技術產業。
促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重大試驗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等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
貫徹“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結合軍工區域比較優勢,推動軍工經濟融入區域經濟,打造一批軍民融合產業基地。
三是以國防科技工業強基工程為抓手,加快解決瓶頸問題。
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部署,瞄準發展瓶頸制約,通過實施一系列專項行動計劃,不斷夯實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切實提高自主可控水平。
四是加快實施和論證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引領提升國防科技整體水平。
繼續推進探月工程、高分專項等原有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推進實施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火星探測、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修系統、深海空間站、國家網絡空間安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等國家已明確的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工程。深化論證一批新的軍民融合重大項目。
五是要加強和改進軍工核心能力建設,實施體系效能型建設模式。
著眼工業和能力體系,著眼主攻方向以及瓶頸短板和弱項,突出建設重點,實現精準投入,提高投資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打破按行業領域和裝備平臺縱向配置資源的投資方式,引導專業化重組;立足國民經濟,充分利用好全社會、全行業的資源,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針對問題全面深化改革
《瞭望》:“十二五”時期,國防科技工業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龍紅山:總體看來,國防科技工業改革整體要滯后于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改革,因此“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國防科工局搶抓戰略契機,迎難而上,著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強化改革總體設計,研究論證了國防科技工業全面深化改革總體方案。根據統一部署,研究提出國防科技協同創新、軍民融合、法治軍工等領域改革建議。組建國防科技工業發展戰略委員會,加強改革總體謀劃。
二是啟動專項改革工作。經批準啟動新一輪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制定軍工科研院所轉企配套政策,啟動科研院所分類改革。以問題為導向,推進實施航空發動機等專業化重組。
三是積極探索和推進軍工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八大以來累計完成80余家涉軍企業重組上市軍工事項審查。軍工集團公司資產證券化率進一步提高,截至目前軍工集團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已達106家。
《瞭望》:國防科技工業改革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龍紅山: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二是開放不夠、融合不深;三是制度欠缺、法治滯后。
當前,國防科技工業戰略規劃、政策法規、體制改革、行業監管等管理職能薄弱甚至缺失。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競爭、評價、監督、激勵機制尚不健全。
軍工集團未能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活力不足;科研院所改革內生動力不夠。
國防知識產權轉化機制不健全。
受經濟指標考核導向影響,軍工行業自成體系、自我配套趨勢明顯。
軍工單位利用民口資源不夠充分,重大設施、重點實驗室等資源向社會開放不夠,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國防科技工業法規制度體系尚不健全,規范頂層的行業法律法規缺失,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相關法律的軍事工業大國、核大國和航天大國;規范主體行為、合同約束、調整改革事項等方面的法規制度不完善且層級較低、約束力不強,依法行政尚有差距,實現軍工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重道遠。
《瞭望》:“十三五”期間國防科技工業如何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
龍紅山:“十三五”期間,國防科技工業將針對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全局考慮,整體設計,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著力在關鍵領域取得決定性成果。
一是健全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防科技工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指示為指導,以國家戰略為先導,以強軍為首要責任,以問題為導向,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完善體制機制,堅持軍民深度融合,努力構建“布局合理、基礎穩固,創新高效、自主可控,開放競爭、軍民融合,規范治理、充滿活力”的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作為國家軍民融合組織管理體系的重要支撐。
二是優化軍工科研生產能力結構。大力推進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打破行業封閉,對全社會軍品科研生產能力進行分類管理,發揮國家主導和市場機制作用,促進競爭,擇優扶強。推進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除劃分為公益類的院所繼續保留事業身份以外,其余院所全部轉制為企業。改革完善國防知識產權制度,充分調動軍工人才隊伍積極性創造性。
三是推動企業改革調整。結合試點,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盡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參與市場競爭能力。修改完善社會投資指導目錄,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軍工股份制改造。打破傳統的行業界限,探索和推動跨領域、跨行業、跨平臺的專業化重組,優化資源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推進各行業領域轉型升級。推動軍工集團做強做優做大。適應競爭性裝備采購要求,推動系統集成商、專業承包商、市場供應商體系建設。
四是積極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走出去”。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深化核、航天等領域對外合作,減少出口審批限制,推動企業、優質產能和高端裝備“走出去”。推動國內企業參與海外能源、資源開發,擴大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雙邊關系。開創全球配置資源的新局面。
五是加強法治軍工建設。進一步完善國防科技工業法律制度體系,加快推進《原子能法》《航天法》和《軍工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核安保條例》《軍工涉密業務服務管理條例》《軍工科研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立法,配套制定相關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明晰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權責邊界,規范政府行政行為。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加強涉軍企事業單位監管,規范軍工市場秩序。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制定負面清單,規范行政審批行為。
(來源:瞭望公眾號)
相關閱讀:
一、深刻認識軍民融合發展國家戰略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軍民融合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當前,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與新軍事革命交錯推進,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各主要國家展開的科技和軍事競爭,實質是對國家安全和發展主導權的爭奪,背后是發展理念之間的交鋒,是體制機制之間的競賽,是國防科技工業實力乃至整個國家工業基礎能力的博弈。實現如果國防科技工業不能夠實現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將獲得更大的將缺少重要支撐力,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將擁有更強的失去強大牽引力。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實質是要更好地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過去提軍民結合,現在提軍民融合,前者是“物理變化”,后者是“化學反應”,就是要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使二者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達到經濟建設國防效益最大化和國防建設經濟效益最大化,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對我們要求更高、責任更重、難度更大。要實現從軍民結合到軍民融合,從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必須發揮國家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作用。只有市場體制不斷完善、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才能實現從初步融合到深度融合的過渡。加快軍民深度融合進程,最重要的是轉變思想觀念,全面深化改革。要強化大局意識,破除利益藩籬,打破自我封閉,處理好軍民軍政軍地關系;強化改革創新,努力形成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系統完備、銜接配套、有效激勵的政策制度體系,讓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強化戰略規劃,做好頂層統籌,把軍民融合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置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之中;強化法治保障,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解決融合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二、準確把握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
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國家安全和國防建設的脊梁,既屬于國防建設的范疇,又屬于經濟建設的領域。國防科技工業對軍隊而言,是“地方”、是“民”,對經濟社會領域而言,是“軍工”、是“軍”,是天然的軍民融合載體,是軍民融合最重要的領域。最早提軍民結合,就是針對軍工領域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基本實現了由單一軍品向軍民結合的產業結構轉變。面對復雜的安全形勢、艱巨的復興偉業、急劇的軍事變革,在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不斷推進的新形勢下,國防科技工業要堅持寓軍于民,植根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融入國家“大安全、大防務”體系之中,融入國民經濟體系之中,由軍民結合推進到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階段。
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國防科技工業必須始終堅持以國家戰略為先導。要把握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個需求,強化改革和創新兩大動力,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抓好法治軍工和人才隊伍兩大支撐,更好地承擔起“支撐國防軍隊建設、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榮職責,著力實現武器裝備發展從跟蹤研仿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科研生產體系從傳統封閉向全社會優勢資源開放融合轉變,軍工經濟發展從增量擴能向產業提質增效升級轉變。在政治上,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安全與發展并重,著力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為國家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戰略威懾力量;在經濟上,著力實現軍民資源共享,努力實現國防建設的降本增效,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發揮更強勁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科技上,著力構建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制,為贏得未來競爭優勢提供更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在軍事上,著力把作戰需求轉化為裝備需求,并以此為牽引,為“能打仗、打勝仗”提供更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要高度重視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搶占經濟、科技、軍事競爭的制高點,建設海洋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
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國防科技工業必須始終堅持問題牽引。近年來,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對國防科技工業而言,主要是頂層統籌不夠,法治建設滯后;寓軍于民不夠,市場開放不足;資源共享不夠,效益效率不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我們要著眼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長遠和全局利益,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努力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走出一條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民融合發展路子。一要以改革為動力,健全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完善中央領導、國家主導、軍地協同、市場作用的體制機制;二要以法治為保障,建立國防科技工業法律法規體系,用法律規范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采購;三要以強軍為首責,集聚社會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著力解決關鍵技術和設備受制于人的問題;四要以開放增活力,打破軍工行業封閉,建立完善“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科研生產體系,引導社會優勢資源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裝備維修領域;五要以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軍民融合載體的作用,做好軍民兩大需求論證與銜接,實現民用高端裝備和國防武器裝備協調發展,降低國防建設成本,提高資源使用效能,實現軍民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三、落實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的對策舉措
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必須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推動工作,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抓好落實,取得實效,必須從實際出發,拿出切實可行的對策舉措,實施軍民融合專項行動,在國防科技工業這個軍民融合最重要的領域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
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軍地協調和需求對接。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在國防科技工業戰略規劃、改革調整、產業發展政策、軍工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軍隊在武器裝備發展規劃、需求研究、裝備采購等方面的管理作用,充分發揮涉軍企業在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維修保障服務、國防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市場主體作用。國防科技工業要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堅持“需求牽引、技術推動”,配合軍隊加強作戰需求論證和裝備體系論證,著力把作戰需求轉化為裝備需求,把裝備需求物化為作戰裝備,通過研發、設計、試驗、生產,推進武器裝備體系化、信息化、實戰化、自主化發展。堅持依憲依法治理,在法治下完善體制機制,在改革中建設法治軍工,健全法律標準規范,加強軍品市場監管,著力提高國防科技工業治理水平。
推動軍工開放,吸納全社會優質資源參與國防科技工業建設。加快實施軍品科研生產能力結構調整,對全社會軍品科研生產能力進行分類管理。統籌軍工發展,精干軍工主體,放寬市場準入,合理界定并逐步減少許可管理范圍,除涉及國家安全的戰略武器和核心領域外,充分吸納社會優質資源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規劃涉軍企業國防武器裝備動員能力,提高平戰轉換能力。推動軍工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和軍工企業改組改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和投資建設。擴大軍工企業外部協作,推進軍品科研生產有序競爭,推動軍工集團不斷提高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促進軍民科技相互支撐和轉化,建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圍繞國防工業產業鏈部署國防科技創新鏈,把國防科技工業打造成國家創新高地。以實施強基工程為抓手,完善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體系。健全國防知識產權制度,抓緊制定軍工技術解密辦法,建立國防科技工業知識產權中心,推進國防科技信息共享,鼓勵軍工企業采取技術轉讓、合作開發、二次開發等方式,推進軍工高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梳理民口優勢領域和能力,跟蹤具有潛在軍用前景的民用技術發展動態,開展民用技術成熟度評價,鼓勵軍工采用先進適用的民用技術。制定國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推進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軍工重大試驗設施等向社會開放服務。加強新建實驗室和重大試驗設施的軍民統籌,避免重復建設,促進科技資源高效利用。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平臺,促進軍民技術融合和軍地創新合作,把國防特色高等院校、軍工科研院所和企業建設成軍地裝備人才的培養基地。
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助力結構優化升級。發揮軍工人才、技術優勢和軍工基礎設施能力,積極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軍民融合產業,調整優化船舶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種化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國民經濟急需的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應急安全、反恐維穩、海警邊防、城市安防、衛星應用等裝備,推動軍工為國家“大安全、大防務”服務。充分發揮國家、地方、社會多方積極性,探索建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更多地利用市場手段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
發揮軍工輻射帶動作用,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加強國防科技工業發展規劃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銜接,統籌謀劃軍民融合產業布局與定位。落實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圍繞“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建設,優化軍工能力布局。鼓勵軍工與地方加強戰略合作,將自身優勢與區域優勢結合,通過聯合開發、新建企業、專業重組、資本融合等方式,落地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形成具有特色的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帶動地方就業和創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服務國家外交戰略,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走出去”。深化核、航天、軍貿等領域的對外合作,支撐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推動涉軍企業、優質產能和中國裝備“走出去”,帶動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開發和國際產能合作,積極促成高端裝備出口和國際工程承包,形成以軍帶民、以民促軍的良好局面,實現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重效益。
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是形勢使然、歷史必然。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戰略思想為指導,把握軍民融合發展方向、發展規律、發展階段、發展重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攻堅克難、追求卓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先進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