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胡佛先生為《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撰寫的序言。胡佛院士是臺灣著名政論家、臺灣現代政治學的先驅,早年曾是臺灣政壇朝野溝通管道中的主角。2009年10月1日,胡佛院士應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觀國慶60周年大閱兵。
【《高思在云》是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云漢先生的代表作。本書出版前后,社會反響強烈,《人民日報》整版摘登本書內容,本書還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選的9月“中國好書榜”和《光明日報》評選的 9月“光明書榜”。該書從大歷史觀審視中國崛起的世界歷史意義,展望了中國崛起將如何撼動當前全球秩序和西方話語權,并從中西貫通的大視角探析了“社會主義的中國模式”。】
一
朱云漢院士最近完成了一部新著《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我承他的厚愛,讓我能先睹原稿,并表達一些淺見。若干年來,我對所置身的臺灣社會,有些憂心,總覺得常出現價值錯亂及放縱、奢侈的浮囂之氣。在這種自以為是的偏執下,很易將自我縮限在一方的井底,看不到井外廣袤的天地與風云變幻。我的憂慮,使我在若干場合禁不住提高嗓音呼喚:不要以為只要自己端坐在這里,地球就不會動啊!歷史的巨浪已沖高到一個時代大翻轉的轉折點了,我們豈能閉目不看這股巨大的推動力?當我慨嘆我的嗓音究竟能震動多少人的耳鼓時,朱院士的大著正映進我的眼簾,忽然我有一種終于發覺有人身在最高層,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既異樣又欣慰的感動。
在細讀了朱院士的大著之后,我豈止是感動而已。他的若干突破流俗之見的膽識,直逼問題核心的洞見,通達貫穿的剖解,以及從中所流露出的人文關懷與正義情操,更使我不能不在心頭感到震撼!我的震撼,使我進一步察覺到朱院士的整體構思,在空間上,既著重“致廣大”,也求取“盡精微”,在時間上,則能放眼三百年來的中西歷史,縱觀所激蕩的波濤及發展的方向。“致廣大”是一種“宏觀”,而“盡精微”是所謂的“微觀”,朱院士先將兩者聚集在社會及價值體系的結構中,再巧妙地融入三百年來的歷史波瀾,從而得在歷史的高處,巨細靡遺地觀察政治、經濟、社會及思想等各種因素在互動間對人類發展所形成的動力。
朱院士多年來在社會理論及實證研究上,所累積的嚴謹而深厚的學養,再加上對人對事常能設身處地加以體認與設想的稟賦,使得他可從容地擺脫某種特定立場與思維的牽絆與局限,而發展出全盤觀察人類社會脈動的科學歷史觀。在這種他自稱“大歷史觀”的方法論的引導下,他從認證、析述、評判,直到道德的思維,逐步推演,條理分明,而能在不見鑿痕下,一氣呵成,完成他的通盤而完整的論述。
我在細讀的過程中,時而滿眼涌現不盡歷史浪潮的湍急,時而也充耳皆是兩岸啼不住的猿聲,但也有一種柳暗花明,輕舟已過,而前村在望的驚喜與感喟。
二
且看朱院士如何“高思在云”,開啟他對21世紀世局的探究。他首先用一篇“序曲”,語出驚人地為歷史的發展定調。他直言:當前是一個“巨變的時代”,人類社會正面臨數百年來歷史的分水嶺。站在分水嶺上,可同時看到四重歷史的大反轉。其一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式微;其二是:第三波民主的退潮;其三是: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其四是:西方中心世界的沒落。
他指出,美國的單極體系,從冷戰結束迄今不過20年,卻正像一個歷史空隙中出現的例外。至于西方中心世界的沒落,相對地,也正顯示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這一反轉,會造成最基本層次的結構性變化。朱院士的論斷是: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了。自19世紀中葉以來,以西方為中心的文明觀,不僅認為西方國家爭奪霸權,追逐所謂的國家利益,原本就是歷史進展的必然過程,而其所主張的自由主義的民主,則更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終點與政府的終結形式。不過,請試想:如果人類社會的共同目的,是在公平與正義的基礎上,促進人人的美好生活,很顯然地,西方強行殖民主義及爭奪世界霸權的主要國家,長年的強取豪奪,何止是摧殘公義,且經常成為世局紛亂與災難之源。
朱院士也毫不避諱地指出:過去以西方文明判定“進步”與“落后”的坐標,已受到相當的質疑,亦即與西方文明接軌的未必是“進步”,而與自己文化傳統重新接軌的,未必是“落后”。這真是對以西方為中心的種種說辭所作的當頭棒喝!請清醒一下吧,還能再習焉不察,任人擺布,而自欺欺人嗎?
朱院士放聲直言當前歷史所面臨的四大反轉,如果他對近三百年整體歷史的巨變,未能發展及運用他的科學史觀,全程地細察、深究,那是說不出的。但在人類社會生活進展的過程中,近三百年的歷史流向是極為曲折、洶涌而變幻莫測的,朱院士卻能敏銳而精確地掌握其中的主流,而接著在大著中分用五個篇章,針對若干重點,進行多面向及多層次的析論。我不能盡述他通篇大著的精彩內容,但可略舉其要及我的一些隨感。
三
朱院士首先緊握住關系到西方世界整體結構的兩個核心要素:“市場”與“民主”,再進而深入剖析美國霸權的衰退。朱院士指出,“民主”與“市場”一向為西方世界發展的兩大支柱。西方的知識分子認為民主可帶來和平及良好的治理,經濟市場的自由化及全球化更可增進共同的富裕,而美國則是打造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的主力。因之,整個世界當然要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也一向認為爭奪及維護世界霸權,具有絕對的正當性。但實際的演變幾乎是南轅北轍。在所謂的新保守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主導下,市場機制所造成的則是“弱肉強食”與“劫貧濟富”,而少數富豪則一面強勢地操弄及掌控民主的過程,導致民眾的意見與需求難以正確而公允地表達,一面則自利地影響及削弱國家機構的治理功能,使得公共福祉無法有效加以維護。
朱院士曾征引確切的數據,說明美國貧富懸殊已極為嚴重。相當多數的民眾淪為弱勢的貧困階級,而少數富豪則成為強勢的特權階層。兩極化的社會,經常會出現階級的對立與抗爭,進而破壞社會的安定、和諧與凝聚。再看社會風氣,普遍流于放縱與拜金。朱院士異常憂心這樣的發展,會“獎勵自私”、“追求虛榮”,以及誘導“無止境的享樂與無節制的貪婪”。他的憂心實質上牽連到人類生活的社會道德及文化取向的根本問題。我也深感面對如此的“美國風”,已不能不提高警惕,加以深究,決不可一味地盲從了。到了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終于引爆金融大海嘯,造成世界經濟秩序的混亂,若干歐洲國家陷入金融困境。美國新自由主義所宣揚的“市場萬能,自由化萬靈”的神話,也隨之破產。
美國在朱院士所指稱的“變形市場”及“變形民主”的交互運作下,無論經濟力、政治力及社會力皆趨向衰退。在另一面,若干傳統及新興民主國家在美國新自由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促動下,效行上述市場與民主的機制,終造成更嚴重的紛亂。向被稱為“終結價值”的民主,在這些國家卻變成“劣質的民主”。所謂第三波民主的浪潮,已開始消退。朱院士且指出,就連美國若干倡導自由主義的重要知識分子,也主張美國的民主體制必須加以改革。總之,美國在“9·11”事件后,雖仍強力地維護單極的世界霸權,但很顯然地,已力有未逮,且不再能頤指氣使地掌控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了。
四
現不妨作一設想:如果非西方世界仍像過去一般的“落后”,美國的國力縱然呈現衰退,也還能自作調整,彌平一些區域局部性的風暴,而在峰回路轉后,也非無可能維持單極霸權于不墜。但這一設想,在中國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后,恐怕已絕少具有可能性了。我完全同意朱院士所強調的,中國的崛起與所發展的中國模式,對全世界而言,簡直可稱為歷史上石破天驚的巨變。中國在1978年才進行改革開放,隨即就以最快的速度,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以最廣的幅員,進行全面的工業化;以最大的規模,消滅普遍的貧窮。朱院士根據多種研究資料指出,在短短的30余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的多項指標,皆一舉超越美國。這種轉變,已確切地說明全球生產力與財富的重新分配,以及世界秩序在權力及價值結構上的質變。過去以西方為中心的“一元現代性”框架,已不能不為“多元現代性”所取代,而美國單極體系的霸權,也自然趨于式微。
朱院士更意味深長地認為:中國的崛起要放在“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的歷史大故事中了解。這也就是說,人類世界的整體結構正面臨進一步的重組。但我們又應如何理解中國如此震驚世界的發展呢?朱院士特別重視知識探究的態度,并提出發人深省的看法,也就是對中國的觀察,決不可先陷在過去所熟悉的歷史知識與價值的框架中,因為過去認知與觀念的基礎,充滿著以西方為中心的謬誤與偏差。如不能調整先入為主的思維架構,就很易作選擇性的評析,從而根本無法獲致客觀、公允及全面的理解。
上述朱院士所強調的,真是誠哉斯言!試看許多“斷言”中國所進行的現代化改革,必然會在某個短期內崩解等等的言論,徒增歷史的笑料而已。中國所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巨變,本質上,確實也不是輕易地能從表層可以看得透徹的。朱院士在他的大歷史觀的視野下,對各種成因,作了嚴謹而客觀的解析,因而能一面縱觀世變,一面直指底蘊,使得所謂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模式”真實而鮮明地呈現出來。他在這方面的解析,無論在學術上及對世局的理解上,皆具非凡的貢獻。長期以來,我對中國的快速發展,也有許多關切與思辨,但朱院士的許多突出之見,真是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令我感觸良深。現略舉數端,以見一斑。
其一,中國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實施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一般皆認為既付出極為高昂的社會代價,且浪費時間,造成歷史上的“黑暗時期”。但從另一方面看,朱院士則強調: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建立了非常強大的國家意識,而能在民族復興的大旗幟下,凝聚社會的意志力于最優先發展的目標上。然后國家即進而發揮最大的動員力及執行力,將全國重要的土地資源及工業資產全部轉為國有化或集體化,構成實現改革開放發展目標的最龐大的政治及社會資本。這種社會主義所構成的歷史發展條件,當然是其他國家所難以想象與復制的。
其二,朱院士認為中國所實施的“社會主義民主”是另有思維、別具建制的。中國傳統的政治觀念一向重視“民為邦本”的“民本主義”,而在這一觀念的基礎上,力求“民享”。至于“民享”的內涵及施政,則實行“精英主義”,亦即在民眾整體福祉的考量下,運用科舉制度,選賢與能,并集中國力,進行精英治理。這種體制當然反對社會階層的撕裂與對抗,以及代表個別利益的政黨惡斗。朱院士進而指出中國所強調的社會主義,就是以民眾整體利益作為“邦本”的進一步構思,而共產黨的執政,實質上仍是一種“精英治理”。不過,共產黨執政下的“精英治理”,在體制上,則又融入若干現代民主與制衡的設計:如領導階層的任期制,獨立的紀檢及問責制,黨內與行政干部的培養、選拔、黜退以及民意評鑒制等。這些制度一面可避免獨裁與濫權,一面則能發揮精英的專業能力,以提升施政的效能,達到“民享”的主要目的。換句話說,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特別著重“民享”,而不采取有礙“民享”的“選舉民主”或“民粹導向”的“民治”。中國所發展的這種體制,當然為久受西方霸權的欺壓而亟謀振興的“落后”國家提供了另一種發展的參考模式。
西方所一向倡導的自由民主理念,主要建立在個人理性的基礎上,并依據公民主權及消費者主權的原則,而達到保障多數人權益及滿足多數人需求的目的。這一理念當然為朱院士所熟知,但他在檢視西方主要民主國家特別是美國實際的政治運作后,發現在資本主義的操控下,一般民眾與精英相比常處在信息、知識、權利極不對稱及甚欠平等的地位,既難作獨立與自主的理性抉擇,也無法達到謀取自身權益與滿足自身需求的目的,終于形成朱院士所痛惜的“變形市場”與“變形民主”。再進一步看,作為西方自由人權基礎的個人主義,也不能是絕對放縱的。如果任何個人或社群主張“只要喜歡,就可以做”,這必定妨礙到其他個人或社群的自由人權。美國新自由主義的絕對開放的觀念,也在某種程度上催生絕對放縱的“變形自由”,或可稱之為“新個人主義”,而加重“變形市場”與“變形民主”所造成的社會失序與沖突。
其三,中國的崛起是為了爭霸嗎?稍看近三百年來的歷史,即知主要的西方國家,皆是為了自利而不惜運用各種強制的手段包括武力,掠奪非西方落后地區的資源,并爭奪世界霸權及掌控所謂的世界秩序,美國竟常自詡為“世界警察”。朱院士則明確地指稱,這種西方中心的霸權觀,從來不為中國所認可。中國的領導階層也從來不主張稱霸,且公開拒絕美國所推銷的“中美共治”,也就是“兩國集團”(G2)的倡議。中國明白地強調不結盟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近年來,中國陸續提出有關上海合作組織、亞太地區、金磚五國,以及“一帶一路”等等經濟共同開發方案。這些方案實際皆是超越西方中心的霸權觀,并繞避西方所主控的世界秩序,而重建和平、對等及互利的世界新秩序。這原符合中國傳統“和衷共濟”的“天下觀”的精神,卻也正標示著“非西方世界崛起”的歷史巨變。
五
在歷史的大浪潮激蕩出四個大反轉的巨變后,今后人類的歷史又將如何發展呢?朱院士的看法是:一方面,全球秩序可能進入一個較長的崩解與重組時期,而在這一時期中,難免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混亂與失序;另一方面,可能迎來一個無論在經濟、文化、宗教、族群等方面,皆更能符合對等、互惠、多元、尊重以及公正、發展等原則的新世界,也就是更能建構一個體現“休戚與共”及“和而不同”理念的全球新秩序。
我個人則對這一全球新秩序,持較樂觀的期待。中國近年來與前述有關國家所進行的各種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等合作規劃,大多皆能符合及體現上述的原則與理念,而受到這些國家的歡迎。2014年10月24日,在東盟極具聲望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于香港的一場演講中即指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交往歷史悠久,實際有機會殖民像馬來西亞這樣的國家,但是都沒有這么做。西方國家則占領整個東南亞,如葡萄牙在1509年到達馬六甲,兩年后就把馬六甲占領了。他認為中國很快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無法接受,所以一直把中國當敵人,并制定“重返亞太”的對策,思加圍堵。他進而特別強調:中國崛起會為東盟國家帶來好處,而不是威脅;在整體上,東盟也不愿意成為圍堵中國的橋頭堡,且馬來西亞的發展更離不開中國。由馬哈蒂爾的演講詞應可看到,中國在“和衷共濟”的天下觀下所推展的“非西方世界崛起”的世界新秩序,會在東方隨著太陽和煦的晨曦逐漸升起,光照大地。思念及此,我忽憶起宋代名臣宋祁的詞句:“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木蘭花》詞上闋)。但愿東來的春意,能為世界新秩序中的人類生活,帶來盎然的生氣與不盡的繁盛。
我與朱院士切磋問學,相知相惜逾數十年。他的博學、深思,以及睿智的識見與高尚的情懷,我常嘆為當今難得。現細讀他對“石破天驚”的歷史巨變的完整論著,讓我不禁深為感佩一樣是“石破天驚”的他的若干獨特之見。這真是難遇的知識機緣,可稱一生中的幸事與樂事。想關心歷史變局的世人,在通解之后,定會與我同感吧!是為序。
(本文由人大社編輯楊微推薦,特此致謝;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曹征路 | 臺灣青年:“如果搞社會主義,我愿意做中國人”——從釣魚島看兩岸未來
2017-11-13蘭斌強:民進黨元老力邀大陸領導人訪臺灣是化解兩岸僵局的鑰匙?
2017-11-04蘭斌強:王裕慶想加入共產黨令臺灣當局風聲鶴唳,讓大陸某些人汗顏
2017-11-0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