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長期以來,已經基本上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存在著嚴重的崇洋媚外傾向,而且把這種盲目崇拜和效仿視為先進和與國際接軌,目前已經達到無孔不入之境地。
因此,強調反對西方價值觀固然重要,但是從根子上來說,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全面清除教育領域的崇洋媚外傾向,走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則更為重要。
教育領域的崇洋媚外五花八門、無孔不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盲目推崇西方價值觀。
毛澤東同志很早就批評過某些人“言必稱希臘”,這種情況經過整風運動有了改進。但是現在我們國家很多人則是“言必稱美國”、“言必稱普世價值”、“言必稱與國際接軌”。
我們國家從1840年以來,經過了一些挫折和失敗,但是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對待西方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既要學習,又要批判。但是在中國高校,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的多,獨立自主思考的少。
“自由、民主、人權、一人一票”等被高校教師無原則無批評的吹捧,喪失了對其歷史背景、階級局限性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討論。相反的,中國高校很多教師,對于國家取得巨大成就視而不見,對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視而不見。
很少有人會設想去構建中國自己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很少有人會去抨擊和剖析西方的不足。他們更多的是以自己理想中的制度—也就是經過主觀美化后的西方來抨擊和切割我國豐富的社會實踐。知識分子最無知識,不幸成為對很多高校教師的真實寫照。
二是高校教師引進過分向高學歷,尤其是有海外背景的人傾斜。
高校的發展需要引進人才,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何謂人才,則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目前中國高校的所謂人才引進,單純的以學歷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甚至是否國外大學的學歷作為唯一衡量標準。
碩士現在已經不入流,至少博士以上學歷。博士也不是隨便哪個大學的博士都可以的,往往要求有西方背景的人,越是有西方背景的人越吃香,在職稱評定、課題、科研經費方面得到傾斜。
這里我得說一說最近幾年推出的所謂“千人計劃”,本來引進國外優秀人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具體操作上嚴重不當,出臺的政策破壞了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這里也傾斜,哪里也傾斜,把他們搞成高人一等,間接的把其他高校教師搞成二等公民。
什么叫優秀人才,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做出來成果才叫做優秀人才。憑什么國外留學回來的就要高人一等?就要給予特殊待遇?引進國外人才,應該在現有框架體系內進行,不能打破現有制度框架,給予額外的政策!
高校人才引進的這種過分向高學歷、向有海外背景的人傾斜的傾向,無疑大大助長了崇洋媚外傾向,發出了錯誤信號,促使一些人不得不考慮先出國然后才回國發展。
海外歸國人員本身也有優點,但是對于國情了解不夠,認識不深,這也是實情。我這么說,也并不是針對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我強調是應該一視同仁,大家同一條起跑線競爭,不要人為的劃分三六九等。同時,要把握好比例和節奏,不能讓有國外背景的人占據主導地位。
三是職稱評比過分依靠西方指標。
在高校職稱評定過程中,往往以在國外發表論文的數據作為衡量標準,在國內發表論文不算數,非得要在國外發表論文才作為評教授的標準。
原因之一可能是國內論文只要花錢就能發表。這本質上是一種懶政思維,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是簡單機械的用所謂的數量來衡量一個人的教學和科研能力,無形之中把國外的學科體系神圣化,助長了崇洋媚外傾向。
其實,高校作為學校,主體還是教學,說到底還是應該以教學作為衡量標準,論文作為輔助參考。應該堅持走群眾路線,在嚴格崗位設置的前提下,把符合黨的教育方針、學生認可、教師認同的人晉升為教授、副教授,不能簡單的以在國外某個刊物上發表論文作為衡量標準。
四是強制全體學生學習英語。
自1978年以來,不知道是誰提出來,強制全體學生學習英語已經成為一種慣例,都快變成一種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事實上非常可怕,導致我們的教育體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培養著崇洋媚外。
初中時期要英語學得好才能考試好的高中,高中要英語學得好才能考上好的大學,到了大學英語學得好,只有出國才是正確的選擇,所有現在中國好一點的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基本上有能力出國的都出國了,不出國就快成為沒能力的同義詞。
這種狀況難道不值得我們的教育部門反思嗎?英語不是我國的母語,作為選修課是可以的,憑什么要作為必修課必考課?說得難聽一點,強制全體學生學習英語,就是強制自我殖民,就是強制性的文化閹割!
教育部到底搞什么名堂?你們這種教育方式,就是有組織有系統的培養崇洋媚外,這種教育制度怎么能培養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
五是學制、教育結構、教育比例借鑒西方多,獨立自主的少。
現在教育領域只講與國際接軌—實際上就是與美國接軌,不講走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不講中國國情的現象比較嚴重。
比如學制問題,美國人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本科4年,專科3年,碩士3年,結果中國完全照搬照抄,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異議。
這種傾向很可怕,其實中國人普遍比較聰明,智力比美國人高,學習期限完全可以短一點,能不能小學5年,中學5年,大學本科3年,專科2年呢?
如此一來,節省3年上學時間,可以節省大量教育經費,增加大量的勞動力和社會財富。為什么從來沒有人提出過這種構想呢?
比如教育結構,美國人搞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們也跟著普及高等教育,家長花了很多錢給孩子讀大學,最后就業跟初中高中差不多,當家長抱怨的時候,很多教授、專家會告訴我們人家美國人就是這樣的,美國大學生也就是從事超市售貨員的工作。
可是就沒有人敢說,即使在美國,大學生普及化也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失敗的教學方式呢?為什么就沒有人質疑?而是美國人錯了,我們就要跟著去犯錯?
比如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比例上面,我們盲目跟著美國,其實兩國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很不相同,我國作為勞動力密集的國家,應該面向工業化大生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不能盲目的搞大學擴招。
六是沒有考慮中西高校差別,對高校管理軟弱無力。
近年來,中國教育經費大幅度的增加,比如中央財政2013年教育經費達3800多億,除開幾百億面向西部地區轉移支付之外,3000多億投給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平均每所高校達40億元之多,這個數字已經夠瞠目結舌的。
這還不算,科研經費中相當多的部分流入了高校。用富得流油來形容高校一點都不過分。高校確實富起來了,但是管理卻日益松散。
首先是結構臃腫人員冗余。比如,北京大學領導班子達25人之多,清華大學領導班子12人,中層崗位達70-80個之多,每個人都要享受高額的工資、福利,這國家財政投的再多也沒有底。
辦學理念出現嚴重偏差,受到教育產業化的不良影響,一味的向錢看,忽視社會責任,把辦學當作一種產業,只想到牟利,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高校教師管理松懈,高校教師不務正業,不是安心的從事教書和研究工作,而是只想到掙外快、撈票子,從事第二職業的很多,不是商人勝似商人,對此,教育部門一味坐視不理,裝聾作啞,甚至以為這是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做法。
其實中國與美國高校存在嚴重差別,美國高校是私立大學,政府沒有給教師提供工資、福利和退休金,讓高校自謀生路是符合邏輯的。
中國政府既然已經給高校提供了工資、福利和退休金,就不存在從事第二職業的問題,從事第二職業的應該一律開除!
我們的教育部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簡單的以為美國高校教師可以經商,因此中國高校教師也可以經商,簡直荒唐之極!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