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意淫“蔣公的面子”,自慰“知識分子的人格”
2013.5.30
網友軻南先生希望我對南京大學搞的話劇《蔣公的面子》有所評論,因為“南京大學和許多學者對此話劇大吹大擂,并要在全國各大學巡回演出,看了相關資料覺得此劇其用心很歹毒。”
因為尚無機會看到原戲和完整的劇本,只好根據“《蔣公的面子》走紅記”(《中國周刊》)和“去不去吃飯,確實是個問題”(《南方周末》)兩文披露的情況得出幾點大概的感受(假定這兩篇文章所述屬實)。
1.根本沒有“1943年蔣介石請三教授吃年夜飯”這回事——傳說中被請三教授之一的陳中凡的學生、原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董健親自證實1943年陳中凡并不在中央大學,他也從來沒聽陳中凡教授提起過這件事情。“而蔣介石要來中大做校長的消息傳來時,年已經過完了。也就是說,根本不可能是年夜飯。”
2.戲中有戲,寫戲本身就是這個“原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董健一手炮制的一出戲:
——身為當事人陳中凡的學生、知道歷史真相的是董健;
——親自出面證明不可能有“1943年蔣介石請三教授吃年夜飯”這回事的是董健:“董健教授也證實,1943年,陳中凡并不在中央大學,他也從來沒聽陳中凡教授提起過這件事情”、“‘董老師告訴我,這個事很可能沒有發生過,因為知道胡小石的人都說沒有聽說過這件事。’溫方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把歷史真相變成“傳說”的是董健:“董健教授是呂效平老師的博士生導師,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多次在不同場合講過這個傳說”、“呂效平從自己的老師、原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董健那里聽到了這個傳說,又把這個傳說告訴了溫方伊”;
——當溫方伊查來查去終于查明傳說不是事實時,要她憑空編造的是董健:“可是,董健教授仍然支持她寫這個劇本,并建議,描寫1943年的歷史最好與當前知識分子的精神失落做比較”;
——給這出戲要表達的意思定調子的還是董健:“1949年以來,中國大學的獨立、自由精神經歷了多次破壞”、“建國后在我們的制度下,教育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壞,獨立、自由的精神萎靡不振,因此培養不出人才。我想,這個戲也應當想辦法將這點意思融入進去。”
3.夠陰夠蔫壞的
——知道真相還到處散布傳說:“曾經多次在不同場合講過這個傳說”;等核實到自己頭上又立刻作證,證明傳說“可能不是真的”、“這個事很可能沒有發生過”;
——明知真相跟傳說不是一回事還讓學生到處查閱資料核實傳說,等于拿人家耍著玩;
——明明想通過劇本說“共產黨的領導破壞了教育、應該取消共產黨對大學的領導、讓‘公知’管理大學、社會必須由‘精英’治理”,卻自己不出頭而當成作業壓給學生,顯然為的是萬一出了問題自己可以不承擔責任。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明明知道真相卻故意讓學生白費力氣地查閱資料調查傳說——拉開距離,撇清關系,制造一個“不是我直接指使”的假象。
4.“公知”論狡猾一代不如一代,論狂妄一代勝過一代
呂效平雖然想干的事自己不干而指使自己的學生干,但指使得毫不隱晦:“呂效平給溫方伊講述了那個南大流傳已久的段子,直接把《蔣公的面子》這個題目給了她,要求她先查閱資料,再寫出一個舞臺劇劇本。”
董健就猾頭得多——你從頭到尾看不到他直接向自己的學生布置這出戲的證據,給人的印象是“徒子”呂效平主動出的頭,“徒孫”溫方伊親自動的手,跟董健沒什么關系,董健只不過被動地“作證”、“建議”而已。萬一鬧大了追究責任,倒霉的十之八九是徒子徒孫而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祖師爺。要論心機權術,徒子徒孫比祖師爺差遠了——經歷過文革的和經歷過改革的就是不一樣。
5.所謂“尋求歷史真相”原來是“虛構一個盡量真實的故事”
“公知”們為“蔣公的面子”大聲喝彩拼命叫好,無意中對他們“開放歷史擋案”、“尋求歷史真相”等聲嘶力竭做了最好的注釋:“虛構一個盡量真實的故事”、“重要的不是歷史上有沒有這件事,重要的是這個傳說反復被提起背后的東西”、“真實性是屬于當代的”、“歷史上,許多事情被忘記了,另一些事情卻被清晰地記憶下來,甚至被捕風捉影地虛構出來”……
6.用想像出來的春風得意獲得自我滿足的快感
既然根本不存在“1943年蔣介石請三教授吃年夜飯”這回事,那一切炒得熱火朝天的津津有味——“去,還是不去?這是一個問題”、“話劇中的三位知識分子,都不把蔣介石請吃飯當做是皇帝的賜宴”、“當年的教授們賞老蔣面子的云淡風輕如同一個瀟灑的手勢”、“其中有讀書人的清高自賞,也有民間對于讀書人的欣羨與期許”、“民國時候的知識分子,蔣介石請吃飯,都不一定給他這個面子”之類自然全是憑空想像、自我陶醉——根本沒請你,哪有你賞臉不賞臉、擺架子不擺架子、拒絕不拒絕的機會?用想像出來的“拒絕皇帝宴請”來證明自己“知識分子的風骨”、“知識分子人格的獨立”,用想像出來的春風得意來獲得自我滿足的快感——這不是“意淫”、“自慰”又是什么?整場戲說白了就是“意淫‘蔣公的面子’,自慰‘知識分子的人格’”。
7.口是心非的假清高
如果從心里就不把蔣介石請吃飯當回事、當真認為“賞老蔣面子的云淡風輕如同一個瀟灑的手勢”,至于吵上一天嗎?——滿不在乎的事會往心里去?會興師動眾吵吵鬧鬧?更不用說編成戲反復上演了。真正的心理其實是“又要當婊子又要擺架子”。
大肆宣揚“不在乎面子”本身就證明很在乎面子。這不禁讓人想起魯迅關于面子的評論:“中國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這‘面子’是‘圓機活法’,善于變化,于是就和‘不要臉’混起來了。”
所謂“知識分子永恒的精神困境”——“既要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又要吃飯;既要有社會責任和擔當,又要和官方、政治保持距離”用魯迅的話一解釋就成了:“他沒有義仆的愚笨,也沒有惡仆的簡單,他是智識階級。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長久,他將來還要到別家幫閑,所以當受著豢養,分著余炎的時候,也得裝著和這貴公子并非一伙。”
8.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公知”們想“虛構一個盡量真實的故事”,用“1943年的這段戲與今天知識分子面貌做一個對比”來證明“蔣公時代”比現在好,國民黨統治比共產黨統治好,但看來有點弄巧成拙,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他們描述出來的“1943年”的知識分子個個各有打算、口是心非、互相利用、互相耍心眼,誰也不比誰高尚,對“蔣介石宴請”明明想去卻又裝出一付不希罕不想去的樣子,想方設法讓別人給自己創造出個非去不可的理由。人們從中只能看到虛偽,看不到什么“獨立精神”。如此境界跟“今天的知識分子精神已經退化到怎樣的程度”沒多大區別。
——劇中說“中國政府腐敗已是國際聞名了”,顯然本意是借古諷今。但這卻無意讓小青年們知道了“國民黨政府腐敗已是國際聞名”的歷史事實,這下就給了拼命美化“黨國時代”的“民國范”們一個大嘴巴,也為將來讓老百姓都知道“國民黨腐敗、‘改開腐敗’、毛澤東時代不腐敗”的歷史真相創造了條件。
——“歷史不會重復,但有時會驚人地相似”——罵國民黨的話:“現在的人,天天說政府不好,似乎只要罵兩句腐敗,便是個進步人士了”、“還不該罵嗎?中國政府腐敗已是國際聞名了。美國紅十字會捐送奎寧極多,卻全存在中國銀行庫里,不給傷兵使用,只為出售獲利,這等不顧國難之舉竟無人攔阻。以致該會已不肯再捐藥品,國恥,國恥!罵兩聲腐敗,總比呼三聲萬歲強得多”用在“改開”引起如此強烈共鳴、獲得如此熱烈鼓掌,本身就是對“特別是”的莫大諷刺,是對妖魔化毛澤東、美化國民黨的莫大諷刺。
——“公知”們看來很得意能通過這個戲把“文革”搬上舞臺丑化一番。然而“塞翁失馬”,此舉到頭來是富是禍有點難料:妖魔化得不夠,會給人“文革也不過如此,并不是洪水猛獸”的印象;妖魔化得登峰造極,萬一將來老百姓鬧文革把戲里學來的一套照葫蘆畫瓢用來對付自己可怎么辦?那不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要知道如今把文革看成世界末日的只有“公知”和貪官污吏,老百姓并不怕,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巴不得有機會把貪官污吏“公知”們斗倒在地呢。
9.如此“公知”想獨立都難
《帕金森法則》形容人羅羅唆唆動作慢也不過用天來計算——“清閑的老太太為了給侄子寄張明信片,能花上整整一天的時間。找卡片要一小時,找老花鏡又一小時,查地址半小時,寫卡片用了一個小時十五分鐘,考慮去鄰街的郵局時要不要帶把傘,又花掉二十分鐘……寄張明信片可能會讓一個人在猶豫和焦慮中艱難地度過一整天。讓一個大忙人來做,三分鐘就可以搞定。”而這三個文人呢?為一頓飯吵了幾十年還沒吵完——過去只聞“三個女人一臺戲”,如今卻見“三個文人戲連臺”。如果由這樣的人掌管大權,整天除了吵鬧還能干什么事?沒本事獨立還偏要獨立,沒本事治國還偏要治國,當了豬八戒卻硬要跳《天鵝湖》。
10.想起了魯迅的一段話:
招牌是掛了,卻只在吹噓同伙的文章,而對于目前的暴力和黑暗不敢正視。作品雖然也有些發表了,但往往是拙劣到連報章記事都不如;或則將劇本的動作辭句都推到演員的“昨日的文學家”身上去。那么,剩下來的思想的內容一定是很革命底了罷?我給你看兩句馮乃超的劇本的結末的警句:
野雉:我再不怕黑暗了。
偷兒:我們反抗去!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