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寫出一本中國版的政治經濟學,是自毛澤東以來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共同追求。他們的不懈努力,取得過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歷代領導人寶貴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導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建設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以一個大國領袖的高瞻遠矚,從中總結升華,逐漸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學說,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新境界。
一、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思想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內容十分豐富,許多學者和中央媒體做過不盡相同的概括和解讀。我個人經過初步學習理解,認為習近平政治經濟學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思想。
一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學說的根本立場,也是謀劃當今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導向,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基本原理一脈相承。習近平明確要求,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持續改善民生,提高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推進教育公平,使困難人群及其后代的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適應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愿望要求,不斷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他反復強調,各級干部要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工作努力的方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扶貧攻堅計劃,全面小康,一個人也不能少,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落下。
二是認識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思想。這是在綜合分析了世界經濟增長周期和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重大判斷,立足于最新的基本國情,確立謀劃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依據。習近平指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突出體現于四個基本特征,即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導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強調我國經濟正面臨著復雜的系統轉型,改革開放已進入全新階段,不單純以GDP增長多少論英雄,更加注重發展質量效益,尋求以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為核心的發展驅動力。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的思想。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習近平反復闡明并一再重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和分配這兩個方面。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是中國共產黨確立的一項大政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實行基本經濟制度在分配上的必然反映,也是確保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根本要求。習近平強調,在分配問題上,必須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并重;在初次分配過程中,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匹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非公有制經濟經過發展,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部分,而國有經濟的相對比重有所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習近平突出強調,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不能變。針對一段時間少數人中炒作指責“國進民退”,企圖用私有化來削弱消解國有企業,習近平多次提出,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拓展混合所有制雙向參與,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國有企業。
四是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優勢合力互補的思想。習近平鮮明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針對長期以來市場秩序不夠規范、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規則不夠統一、市場競爭不夠有序等問題,習近平強調,我們既不能因為存在缺陷而放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也不能對此自由放任,關鍵是要使政府的作用也同時強起來。習近平多次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努力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正如當年江澤民所說,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幾個字,這不是畫蛇添足,而是畫龍點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地包涵著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導向作用。由于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活動中無數市場主體的主體部分,我國政府調控能力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調控能力具有極大優勢。習近平十分注重發揮這一優勢,要求政府在市場經濟中要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這就同有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主張的“市場萬能”劃清了界限。
五是確立“五大發展理念”的思想。習近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破解難題,創造性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著力點,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行動綱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協調發展、發展整體性;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互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六是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思想。在統籌運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個大局的基點上,創造性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進一步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使中國人民利益與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相互交融;開創性實施“一帶一路”的開放戰略,使中國的發展機遇與世界各國的發展機遇相得益彰;加大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開放戰略,使發展中國與造福世界相輔相成。要求在開放中增強發展新動能、增添改革新動力、增創競爭新優勢,并努力提高外資利用水平。
七是重視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告訴我們,生產力發展是最革命的因素,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發展經濟歸根結底是要靠激活和強化人的因素,發揮廣大人民的聰明智慧,掌握和不斷創新科學技術。鄧小平深刻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經濟離不開科學和教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習近平把發展經濟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緊密聯系起來,強調要讓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不竭動能。與此同時,習近平還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著眼長遠振興經濟的戰略之舉,強調要大力發展全民性現代教育,包括發展專業技能教育,著力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專業技術素質,從而把我們這個人口資源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大國,不斷增創經濟發展的優勢。
八是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思想。習近平提出,要把軍民融合發展提升為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要求全軍和各級人民政府、廣大人民群眾同心協力,做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篇大文章,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豐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圍,提升融合成次。逐步形成軍民融合的武器裝備科研和生產體系,軍民融合的軍事人才培育體系,軍民融合的后勤和裝備保障體系,軍民融合的國防動員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走出一條投入較少、軍事和經濟效益較高的國防與軍隊發展新路,努力實現強軍目標,實現富國強軍的統一。
二、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指導意義
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是在擁有13億人口的社會主義大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這個偉大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其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時代呼喚應運而生的科學理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既敢于正視矛盾又善于化解矛盾的政治智慧,是對中國經濟發展實踐規律性成果的科學提煉和升華,具有非凡的時代價值和長遠的指導作用,是引導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而實現中國夢的行動指南。
其一,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對于全黨繼續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具有明確的引導作用。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前無古人的重大課題,是貫穿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過程的時代課題,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尚未解決的世界性課題。由于歷史的原因,東西方幾乎所有政治家和學者都曾將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國家相聯系,將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國家相聯系??肆诸D等西方政要和經濟學者曾經斷言,中國搞市場經濟,必然導致經濟私有化,政治全盤西化。國內一些學者也長期堅持,中國要發展經濟,必須全面市場化,而市場化必須經濟私有化,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與市場經濟不相容,主張國企必須從競爭行業中全部退出。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幾十年艱辛探索,用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證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是能夠成功結合的,前途是光明的!這期間,中國遼闊的國土發生的一切經濟和社會進步,幾乎都直接或間接與這個“結合”分不開。與此同時,在改革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諸如國有資產的流失,社會成員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嚴重滑坡,一些行業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思想領域里的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也直接間接與這個“結合”還不完善,還有待更好地對接和磨合相關。實事求是地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完美結合這個大課題,還未能真正結題。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為我們黨解決好這一“結合”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這一科學理論,將指導我們在新的實踐中,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政治優勢和市場經濟的巨大活力優勢融為一體,使之愈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其二,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對于排除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避免改革犯顛覆性錯誤,具有鮮明的指導作用。2013年在印尼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期間,習近平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2014年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又再次強調:“中國改革經過30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可見,防止犯顛覆性錯誤,是習近平高度警惕的。在改革深水區、攻堅期,存在嚴峻的挑戰與風險。首先是黨內外、國內外針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眾說紛紜,有錦言良策,也有歪理邪說。比如,這些年來,總有一些人出于他們的政治目的,企圖影響干擾我國經濟改革的正確方向,不懷好意地把國有企業說成“黨國大公司”,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重大障礙,進行妖魔化渲染,急欲連根拔掉而后快,變著法子想把國有企業私有化。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力量,動搖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也就動搖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動搖了我們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如果這樣人的詭計得逞,那就必將是萬劫不復的顛覆性錯誤。在新的形勢下,習近平強調,國企改革是要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優、做強,在各種會議和視察中,他反復重申“兩個毫不動搖”,這對于堅持經濟改革的正確方向,具有根本的意義。再如,政府不認真有效地調整收入分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或者脫離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過急過高地實行西方的高福利,也都可能造成重大風險。金融改革創新,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金融市場監管缺失,也有可能造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值得慶幸的是,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涵蓋了我國經濟改革的性質、方向、宗旨和原則,對于我們黨統一思想,在前進中排除各種干擾,沿著正確軌道把經濟改革向縱深推進,防止發生重大顛覆性錯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其三,習近平政治經濟學,對于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大指導作用。步入21世紀之后,中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其中第一個十年處于下中等收入階段,但仍然保持了高速經濟增長;第二個十年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人均GTP達到8000美元,這是了不起的奇跡。同時,我國發展也來到一個重大關口,就是世人拭目以待的中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對此,習近平政治經濟學有一系列重要論述和一整套重大對策,特別是提出了經濟結構調整,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全局上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改革,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還強調,不再以簡單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論英雄,而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這些都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思想引領。
(作者是國防大學原政治委員、上將;來源:紅色文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