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摘要】:從經濟來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中俄之間顯然是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這也是普京此次訪華能夠滿載而歸的決定性因素。
3天前,“普京大帝”北京旋風一日游,留下了許多合約,以及令世界為之側目的中俄聯合聲明。
在俠客島看來,中俄的合約以及戰略伙伴關系的升級、對全球戰略穩定的聲明,放在當今的中俄兩國乃至世界大局中觀察,實在是一件大事。
相處
兩個強大的鄰居之間怎么相處,國際關系史已經很好地給我們上過課了。
曾經的英法、法德、同盟國和協約國,都是一種相處之道。但結果如何,大家都看見了。二戰之后,歐洲人痛定思痛搞出來的歐盟,似乎就是一個不錯的法子(當然,好戲也有不小心唱砸一點的時候,前幾天就是)。但不管怎么說,今天的歐洲法德看起來一時半刻是沒可能再繼續開打了。
另外一個號稱大國合作的典范——美加之間,倒是和和氣氣一口氣過了將近一百年。美國在跟英國(當年加拿大是英帝國的一部分)消除戰略戒心之后,兩國也是通過深入的交流合作、經濟一體化,才成了“和平典范”。
如今的中俄之間,恰好就有這種戰略互補性。
互補
從中國角度看,前面剛過,中國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并且擁有巨大的工業產能。但這個頭銜也有個不輕松的代價,那就是我們現在有大量過剩資本和產能需要向外轉移。
而今天的俄羅斯,恰好面對著深刻的經濟困境。這個困境,還不是什么“牛奶倒進水溝里”的生產過剩,而是結構性矛盾——是俄羅斯國內工業嚴重衰退、同時遭受制裁后資本匱乏聯手造成的窘境。
說起來,前幾年國際關系格局中,俄羅斯也確實重拾過積極進取的姿態,只不過,那時俄國依仗的資本是高揚的油價。隨著油價的迅速跌落,俄羅斯在短短一年間就看到了“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可能。
更深刻的根源在于,俄羅斯今天的工業狀況著實無法樂觀,許多企業還是在吃蘇聯的老本為生。要知道,俄羅斯如今的三大外匯支柱中,第一是石油,第二是糧食,第三才是軍火(也算工業品嘛)。這個困境,一時半會兒還很難解決。
國際
同時,雙方經濟面臨的國際環境有些類似。
先說經貿吧。發展迅猛的中國,自然會引起一些恐慌性的質疑,安在我們頭上“800磅的大猩猩”的叫法就表明了態度。有想法就會有辦法,無論是“重返亞太”也好,還是TPP也好,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不過是在中國身邊玩畫圈玩切割的把戲。
而對于俄羅斯來說呢?國際戰略環境看起來可沒有40年來的中國這樣舒服。在西方眼里,他從來都是熊,強壯時候是北極熊,瘦弱時候也還是熊,就算趁機欺負欺負他,也還是笑他是有著核牙齒的玩具熊——要知道,俄羅斯可是直到2012年下半年,才正式加入了世貿組織,比中國還晚了十多年。
怎么破?愛好和平的中國顯然沒興趣去搞什么“新華約”,而是用共同發展來展示和平誠意,“一帶一路”倡議所涵蓋的走出去戰略就是一種破局的舉動。審視周圍,最大鄰國毫無疑問是新“絲綢之路”的首選——畢竟,繞開俄羅斯的那些國家和地區,不少糾結于各種戰亂和紛爭,而俄羅斯則有著完備的鐵路和比較安定的社會環境。
俄羅斯在這方面也想的很清楚,“歐亞經濟聯盟”其實就是類似的意思。搭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搞搞自己國內的產業調整,也是個愉快的買賣。俄羅斯的工業凋敝歸凋敝,在許多工業領域,他們多年的積淀對于我們來說絕對是寶貴的,如果不是這種合作的需要,還不見得愿意拿出來呢。如今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機電產品還是占據了相當比例,這一點就是明證。
因此,從經濟來說,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中俄之間顯然是具有高度的互補性。這也是普京此次訪華能夠滿載而歸的決定性因素。
秩序
更重要的是,中俄對國際秩序的看法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
在“影響全球戰略穩定的消極因素”這一首要話題上,雙方的態度是:“這一趨勢的危險性首先在于,個別國家和軍事-政治同盟謀求在軍事和軍技領域獲得決定性優勢,以便在國際事務中毫無阻礙地通過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來實現自身利益。他們公然無視各國安全不受減損的安全基本原則,企圖以犧牲他國安全換取自身安全。”
例子?“值得注意的是,域外力量往往以臆想的理由為借口,在歐洲部署’岸基宙斯盾系統’,在亞太地區部署或計劃在東北亞部署’薩德’系統。這與導彈擴散領域面臨的實際挑戰和威脅毫不相干,與其宣稱的目的也明顯不符,并將嚴重損害包括中、俄在內的域內國家戰略安全利益,中俄兩國對此強烈反對。”
就差點名了。
而在那些重要的國際議題上——“《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有相關爭議應由當事方基于友好談判協商和平解決,反對國際化和進行外部干涉”(南海);“在亞太地區建立……國家間關系體系……應建立在以下基礎上:嚴格遵守國際法準則及平等、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則,和平解決爭議,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亞太);“雙方確信,烏克蘭危機沒有軍事解決方案,必須在2015年2月12日簽署的新明斯克協議基礎上,通過政治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
諸如此類,其實核心就是:對當下的全球戰略穩定局勢感到擔憂和不滿,并且認為這些不穩定有其根源;而在彼此的核心利益上,雙方互相支持。
同盟?
那么,是否如一些外媒所言,中俄已經結成“同盟”?
當然沒有,中國歷來奉行的是不結盟政策。
為啥?因為軍事同盟這種形式早就過時了。組建軍事同盟,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面臨共同的敵人,且均具有這樣的政治意愿。盡管此時俄羅斯與中國面臨著來自西方大國的戰略擠壓,但俄羅斯和中國與美國的關系,早已不是冷戰時期的敵國關系。
同時,靈活的雙邊關系、在核心利益上互相支持,或許是最適應當下雙方利益的一種形式。看看外面就知道,北約和歐盟內部,已是各種撕裂;夾在日韓之間的美國,也經常兩頭安撫或敲打。
所以,雖然中俄深化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但還不能理解為同盟關系。沒有公開與我們為敵的,自然就沒有必要明確針對誰。而同盟還意味著一方要對另一方負有超過了“保持最大善意”的義務,很可能需要卷入一場跟自己利益相關性極少的沖突中并且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這個結果肯定是讓西方某些國家真的不爽,那也沒辦法——跟你好好說我們真的是要和平發展,你非得搞遏制。
所以我們未來會看見,中俄之間在一些戰略問題上互相配合協作,針對國際上重大的事務,也可能協調立場、尊重對方利益,支持對方正當要求。但是要說再去一起搞什么鋼鐵洪流對峙,那是沒可能了。
文/千里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