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編者按】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在緬懷24萬遇難者的同時,更多人在關注這座英雄城市的崛起,探尋40年巨變背后的奧秘。我們這里推出三篇文章,緬懷逝者,更祝福唐山的明天更美好,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邊建軍:唐山何以能從廢墟中涅槃重生
在地震災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艱難困苦,用生命、鮮血和汗水鑄成了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既是唐山人民氣壯山河抗震壯舉之靈魂所在,也是建設新唐山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人類不會忘卻那一刻: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秒,一場突如其來的7.8級大地震,把唐山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沿海工業城市夷為一片廢墟。頃刻間,24.2萬人失去生命,16.4萬人重傷身殘,7200多個家庭滅門絕戶,4202人成為孤兒。災情之重,損失之巨,舉世罕見。一些外國媒體在衛星照片看到這片廢墟時,發出了“唐山從地球上抹掉了”的嘆息。
讓世界驚訝的是,歷史并沒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預言發展。唐山人民開始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偉大壯舉。震后第一個十年,在一片廢墟上建起了一座現代化新城,創造了人類同自然災害斗爭史上的奇跡;震后第二個十年,積極實施國民經濟振興計劃,“七五”時期趕上了全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八五”時期超過了全國經濟平均增長速度,跨入了經濟發展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個十年,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震后第四個十年,2010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蒞臨唐山視察指導工作,要求“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今天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三個努力建成”的目標已經日漸清晰,躍然眼前。
四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轉瞬即逝的、跳動的一朵浪花。然而,對于唐山人民來說,歷史卻在這里濃縮了,唐山人民在四十年中經歷了通常情況下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經歷的事情。從災后缺乏基本生存條件求生維艱的日子,到重建起一座新的城市,這是多少代人才能走過的路程!然而,唐山人民四十年中便走過了。這座城市靠什么涅槃重生的?
這力量來自什么地方?從受災的第一天起,黨、國家和各族人民給予了大規模的、及時而卓有成效的援助。沒有這種救援,很難想象唐山人民會怎樣熬過震后的那些日子,從而逃脫歷史上一再發生過的災后瘟疫、饑餓的厄運。另一方面,四十年來,唐山人民始終是建設新唐山的主力軍。只要唐山人民在,唐山作為一個城市就依然存在著。她沒有、也不會從地圖上抹掉。這種氣概,這種力量,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勤勞勇敢、堅忍不拔、奮發向前等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的精神力量比體力更富于生命力。”在地震災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艱難困苦,用生命、鮮血和汗水鑄成了抗震精神——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既是唐山人民氣壯山河抗震壯舉之靈魂所在,也是建設新唐山的精神支柱和動力。今年是紀念唐山抗震救災四十周年,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弘揚。發揚唐山抗災精神,就是發揚中華民族的精神。正是靠著這種精神,我們不僅可以戰勝大震災,也可以戰勝各種自然災害。中華民族是個偉大民族,具有巨大的承受力,任何重大的災害都不能把我們擊倒,勝利終將屬于偉大的中國人民!
一個城市的生命就是她的人民的生命。人民有多么頑強,城市便有多么頑強。今天,當人們漫步在唐山街頭,望著那鱗次櫛比的高樓,歡快奔騰的人流,會想些什么?人們不會忘記四十年前那恐怖的瞬間,更不會忘記震后這氣壯山河的四十年;人們也會想到,再過四十年,這里將會更加輝煌!
(作者:邊建軍)
劉鳳敏: 從毀滅到崛起的現實神話
40年來,唐山人民自覺傳承和弘揚抗震精神,歷經“十年重建、十年振興、二十年快速發展”,涅槃重生,一路向前,生動演繹了從毀滅到崛起的現實神話。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54.2秒,7.8級地震突襲唐山,24萬多人歿于瓦礫,16萬多人頓成傷殘,一座工業城市幾乎變為廢墟。如果說災難無法避免,那么,英雄的唐山人民用40年的時間向世界宣告,一個民族所擁有的堅強意志和精神,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垮的。(2016年7月26日《河北日報》)
在抗震救災和快速發展的實踐中,唐山人民用生命和汗水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偉大抗震精神,這是歷史給予唐山的不滅印記,也是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加快發展的堅強力量,早已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中,也裂變出一種堅強的城市性格,成為唐山人民共同的價值觀念、意志品格和精神追求,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是人類共同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40年來,唐山人民自覺傳承和弘揚抗震精神,歷經“十年重建、十年振興、二十年快速發展”,涅槃重生,一路向前,生動演繹了從毀滅到崛起的現實神話。
弘揚公而忘私的抗震精神,就要勇于犧牲、甘于奉獻。這是唐山人最本質的精神境界。地震發生后,無數干部群眾從廢墟中爬出來,不顧個人和家人的安危,自發組織開展震災自救,第一時間內搶救傷員、保護國家財產,友善互助、奉獻社會。正是這種在災難中凸顯出來的人類至愛,彌合了災難帶給唐山人的巨大創傷,使唐山人的精神得到升華,廣大黨員干部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和主要精力都融入到唐山的恢復重建和改革發展之中,顧全大局、克己奉公,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當前,全市正在開展“愛唐山、做貢獻”主題實踐活動,以愛唐山激發干勁、凝聚力量,用做貢獻體現擔當、推動發展,點燃了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激情,進一步明確了“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什么時間干成”,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的關系,立足崗位講奉獻、做貢獻,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積極投身加快建設靚麗、繁華、宜居、和諧的沿海強市的偉大實踐。
弘揚患難與共的抗震精神,就要心系群眾、同甘共苦。這是唐山人最核心的價值追求。黨員干部只有時刻保持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群眾也才會相信你、追隨你、支持你,特別在大災大難面前,群眾更需要這種作風。患難見真情,在震后自救和重建家園過程中,數十萬唐山人少則幾戶、多則幾十戶同住一個抗震棚,組成一個大家庭,互讓一碗水,分吃壓縮餅干,一起照顧傷員,真正是患難與共、同甘共苦。40年來,唐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風雨同舟、生死與共,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設全面推進,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65元,居全省第1位,使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擁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弘揚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就要不畏艱難、敢于擔當。這是唐山人最顯著的堅毅品格。在毀滅性的大地震和困難面前,唐山人民沒有低頭、沒有放棄,而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以大無畏的精神開始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震后第10天,開灤礦工挖出了第一車“抗震煤”;震后第14天,唐山電廠發出了第一度“抗震電”;震后第28天,唐鋼煉出了第一批“抗震鋼”……震后一年,開灤煤礦全面恢復生產;震后兩年,經濟發展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經過重建、振興、快速發展,在廢墟上迅速崛起了一座工業化新城。2000年以來,唐山鋼鐵、能源、化工等產業居全國領先地位。不過,最近幾年受外部沖擊和自身經濟結構的疊加影響,唐山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正處于爬坡過坎的艱難轉型期。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大力弘揚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知難而進、攻堅克難,敢于擔當、善于擔當,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推進資源依賴型發展向沿海開放拉動轉變。
弘揚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就要敢為人先、勇于超越,這是唐山人最具活力的精神氣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無論是在與震災斗爭中,還是在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的新時期,唐山人民都表現出了強烈的不甘落后、拼搏進取精神。40年來,在改革大潮中,唐山以改革為動力,化災難為機遇,重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機制,在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城市綜合改革、優化資本結構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等試點建設中,獲得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在原有的煤炭、機械、水泥等工業基礎上,唐山的鋼鐵、電力、石油、化工、交通、港口建設等都實現了新跨越。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大地震后的唐山,1990年摘得中國第一個“聯合國人居獎”,而且2016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成為了唐山改善人居環境、不斷超越自我的成功典范。這次世園會選址在唐山南湖,這里曾是開灤煤礦一百多年開采形成的采煤沉降區,1976年大地震加劇了沉降區的塌陷,逐漸變成了垃圾堆放場,成了一塊“城市的傷疤”。如今,經過深入改造修建,這里變身成美麗的“世界百花園”,湖光山色、如詩如畫,“都市與自然”就在轉身之間??梢哉f,這是唐山抗震40周年的最好紀念。
40年,彈指一揮間。災難已經遠去,但抗震精神卻歷久彌堅。唐山,這座曾經被西方媒體預言“從地球上永遠抹掉了”的城市,在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用智慧和信心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偉大奇跡,成為中國快速發展的充分體現和有力印證。站在歷史新的起點上,唐山人民大力弘揚抗震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努力把唐山建成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
(作者:劉鳳敏)
郭松明:假如明天地震來襲
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以“大地震”定格在很多國人的心中。但震后四十年,唐山完成了鳳凰涅磐,經歷十年重建、十年振興、二十年快速發展,再次成為渤海之濱一顆耀眼的工業明珠!
2016年7月14日,我第一次來到唐山,就驚訝于她的恢弘氣勢和蓬勃生機。
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以“大地震”定格在很多國人的心中。但震后四十年,唐山完成了鳳凰涅磐,經歷十年重建、十年振興、二十年快速發展,再次成為渤海之濱一顆耀眼的工業明珠!
在唐山大地震紀念館,我們向刻有24萬遇難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墻默哀。40年前的災難來勢極為兇猛,以至于我們在紀念廣場上面對保留下來的廢墟時,似乎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可怕與猙獰。
但是,更讓我們感到震撼的是,如此巨大的災難卻并沒有打敗唐山人,而唐山人卻迅速戰勝了地震:震后7天組裝出第一批自行車;震后10天生產出第一車煤;震后14天發電廠開始發電;震后20天造出第一臺機車;震后28天煉出第一爐鋼……
泰山壓頂不彎腰——對唐山人來說,這不是一句簡單的豪言壯語,而是一個簡單的事實。
唐山人為什么如此不可戰勝?也許,發生在地震中的這樣兩件事,能夠向我們揭示尋找答案的密碼。
第一件事發生在開灤煤礦。在大地震發生時,開灤的呂家坨礦正在進行高產突擊活動,井下共有1006人,其中有100多名機關干部,有兄弟單位的打井隊,有參加大會戰的洗煤廠工人,有下井不足半個月的新工人,還有四十幾名女同志,職務最高的是礦革委會副主任賈邦友。
地震發生后,井下迅速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作為團結和指揮中心,由賈邦友擔任書記。他宣布了撤退順序:女同志先走,兄弟單位的同志先走,然后是井上工人、采煤工人,最后是機關干部。
近5個小時的撤離,緊張、安靜、井然有序,撤退途中,需要經過一段九十多米長的梯子上,每次只能上一個人,一千多人要從這里通過,稍有混亂,后果就不堪設想,但是沒有發生任何混亂。
賈邦友像一個指揮若定的老船長,在所有的人都升井后,最后一個返回地面。他發現先升井的人并沒有跑回自己家,而都在余震中焦急地等待井下的同伴,也在等待新的指示。賈邦友心里一陣發熱,趕緊說:“礦上不要管了,都回家看看吧。”
第二件事,發生在震后不到30分鐘,一輛紅色救護車從唐山礦出發,向北京駛去。這是唐山市第一輛“蘇醒”的汽車,車上是唐山礦工會副主席李玉林和他的三位同事,在沒有任何人向他下達指令的情況下,脫險的李玉林主動想到唐山和北京之間的聯系可能已經完全中斷,要盡快向中央報告,只有中央才能救唐山。他們飛車四個多小時后趕到中南海,當時主持黨政軍日常工作的領導人紀登奎、李先念、陳錫聯、陳永貴、吳桂賢等立即接見了李玉林,并在幾分鐘內就做出了調解放軍、調醫療隊、調各地井下救援隊開赴災區的決定,為救援贏得了最寶貴的時間。
李玉林在飛車赴北京的途中,和三位同事組成了臨時黨小組,相約不論發生什么情況都要確保把災情迅速報告中央。沿途不斷有市民、農民攔車讓他們搶救傷員,但一聽說他們是要到北京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告,就全力配合,主動移開路上倒伏的樹木、電線桿和傷員,為他們掃清道路。
這兩件事,足夠讓我們找到唐山戰勝地震的真實原因:依靠組織,相信中央。黨員是群眾中最有威信、最有責任感、最有能力的人。群眾信任他們,他們也無愧群眾的信任。無論是在大地深處還是在廢墟之中,只要有黨員,組織立刻就可以重建。百萬人口的唐山,沒有在大地震的突襲下潰散,反而結成了一個具有高度韌性、高度效率的有機體,成了一塊摧不垮、打不爛、壓不扁的整鋼。
有了組織做主心骨,唐山人就不相信眼淚。一位當年參與救援的解放軍戰士后來回憶說,部隊開進唐山后,最讓他驚奇的是“唐山發生了這么大的地震,居然沒有哭聲”。幸存的市民有的繼續尋找被埋的親人,有的照顧傷者,有的起火做飯提供后勤保障,還有的在搭防震棚。
不過,唐山人并不是真的不會哭,一個多月后,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傳來,唐山哭成了淚城!他們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和遭受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后的隱憂與無助,都一起宣泄出來了。
在唐山,我想起了2010年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很多人在觀影時,為唐山人灑下了熱淚,他們太值得同情了,不是嗎?唐山人的生活不僅當時就被地震摧毀,此后也一直沒有恢復過來。李元妮一生都生活在對親人的歉疚中了,如同兒子方達所言:“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心里的房子永遠蓋不起來,32年守著廢墟過日子。”方達則永遠失去胳膊,女兒方登則生活在被遺棄的恐懼與怨恨中,始終無法化解,連累無私收養她的養父母也活的郁郁寡歡,他們把全部的愛都給了方登,可是居然不能在她那里得到一個笑臉。
電影感動了許多人,被感動的人可能都在潛意識中聯想到了自己。實際上,《唐山大地震》并不是源于歷史的真實,而是出自現實的投射。說到底,每個時代能夠打動人心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特有的“時代焦慮”.
近些天,全國許多地方都發生了洪災。我們聽到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但也有些故事聽過以后令人揪心。
新中國成立后,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把全國人民團結的像一個人。今天,只有更加身體力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員干部更加踐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則,災難來臨時像賈邦友那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工人,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黨才能更加緊密地把人民團結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強調“不忘初心”,可謂切中時弊!
假如明天地震或別的什么災難來襲,我們是否像四十年前的唐山那樣,團結成一塊整鋼不丟棄每個人?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郭松民,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郭松民 | 唐山大地震的啟示:一塊整鋼,還是一盤散沙?——兼評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2016-07-2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