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習近平思想的幾個顯著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的氣魄和哲學家的智慧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動理論創新,以寬廣的胸懷和勇于擔當的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者、創新者、引領者。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歷史性偉大飛躍,也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實踐中創造性結合的重大成果。可以說,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新時期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貫穿于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戰略性、全局性問題的方方面面。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戰略思想中,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動傾聽民聲、反映民意、關注民生、為民謀福祉,就是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始終做到不忘初心。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對“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又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堅持問題導向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必然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與黨的群眾路線一脈相承,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再認識再強化,凸顯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執政本色。
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全新表達。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共享發展理念內涵時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
從近年來黨中央開展的系列活動看,主題就是圍繞“以人民為中心”。中央八項規定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2013年下半年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是為民務實清廉,主要目的是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15年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聚焦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著力解決“不嚴不實”問題,說到底就是要為民真辦事、辦實事、辦好事。2016年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漠視群眾疾苦、不作為等問題。通過學習教育,著力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等根本立場問題,把握好黨性和人民性等重大原則問題,切實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從統籌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出發,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工作導向、創作導向,又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思想。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是圍繞“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理念來設計、來推進、來發展的。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環境生產力思想,蘊含著深厚的家國情懷,說到底還是圍繞以人民為中心;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總書記更是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總書記還專門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落實“四個最嚴”(即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這些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實踐,都需要狠抓落實,才能確保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今天,在這一歷史新階段、發展新時期、開放新時代,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綜合創新”,展現了理論的系統性、邏輯的縝密性、戰略的前瞻性,體現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具有的科學性、時代性、先進性和實踐性的統一。筆者體會,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角來認識,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思想的主旨主線;從哲學方法論來認識,習近平思想突出體現為下述六個方面,可概括為24個字,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致知力行、統籌兼顧、戰略創新、辯證施策。
一、解放思想是基石
解放思想是指打破舊有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主觀世界的思維意識與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結合起來,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創造性地改造客觀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放思想的內涵有著十分深刻的認識。他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時期就大力倡導解放思想,提出了許多開創性舉措,奠定了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他在福建工作時提出“解放思想是擺脫貧困的關鍵”;他在浙江時強調“進一步解放思想”,他在上海明確提出“解放思想不是鼓勵打擦邊球”,等等。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指出要“堅持解放思想”“繼續解放思想”“勇于解放思想”“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永無止境”等。解放思想是習近平思想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一)解放思想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總開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放思想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十年動亂結束不久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我國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對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吸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拓展,對建設、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新認識、新實踐,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前提為先導的。
(二)解放思想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說明的講話中指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當前,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推進新一輪思想解放,才能徹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
(三)解放思想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解放思想必須體現在真抓實干中,體現在破解具體難題中,體現在轉變發展方式中,體現在落實每項具體工作中。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這種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抓住機遇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應對挑戰同樣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四)解放思想要有更高的站位。解放思想體現在各個方面,既體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上,也體現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過程中,同時還體現在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各個方面。因此,解放思想既要求對問題深入分析,又要求以寬廣、包容的精神來對待矛盾、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放思想,必須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莊嚴使命、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我們國家的奮斗目標,都聚焦于、歸結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總任務。站在這樣的高度和位置,才能夠看清方向,才能夠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實干興邦。
(五)解放思想永遠在路上。解放思想、破除舊觀念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世界上的很多問題,解決起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唾手即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六)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思想解放。善于直面問題、勇于解決問題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問題導向是解放思想的源頭和動力。當前我國存在的問題不比發展起來之前少,相反,問題顯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棘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
(七)凝聚新時代的思想共識。全面深化改革是時代的強音,理應成為新時代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進改革的“四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即只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只要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只要有利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就要大膽試、大膽闖,就要堅決破、堅決改。這個判斷標準,是建立在鄧小平提出的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的基礎之上的,既體現了時代新發展,也體現了歷史繼承性。凝聚思想共識,還包括形成以上率下、引領示范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多次強調“正人先正己”“先禁己身而后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先從中央政治局帶頭開展,此后的“三嚴三實”也是在處級及以上干部中開展。2016年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已開始向普通黨員延展,這都體現了示范效應。
二、實事求是是靈魂
實事求是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研究和解決問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來制定和形成指導實踐發展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觀亊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對實事求是理論談得多、談得廣、談得深。他多次指出,我們黨是靠實事求是起家和興旺發展起來的;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它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黨帶領人民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實踐反復證明,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成敗的關鍵。堅持實事求是,就能興黨興國;違背實事求是,就會誤黨誤國。
(一)實事求是要求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而調查研究是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只有透過現象才能看到本質,才能從零亂的現象中發現事物內部存在的必然聯系。
(二)實事求是要求清醒認識并準確把握基本國情。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我們推進改革發展、制定方針政策,都要牢牢立足于這個最大實際,都要充分體現這個基本國情的必然要求。任何超越現實、超越階段而急于求成的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實際、無視深刻變化著的客觀事實而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和做法都要堅決糾正。
(三)實事求是要求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堅持實事求是,關鍵在于“求是”,即探求和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思想價值,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而是不斷為尋求真理和發展真理開辟道路。今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與風險,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做出新的科學解答。
(四)實事求是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黨群之間、干群之間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群眾路線同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相輔相成、在本質要求上完全統一的。因此,堅持實事求是,就必然堅持群眾路線,做任何工作都要時刻記住代表誰、服務誰、為了誰。只有始終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才能有光明磊落、無私無畏、以事實為依據、敢于說出事實真相的勇氣和正氣,才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決策中的失誤、工作中的缺點,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真正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五)實事求是要求勇于直面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想一帆風順推進我們的事業,想順順當當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那是不可能的”,必須直面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尤其以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精神深得黨心民心,且善于運用規律來處理問題,應對解決好各種復雜局面和問題。正因為堅持實事求是,在面對矛盾和問題時才更有底氣才更硬氣。
(六)實事求是要有寬廣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實事求是本身是建立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的。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看到并把握改革的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律,特別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關系,拓寬眼界,樹立戰略思維和全球視野。同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要包容,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這才是實事求是思想的體現。我們強調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會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經驗總結好,就會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有博大的胸懷,就要祛除私心雜念,祛除那些為私心所擾、人情所困、關系所累、利益所惑的雜念,干工作才能真正直起腰桿、理直氣壯,才能真正敢于擔當。
三、致知力行是核心
致知即達到完善的理解,力行即努力實踐、竭力而行。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引用了《宋史?朱熹傳》中的一句話“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要求科學研究既追求知識和真理,也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在致知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研究,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特別是要理解其中包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要淺嘗輒止。筆者體會,對原著的學習、領悟,是致知的前提和必由之路;“不日新者必日退”是致知的動力,“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體現了致知的價值。在力行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實踐體驗,為人民服務只作為口號不行,只在文件里批來批去也不行,一定要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去體會它的真諦”,“這些理念(指親、誠、惠、容等理念——引者注),首先我們自己要身體力行,使之成為地區國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為準則”,他希望“廣大青年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內化于心體現了致知,外化于行體現了力行。“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都是致知力行精神的體現。
(一)致知力行要掌握看家本領。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他曾專門主持兩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學習內容,并反復強調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正是基于對經典著作的嫻熟運用,他總是能夠恰如其分地講出充滿哲理的閃光之語。
(二)致知力行要有恒心韌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一錘接著敲,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就是要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俗話說,“功崇惟志”。致知力行就是要有燕子壘窩的恒勁、螞蟻啃骨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以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結合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涵著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長期實踐、接力探索才確立的,既要倍加珍惜,又要始終堅持,更要不斷發展。
(三)致知力行要有執著的信念。一個人有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就能不懈努力、堅定前行;同樣,一個國家和民族有了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打鐵還需自身硬,硬就硬在我們共產黨人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真正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才能真正體現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執著和堅守,體現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四)致知力行的過程就是深化認識的過程。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只有通過深入摸索、反復認識,才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致知力行的過程就是認識深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獲取滋養的過程。致知力行要有理性的自覺,要有具體的行動,對于黨員、干部來說,還要有看齊意識,特別是要做到經常看齊、主動看齊、真正看齊。
(五)致知力行既要得力又要得法。發現問題是致知力行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科學、客觀地看問題,既看到取得的顯著進步和成績,同時也看到存在的問題或短板。由于存在短板,我們就要在填補空白、補齊短板、弱項上下功夫。致知力行既要得力又要得法,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這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穩妥審慎地推進的必然要求。
(六)知不足是前進的動力。俗話說,“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而彌補自身不足的方法就是加強學習,只有通過致知,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
(七)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致知在于力行。理論如果不運用于實踐,就難以產生巨大的力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扶貧攻堅改為脫貧攻堅,既體現了致知的深刻性,又彰顯了力行的實效性,既是自加壓力,更是一種自信、一種責任、一種擔當的精神和勇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多力而不伐功”“行動最有說服力”等,因為“力行”不斷豐富“致知”的內涵。“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體現了致知,又彰顯了力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既需致知,更需力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具體的,也是艱巨的,是對我國發展道路的透徹解讀,也是對我們黨奮斗目標的新的詮釋。
四、統籌兼顧是方法
統籌兼顧就是要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關照各方。統籌,即全盤統一籌劃;兼顧,即同時照顧各方面。統籌兼顧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方法,體現在習近平思想的方方面面,體現在他治國理政的全過程之中。他在俄羅斯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就明確指出,在中國當領導人,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形象地說,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因此,抓統籌,既抓住重點也抓好面上,既抓好當前也抓好長遠,處理好重大關系,統籌考慮戰略、戰役、戰斗層面的問題,做好政策統籌、方案統籌、力量統籌、進度統籌工作。
(一)統籌利益關切是推進“一帶一路”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筆者認為,這是堅持辯證的義利觀的表現,只有統籌我國同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才能充分調動沿線國家的積極性。
(二)統籌兼顧多邊、雙邊和區域開放合作。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做出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將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實際上,這就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不斷擴大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
(三)“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體現了統籌兼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是要統籌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境界。
(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統籌兼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統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理念。“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并不是講各方面的簡單并列、平行關系,而是建構一個各方面有機聯系、環環相扣的整體。在這一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則是不可或缺的三大戰略舉措,目標引領舉措,而三大舉措則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了根本動力與法治保障和政治保障。在“四個全面”中,每一“全面”又構成一個子系統,每一方面都有一個“全面”的要求,而四個“全面”之間也是彼此聯系、互相作用、彼此支撐的。
(五)統籌“五大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就如何理解新發展理念做出深入闡釋,特別是結合歷史和現實的一些重大問題,從理論上和宏觀上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做出了透徹闡釋。如,在強調要把創新擺在第一位、要認清新形勢下協調發展的一些新特點、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要積極穩妥地實現對外及對內開放、要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同時,著重強調,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或互相代替。
(六)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現了統籌兼顧。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這是總書記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概念,并首次系統提出了“11種安全”舉措。此后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對總體國家安全觀做出闡釋、強調、部署。
(七)統籌兼顧要形成合力。統籌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也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如,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等都體現了這一特點。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極具戰略眼光和視野。
五、戰略創新是源泉
戰略是以未來為主導、與環境相聯系、以現實為基礎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策劃、規劃。戰略研究的是頂層設計,是發展的未來。在戰略中,創新是一種根本動力。同時,戰略創新是一個過程,可以說,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創新并不斷實現戰略創新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戰略創新體現在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等各方面,是習近平思想的源頭活水。
(一)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支撐角度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并提出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實現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可以說,這是促進戰略創新的大手筆、大氣魄。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這一重要論述,是順應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面向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所做出的重大判斷。
(二)戰略創新是牽動全局的“牛鼻子”。戰略創新體現在方方面面,體現在時時處處。面對艱巨繁重的“十三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當今世界,國際競爭的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抓住“牛鼻子”從哲學層面的重點論來理解,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由此主動出擊,敢于創新,而不是消極被動被牽著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牽住了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的“牛鼻子”,把握了戰略創新的主動權。
(三)戰略創新能夠塑造更多發展先發優勢。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正處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重要時期,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創造新產業、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儲備遠遠不夠,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軍事、安全領域高技術方面同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四)戰略創新要注重抓好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頂層設計,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做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正是戰略創新的具體體現。
(五)戰略創新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推進過程就是戰略創新的過程。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需要戰略視野、戰略創新。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都蘊藏了戰略創新的價值。
(六)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戰略創新。面對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我們必須加快改革創新。如果不能抓住時機進行戰略性調整,不能破舊立新,就很難渡過這個關口,就會影響整個戰略目標的實現。只有通過戰略創新,才能突破關節點,實現飛躍。
六、辯證施策是關鍵
辯證地看問題,就是要善于從正反兩方面來認識事物的變化和發展趨勢,避免認識上的片面和偏激。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永恒發展的,內在的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堅持用全面、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國內外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新問題層出不窮,如果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勢必寸步難行。
(一)對辯證唯物主義的深刻思考與運用。辯證地看問題是分析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對辯證唯物主義有著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同時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更是立足于中華大地之實際,進一步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辯證法。他在闡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時強調“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辯證地看待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如,對待傳統文化要“辯證取舍、推陳出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從而推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干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才能叫用人得當;“‘穩’也好,‘改’也好,是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這是對經濟新常態的客觀判斷。
(二)辯證施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有機結合。群經之首的《易經》蘊涵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的《道德經》簡潔、深刻地闡明了對立面相互關聯和相互轉化的思想。這些以樸素形式表達的對客觀世界的辯證認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改革也要辨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發揮最大效能。”區分差異是辯證施策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央提出的目標要求是對全國的要求,各地不可能整齊劃一。各地不可能保持一樣的速度,有些高一點,有些低一點才符合實際。鑒于一些干部“為官不為”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要不等不拖、辯證施策,爭取盡快扭轉局面。如何辯證施策呢,就是要按病下藥,同時又辯證地提出了“三個區分開來”,即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更好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三)在實踐中把握并運用辯證法。一方面要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也要看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既要看到發展的機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風險與挑戰。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揚長避短、化危為機。另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期,問題錯綜復雜、矛盾空前尖銳,關鍵是要找準重點、抓住關鍵,在關鍵點和癥結點上出實招、出妙招。
(四)辯證施策是治國理政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將辯證施策嫻熟運用到各項具體實踐中,體現在哲學的智慧。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基于我國是制造大國和出口大國,但主要是低端產品和技術,科技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并不多等歷史和現實原因提出的。“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是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新常態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要讓發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而“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沒有哲學的高度就很難形成系統而深刻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發展新的歷史階段,高瞻遠矚、兼濟天下,從哲學層面上深度闡釋定國安邦的戰略,以及當今人類面臨的嚴峻現實,把復雜抽象的問題用大眾化語言傳遞出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最有力的推動者和踐行者。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