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宋少鵬:新自由主義對中國女性的傷害
點擊:4915  作者:宋少鵬    來源:激流網  發布時間:2016-10-31 10:00:02

 

1.jpg

 

  展開討論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本文對“新自由主義”的理解。新自由主義有幾個關鍵特征:


  第一,國家與市場的結盟。盡管新自由主義在理論上表現為對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回歸”,在歷史時間和實踐上,新自由主義是建立在對凱恩斯主義危機的回應上,盡管批評凱恩斯主義式的國家干預,但是新自由主義并沒有完全放棄“國家之手”。汪暉認為中國的新自由主義在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上基本表現為:在穩定條件下要求激進化放權讓利的過程;在動蕩的條件下要求國家保護市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求國家全面退出。

 

  第二,國家減少福利供給。國家從對公民全面照料的個人福利供給中撤退,把許多以前由國家承擔的責任推給個人。西方國家表現為從凱恩斯主義的福利國家中后撤;中國表現為對單位福利制度的拋棄。

 

  第三,市場原則支配所有的社會關系。社會成為一個市場社會,市場并非服務于人、嵌入于社會之中,而成為支配社會的基本原則。

 

  第四,意識形態構成中的多樣性。市場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新權威主義等幾方面的思潮共同構成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為中國的激進市場化提供正當性辯護。比如,崇尚個人責任的自由主義觀念與強調家庭責任家庭美德的文化保守主義共同服務于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儒學復興得到了國家權威的支持,在新自由主義的全球競爭格局中,對外表現為文化民族主義,對內表現為對家庭傳統倫理的國家表彰。

 

  一 、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興起及表現形式

 

  戴維·哈維(David Harvey)在《新自由主義簡史》一書中把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開啟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視為“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并指出了一個奇妙的歷史結合點:中國經濟改革的時間恰好與英美發生新自由主義轉向的時間是一致的,并把這種一致視為“具有世界史意義的巧合”(a conjunctural accident of world-historical significance)。

 

  在國內,汪暉分析了新自由主義體制在中國興起的特定歷史時機。在時間點上,汪暉把新自由主義在中國開始的時間定位在90年代,他認為80年代的改革,特別是前半葉的農村改革基本上仍是在社會主義的框架下,遵循平等主義原則。激進市場化政策能在90年代初期推行,是由特定的歷史條件促成的:第一,1989年的社會運動——針對80年代后期城市改革中的利益分配不公而興起的反向社會保護運動——的失敗,“國家以暴力形式解除了社會動員的壓力”,消解掉了激進市場化改革的反抗力量。第二,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對市場化進程的快速推動;第三,1989年之后,國家實行分權讓利機制,使地方(包括部門利益集團)與中央通過市場過程達成了更為廣泛的聯盟。

 

  下文的歷史探究也將證明中國的新自由主義體制應是建立于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此后,推出的一系列具有新自由主義特征的市場化政策,使社會結構發生了徹底轉變。

 

  90年代以來,中國激進的市場化改革表現為兩種私化,一種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化,另一種是家庭的私人化。生產資料的私有化已有很多批判,但是,家庭的私人化卻鮮有批判。家庭的私人化是指與再生產有關的勞動——特別是生育、養育、照料等工作——被視為家庭私人的事情。單位制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型是通過所有制改造和生產關系的重構實現的。所有制改造是把國家資產通過股份制的方式私有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工人與企業之間關系的重構。90年代所謂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優化組合”(減員增效)和剝離“企業辦社會”這兩種主要措施完成的。“勞動力優化組合”以個人素質和能力問題首先組合掉女工;“企業不能辦社會”把與人的再生產密切相關的職責從企業中剝離。這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就是把再生產職能從企業/國家推向家庭/個人。“企業不能辦社會”與“勞動力的優化結合”是內在一致的組合拳,出拳打擊的第一個對象就是女工。因為婦女被視為養兒育女和照料責任的天然承擔者,同時這份責任成為女工勞動效率低下、在優化組合中被“劣汰”的主要原因。

 

  從時間上來看,“企業不再辦社會”的提法是在1992年1月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1月中共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而市場體制建立的關鍵就是“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減輕企業辦社會的負擔”成為“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方向。“企業辦社會”界定為“與企業生產再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組織機構和設施,背負了產前產后服務和職工生活、福利、社會保障等社會職能”。即,企業要“剝離”一切與生產無關的職責,輕裝上陣。

 

  在實施“剝離術”的初期,時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薛昭在《人民日報》撰文《解決好女職工就業問題》,透露出這種“剝離術”對于女工帶來的沖擊,當時下崗女工占到了下崗工人的60%。薛在這篇短文中小心翼翼地提醒“在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時,對托幼院所的轉制問題應持慎重態度”到1997年,全國城鎮女工5600萬,占職工總數的38.8%,下崗女工達284萬,占國有企業女工總數的45%,將近一半的女工下崗。

 

  通過“優化組合”和“企業不再辦社會”,國有企業不再承擔全民職工的“人的再生產”這部分成本,同時,招收大量臨時性的農民工,企業獲得了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市場競爭力。最初“企業不能辦社會”之義,并沒有否定這部分職責應該由“社會”來承擔。90年代中期以來急劇的全面市場化——教育(特別是嬰幼兒養育部分)和醫療的市場化,而不是社會化(由國家通過公共服務來承擔職責),把這部分職責全部推給了私人化的家庭。

 

  2004年出版的《鄧小平年譜》披露了鄧小平1992年1月在南方巡視的過程中,是有意識地要把與再生產有關的責任轉移給家庭的,確實參照了西方反對福利制度的新自由主義設想,并以中國的傳統家庭倫理作為推行這種制度的支撐。

 

  歐洲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沒有家庭不行,家庭是個好東西。都搞集體性質的福利會帶來社會問題,比如養老問題,可以讓家庭消化。歐洲搞福利社會,由國家、社會承擔,現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國家承擔不起,社會承擔不起,問題就會越來越大。我們還要維持家庭。全國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戶養活的。中國文化從孔夫子起,就提倡贍養老人。

 

  如果說,中國經濟三十年高速發展來自于所謂的廉價勞動力,那么,這種廉價是以廣大婦女的低廉勞動和無償的(家務)勞動為代價的。這一切是通過公/私領域的結構性分離人為制造出來的,這種結構性調整的直接推手就是國家,并不是所謂市場的“自發秩序”產生的必然結果,也絕非市場主義者所言的人口紅利,即,是因為中國勞動力充裕——自由市場原則支配下的勞動力供需關系——自然產生的。

 

  把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在中國確立的時間定位在90年代中期,是因為9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全面接受市場原則,公私領域分離的社會結構逐漸形成。與這種結構性轉型相配套,素質論等強調個人能力、競爭、自利的價值觀念逐步替代集體主義的互助、合作和奉獻,成為霸權性的意識形態。

 

  二、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對婦女的傷害:分配不公和文化上的貶低

 

  在傳統父權制的性別化分工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之前,“家庭的私人化”或者說“再生產職能的私人化”,很大程度上呈現為家務勞動的女性化。家庭的私人化和公私兩個領域的分離,對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女性(除極少數不需要從事家務的上層階層女性)產生了結構性不利。

 

  絕大多數無力通過市場解決家務勞動和養育職能的家庭,只能通過夫妻之間的性別化分工或代際之間的分工來承擔這部分職能。當個人或核心小家庭無法承擔這部分職能時,就不得不由暫時性的擴展式家庭來分擔。暫時性就是體現在等孩子上了幼兒園,老人又會離開這個家庭。城市雙職工家庭往往需要請夫妻兩邊父母(特別是夫方的老人)來輪流照看小孩(特別是0~3歲嬰幼兒)一段時間。農村的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同樣是生產/再生產、公/私領域結構性分離的表征和結果。

 

  生產流水線偏好“打工妹”是同樣的原因,因為未婚農村女性到了適婚年齡就會回到農村結婚,制造出勞動力的青春輪換制,企業無需承擔生育和再生產的成本,卻可以得到最鮮活最馴服的勞動力。現在,企業無法再輕易獲得充裕的勞動力來輪換時,像富士康之類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又盯上了“學生工”——以職業學校實習的名義,使用廉價和馴服的學生作為勞動力。

 

  資本產生這種偏好的理由實際上是一樣的,不想承擔再生產方面的費用。女性并不是因其生理性別,而是因其照料家庭的社會性別(當然,還有其他差異,如年齡、城鄉、婚姻,甚至身體和智力上的殘障等)被視為廉價勞動力。絕非是劣質勞動力,否則資本怎么會偏好她們呢?產生這種歧視的原因是遵循純粹自由市場原則的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制造出來的惡果,而不僅僅是男權文化作祟。更確切地說,是資本利用了當地社會的各種不平等結構,并把這些不平等結構編織進資本主義秩序之中。

 

  當資本偏愛臨時性的農村“打工妹”時,城市里的女大學生正在遭受著就業歧視,職場里的女白領正面臨著生育和職業的兩難選擇,農村留守婦女面臨著家庭成員分離后獨自承擔繁重的農田生產和家庭照料責任,農村留守兒童因得不到父母的監護又無法得到國家/社會的福利支持,生存環境日益惡劣,不同社會階層的婦女面臨的實際上是同一個社會結構的壓迫。

 

  再生產職能的私人化制造出公私領域的分離,所產生的直接后果是婦女在經濟上的分配不公和文化上的錯誤承認。女性因為臨時性(可能隨時需要退出勞動力市場)或不能全身心地從事工作(分心于家內責任),被視為“劣質”勞動力,被勞動力市場邊緣化或排斥,直接表現為就業率和收入的下降。“劣質”勞動力的說法本身又帶來了文化上對婦女的貶低和否認——婦女素質低、能力差、成功欲望低、競爭心不強,被動、不適合職場。南茜·弗雷澤(Nancy Fraser)把對于女性負面的認知,稱為錯誤承認。錯誤承認不僅是文化傷害,當“制度化的文化價值模式把某人構建為相對不值得尊重的人”,那么,就建立起一種“社會從屬地位的制度化關系”。直白地說,錯誤承認會造成婦女社會地位的下降。文化上的錯誤承認與經濟上的分配不公經常互相作用,互為因果。


  實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以來的20年,婦女在業率的明顯下降,頗能說明女性在勞動力市場邊緣化的加劇。

 

  第三期婦女地位調查數據顯示:被訪者孩子由家庭承擔照顧責任的占到99.99%。其中,母親作為孩子日間主要照顧者的占63.2%,農村3~10歲的農村兒童中35.9%沒上過幼兒園。城鎮25~34歲有6歲以下兒童的母親在業率為72%,比同年齡沒有子女的女性低10.9%。這說明母職——再生產職能的家庭化——是造成女性在業率下降的直接原因。與婦女在勞動力市場的邊緣化狀況相關的是女性勞動者收入的下降和兩性收入差距的拉大。第三期調查顯示18~64歲女性在業者的收入多為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在城鄉低收入組中,城鎮女性比男性高出19.6%,農村女性高出31.4%。相反,城鄉高收入組中,城鎮女性僅占30.9%,農村女性占24.4%。城鄉在業女性的年均勞動收入僅為男性的76.3%和56%。

 

  新自由主義的第三個惡果就是市場原則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所有關系。性和身體成為商品,可以用來交換。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利處境還呈現為女性對于自己身體和性的控制權的異化和喪失。職場上的不利地位相應地轉化成職場中針對女性暴力的上升,包括職業場所中的性騷擾到性強奸。資本購買勞動力的同時,資本家似乎也擁有了控制女性身體和性的特權。即使在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下,市場仍是有邊界的,資本可以購買勞動力,但不能購買勞動者,這是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區別。“人的自我所有”是自由主義社會最基本的原則。但是,在原教旨主義的市場原則下,認為一切都可以購買,甚至包括生命。這是不受控制的市場原則內含的暴力。不受控制的市場產生的只能是市場暴政。

 

  肆無忌憚地消費女性和女性身體不僅是物化女性的一種表現,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和道德上貶低女性。僅舉一例,最近媒體對郭晶晶的消費。郭晶晶作為中國的“跳水女皇”,榮獲過多個奧運會三米跳板冠軍,是數十個世界冠軍得主,但是媒體津津樂道的不是她的勤奮和天賦,而是她的身體。在她的故事里,不是她勤奮的美德和輝煌的成就贏得愛情和尊重,而是她的世界冠軍的商業價值和完美無缺的女性身體成為她嫁入“豪門”的資本。與此相似的是,媒體不斷制造物質女孩的故事,比如,對于“寧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膨脹式宣傳,樂此不疲地對于“小三上位”故事的挖掘,對娛樂明星與地產大鱷富豪子弟之間聯姻的連篇累牘地報導。在點播率、收視率等市場刺激下,媒體似乎只是為了不斷滿足觀眾的偷窺欲望,自由主義媒體成了建構消費資本主義時代所需要的性別意識形態的同謀者。宣揚女性的物欲以及對豪門婚姻渴望的背后是對女性道德的貶低。不幸的是,普羅大眾在階級鴻溝下對富人的仇視卻是通過對女性的道德否定來表達的。另一方面,消費資本主義把女性塑造成一個強大獨立的消費主體的同時,又努力建構起男性是財富創造者,女性是財富消費者的圖景,建立起女性對男性依附和從屬的身份秩序。

 

  綜上分析,我們會發現新自由主義的市場社會里,存在著對婦女的兩種傷害:經濟上的分配不公和文化上的不尊重(或者說文化上的錯誤承認)。這就是為什么,在一個自由的市場社會里,女性感覺到個人選擇增多、“自由”增加的同時,卻普遍感受到社會整體環境對于女性的不友好和不安全感增加的原因。艾麗斯·楊(Iris M. Young)曾經指出了壓迫的五個面相:剝削、邊緣化、無權、文化霸權和暴力。11可以說,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二十年,這五個方面的狀況不是在縮小,而是在增加。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專家組成員,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來源:激流網節選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婦女——為什么中國需要重建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批判》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