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新聞勞動者通過新聞實踐不斷復制既有的生產關系,并由此不斷接近生產關系意義上的’無產化’的同時,他們的主體意識卻給我們展現了階級形成中的矛盾性和悖論。”這里所說的“矛盾性和悖論”,用不文雅的話來說,就是明明自己是屌絲,還老為權貴的事著急。用這樣不好聽的話來形容《京華時報》,并不算言重了。
得知《京華時報》停刊和一些相關消息后,我立刻就想起了王維佳《作為勞動的傳播》一書。書里有這樣一句話:
“當新聞勞動者通過新聞實踐不斷復制既有的生產關系,并由此不斷接近生產關系意義上的’無產化’的同時,他們的主體意識卻給我們展現了階級形成中的矛盾性和悖論。”(1)
這里所說的“矛盾性和悖論”,用不文雅的話來說,就是明明自己是屌絲,還老為權貴的事著急。用這樣不好聽的話來形容《京華時報》,并不算言重了。這份報紙創刊于2001年,由人民日報社和北大青鳥共同出資五千萬元創辦,到2007年時,全年廣告收入4.8億元,純利潤過億。無論是規模還是收益,《京華時報》都是一家實打實的大公司。(2)
《京華時報》版面
然而,在這份收入過億的報紙里,采編人員只有100多人,記者的固定工資只有1000-2000元,大多數記者和編輯都是計件工作,在輝煌的報社大樓里工作的員工們,可謂實打實的屌絲。而對于不要命干活的那些人,“通常是24小時開著手機,編輯隨叫隨到,每月最多能賺到20000到30000元人民幣的績效工資。”(3)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大概估計,《京華時報》中新聞工作者的人均年收入是十萬元,所有新聞從業者每年從報社領取的總工資在一千萬左右,當然實際的金額很可能比這要低。即使這樣,這也只占到這份報紙年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如果還有誰叫嚷著我們這個和諧社會不存在剝削的話,不用去富士康臥底體驗,請看《京華時報》吧。《京華時報》的新聞從業者的屌絲氣質,不僅僅體現在收入上。由于分工的極度細化和權力完全掌握在領導層手中,《京華時報》工作人員幾乎不可能去控制最終產品的內容和樣式,可以說他們從事的是喪失主動性和主體性的機械化的工作。事實上,這和富士康的組裝勞動并沒有本質區別。“報社所有的財政、經營和人事權力基本掌握在社長和總編的手中。上至中心主任,下至部門主任何普通的編輯、記者,所有人員的招聘和任用都要上報社長審批。”(4)然而,處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下的《京華時報》,是怎么報道現在這個吃人的勞動體制的呢?
《京華時報》關于勞動體制問題的一些報道
誠然,《京華時報》也刊登過幫助討薪者或者支持勞動者維權的稿子,可是,一旦涉及到會具體影響到整個勞動群體和資本家利益的事情,《京華時報》就旗幟鮮明地和資本家站在一起了。
直到最近,當《京華時報》宣布停刊并發布《京華時報社員工轉崗交流工作啟動》通知時,員工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并不屬于資本家的一份子。“無產化”的新聞記者在“無產化”趨勢進行了二十多年后,才終于意識到自己的位置和地位,這是對以觀察并記錄社會為己任的新聞記者多么大的諷刺。
《京華時報》勞動者對停刊轉崗聲明的反應
《京華時報》勞動者的網絡聲明
整個新聞行業,從市場化改制以來,在報社、電視臺和新媒體工作的勞動者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少,編制越來越少,合同工的比重越來越大。記者的發言權越降越低,新聞從業者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根據新浪網2003年的網絡調查,每天工作在8小時以上的新聞工作者占總數的73%,10小時以上的占30%;90%的人感到自己很疲憊,僅有10%的人能享受病假,只有7%的女性能享受產假。而85%的人認為自己的收入情況“困窘”或者“馬馬虎虎”。(5)
然而,在承受著私有化和市場化帶來的痛苦時,新聞工作者們和許多媒體像磕了藥一樣大力宣傳市場化和私有化的種種好處。京華時報,不過是這些媒體中的小個子。幾十萬的新聞工作者,大多仍舊在為市場化和資本與權貴對媒體的控制而鼓掌叫好。在自己無產化的同時,又轉身對著底層的富士康民工露出蔑視的臉色。在自己越來越屌絲的同時,用盡辛辣和嘲諷的語句去諷刺比自己更加屌絲的龐麥郎。
某雜志對歌手龐麥郎的報道
有些學者說,在某些特定時代,權貴們擅長給人洗腦,往往能把宣傳工作做到深入人心,我想,那應該就是指我們這個時代了吧。
在京華時報停刊之時,覺醒的勞動者們是不是也應該問一句,每年幾個億的利潤哪里去了?是不是也應該最后給我們分一點,讓我們失業后有個去處呢?《京華時報》的勞動者一次又一次支持權貴們對勞動者的剝奪,現在,這剝奪終于以極端的形式報復在自己身上。當新聞工作者發出自己的悲鳴時,終于發現,幾億的新工人已經被自己宣傳的政策和改革推入了悲慘的生活境地。我們不可能指望生活在中上層的新聞記者,為了勞動階級的事業去犧牲和奮斗。但是,且不說新聞從業者號稱自己是第四權力,且不說新聞學子往往擁有“新聞理想”,想要公正理性的報道事實,想要對社會有所擔當,就在最低的層面上,作為受到日益剝奪的勞動者的一員,新聞工作者們,總得抓緊時間為勞動者說一些話吧!畢竟,在BAT大規模控股傳媒,記者勞動力后備軍越來越壯大的情況下,你們能說話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
原載于微信公眾號“一粒銅豌豆”(tongwandou_1)
附注:
(1),《作為勞動的傳播》,180頁。
(2),《作為勞動的傳播》,141頁。
(3),《作為勞動的傳播》,145頁。
(4),同上,142頁。
(5),李希光、孫靜惟,《商業化陰影下的中國下一代記者》,《新聞記者》2004(11):8-10.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