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八年前的一場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遭受嚴重打擊,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陰影;而這場危機的重要“元兇”——華爾街,自那以后也仿佛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其中,以作風最為凌厲、最會“趁火打劫”、最會賺錢的高盛,最為臭名昭著。
除了賺錢方式兇狠利落以外,“高盛系”在美國政界不容小覷的勢力,也是高盛文化的重要特色。金融危機后,“高盛系”似乎在美國政府中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然而就在本周,特朗普剛剛宣布,將由有著17年高盛工作經驗的銀行家史蒂夫·明奇(Steven Mnuchin),擔任新政府財政部長這一要職。
雖說外界對于特朗普的這一人選并不吃驚,但仔細一想,此舉似乎意味著高盛又將重返美國權力中心。
事實上,美國乃至全球都不乏高盛人在政府官員和銀行家這雙重身份間來回游走。這樣普遍存在的“旋轉門”(觀察者網注:所謂“旋轉門”,指的是個人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雙向轉換角色、穿梭交叉為利益集團牟利的機制),不由讓人驚呼,“是高盛統治了世界!”
明奇曾在國際著名投行高盛當差17年,身上有著洗不掉的高盛烙印。而高盛烙印,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華爾街背景更令政壇生畏一個標簽,法國紀錄片《高盛統治世界》里稱,“高盛的企業文化是神秘、貪婪,以及愛好冒險的混合體,高盛人總是過分在乎獎金,根本不關心別人。”
《高盛統治世界》里還說,“他們不需要去行賄,他們只想把自己人放到(政府)里面去。”
深扒候任新財長,高盛背景惹人注目
明奇于1962年出生在紐約的一個猶太家庭。和他父親一樣,明奇從耶魯大學畢業后便進入高盛工作。在高盛工作了17年后,明奇于2002年以合伙人身份離開。在這期間,他大約累計了4千萬美金的凈資產。
2004年,明奇在短暫地輾轉幾處,分別為他在耶魯時的大學室友Edward Lampert和索羅斯“打過工”之后,選擇了自主創業,先后分別成立了沙丘娛樂和沙丘資本——一個對沖基金。
正是這個對沖基金,參與到了至少兩個特朗普的項目,在其中一個進行運作的過程中,明奇還被他日后的這位“大老板”起訴過,雖然后來這一訴訟達成了和解。
在沙丘資本公司這邊,明奇于2009年,與華爾街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約翰?·保爾森、美國金融巨鱷索羅斯等人一道,以1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于2008年金融危機中因住房貸款而崩潰的IndyMac銀行,并將其更名為OneWest銀行。
買下OneWest后,明奇等人對該銀行的相關事務進行了一系列金融操作,并因此而賺得盆滿缽滿。雖然,OneWest后來牽涉一系列訴訟,在2019年之前還有14億美金需要賠付,但它已于2015年8月以34億美元的價格被轉手CIT集團。
據彭博社稱,因為明奇在賣掉OneWest的時候獲得了大約價值9700萬美元的CIT集團股票,所以如果明奇被任命為新一屆政府的財政部長,并將這9700萬美元的股票兌換為美國國債或者政府批準的基金,將會被免于征稅。
在沙丘娛樂這邊,明奇參與投資了多部成功電影,其中包括《阿凡達》《X戰警》《美國狙擊手》《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自殺小隊》等著名影片。
2016年4月下旬,明奇被任命為特朗普競選團隊的首席財務官,負責為其籌措競選資金,效果不錯。
在政治領域,明奇的履歷一片空白。他之前沒有任何從政和公共事務經驗,也沒有在公眾場合談論過任何經濟觀點。外界對于他的經濟政策主張一無所知。
但事實上,僅“前高盛合伙人”這一個身份,就足夠令人恐慌了。
高盛統治世界
2011年,法國制作了一部名為《高盛統治世界》(How Goldman Sachs Rule the World)的紀錄片,從較為批判的角度,為大家揭露了高盛背后的秘密。
高盛,是一家成立于1869年的美國投資銀行,主營業務是進行金融產品的“游戲”,使其價格大起大落,在整個資本市場中攪弄風云。與其他國際著名投資銀行相比,高盛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最為鮮明:往來資金龐大,政商人脈充沛,做起生意穩準狠。
雖然規模還不及摩根大通的一半,但高盛以其驚人的賺錢能力,享有“全球第一號炒手”之名。
在全球擁有3萬名員工的高盛可以被稱為一個“超級銀行”或者“金融帝國”,它在2011年就已經擁有7千多億歐元的流動資金,相當于法國全年財政預算的兩倍。
在金融界,高盛就是黃金標桿,它雇傭最棒的人才,員工薪水最高。而這些高盛員工的目的就是賺錢。他們的座右銘是:“成功是不夠的,要打敗別人才行。”而高盛最鮮明的企業文化就是,“誰賺最多錢,誰就握有權力。”
在華爾街,高盛的員工被稱為“銀行僧侶”;進入高盛,代表著精英和杰出。來自哪里,畢業于什么學校,種族,宗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足夠聰明,對金錢游戲有著一腔熱忱。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一大批數學家的加入,高盛開啟了金融的黃金時代。這些數學家的任務是將世界化為等式,并為我們周遭的事物都訂出價格,然后賭它上漲還是下跌,以便從中賺取利潤。而正是這一過程,高盛讓他的員工們幾乎人人都成為了百萬富翁。
高盛和它的員工們與外界撕咬拼殺,在內部一爭高下,神秘、貪婪、愛好冒險。在高盛這個地方,個人變得不再重要,幾乎所有人都變成了逐利的化身,他們過度在乎獎金,根本不在乎別人。就這樣,高盛變得巨大無比,成為了一家投機和冒險的“超市”。在這家“超市”中,交易員們掌握著資本游戲的主導權,因為他們從中獲利最多。
這一方面,是因為高盛本身的低利放款政策,另一方面,也因為金融監管的松弛。紀錄片甚至認為,這種金融監管的松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盛一手造成的,因為有句話這樣說,“政權會有更迭,但高盛權力依舊。”
高盛:借著災難發大財
作為引發2008年金融危機的“元兇”之一,高盛的權力在2007年達到頂峰。
這一年,美國人堅信自己的經濟一往無敵。
但事實卻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正在朝著災難駛去,而船長還沒有注意到冰山的存在。
當時,美國人已經繳不出房貸,在短短幾個月內,7百萬家庭失去了棲身之所或可能被趕出家門,再度陷入赤貧。
而此時的華爾街卻是一片幸福祥和的氣氛,因為2007年7月,美國股價創下新高,“只要有音樂,就能繼續跳舞”。
但高盛卻已看出房貸問題中的泡沫,選擇離開舞池,用投機的手法對待美國家庭。高盛與自己的客戶進行對賭,鬧出“Abacus丑聞”。
高盛選擇風險最高的房貸,打包組合成為Abacus債券,并想辦法為這一債券獲得3A評級,將它推薦給自己的客戶,自己背地里卻對其進行看空的操作。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Abacus債券崩盤,高盛的客戶一共為此損失了7.5億歐元。其中,德國IBK銀行損失了1.15億歐,最終破產,收歸國有。而高盛卻從中獲得了一大筆中介費加“賭資”。
人們覺得高盛這樣做是犯罪,但在現實世界,想要在法律框架內處罰他們,卻非常的難,因為高盛及其聰明的員工,擅長運用各種手段將自己的犯罪行為掩飾得毫無痕跡。
就算是Abacus債券這樣的巨大丑聞,高盛也逃過了一劫——它將一名綽號為“魔法師法布”的交易員推到臺前,讓他來為整個事件擔責,而在另一邊,高盛為法布花了大價錢聘請律師,以至法布沒有辦法背叛高盛——法布在這件事中本就罪孽深重,如果不倚靠高盛,他肯定會受到更嚴重的處罰。
截至目前,法布依然是Abacus案中唯一被告上法庭的高盛員工,而高盛,為了使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撤訴,支付了4億歐元的罰款——4億歐元只相當于高盛兩個星期的盈利。甚至,高盛連最輕的“行為不檢”罪都沒有承認。
從數據來看,高盛在2007年,就依靠著買跌次級房貸,以及與客戶對賭,大賺130億歐元。其中,高盛CEO自肥5千多萬歐元的薪水,創下了歷史新高。
這當然不是高盛第一次借著災難發大財。據一名高盛前員工回憶,911的時候,他們正在世貿大廈附近的大樓中工作,目擊了災難發生的整個過程,雖然當時不知道是恐怖襲擊,但也非常的驚慌擔憂,而他們的主管卻要求他們繼續交易,“不要停止交易,無論發生什么,肯定有的賺”。
高盛勢力深入政界:為了利益,沒有什么不可以
明奇順利就任特朗普政府財政部長后,意味著又一個“高盛幫”成員將開始把持美國財政大權。
高盛在美國政商界人脈廣大,特別是財政部,屢屢有高盛前高管入駐,包括亨利?保爾森、羅伯特?·魯賓等,前者是小布什政府的財政部長,后者是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在特朗普的過渡團隊中,除了明奇以外,他的首席策略官Stephen Bannon和另一成員Anthony Scaramucci都是“高盛系”。
明奇的前任亨利·保爾森這個人很值得說一下。保爾森原為高盛CEO,曾主導了高盛的股票上市業務,出任美國財政部長后,才賣掉了高盛的股票,入賬3.5億歐元。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時,保爾森正好是美國的財政部長,因為跟高盛關系密切,私交甚好,保爾森作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高盛的舉動。
2008年9月15日,高盛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出局,布什政府選擇不予救助。
而對于AIG,保爾森在危機發生后,與時任高盛CEO的布蘭克芬緊急會面后,建議美國政府出手搭救AIG。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AIG欠著高盛的債,如果AIG倒了,高盛這筆錢也就打水漂了。
后來的結果就是,AIG全額賠償了高盛,為此,美國政府付出了數十億美元的代價。
而2008年底,美國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高盛還恬不知恥地公布了近15億歐元的獲利,并占盡各個主要競爭對手的便宜。
保爾森在卸任6個月后,遭到了美國國會的詢問,而在各種博弈之后,美國國會選擇了放過保爾森。
對于此事,紀錄片《高盛統治世界》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高盛的真面部不僅是一個金融帝國,它還能在國家之上構建另一個國度。
高盛:給我6個月,我讓總統自己打臉
2009年1月,奧巴馬宣誓就職,放話嚴整華爾街。
2009年3月27日,奧巴馬召集了13家主要銀行負責人開會,時任高盛CEO布蘭克芬位列其中。據媒體報道,當時奧巴馬的原話是:人民的長叉就在白宮外等著,他們想要看銀行家們人頭落地。
在此次會議上,奧巴馬承諾將繼續援助銀行,開出的條件是,銀行家們需要支持他的金融改革。
然而,在6個月后,奧巴馬去到紐約時,人們發現,權力關系又發生了改變,銀行家們又開始賺錢了。驚人的紅利回來了,華爾街繼續跳舞和豪賭。
6個月前,奧巴馬政府握有銀行的生殺大權,6個月后,所有的牌都掌握在了銀行家的手中。
權力關系之所以會發生變化,是因為奧巴馬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當時的主流思想:華爾街還要繼續運作,銀行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尤其是高盛這類大投行。
這一回合,高盛又贏了白宮。
那么,這6個月,到底發生了什么呢?我們只要梳理一下奧巴馬政府內擁有高盛背景的要員,就能明白。
6個月的時間,高盛通過對華盛頓的影響力,在奧巴馬政府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并模糊了本就不明確的改革方向。但這種影響力,事實上并不是短短6個月就能達成的,在這背后,是“高盛幫”幾十年的耕耘,早就布好了影響網絡。對于權力核心,無論是美國政府部門,國會,還是聯邦機構,高盛一個都不漏。批評者稱高盛為“吸血章魚”。
奧巴馬政府背后的“高盛政府”,最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白宮政府、中央銀行家和主管機關,以及國際機構。
在白宮這個圈子內,以直接能夠接觸到奧巴馬的克林頓時期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為核心,高盛的人有時任財政部長的首席幕僚馬克?帕特森和掌管經貿的副國務卿羅伯特?霍爾邁茨。
在中央銀行家及主管機構中,高盛的人有時任紐聯儲主席威廉?杜德利、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蓋瑞?簡徳勒、以及美國證券監管委員會執法部常務部長亞當?斯托奇。
在國際機構中,高盛的人有剛剛從高盛卸任的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立克,剛從加拿大央行行長位子上下來、出任金融穩定委員會主席的馬克?卡尼。
政界背景深厚,正是體現了高盛文化的核心:高盛員工遵循著“旋轉門”的原則,在銀行和政府政府之間不斷進行著人事輪替,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
高盛影響政壇的理念是,“他們不需要行賄,只要將他們的人塞進政府。”
事實上,除了美國,高盛以此種方法獲得影響力的地方還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
2009年,高盛全年的營收與2008年比還有增長,其CEO布蘭克芬更是領了700萬歐元的年薪。而當時,美國每月要增加70萬名失業者。
高盛:攪亂歐洲的金融怪獸
時間到了2010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后果發酵到歐洲并產生了更深的影響。一大批歐洲國家因必須拯救本國銀行而債臺高筑。這些國家的傷口讓一些金融企業聞到了血腥,循味而來。在這其中,傷的最重的是希臘,來的最快的是高盛。
之所以高盛能在這個“機會”面前一馬當先,是因為它對希臘了如指掌,畢竟十年前是高盛幫忙希臘篡改賬目的。
希臘于2001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元區,這對于希臘人來說,像是擠入了豪門一般,殊不知,這只是借來的美夢。
當時,希臘國債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00%,而歐盟要求的最高上限不能超過60%,那怎么辦?高盛幫希臘想出了一條“妙計”。
這條“妙計”用華爾街行話來說,叫做“貨幣交換”,比較專業的說法是衍生性交易。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外匯來操作貸款,以人為方式降低國債負債數據。
在具體操作上,假設1美元=1歐元,可是高盛和希臘之間進行的貸款協議卻是以1美元=2歐元的比例操作,就是匯率寫成1:2,但借的2歐元到時候還是要還2美元,而不能只還1美元。
就這樣,在這個方案下,高盛和希臘方面進行了4個月的協商,進行場外操作、幽靈交易,希臘賬面上的債務減少了2%,價值大約30億歐元。高盛方面提出,此筆交易希臘政府必須保密,于是這個秘密持續了多年,高盛從中賺得3.5億美金。
這對于高盛而言,是一個絕佳的方案,它以高于市場的利率放貸,且毫無風險;而且,在同一天,高盛還為自己投保了希臘的債務違約險。
后來希臘的下場我們都知道了,國內利率飆升,貸款期限延長、金額加倍,希臘每年需要多償還4億歐元的債務,直到2037年。
2009年10月,時任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受命協商此筆賬目,高盛建議希臘以私募的方式配售債務。被帕潘德里歐拒絕后,資本市場針對希臘國債的交易劇增,危機從希臘蔓延至葡萄牙、比利時、愛爾蘭,整個歐元區陷入威脅。高盛被指為煽動資本攻擊歐元區的兇手之一,此后,高盛與希臘的魔鬼協議也浮出水面,高盛成為歐洲領導人的頭號公敵。
2010年2月,前法國財政部長、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在評論高盛對希臘的做法時稱,“所有官方調查都得到了相同的結論,高盛在當時更改高盛賬目完全合法。”
同樣的辦法屢試不爽,歐洲也可以由高盛的人把控
2011年到2012年,在高盛等投行的推波助瀾之下,希臘倒地不起,火勢蔓延至西班牙和意大利。為了拯救歐元,營救計劃花了納稅人幾千億,拖垮了好幾國政府。這使得歐盟成員國的赤字加劇了至少10年之久,但什么都擋不住高盛。
2011年6月,高盛前副總裁、意大利人德拉吉試圖出任歐洲央行行長。
德拉吉于2002年至2005年間在高盛工作,期間正是高盛幫助希臘篡改債務賬目之際,作為對公業務的主要負責人,德拉吉肯定知道且參與了這件事,但他自始至終從未檢討過。
在面對布魯塞爾的歐盟議員時,德拉吉說,“我對這件事不知情,是我就任以前的事,我雖然負責對公業務,但對賣東西給政府這種事完全不感興趣。”
4個月后,德拉吉成為了歐洲央行行長。
在高盛的歐洲網絡里,除了德拉吉以外,還有前歐盟競爭委員會委員、歐盟委員會主席、后來擔任意大利總理的蒙蒂,他曾長期擔任高盛的的國際顧問;在德國,前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奧特馬爾伊辛,一直以來都為高盛說好話,他曾于2010年春首先預言了歐元區的瓦解;在英國,前歐盟委員會委員蘇勒·蘭德曾負責經營高盛國際分行,他的靠山包括撒切爾夫人前顧問格里菲斯爵士,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部主任葡萄牙人博格斯,法國興業銀行前CEO、后來的高盛歐洲分行副總裁,法國人特里謝。
很諷刺的是,無論是因為無助還是縱容,政治領導人選擇了這些金融專家充當救火隊,而在幾年前,正式同一批人,想玩火般地用有毒產品將市場淹沒。
就這樣,高盛的將其巨大的影響網絡蔓延至歐洲。高盛在歐洲的運作方式是,不被大眾所知曉,卻在權力走廊上扮演重要角色。這是一個由銀行家、經濟學家和政客構成的階級制度,專為寡頭政治服務。
而在高盛這所“大學”中,它所招募近來的精英永遠不會忘記它的文化——全球布局,維持人脈。
高盛統治世界的局面是否可以改變
高盛正在影響控制著整個世界的秩序,這一點我們已經可以通過諸多案例證明。那么,高盛這種做生意的手法會一直所向披靡下去嗎?
2012年春,前高盛倫敦分行副總裁奎格·史密斯從他服務了12年的高盛高調辭職,引發了一波熱烈的討論,以及高盛內部對于貪婪的反思。
再加上人們對高盛此前行為的對抗和抨擊,高盛似乎氣焰已有少許收斂。
《紐約時報》就曾公開指控高盛“濫用資本主義”;高盛員工也說出這樣的話——“看他們冷酷地談論如何榨干客戶的錢,讓我感到惡心”,“過去這一年,我看到了5名高盛高層取笑客戶是玩偶”,“即使是魔法師法布捅了Abacus簍子,高盛依然毫無謙卑之心”,“高盛的良心和正直?早被狗吃了”。
就這樣,高盛首次成為了金融界陰暗面的代表。而高盛的業績近幾年也不如以前亮眼了,最近還開始了局部的裁員。
作為戳破金融海嘯大泡沫的那根針,不知道高盛什么時候才能明白“生意是要做一輩子的”這個道理。
再說回特朗普政府即將上任的新一任財長明奇。雖然大家對于他的經濟主張還不完全清楚,但他身上深深的“高盛烙印”無法抹去,況且,他任職高盛的時候正是高盛越走越激進,越來越冒險、貪婪、瘋狂的時期。
特朗普此次贏下美國總統大選,美國藍領白人工人功不可沒,可此前言辭激烈的他,在最近當選后卻顯得極為機敏謹慎,這讓大家似乎又漸漸想起他原本的大富商身份。
而聰明又多變的市場,也在最近通過美股上漲、黃金下跌等指標宣誓與特朗普站在一起。
再想想特朗普競選時期提出的經濟綱領,好像對于華爾街又格外優厚。就如華爾街人士向彭博社記者所說的那樣,“如果當初知道特朗普對華爾街這么好,那我肯定把票投給他。”
那么這樣一來,特朗普上臺后,究竟會代表誰的利益、替誰說話、為誰辦事,還有誰看不出來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被隱去的特朗普講話內容是什么?金燦榮:特朗普的亞太政策還沒有成型
2017-11-12鯤鵬友:親愛的同胞!聽完特朗普外孫女背唐詩,你還欠空軍節一次致敬!
2017-11-1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