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4月17日,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都不應該是個平常的日子。
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
由此,中日兩國的命運發生了轉折:中國國力迅速下滑,而日本得以全面殖產興業、興兵備戰。
一百二十多年來,甲午戰爭一直是中國人心中的痛。
1、甲午賠款使中日國力對比發生大逆轉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時的中日力量對比:
鋼的年產量,日本為640萬噸,中國不到1000噸;
艦艇噸位,日本高達190萬噸,中國不到6萬噸;
工業總量,日本為60億美元,中國僅為13.6億美元,等等。
從這些對比數字來看,中國遠遠地被日本甩在了后面,以這樣孱弱的國力如何與日本開戰?
然而,實際上,1895年,在中日經濟、軍事力量對比上,中國是強于日本的,為何僅僅四十多年,日本就將中國甩的那么遠?
原因很簡單,日本的迅速現代化和強大幾乎完全建立在甲午賠款的基礎上。
日本人用從《馬關條約》中得到的賠款,迅速建立起現代工業、軍事、經濟體系;而中國由于支付了巨額賠款,自己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陷入捉襟見肘的困境,迅速跌入貧弱的深淵。
我們用了上百年時間、經歷無數艱難險阻才從困境中爬出來。
2、甲午戰前清政府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鴉片戰爭以前,清代經濟的主要方針就是雍正時期開始的“攤丁入畝”制度,其特色是廢除了“人頭稅”的概念,并且,以白銀貨幣取代了過去的米麥布帛等實物稅收。
這一制度讓清帝國迅速走出明末社會經濟的殘敗局面,進而開創了此后的“康乾盛世”。
到康熙四十八年,朝廷的財政庫存積余銀已達5000多萬兩;乾隆五十六年,收支相抵后,一年凈節余約1200萬兩。
不過,由于沒有擺脫基于農業社會理念的財政體系的窠臼,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的財政只能勉強實現收支平衡,一旦發生戰爭,國庫的銀子就不夠用了。
鴉片戰爭規模并不算很大,但是,國庫已無銀可用,道光皇帝到了需融化內庫金器來籌措軍費的地步。
太平天國之亂縱橫20余年,清政府為籌措軍費,又推出了“厘金”制度,即商品流通稅。此外,還有增加海關稅(洋稅)。
光緒十三年 (1887年)起,海關稅迅速增至2000萬兩以上,幾乎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依靠厘金和海關稅等,甲午戰爭前10年,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約為8000萬兩。光緒十七年(1891)為8968萬余兩,可以說創歷史“最佳成績”,較乾隆三十一年(1766)增加了近40%。
但是,排除了物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甲午戰前,清政府財政收入和乾隆朝相比,并沒有明顯的提升,難以提供適應現代化國家行為(如戰爭、大規模基建和工業投入)等的財政支持。
3、日本人用中國人的錢實現質的飛躍
人們在總結近代日本迅速發展的原因時,通常認為,明治維新是一場比較徹底的改革——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等方面深入學習西方,所以很快就超過了當時的中國。
事實并非如此。
19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后,其經濟、工業雖有發展,但一直步履蹣跚,因為極度缺乏推動現代化所需的動力——資金。
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甲午戰前,日本的經濟增長較慢,甚至在1892年還出現了負增長。
明治維新只能提供發展的導向,不能提供發展需要的資金。
僅僅依靠日本國內產值,很難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發展資金。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方式是發動侵略戰爭。
粗略估算,甲午戰爭的賠款相當于當時日本全國四年的財政收入!
當賠款運抵本土時,日本舉國歡呼,因為錢太多,當時日本人都一度不知道如何使用。
日本在獲得甲午賠款之后,其工業化、現代化才真正開始起飛。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一些日本知名企業是在甲午戰爭后創建或得到了大發展。
實際上,1895年之后5年間,日本取得的工業化成就相當于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近30年的總和。
更為直觀的是,甲午戰爭結束后十二、三年內:
日本建造船只的數量增長幾乎10倍、總噸位增長7倍,一舉進入世界海軍強國之列。
全國公司數量激增二、三倍。
由于這筆從中國掠奪的巨額賠款,日本實現了綜合國力的質的飛躍。
4、中國決不會重蹈覆轍!
甲午戰爭,中國遭受了致命一擊,戰敗的苦果造成了禍及幾代人的噩夢。
這個教訓我們應永遠銘記。
同時,我們應進行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中國在近代發展競賽中的落后?
甲午戰爭的賠款雖然是日本現代化的重要推力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明治維新不重要。
明治維新設立了日本的發展目標,對自身痼疾敢于進行“刮骨療毒”式的改革,這種勇于自我否定和全面創新的精神是值得重視和借鑒的。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人開始睜眼看世界,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現代國家需要的組織和動員機制。從此。日本由一個松散的古代國家轉變成為一個組織力、動員力較強的現代國家。
反觀清政府,雖然建立了近代海軍、企業,但在組織、動員能力上仍停留在古代。戰爭爆發,不能集中全國之力應對,以北洋一家與日本舉國作戰,焉有不敗之理?
今天,我們在《馬關條約》簽訂的日子重溫這段歷史,并不是要重新激起仇恨,而是要更好的面向未來——中國致力于推動中日關系向好發展,同時也應以史為鑒,決不會重蹈被侵略的覆轍。
4月17日,請勿忘國恥!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