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2013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以“免費醫療”與貧困人群醫療保障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3年過去了,今天重讀仍然有現實意義。李玲教授表示,新中國建立,也就是1949年到80年代,我們建立了實際上在國際上都備受稱贊的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我們當時的國家干部,就是現在的公務員,是免費醫療,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職工,他們是勞保醫療,農民是合作醫療。當時中國用不到世界上1%的醫療資源解決了近四分之一人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推崇為世界的典范,在全球推廣的。這個制度難以持續的根源還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轉移了,也就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當時我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括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都變成經濟發展的配套。我們也簡單的把經濟發展的一些原理或者一些規律套用到醫療衛生制度上面,所以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醫改要建制度,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來源:財經網
嘉賓訪談:17日16時(2013年10月--編者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以“免費醫療”與貧困人群醫療保障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李玲: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大家談醫療的問題。
網友遠航之帆:10月10日,一則關于俄羅斯全面實行“免費醫療”制度的新聞引起網絡熱議。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強調,在考慮有關公共政策問題時應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建議國人不要幻想所謂“免費醫療”。您同意朱教授的觀點嗎?請您談談對俄羅斯的“免費醫療”的看法。
李玲:我不太同意這個看法。確實是沒有免費的午餐,醫療和吃飯不是同一個產品,醫療是像我們一般來說,它是準公共產品。我們可以看到有免費的產品,就是公共品。比如我們每個中國人享受的國防,它就是免費的,當然免費并不是說沒有成本,其實我們是交了費的,國家組織起來給每個中國人提供安全。其實醫療也是類似于這樣的概念,醫療的風險很大,個人沒有辦法來抵御,所以現代國家都建立醫療衛生制度,其實就是靠國家的力量組織起來,來抵御風險,給老百姓提供醫療安全的保障。所以,我覺得可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個概念不能廣而言之。其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市場上交換的,也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是像午餐那么簡單的產品。你想如果家庭里面都是交換,還有夫妻關系嗎?還有子女和父母的關系嗎?撫養你的孩子,不光是免費的,還是貼錢的。都用“天下沒有免費午餐”來套所有的產品和關系,可能也不是很合適。
另外,對于俄羅斯的“免費醫療”,其實這個免費醫療體系就是他們創立的。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當時的前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優越性之一,他們建立了覆蓋全體國民的免費醫療體系,也就是國家通過稅收來投資,醫院是國家來建立,醫生、護士都是國家免費培養給高薪,老百姓看病是免費的。前蘇聯創立的免費醫療體系,它其實對整個西方國家或者我們說的資本主義國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英國把它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作為國家名片在奧運會上的開幕式上展示,其實英國就是在1948年學了前蘇聯的免費醫療體系,英國的體系至今還是運行良好的。
網友孺安:類似的“全民公費醫療制度”中國改革開放前對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職工也實施過。這一制度難以持續的根源是什么?對廣大老百姓來說,“免費醫療”是不是等于“免費午餐”?
李玲:其實從新中國建立,也就是1949年到80年代,我們是建立了,實際上在國際上都備受稱贊的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我們當時的國家干部,就是現在的公務員,是免費醫療,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職工,他們是勞保醫療,農民是合作醫療。當時中國用不到世界上1%的醫療資源解決了近四分之一人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推崇為世界的典范,在全球推廣的。這個制度難以持續的根源還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轉移了,也就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后,當時我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包括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都變成經濟發展的配套。我們也簡單的把經濟發展的一些原理或者一些規律套用到醫療衛生制度上面,所以也造成了很多的問題。
網友百合竹:自2009年4月國務院發布新醫改方案至今已快5年,陜西醫改作為“中國醫改的樣本”一直備受關注,而其號稱“全民免費醫療”的神木模式更是萬眾矚目的焦點。近期有媒體報道,由于煤炭價格下滑導致縣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曾紅極一時的神木模式目前已經難以為繼。您認為神木模式難以持續和推廣的原因是什么?您怎樣看待通過公共財政兜底來實現居民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這一方式?
李玲:對于神木的評價,我認為所謂近期媒體的報告是不客觀、不公正的。神木面臨的困境并不是免費醫療造成的。當年做全民免費醫療的縣委書記叫郭寶成,他不僅做全民免費醫療,還做了免費教育,高中一直到大學都是免費的。當時神木的財政確實是基于煤炭,在財政經濟非常好的情況下,我覺得他們的理念是對的。經濟發展了以后,應該很快地回饋于老百姓,所以他們做了免費醫療。做免費醫療并不是導致今天他們的模式難以為繼的原因。我認為其實導致神木模式難以為繼的原因,第一,當時的郭書記做了免費醫療以后,受到各級部門特別是上級部門的批評,把他調離了崗位,換了一任領導來。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領導執政的方式、執政的理念都不一樣,再加上大的宏觀經濟的背景,就是煤炭價格下滑,所以導致他們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而它的財政大幅減少,并不影響神木模式的繼續。因為神木做到全民免費醫療,人均醫療費用到目前為止也就是500元人民幣,也就是人均500元人民幣做到全民免費醫療,它通過比較好的制度設計達到這一點。全中國的人均醫療費用在2500元左右,更應該說的是為什么神木能做到,而其他地方不能做到。500元人民幣的人均費用,對神木來說絕對沒有問題,完全是可以可持續的。而神木模式我覺得不存在難以持續的問題,完全可以持續的。難以推廣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就是執政理念,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愿不愿意把經濟發展的成果真正回饋于老百姓。所以,通過公共財政來兜底實現居民醫療保障的方式在我們國家是完全可行的。
因為全世界現代國家或者文明制度的一個特征就是醫療這個問題,是個人沒有辦法抵御風險,需要國家有制度安排。對于國家的制度,就是從老百姓手上或者通過收保險費、收稅的方式,通過制度安排給老百姓兜底。
網友水墨風暴:目前,我國的一些公立醫院里,一邊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一邊是干部病房如同星級賓館,醫療資源嚴重浪費。有人認為,打破醫療特權、調整醫院服務結構、平衡醫療資源是比“免費醫療”體制更重要的問題。對此您有何見解?
李玲:我也不是太認同這個,我認為這是轉移矛盾。真正有意思的問題是,第一,我們的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他們享受的是免費醫療,他們公費醫療體系,到司局級以上基本上是全免費的,恰恰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愿意給老百姓免費醫療。當然,這是一個比較少的人群。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不僅僅是打破醫療特權的問題,我覺得還是執政理念的問題。這些人都拿著免費醫療在說老百姓不能享受免費醫療,這其實是理念的問題。靠他們怎么打破特權呢?當然,在各個國家,對各級干部是有一定的保障,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目前來說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醫改要建制度,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改已經五年了,制度在哪呢?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到底要給全體老百姓提供怎樣的醫療保障。
網友教育廣角:最近,河北男子鄭艷良因為沒錢治病在家自鋸病腿的故事被媒體曝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被媒體曝光之后,鄭艷良獲得了來自政府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幫助。鄭艷良的情況并非個案,近些年有一些被媒體報道的重病家庭無錢醫治境遇讓人心痛。為何這些重病家庭需要通過媒體的報道才能獲得救助?目前我國的“新農合”“大病醫保”的運行有哪些問題?為何未能惠及這些“重癥自醫”的家庭?
李玲:鄭艷良在家鋸腿這個事情被媒體曝光以后,沖擊了這個社會的道德體現。我想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看到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看不起病,要在家里自己鋸腿。昨天還有更加讓人震撼的就是一位老人癌癥,自己剖肚子、割腸子,大出血去世。我覺得這些重癥家庭無錢醫治的境遇,通過媒體曝光后得到社會幫助,這不是制度安排,是個例,但它恰恰暴露了這幾年醫改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們政府這些年在新農合的投入是加大的,包括去年做大病的醫保,比如鄭艷良到醫院去,醫生說30萬,即使報銷50%、60%,剩下的他還是支付不起,可以看出我們僅僅建保障制度還遠遠不夠。比如新農合到今年年底要到300元的投資比例,其實解決不了老百姓大病的問題,它的后面應該是醫療服務提供體系,也就是各級各類的醫院,承擔起重病的家庭的救助,給他們提供服務,國家財政應該跟上,給他們這些人提供救助。
網友福爾找摩絲:河北省保定市衛生局副局長郭淑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醫保現在新農合的政策是保基本、廣覆蓋,是個基本醫療(保險),像鄭艷良這種又需要截肢又需要大量的治療,應該按個例處理,按單獨的補助渠道或者是民政、工會補助,因為他不在國家規定的220種大病補助之內。您覺得我國的大病補助列表需要擴充嗎?鋸腿事件暴露目前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哪些“短腿”?針對這些貧困人群的“個例”,我們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個相對普適的應對策略?
李玲:應該,確實應該。因為我們現在醫保正在推廣過程中。比如國家規定20種病是起始階段,得這個病就有,得那個病就沒有,這是很殘酷的。我們國家真的應該學學神木的經驗。如果鄭艷良在神木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神木是把國家財政的投入,各級各類醫保的錢和個人的支付綜合起來,給老百姓提供一個全面的覆蓋,這才是依托醫院這個平臺,才能最終的解決。鄭艷良其實也可以去申請補助,最好的方法就是像鄭艷良這樣需要醫療的人,能夠勇敢走進醫院,醫院這個平臺上把他的問題都解決了,不要他這跑那跑,跑了以后也不知道能不能給他報,到最后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到最后治不成了。我們要建立的制度是老百姓有病后敢去醫院,到醫院該付什么錢由醫院來解決,保險、財政、個人的綜合在這個醫院平臺上,讓老百姓真正的病有所醫,這是我們要建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網友干煸肉絲:有專家認為,從社會正規制度安排來看,理論上人們的醫療保障至少可以從社會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商業保險三個渠道獲得。但由于制度設計的局限性和制度之間缺乏配套和銜接,最終使弱勢群體游離于醫療保障的制度之外,沒有得到體制上的保護,構筑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體制是解決弱勢群體醫療保障的選擇。您怎么看待這個觀點?您曾經特到過一個“因病致貧”的概念。醫保中的“貧困人群”該如何界定?
李玲:我個人不是太認同這個專家的看法。因為從社會正規制度安排,他說的只是其中之一,比如英國體制、俄羅斯體制,它其實就是一個全面普遍性,就是一個都不能少,人人都納到免費醫療體系里面去。這位專家說的其實比較多的像是美國制度,比如社會福利制度、醫療保險等,我們看到美國遇到的問題恰恰是要吸取教訓的。我曾經講過一個觀點,其實免費醫療,比各種疊加起來的制度要便宜。對比一下,美國政府關門,很大程度上醫療是一個導火索,一個就是老年醫療保障費用不斷上升,還有奧巴馬醫改方案政府要加大投入。美國恰恰是老年醫療和窮人醫療,就是我們說的弱勢群體由政府買單,弱勢群體要構建一個美國在1965年構建的制度,窮人和老人都由政府買單看病。但是它的醫療服務體系,就是各級各類的醫院是商業化運行的,需要掙錢,需要生存。所以,政府給弱勢群體買單,單位醫院要掙錢,政府的費用就越來越高,到了美國這樣富裕的國家都難以為繼。美國的醫療費用的三分之一都花在最后要臨死前一個月,把那些老人使勁的治。我們對比一下免費醫療制度,就是英國體系、俄羅斯的體系,英國人均醫療費用現在不到三千美元,美國,又是保險,又是商業,各種疊加的一個碎片化的制度。美國現在的人均醫療費用是八千四百美元,而八千四百美元里面,給窮人、給老人、軍人,由政府提供,美國在8400美元總的醫療費用里面花了近54%。算一算看,在美國醫療制度里面,美國政府只給一部分人解決問題,它是一個選擇性的保障體系,就是弱勢群體。但是,最終它花的費用近4600美元,就是政府給每一個美國人花的醫療費用近4600美元。英國是一個免費醫療體系,是全民普遍覆蓋的,但是人均不到300美元,你看哪個體系便宜?
從制度安排上是一個全覆蓋的,全體百姓來分享、分擔風險,而英國體系或者俄羅斯體系為什么便宜呢?它便宜的核心就在于它是以國家的信譽來舉辦醫療服務體系。我們都知道,醫療其實是一個信譽產品,就是你信則有,不信則有很多糾紛。國家辦醫院,把國家的信譽搭進去,老百姓相信醫生給我看病不是掙錢的,所以降低了很大交易成本。
第二,在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里面,醫生是由國家的錢養著的,不需要從哪個病人口袋里掏錢去,所以解決了醫生這支筆的激勵機制,而我們知道所有醫療費用都是由醫生那支筆開出來的。為什么我們老百姓不敢醫呢?因為醫生過度檢查,因為醫生要掙錢,所以造成很多糾紛和浪費。而在英國或者俄羅斯的體系里面,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美國的醫療成為阻礙美國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它的高出的醫療費用無法控制。
我們回頭看中國醫保的貧困人群,可以說沒法界定,因為得了癌癥以后,動輒費用上百萬,我想中國90%以上的人都可以是貧困人員的界限,都花不起錢來治。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真正覆蓋全體老百姓的醫療衛生體系,讓每一個醫生能夠對癥下藥,配套的是我們所謂價廉物美的服務的方式、藥品、耗材、器械,其實我們完全可以給全體老百姓提供一個保障。
網友卡桑德拉:2009年4月6日我國新醫改方案出臺時就提到方案的重心在解決最困難人群的醫療保障。您覺得新醫改方案的實施在這方面做的怎么樣?有哪些成果和不足?
李玲:應該中國醫改還是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問題也不少,主要的問題,因為我們過去四年的醫改,主要是改革是在基層,鄉鎮衛生院和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我們縣級以上的醫院、公立醫院,中國是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服務體系,還沒有改。沒有改是什么意思呢?縣級以上的醫院還是要靠自己掙錢發工資,掙錢發獎金,掙錢維持醫院的生存和發展,也就是說醫院創收的機制沒有改。政府這些年大量的錢是投在醫保上,比如我們的“新農合”,我們的城鎮居民的醫保的發展都非常的快,但是老百姓拿著的300塊錢的醫保到醫院去,醫院是要掙錢的,所以一轉身錢就沒有了,這就是為什么老百姓普遍感覺不到醫改成果,特別是出現像鄭艷良的事。下一步我們的醫改應該迅速把基層醫院的經驗擴大到城市,就是要破除趨利創收的醫療制度,真正建立公益性的醫療制度。
網友唐門膘局:雖然鄭艷良現在已得到救助,但這一事件只有靠媒體報道才得到關注不免讓人嘆息。這是否表明目前在我國愛心轉化為醫療資源渠道還不夠順暢?當前中國的公益組織、慈善機制在困難人群的救助中發揮的作用有多大?怎樣充分發揮公益慈善機制在貧困人群醫療救助方面的作用?
李玲:應該說第一個層次必須是國家來建立的制度,才能讓所有人得到保障,慈善我覺得只是一個補充。確實,我們國家慈善的機制還不夠完善,但是這個不夠完善,第一是我們制度的安排,其實公益性在國外很大程度是靠稅收,是稅務部門來調整的。你做公益慈善可以免除所有的稅收,通過這個方法可以調節。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第二,我們國家在現階段,公益慈善這一方面總體可能還沒有到這么一個階段,現在是鼓勵,但是還要到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它才能成為一個大趨勢。我個人還是認為,像鄭艷良這樣的事,更多的還是要靠國家制度來解決。老百姓的愛心只能是一個補充,不能媒體報道這個人需要錢、那個人需要錢,靠老百姓獻愛心,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政府的公信力損失太大,包括國家的公信力也損失太大。一個國家應該給老百姓提供的必須要提供。
基本醫療衛生保障,其實已經在聯合國公約里面,已經是基本人權,是政府必須承擔的一個責任,而這個責任是要通過建制度,而不能靠公眾獻愛心。這個事情被報道了,很多愛心人士給他捐錢,他得到很多錢,但是在這個過程對社會道德底線的沖擊太厲害,對國家的形象、對政府的形象的沖擊也太厲害。所以,英國為什么能夠在奧運會上來展示它的醫療服務制度呢?就是在英國很多次的民意調查中,全體英國人最自豪的就是他們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因為每一個英國人都免除了疾病的擔憂,病了以后有國家的保障。所以英國人認為他們國家的醫療服務體系是社會團體的聯合體,把這個社會連在一起,作為一個英國公民就可以享受這些。最近俄羅斯報道“免費醫療”,其實對中國的沖擊是很大的。我覺得我們中國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做好制度的設計,其實完全是可以給老百姓包括像鄭艷良這樣的情況提供一個保障,而且并不會花更多的錢。我們最近到福建去調查,就發現只要你把創收的機制改掉,其實政府還能省錢,并不是多花錢。一方面給老百姓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不會增加政府的投入,目前的投入就足以。目前為什么一些老百姓沒有得到保障呢?我們現在醫療服務體系效率太低。這個效率是什么呢?過度用藥、過度檢查,過度治療,浪費了大量的資源。所以,把制度設計好了以后,中國完全有希望使未來的鄭艷良都能得到一個適當的治療,不會再出現這樣的極端事件。
網友老時代:您認為我國社會該如何加大對貧困地區和家庭的醫療幫助力度?“免費醫療”的模式是否可以特別應用于中國弱勢人群?我國進一步醫療改革的重點又在哪里?
李玲:我覺得還是一個對全民的制度更好,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可以對弱勢人群先來試個點。因為醫療制度依靠的就是一個大樹法則,大家一起分擔它的費用,這就是為什么神木免費醫療,盡管有30多萬人,人均費用只有500塊錢。所以,我覺得下一步改革的重點,還是應該把這些年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法迅速地擴充到縣級以及縣級以上的醫院,由國家財政來牽頭、來引領,建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制度,在這個制度里面的投資體系,現有的各種保險,現有政府投入以及個人的支付,要整合起來花。我們的醫院影響恢復公益性,恢復公益性就是對老百姓真正是因病施治,給老百姓提供的是價廉物美或者是貨真價實的服務,而不是過度的醫療。再加上我們要建立比較好的監督管理體系,以及藥品、生產、流通和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國家曾經在經濟那么困難的時候,都能給老百姓提供一個基本的保障,今天我們站在世界第二的經濟實力上,完全可能通過比較好的制度安排為老百姓提供保障,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老百姓感受到我們經濟發展的成果,也真正能夠讓老百姓對我們改革開放有認同感。特別是習總書記最近提出中國夢,我個人認為中國夢里面一個非常核心的就是健康夢,因為健康長壽可以說是每個人的愿望。我們經濟發展的目標不就是為了人的健康和幸福嘛。所以,從中國夢上來說,我覺得中國可能未來在世界上真正能站住的就是在醫療衛生領域,我們過去的四年醫改,在國際上引起很大的反響,如果能夠繼續努力的話,可以建設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它是以預防為主的,是價廉物美的,是覆蓋全體百姓的,而且是可持續的。如果能這樣的話,我覺得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幸福感就會增加。中國老百姓對改革的動力也會增加。
網友孫亞非:西方在貧困人群醫療保障方面有何舉措及經驗,可以借鑒?
李玲:當然,正像俄羅斯免費醫療體系,就是把服務體系和投資體系合在一起的體系,英國體系,包括臺灣、香港的,都值得我們借鑒,特別我們現在很幸運的,有一些信息技術。未來所能建立的是全新的醫療模式,我們政府要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讓每個人的健康有人管,像今天購物可以不在商場,可以在家購物,未來小病的維護,在家就可以,有人管你;有大病數據庫,隨時有人跟蹤和管理你的健康,在這方面中國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有作為的。特別是美國的醫療衛生的問題,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頑疾,沒有辦法。美國老齡化的問題,醫療費用不斷的上升,再加上政府為沒有醫保的人買保險。美國像類似于這種政府關門的事還會繼續發生,因為它的費用就是在不斷的漲,政府背不起。我覺得我們特別應該從美國所走的路里面接受教訓,千萬不能走到它那一條路上去,要走出中國自己的路,能把這條路走出來。中國夢最靠譜的應該是健康夢,未來我們可以用比較少的代價、比較少的投入,就能維護全體老百姓的健康。如果我們的人均預期壽命能夠超過美國,這完全是可能的,那咱們的中國夢就實現了。
李玲:謝謝大家,我們一起努力,希望中國老百姓能早日得到中國式的免費醫療。
(來源:昆侖策網根據網文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