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
走向海洋、進軍深藍是推動中國實現崛起的強大動力。在千呼萬喚后,建設海洋強國的契機,為中國迎來新藍海時代。千百年來中國人最缺少的是什么?是地緣意識,是藍色的大洋意識。
中華民族最缺失的是意識的覺醒和再造,重陸輕海、陸主海從是導致民族衰敗的重要原因
古今中外大國崛起的歷史經驗充分說明,凡大力向海洋發展的國家,皆可國勢走強;反之,則國運衰敗。昔日海上強國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當年的英帝國和現在的美國,無一不是走的海上興兵強國之路。反觀中國,重陸輕海是中華民族在過去四五百年間由強到弱,大國地位不保,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海,大海,中國必須面向大海,馳騁大海;
大洋,大洋,中國必須經略大洋,穿越大洋。
海洋地緣至關重要,不可忽略。作為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進口能源和外貿均依賴海洋,海洋讓中國走向復興,經略好海洋必將推動國家快速發展與崛起。國家的衰敗必然導致民族的落后,在海權問題上,東方的中國落后西方近一個世紀。落后必然挨打,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回顧晚晴海防與塞防之爭,尤其是甲午海戰的慘敗,告訴了我們:誰落后誰就要承受失敗的代價!
強烈的海洋意識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內在驅動。針對當前我國海洋意識孱弱和實際斗爭中的被動局面,須徹底扭轉農本位的海洋治理觀念。在浩瀚的世界海洋潮流面前,中國人必須掙脫“黃土心態”的束縛,面向藍水,融入海洋。
——由陸緣向海緣體制轉變。培育藍色領海的思想、樹立瀕海治海的思想、發展由陸向海的思想、確立以海制海的思想。
——由德治向力治模式轉變。古近代中國的海洋治理是“以德治海”,屬“重德輕力”類型,突出是“德治”文化,缺點是對外影響力弱。現代海洋治理是“重德重力”,遵循國際體系的道義權力觀,注重威懾,屬“以力治海”類型。以政治權力為特征的國際體系,側重的是利益博弈。“以力治海”核心在于“力治”,突出的是治權。須堅持以政而治、以法而治、以文而治的具體途徑。
——由道義向利益認知轉變。維護藍色海洋權益不僅僅是道義上的博弈,更是國家利益的競爭。斗爭過程中應扭轉動力基礎和認知,從道義驅動轉向利益驅動,確立競爭界定合作、權力超越道義、自利優于共享的思想意識。
——由多元向一元主體轉變。南海維權斗爭實質是國家意志和綜合實力的較量,需要通過周邊的戰略運籌、高效的指揮決策、密切的協同配合,才能充分發揮各種力量的整體效能。從當前中國實際維權現狀看,指揮協同穩定高效和順暢有序難度較大。從外國的經驗和我國的海洋管理現狀來看,像我國這樣的海洋大國,很有必要成立一個專職海洋管理機構。應調整海洋管理執法體系、整合國家海洋執法力量、加強海上軍民融合保障支援、提升執法隊伍行動能力。
海洋時代的全面到來,東西方海權觀念必然發生對撞,權力博弈仍將是國際社會的斗爭焦點
“誰控制著海洋,誰就控制著一切”似乎成為一條真理。圍繞著海權,從地中海到大西洋,在藍色海洋的波濤中,海上力量無休止的對壘和較量,幾乎成為唯一的主題。大不列顛的沃爾特•雷利爵士曾經這樣概括:“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回顧近代的中國,為何領土頻頻遭受侵略?其原因就在于緊要關頭為了求得一時的和平,茍延殘喘的活著,寧肯犧牲國家利益。兩次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從我東南沿海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從此,我領土任人踐踏,西、北、東、南邊境頻頻告急,陸地、海洋兩大戰略方向危在旦夕。中國面臨亡矣!
作為中華民族的國民,必須有炙熱的民族情懷和責任擔當,從歷史和學術的視角,深含憂患意識,思考國家安全與發展問題。
——主張海洋和諧論,塑造威懾性海權。海洋文明與和諧,需要海權力量的正義運用和有效彰顯。海洋和諧思想替代海洋霸權思想將成為歷史必然,海和思想也必將催生海合行為。在稱霸性、單向性、無限性海權面前,塑造中國式的海和觀和武力文明,讓自控性、融合性、有限性海權成為中國海權的真正代言。超越稱霸性海權,塑造自控性海權;超越單向性海權,塑造融合性海權;超越無限性海權,塑造有限性海權。
——嘗試開發新模式,貫徹實地開發方針。為扭轉劣勢,化解被動局面,他建議在海洋開發上應做出方向性調整,嘗試實地開發模式。堅持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共同開發的綜合運用。
——堅持海陸大統籌,推進海洋開發南移。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是黨中央規劃指明的未來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路線圖”。對此,應著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創辦南海開發服務基地、邁出南海開發實際步伐、選準南海開發具體路徑。
——建立南沙協作區,拓展兩岸合作空間。按照兩岸“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十六字方針,建立南沙協作區,匯集兩岸力量,遏制周邊國家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實現海洋管理與維護的優勢互補。兩岸應加大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預報共享、海洋漁業生產、海上安全搜救、海上軍事協防。
——實施區位大融合,打造環南海經濟圈。打造環南海經濟圈是延續共同開發的思路,通過“一帶一路”的海上路網,力求以合作來化解矛盾爭端。環南海經濟圈主要包括:中國東南沿海四省(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三地區(臺灣、香港、澳門)、東盟十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新加坡、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打造環南海經濟圈,其優勢在于,當局部爭端陷于僵局對峙不下時,可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繼續合作,為打開僵局創造條件和氣氛,當局部爭端緩解后,又可促進局部爭端解決,一旦局部爭端解決,將推進區域合作的互惠發展。其思路是兩線工作,一是在環南海國家、地區進行雙邊和多邊接觸與合作,二是在南海爭端區域內探索爭端解決渠道。對此他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以我為主,建立支柱。第二步拓寬層次,擴大對象。第三步觸及爭端,力求共識。
和平解決海洋爭端并非否定武力手段的正當運用,槍桿子里出政權始終是斗爭硬道理
在維護海洋權益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地指出,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和平解決是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但并不排除武力手段運用的必要。和平解決不能簡單理解為“和平”二字。和平并非等于安全,也不等于沒有戰爭危險和外部軍事威脅。和平是相對戰爭而言的和平,不排斥武力且需要武力的正當捍衛。
解決海洋爭端,在堅決斗爭、有限斗爭的基礎上,應注重斗爭的靈活性,要切實從實際出發,反對偏激式應對。不能抱著本本一味地犯教條主義錯誤。
——反對不加分析的盲目主義。盲目主義其實是不求創新的守舊主義,習慣性的犯懶惰主義錯誤,拿著先輩們的智慧和策略不加分析、不結合實際的搬用套用,一味地執行。一個方針政策的最大生命力就是因時因勢而變,不受時空地域所限,能夠根據斗爭的實際情況作出變化和調整。
——反對不加警惕的和平主義。在同南海周邊國家及域外勢力斗爭中,應做到靈活巧妙,不能一講和平就忘記戰爭,視和平居于絕對地位。堅持靈活斗爭就是在作和平努力的同時,不放棄武力的準備和運用,和平解決與武力準備均是斗爭的有效手段。
——反對不加限制的讓渡主義。退讓到底有沒有理?互相退讓是有其道理的,但僅靠一方的無限退讓那就沒有道理。對當前的一些模糊認識,必須給予徹底澄清。所謂的“經濟至上”理論、“無限慷慨”理論、“一旦用兵”理論、“割地有理”理論必須堅決批判。
——反對不加維權的維穩主義。不加維權的維穩主義是保守的投降主義。沒有維權作基礎,維穩就是空談。過分地看重維穩,雖能獲得一時之穩定,但可能喪失的是關鍵性的核心利益,最終換來的穩定也是危患之穩。事關國家利益,要突出維權,維權就是維穩,維權越堅實,維穩越牢固,要始終堅持維權不動搖。
事關領土主權,必須堅持“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斗爭方法。一味地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不僅缺少威懾力,反而會愈加引發安全威脅的增加,甚至可能離我們所期望的和平目標背道而馳!只有堅持積極的武備,才能贏得持久的和平。在解決領土爭端問題上,到底什么是斗爭的硬道理?可以肯定地說,以和談換取和平絕不是斗爭的硬道理,這一點我們必須認清。
控制了南海就控制了整個東亞,控制了東亞就控制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戰略格局。
走向深藍、經略深藍,須著眼整個海陸地緣空間,立足“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靈活運籌海洋斗爭,搞好總體設計,謀勢布局。經略海洋關鍵在于有效利用和控制海洋,規避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突破霸權勢力對我的圍堵和遏制,提升經略東西南北地緣方向的戰略能力。
——布設海陸統籌格局,推進東西南北戰略。穩步實施東擴、西進、南下、北上方略,在中國的整體布局上構建一個海陸兼備、重心穩固、海路引領的攻防兼顧的“菱形”大棋局,不斷拓展我“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兩洋兩圈”戰略。
東擴戰略——太平洋戰略。走向太平洋的海上戰略,從軍事上看,東擴戰略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近海防御能力;二是遠洋作戰能力。建設遠洋海軍,沖出傳統的陸地勢力范圍,逐步分享傳統大國勢力在太平洋上的主導權,擺脫島鏈牽制,挺進太平洋。
西進戰略——歐亞圈戰略。中亞、中東歐是連通歐亞大陸的關鍵,是實現海陸對接,穿越地中海、走向大西洋的橋梁。這條紐帶的貫通,其戰略意義不僅使我西部門戶得以有效經略,同時還可聯絡中亞,發展支點,將上合組織及中國的和平發展成果得以向外界輻射,構筑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的連通歐洲、延伸非洲的大歐亞地緣圈,與歐亞非融為一體,以此超越強權勢力對我的離岸制衡。
南下戰略——印度洋戰略。主要涉及印度、巴基斯坦,構建與太平洋戰略相互呼應的印度洋戰略,形成伸向海洋的兩翼。其中巴基斯坦、緬甸是南下戰略的關鍵點,經緬甸至云南是中國能源運輸線的重要通道之一,打通這一重要戰略通道,有助于擺脫單一的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運輸線的局限。
北上戰略——北極圈戰略。積極介入北極事務,輸出中國北極理念,推動北極問題多邊治理,拓寬大國博弈的新常態。強化與俄羅斯的傳統合作關系,加大同挪威、丹麥、芬蘭等在北極問題上的資金和技術合作,可先從氣候環境、生態保護、海上救援等非敏感項目入手,爾后拓展到漁業、油氣等領域,推進共同開發。靈活運籌大國關系,確保中國在北極應有的能源及航道權益。與沿岸國家開展軍事協作,參與北極地區防務巡邏,提升中國海空力量的遠洋防衛能力。
——扭轉海上斗爭困局,施展海洋聯動策略。當前,在南海東海問題上,日菲越等周邊國家借美重返亞太之機,積極拉攏域外勢力,企圖以聯橫手段圍攻中國。為扭轉被動局勢,中國須盤活海洋一盤棋,著眼南海這一戰略重心,發揮北冰洋、日本海、黃海、東海、臺海和印度洋、地中海、加勒比海兩翼的策應聯動效益,統籌北東南西四大戰略方向,形成多路出擊的態勢,反制美日印對我戰略掣肘。在北部海域,突出并強化日本海斗爭,拖日阻美;在東部海域,切斷島鏈對我東進圍堵,擠美封日;在南部海域,操控南海延至北印度洋,懾美頂印;在西部海域,聯絡地中海及加勒比海,拉歐抑美。
強權威懾結構難以保證南海周邊地區安全,緊要之時果斷亮劍是擇機收復的關鍵
近年來,“三海”問題尤為突出,迫在眉睫,亟需解決?什么是良策?什么又是上策?放棄武力行嗎?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管用嗎?對于這些問題,必須作出深刻的思考。
圍繞世界海洋形勢,解決南海爭端的戰略設想為:建構以南海為重心,日本海和東海、印度洋和地中海為兩翼的經略格局。戰略目標為:強化西沙、聯絡東沙、開發中沙、經略南沙,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果斷地打擊蠶食我國疆土的侵略勢力,收復島礁,捍衛主權,控制資源,防止海域被繼續瓜分。戰略方針確立為:經濟開發為先、政治打壓遏制、外交分化瓦解、法律跟蹤保障、軍事及時跟進。戰略重心為:“一條主線,三個環節”。一條主線:堅決捍衛中國南海主權,積極主動斗爭,最大限度的擴大利益優勢,并占據主導地位。三個環節:牢牢把握制海權、控制島礁是重點、建設海上力量是關鍵。
在海洋爭端問題上,總的斗爭方略是和武兼備,核心含義是以和為上的尚和戰略,即:和平為上、經略制海、凸顯主權、武力懾止。和平解決是主線、是上策,而尋求武力懾止是為爭取達到以武促和的目標,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被迫采取的輔助措施,是困境中的良策,也是上策。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退讓求和平則和平亡。解決南海問題具體斗爭策略是:主權屬我、不容侵犯,區別對待、分而治之,和平為主、武力為輔,擇機收復、分段推進。
和平解決、武力收復其實均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政策手段,不能一提到武力收復就視為違背國家和平解決的大政方針,這種說法能對嗎?是真正在維護國家利益嗎?是在遵守客觀事實嗎?不對,不是,也不是在遵守,而是在漠視國家利益,甚至是在葬送國家利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這種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逃避躲避心理,害人害己,更危害國家集體。有意無意的隨意定性,無原則地亂扣帽子,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請問侵略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我們進行襲擊、侵擾,甚至槍殺時,我們還一味地致力于和平解決嗎?在解決南沙群島問題上,鄧小平反復強調:“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
維護國家利益,不能只講一面之詞,更不能斷章取義,只記和平主義,不講武力道義,必要之時要敢于釋放正義,這才是鄧小平解決南沙問題的應有之義。領袖的思想豈容隨意篡改和玷污!
懇請那些只記其一、不記其二的同志們,快清醒清醒吧!
(來源:紅色文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