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理論建設 > 閱讀信息
紅旗文稿|洪銀興:以創新的經濟發展理論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點擊:  作者:洪銀興    來源:《紅旗文稿》  發布時間:2017-04-26 06:46:38

 

2.jpg

 

      當代中國經濟面臨的重大問題是發展問題。對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是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必然要求。為此,要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下,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發展新理論。

 

      一、生產力應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發展理論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生產力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問題。近年來,雖然一些學者已經開始重視生產力的研究,但是,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研究對象的表述都還是明確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研究只是處于“被聯系”的地位。即聯系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系。

      實踐證明,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以生產關系為對象,不以生產力為研究對象,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就會顯得越來越窄,對中國經濟的解釋能力也將越來越低,從而難以科學地指導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其他各流派的經濟學理論都在搶奪發展生產力領域的話語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占領這個領域,就會失去這個領域的話語權和指導權。

      提升生產力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地位,其必要性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由社會主義的發展任務決定。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界定,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的任務是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高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條件。特別是經濟落后的國家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的相對落后,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最大制約性是生產力落后,而不是生產關系的落后。

 

      第二,由社會主義所處階段決定。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時,生產力水平沒有達到并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明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且明確這個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這里,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提了出來。這個階段的主要矛盾被界定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由此決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第三,由經濟發展的實踐決定。理論是對實踐的概括。中國用不太長的時間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大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十四億人口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即將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即使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仍然處于世界前列,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源。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顯然不能用別的國家的發展理論來說明。其主要緣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解放了生產力,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發展了生產力。

      中國的經濟發展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而不是由別的經濟學來指導的必要性在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中國發展有其特殊的國情,任何外國的發展理論都難以正確指導和說明人口眾多、城鄉和地區發展極為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的發展問題離不開生產關系分析,只有政治經濟學既研究生產關系又研究生產力。兩者結合在一起產生的理論才能準確指導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需要利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推動經濟發展。

 

      基于以上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明確為相互聯系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僅要研究生產關系,也要研究生產力,而且要把對生產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進國民財富作為目標和歸宿。這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學自身的要求??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基于這個研究對象和任務的理論突破而逐步建立的。

 

      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生產力的內容應該包括哪些呢?

 

      “鄧小平指出:一個是解放生產力,一個是發展生產力。需要把兩個方面講全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這樣,對生產力的研究應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解放生產力,二是發展生產力,三是保護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就是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解放生產力涉及的是生產關系的完善和改革。其基本要求是根據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推進改革開放,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機制。包括基本經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資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的改革和完善等。

      

      在這里,解放生產力是動力,發展生產力是目的。如果說解放生產力基本上屬于生產關系層面,那么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則屬于生產力層面,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能僅僅靠解放生產力的途徑。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合起來就是經濟發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包含體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性經濟發展學說,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大拓展,它不只是研究生產關系,不只是談姓社姓資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才能穩定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才能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只是發揮思想教育功能,還是國家和企業經濟決策和經濟政策制定的指導。

 

      二、回應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的重大經濟發展問題需要理論創新

      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作為導向的問題與所處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政治經濟學理論更要關注所面對的經濟處于什么發展階段。因為處于什么階段就有什么樣的發展目標、什么樣的發展方式、什么樣的發展環境以及什么樣的發展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生產關系層面明確了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由此創新的理論正確指導了我國近40年的改革開放。但在生產力層面,同樣需要明確我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創新發展理論。因此,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當代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出發,建立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但已有的發展理論基本上是基于低收入階段的。

 

      中國在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邁進過程中面臨的發展問題,是擺脫貧困進入小康。發展的重要路徑是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相應的發展理論主要涉及:追求GDP的增長,高積累低消費,以高投入追求高速度,粗放型發展方式,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等等。

 

      應該說,這些發展理論對我國擺脫貧困,由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問題是當我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如果繼續延續這些發展理論,沒有發展理論的創新,就難以指引新的發展,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現階段我國經濟已具明顯的中等收入階段特征。

一是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二是我國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已經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

三是農業增加值比重降到10%以下,我國已經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

四是城鎮人口超過50%,我國已經進入了城市化國家。

      在此新的歷史起點上,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發展任務是要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與過去的低收入階段相比,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正在發生重大轉型,新的發展任務也隨之提出。概括起來,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面臨的重大發展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中高速增長的可持續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的近40年里,我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處于高速增長狀態。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增長速度也必然將從高速轉向中高速。

 

最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物質資源和環境資源的供給到了極限。

二是隨著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放慢,低成本勞動力供給也到了極限。

三是供求結構嚴重失衡。

      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居民的消費需求不再滿足于溫飽問題而開始轉型,更為關注健康、安全、衛生、檔次方面的需求。但生產和服務卻還停留在低收入階段的供給,勢必產生有效供給不足與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出現過剩問題。因此,要使中高速增長得以持續,需要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尋求新的發展動力。

 

      其次,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發展中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普遍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涉及發展模式問題。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難以擺脫低收入階段的發展模式的后果就是,既無法在收入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但實踐證明,并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會陷入這個陷阱。像新加坡、韓國等一些后發國家就靠現代化的過程跨過了這個陷阱。雖然我國也存在這個威脅,但并不等于就一定會陷入這個陷阱,這就需要在科學的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發展來跨越它。

 

      第三,是發展平衡性的問題。

      在低收入階段,為了迅速擺脫貧困,需要推動GDP的快速增長,實行允許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平衡發展戰略。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不平衡問題會越來越突出。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需要補齊短板,主要包括:農業現代化的短板、農村發展的短板、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短板、生態文明的短板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短板。這些短板不補齊,很難說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更難說進入高收入階段。

 

      上述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面臨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發展問題,正是創新發展理論的起點和動力源。在低收入階段的發展問題,實際上只是增長問題,目標單一。而在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發展就不只是增長問題,還涉及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不僅僅是要擺脫貧困,公平分配、增加社會福利都要進入發展目標。這就不僅涉及數量和規模的增長,還包括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所依賴的技術進步、制度優化和文化創新。

 

      三、新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

      針對現階段重大發展問題和發展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并且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的新理念是對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總結,是我國經濟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的系統化的指導思想。用新發展理念來構建經濟發展理論,必然涉及一系列的理論創新:

      創新發展的理念推動發展動力理論的創新。在低收入階段,發展的動力主要是較為寬松的資源環境和低成本勞動力供給的推動力。隨著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供給能力逐漸衰竭,發展動力就要轉向創新驅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了發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續性。創新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指經濟發展要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還要依靠創新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就是推動依賴稟賦資源比較優勢的低端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的產業結構。

      協調發展的理念推動發展結構理論的創新。國民經濟發展存在整體性,在存在多個短板的背景下,就需要以協調發展實現平衡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整體優化和提升。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可以歸結為協調發展理論,兩大部類平衡理論就是要求部門之間在全面協調的基礎上實現按比例發展。在由低收入邁向中等收入階段,我國實行的是不平衡發展戰略。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發展理念需要轉向協調發展,也就是轉向平衡發展。尤其是針對存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需要著力補齊短板。其中包括: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補齊貧困地區短板,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補齊社會發展的短板,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發展的理念推動財富理論的創新。傳統的財富觀只是指物質財富。綠色發展理念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明確生態和環境也是財富。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環境是寶貴財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在低收入階段所推進的工業化、城市化、重工業化,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資源的耗竭、環境的惡化和發展的不可持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類社會在生產力落后、物質生活貧困的時期,由于對生態系統沒有大的破壞,人類社會延續了幾千年。而從工業文明開始到現在僅三百多年,人類社會巨大的生產力創造了少數發達國家的西方式現代化,但已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續。

      西方工業文明是建立在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的基礎上的;當大多數人都要像少數富裕人那樣生活,人類文明就將崩潰。”這意味著與西方國家當年的道路不同,中國的現代化不僅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還要獲取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生態財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最適宜的文明方式影響和介入自然,才能夠換取自然對生產力的最佳反饋。這也是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理念的體現。

      開放發展的理念推動國際分工理論創新。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這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過去是以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嵌入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的。現在要從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世界經濟大國地位出發,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提高開放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相應的國際分工要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積極參與并主導全球經濟治理。包括通過“一帶一路”、亞投行和自由貿易區等路徑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共享發展的理念推動發展目標理論創新。共享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發展體現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在經濟增長的初期允許一部分人先富,現在則要讓大多數人富起來。

既要克服“為生產而生產”和片面追求高積累的發展理念,又要在收入分配上體現公平正義,克服兩極分化,從而實現改革和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讓人民群眾在民生改善中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有更多的“獲得感”。這是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所在。

      特別是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推進現代化的階段,就要更加重視人的現代化,也就是馬克思說的人的全面發展。這涉及人的知識全面發展,人的能力全面發展,人的才能全面發揮。而現在人們不能共享發展成果很大程度上應歸結為人的發展能力的差距。因此,發展全面均衡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不僅是推動人的現代化的必要過程,也是實現共享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以創新的經濟發展理論推動發展新動力的形成

      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功能是尋求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要尋求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新動力。在過去的近40年里,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是在供給方面的推動力,即發展初期寬松的物質資源供給和低成本勞動力的供給。但現在曾經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的供給能力開始明顯衰減,由此決定,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需要轉換,尋求新的動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的驅動力。

      創新發展理念把創新看作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展的基點。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方式轉變,驅動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驅動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化,實現科技創新從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

      此外,科技創新也需要成為產業創新的動力,這就需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有效對接,突出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要求產學研協同創新,注重研發和孵化新技術,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氛圍。顯然,創新作為新的發展方式提出,是中國發展理論的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發展。

 

      二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全要素生產率指的是各種要素集合所產生的生產率之和大于各單個要素投入的生產率之和,其中的差額就是全要素生產率。涉及投入要素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技術進步、規模效益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在“集合”各種要素的作用。在資本作為“集合要素”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著力點是提高資本要素配置的效率。

      但是,當前我國存在著投資較多地投在地產和虛擬經濟上,而不是投在與新產業相關的物質資本和技術要素上,投資偏重物質資本,忽視人力資本投資的現象。這種要素的結構性錯配是全要素生產率不高的癥結。因此,重視高新產業投資,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就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此外,現階段還要特別重視企業家的“集合要素”作用,因為企業家的創新所推動的要素的新組合,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起著重要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樣也要推動經營者成為企業家,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才能,放手讓企業家在市場條件下集合要素,在企業家帶動下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三是激勵市場主體的活力。

      激勵機制的建立是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原則,就是要堅持調動各個方面積極性,這也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原則。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激勵主要涉及三個方面:

 

      一是激勵創新。創新與其他經濟活動不同。第一,創新的知識和技術具有外溢性和公共性,社會也可以從新知識和新技術中得益;第二,創新的技術可以被復制,復制成本之低,會使創新成本得不到補償;第三,知識產品市場比物質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更嚴重,其真正的價值往往被嚴重低估。因此創新不能只是靠市場壓力,還需要通過激勵形成內在動力,其中包括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以獲取創新收益、政府提供激勵性政策和引導性投資激勵等。二是激勵克服機會主義行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要建立激勵性體制,克服影響供給質量和效率的道德風險之類的機會主義行為,并從機制上克服劣幣驅逐良幣狀況。三是激勵企業活力。由于經濟運行的細胞是企業,因此特別需要激勵企業活力,要針對微觀經濟的主體,減輕企業負擔,減少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從而激發企業活力。此外,還需要處理好國民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職工三者的利益關系。一方面讓職工在共享企業發展成果的同時,也要分擔企業風險,注重協調好企業利益和職工利益的關系。另一方面在政府和企業的關系上也要注重維護企業的合法權利和利益。政府要給企業讓利,在體制上為實體經濟中的企業大力減稅、降息、減費、降低企業債務負擔,讓更多企業輕裝上陣。

 

      四是結構轉型升級的推動力。

      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主要是結構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如何克服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在低收入階段,以農民進城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化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但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克服二元結構有了新的任務。

      一方面是城市的現代化,另一方面是城鄉發展一體化。這兩個方面蘊藏著巨大的需求和增加供給的空間,因為城市的發展要素向農村擴散過程中,能夠帶動農村以及各類城鎮增加城市要素及設施的供給,從而促進廣大農村和城鎮具有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的功能。而且,推進人的城鎮化,還能使進入城市的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形成對城市住房和福利的新需求。

      很顯然,城鄉發展一體化將是中等收入階段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除了改變二元結構以外,結構調整的推動力還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區域結構的協調等等。這些方面的結構調整都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綜合以上分析,在生產力層面上的經濟發展動力,包括:消費力,創新力,全要素生產率、激勵力和結構調整。對這些發展動力的研究是經濟發展理論的新空間。

      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基于中等收入階段的發展目標,將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結合起來,形成系統化的經濟發展學說,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開創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由此構建的經濟發展理論也可以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作者: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