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小農經濟、可持續農業、農戶、農協、村社、村莊
本研究報告提出了一種中國農業的發展模式——組織化的小農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此模式目前遠不是現實,要成為現實,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與政策保障。本報告系統全面論證此農業發展模式的必要與可行,是鄭重推薦的中國國家發展戰略。本報告的背景是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關于農業發展模式所發生的爭論。本研究涉及到對若干理論問題與歷史事實的評估,涉及眾多的領域。本研究是為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通過一種政策性的建議,這些建議是建立在綜合與審慎判斷的基礎之上的。
本報告首先虛擬一位“組織化的小農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中的典型農民,描述了其生產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直觀而具體地揭示了組織化的小農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在此種模式中,經營小規模土地的農戶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土地經營規模只有上限的規定,而沒有下限的規定。農戶被鼓勵甚至被要求進行生態循環型的生產方式,盡量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地膜、添加劑,盡量少使用化肥。農戶在綜合農協和村社兩種組織當中被組織起來,綜合農協和村社有著不同的功能,分別或聯合為農戶提供各種服務。農戶是精耕細作、生態循環、多種經營生產方式的適度規模、小規模農戶;村社的作用包括實現農地地租的均享,負責水利等設施的修建,保障農業基礎生產條件,村社土地制度采取村社成員按人均租而非按人均地模式,避免土地的細碎化;農協借鑒了日、韓、臺綜合農協的模式,主要任務是爭取將涉農二三產業的利潤回歸農戶,擴大農村經濟規模,增加農戶收入。無論是村社還是農協,都要進行農村公共服務。上述模式下,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與村莊數量盡管大大減少,但人口數量足與美國相當的村莊將和城市同步富裕和發展起來。
本報告論述了中國小農經濟的優點和其所面臨的真正問題,主張我國需要繼承小農經濟的優良傳統,中國傳統小農經濟具有最大土地產出量、資源循環利用、多種經營的特點。
本報告指出,因為農業產業的特點,生產過程中專業化分工和勞動協作的必要性不大,適宜家庭為單位。中國農業的傳統是追求土地產出與資源利用的極度集約化,需要從事小規模多種種養殖活動以及盡可能利用所有家庭成員的勞動,因此更必須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中國傳統農業的一個后果是土地的永續利用及對環境友好,形成異常豐富的農產品之類乃至成為土特產和美食文化。
中國小農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私有土地制度導致的地租競逐和地租享有不均;私有土地制度妨礙了土地利用的整體性,破壞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單憑小農自身無法解決;工業化時代農業產業的天然弱勢問題。
中共建國后前三十年的農業政策,有三件事:農業集體生產、建立村社土地制度、成立公社作為農民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村資源汲取體系。現在應該個別評估其利弊得失。
小農的組織化,正是為了解決上文所說中國小農經濟面臨的問題。在本報告的研究中,包括土地有效整體利用與地租公平分配的組織化;包括農戶占有農業產業鏈的組織化;也包括農村公共服務的組織化。此種組織化,絕非農民之間自發自愿的合作能夠成功,而是依靠政府特別扶持的機構與政策。村社與綜合農協是組織化的載體,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組織模式同時運行。村社需要改造,農協也需要在既有的基礎上重建,例如通過對現有供銷社系統的改造。在農業生產領域本身,則沒有本文意義上的組織化,只有自發自愿的互助。
可持續發展農業是指采取某種合理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需求可以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本報告認為中國傳統的和當代某些運行中的生態循環農業是可持續農業,但是,不是當下所有的有機農業都是可持續農業。生態循環農業自成一種復雜的技術體系,勞動者需要具備相當的專有人力資本,包括體力、經驗與知識。生態循環農業的歷史和在全國各地的實踐都說明,此種生產方式技術上不是問題,土地產出率上更不是問題。但是,此種農業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要求勞動者勤勞精細,掌握特定技藝。生態循環農業其實是掌握一定技藝的人去從事低勞動生產率(人均產出)的工作。
中國精細小農業或小農生態循環農業在糧食安全、最大土地產出率、土地永續利用、環境保護、至少在哲學與美學意義上的食品優質與食品安全、社會結構的優良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決定生態小農的勞動具有極大的正外部性。本報告認為:我們不能像看待工業一樣看待農業,正如不能像看待商業一樣看待教育行業。對于農業,一味追求經營效率并不可取,因為有悖于一系列至關重要的公共目標: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農地肥力保持、文化傳統保護、社會穩定團結。能夠最好滿足上述目標的是組織化的小農可持續農業模式不能夠通過一般的市場獲得評價。因此,小農可持續農業只能被視為一種準公共事業,農業當中,生產效率(效率的提高等于產量的增加除以人類勞動時間),或勞動生產率的追求,不是首要的。
在工業領域,也許技術工人的勞動能夠獲得市場評價,但是把式農民的勞動一般無法通過市場獲得技術工人同樣的收入。本報告認為應該通過國家的惠農政策、農協對農業產業鏈利潤的壟斷、農協與村社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夠實現一種激勵機制,使得能夠勤勞精細的農業勞動者獲得足夠吸引他留在農村的收入。此種模式,不是集體大生產農業,并沒有獎懶罰勤弊端。
發展組織化的小農可持續農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緊密聯系中國的工業發展戰略、貨幣制度等考慮。
首先,中國的經濟發展包括工業化、城市化前途必須去美元化,重建人民幣主權貨幣體系乃至包含周邊的人民幣經濟體,如此對外貿易順差和出口加工業規模必然萎縮,可節約年輕勞動力。
中國的工業化必須考慮到受制于全球的資源約束與市場規模約束的瓶頸,同時必須不斷進行產業升級,追求技術進步,占領產業鏈高端。
中國的大國或體系改變者地位,決定了中國必須同時采取這兩種產業戰略:高端大工業與精細小農業。組織化的小農可持續農業與中國工業化的關系是,在中國大工業需與小農業共同發展。精細小農業與高端大工業的組合,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千萬不可誤會本報告是提倡中國成為一個大型的不丹,中國的發展戰略根本不同于不丹。
中國是世界上足夠幸運的國家,因為她能夠同時發展兩種產業:高效大工業與精細小農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循環小農農業國與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是中國并行的缺一不可的目標。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