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10月17日是全國“扶貧日”,這個日子得以成為固有名詞被確定下來,足見政府的重視程度。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推進“精準扶貧”遂上升為國家戰略。瞄準貧困人口集中的偏遠山區“角落”等經濟欠發達地區拔“窮根兒”成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此視域下是否尚有關照不到的情形呢?
不久前,筆者于吉林省長春市參會調研,在長春繁華都市的夜市訪談到祖孫二人,發現成長在靠低保補貼家用的單親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容易受到傷害、并且很難得到幫助。由此觸發了有關“少兒貧困”的思考,謹以此文示之。
原生家庭的藩籬
長春市的十月深秋漸入初冬,朝陽區震宇街夜市上一位“校服男孩兒”在一盞白熾燈下守攤兒,腳前放著半口袋榛蘑。這個畫面成了他度過大部分假期和課余生活的基本寫照。每天推著木板車擺攤兒的攤主是64歲的劉鳳云,也是男孩兒的祖母。據老人介紹,婚后她居住在長春市朝陽區南湖街道,自老伴兒病逝后享受每月三百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至今已經9年。但如今她一個人要養活上學的孫子和精神有障礙的兒子,負擔很重。以前靠賣咸鴨蛋為生,利很小,一個賺一毛五分錢,一天賣上幾百個最后收入不過七八十元。為了在十一假期增加些收入,劉鳳云老人特地從自己的出生地長春市雙陽縣泉眼鄉收購了家鄉物產榛蘑。老人現在的睡眠時間基本上每天只有三個多小時,凌晨三點多就得起床勞作。
如此的生活重負令年齡日增的劉鳳云感到力不可支,但最讓她擔心的卻是12歲的孫子小吉。因為從小父母離異,父親精神出現障礙又拒絕接受醫療檢查和治療,戶籍隨父親的小吉無法與父親申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與此同時,小吉也無法享受到正常兒童的父愛和母愛,老人甚至一度想把孫子送入孤兒院,這樣免得孩子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而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另外,劉鳳云老人非常擔憂倘若有朝一日病老,小吉將直接面對輟學的危險和生存的壓力。
小吉熟練地幫顧客稱量貨物,和老人一起推木板車。他常年寧可與祖母風吹日曬在外擺攤兒,也不愿意回家面對父親。對于祖母的無奈、心酸和憂慮,年少的他或許無法完全體會;但對“母親棄子“的恨意與對父親時而“行為失控”的恐懼勢必會侵蝕到他尚未健全的人格。
“少兒貧困“認知缺乏
現在小吉就讀于公主嶺的一所寄宿小學,五年級的他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兩個星期回一次家,帶夠了干凈衣服,穿臟了能洗就自己洗,不能洗就帶回家。
提起孩子住宿的事,劉鳳云老人對二年級時發生的一起事件仍然心有余悸。僅僅因為坦言一次考試成績比同學優異,便引發爭執遭到同學父親毆打。結果小吉在醫院住了21天,自行負擔花銷三千多元,事情也漸漸不了了之了。劉鳳云惴惴地說:“這件事對孩子影響很大,三年級就說什么都不想在那家學校呆了。孩子是好孩子,就怕他走下坡路。一旦走歪了,都不如從小不養活他。“老人希望孫子能夠學有所成,將來自食其力。
談話期間小吉一會兒彎腰撿起口袋里的榛蘑掰開來端詳著若有所思;一會兒又嬉笑著跟賣水果的大個子攤主一起摔跤比力氣。老人說:“這孩子跟人家比總是輸還總是比,人家都取笑他叫他‘廢廢’”。夜色深了,祖孫倆打包裝車,步履蹣跚著走在冷清的大街。
上面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到,扶貧工作重點聚焦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拔“窮根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動態地關照到一些特殊性群體。近來,貧困殘疾青少兒將獲12年免費教育的新規出臺,目前政策層面上亦在推進低保與扶貧的對接,但小吉的狀況仍然不在上述情形之內。雖然在幫助部分孩子解決學業和生活困難方面,“貧困勵志少兒”和“最美孝心少年”等系列愛心公益活動喚起了一定的社會關注并發揮了緩解燃眉之急的作用,但總的來看,“少兒貧困”在很大范圍內長期重視程度不夠,并且某些方面尚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長遠角度講,針對“少兒貧困”的普惠性資助政策及服務的出臺仍然亟待大力呼吁。
多途徑協同解決
現階段,引起社會對“少兒貧困”的廣泛重視,加強社區,學校和媒體等相關方面的工作力度,尋求多方聯合協作空間,抑或是一條可行的解決途徑。
社區方面,可以通過與政府的民生福祉部門的積極聯絡,定期將相關普惠政策及時有效地遞達到當事者手中,幫助無經驗者或存在實際困難人員認定資質并完成申請。動態掌握少兒在家庭及學校具體情況,派專員開展深入的“社會工作“。除了經濟上給予相應的補貼之外,還可以定期有針對性地組織社區交流和溝通活動。
學校方面,設置既能保障學生隱私又能起到實際作用的心理咨詢輔導室。引導“當事者”少兒正確認識“原生家庭”困擾,及時化解情感隱患,防止不當觀念代際傳遞下去。主導素質教育的教員或班主任教師也要盡量及時掌握學生家庭情況,時時進行家訪并對學生心理進行調試和幫扶。此外,校方亦可同具有合法資質的公益組織或機構建立聯系,幫助真正有需要的學生找到在資金或情感方面有幫扶能力的資助型父母。
媒體方面,媒體人以提升社會整體素養為導向,積極轉變意識是十分必要的。除了真正從”當事者“的角度出發基于當事者意愿進行采訪或典型報道之外,更需要為受資助者營造出一種理解、尊重和摒棄歧視的社會輿論環境。
長春夜市擺攤兒的“校服男孩兒”作為一個縮影,折射著現階段中國國內社會轉型期的一系列問題。對于留守兒童,單親家庭或者其他特殊家庭的少年兒童,如何能夠讓他們從物質貧困、精神貧困或者雙重貧困中解脫出來,恐怕是正在大力推進的“精準扶貧“工作中不能夠忽視的重要社會問題。
作者簡介:廈大新聞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日本龍谷大學社會學研究院博士課程修畢。專攻:國際新聞學、歷史社會學、文化媒介論。北大新聞學研究會師資特訓班畢業學員,中國新聞史學會“臺灣與東南亞華文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理事。先后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報刊分社和《中華英才》半月刊社工作,并在《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世界知識》和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報刊發表文章。
(作者系廈大新聞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