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小農生產積極性貧困陷阱”不能長期靠忽悠小農,時間長了會穿幫的!
當在高度集中集權的體制下快速實現農田水利、種子化肥、技術研發和推廣體系等農業基礎性建設基本完成之后,把生產潛力發揮出來就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政策目標。當假設“農民積極性貧困”主要是人民公社制度(大鍋飯體制)——妨礙了農民積極性發揮所致的時候,分田單干就是最簡單的辦法了。
1982年分田單干,1984年就出現了“賣糧難”,所以就有了“一包就靈”和“承包制一舉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大難題”的所謂的“經驗”和“共識”。
當然,“一包就靈”這樣簡單地否定中國共產黨為解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國民的吃飯難題所做的20多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為打牢農業基礎所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顯然是幼稚的!
是的,在經歷了20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打牢了農業基礎之后,分田單干確確實實在短期內極大釋放了農民的農業生產能力。這是當然值得肯定的。
當在1984年出現賣糧難之后,很快出現了賣雞難、賣魚難、賣果難、賣菜難……農民在經歷了短暫的“增產和增收同步”的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之后,很快進入了長時間的“增產減收”艱難時期,落入了“小農生產積極性貧困陷阱”。即由“農民生產積極性不足的貧困”快速進入“小農經營能力不足的貧困”。
進入80年代中后期,當千千萬萬小農落入“小農生產積極性貧困陷阱”之后,如何提升千千萬萬小農獲得農產品“價值和價格增長收益”的能力,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政策目標。30年改革的前半段,政府把農民增收的希望寄托于兩個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擴大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不斷再上新臺階,糧食多自然帶來一切都多,多中取利。另一方面,在農產品多了之后,政府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價值和價格增長收益,帶領千千萬萬小農增收。前者讓千千萬萬的小農互相惡性競爭、相互殘殺,小農生產者難以維持家庭簡單再生產;后者,扶持以盈利為目的的強勢市場主體“俘獲”小農,讓小農成為“羊”,讓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剪羊毛的“人”。
這樣不行。怎么辦呢?
進入90年代后期,政府又出臺了政策:一方面鼓勵農民把土地“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或大戶,忽悠農民說這可以獲得兩筆收入——土地租金和勞務收益。這相當于忽悠農民“把土地和農具等交給公社”;另一方面鼓勵農民把土地“入股”到龍頭企業——獲得股權收益和市民福利。這相當于企業找銀行借錢了,還不了本金和利息,再搞“債轉股”。
其實,跳出“小農生產積極性貧困陷阱”,正確的辦法只有兩個:
第一,重新把農民組織起來,由農民家庭搞生產、農民組織搞服務和經營——追求農產品的價值和價格增長收益。
第二,增強農業生產經營的計劃能力——生產主要農產品的國家計劃和生產地方性特色地方農產品的農民組織計劃,追求穩定的市場份額收益和價格增長收益。
不組織農民是不行的,當然不是搞前30年的人民公社!農業沒有計劃是不行的,當然不是搞前30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怕說“改革倒退”而寧可走邪路和死路,就不應該了!
現在必須實事求是,尊重農民的意愿,重新搞體制改革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