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網絡大V及部分公知各種錯誤言論逐漸滲透影響高校課堂不可小覷。梳理這些錯誤言論危害表現為以下四個個方面:
1、歪曲丑化否定虛無歷史,歷史觀碎片化;
2、科研教學盲目崇拜西化,以西方為標桿,脫離國情,不接地氣;
3、政治上自卑不自信、道路選擇、制度選擇缺乏自主性、獨立性;
4、視野狹隘,邏輯混亂,思維偏執偏激,少理性過多情緒化,無全局觀、整體觀、國際觀、發展觀。
高校課堂歷來是政治輿論場、意識形態的各方必爭之地。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形成期,上述各種社會錯誤言論及思維方式對青年學生誤導嚴重、危害深遠。筆者認為我國高校思政課應對上述錯誤言論及危害在以下方面做深層次質辯、澄清與矯正,此應為國家教育戰略、社科發展戰略、意識形態戰略之重要工作。
一、如何引導學生理性回望歷史
網絡大V及部分公知糟蹋歷史表現為,一是否定、虛無、褻瀆歷史,解構信仰信念道義,沒有忠奸,辯護丑惡翻盤丑惡,秦檜、汪精衛不是漢奸。英雄偽造,邱少云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等等為假。二是放大黨和國家某一歷史階段所犯錯誤,反復渲染炒作某某時期殺了多少人餓死多少人;三是糾纏撕咬歷史,凝固歷史,以過去的失誤否定現在的進步與成績,如祥林嫂般沉湎過去,只管宣泄負面情緒,難以走出昔日傷痕與錯誤,強調過去錯誤是體制性的以此否定現在政治格局。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動機、目的和危害是虛無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虛無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
思政課應該樹立弘揚怎樣的歷史觀?歷史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心靈之根和精神圖騰,歷史不可褻瀆、虛無、隨意解構及假設。筆者認為思政課的歷史觀應強調一下幾點:
1、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否認歷史的規律性,抓住支流否定主流,糾纏細節解構整體和本質。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在于謊言在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發酵后,一旦被人們取信,一個個英雄的形象轟然坍塌,如前蘇聯對少女英雄卓婭、戰斗英雄馬特拉索夫、奧列格.科舍沃伊、尤利烏斯.伏契克的侮辱和否認,使那些曾深深信仰社會主義道路的前南斯拉夫和前蘇聯人民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編織的謊言中逐漸麻木、沉淪,直至萬劫不復失去祖國。
2、歷史不可假設。歷史是已經走過的事實,人類社會中的時間和空間無法倒流無法回轉。假設歷史應該如何如何就如同假設如果你媽是影星朱莉,你爸是影星皮特,生出的你更漂亮一樣荒謬可笑無意義。評價幾十年前,近百年前發生的事情需還原到當時的歷史背景、語境、條件、社會心里及社會行為、人們的認知能力,科技水平、當時人們據以決策的信息等等因素考量,而不是站在今天事后諸葛亮般對歷史說三道四、荒謬假設。所以幾十年前中國該不該革命,該不該渡江解放全中國,該不該劃江而治,中國該不該以社會主義立國,該不該土地改革,該不該抗美援朝,該不該搞工業化,該不該搞兩彈一星等等,答案只能在當時的歷史時空隧道中尋找,只能在多維的歷史視角中思考,只能在百萬、千萬上一代父輩勵精圖治流血犧牲中尋找,在父輩耕耘付出后給我們今天帶來什么尋找歷史的答案與歸宿。輕浮隨意的假設歷史是對父輩流血犧牲辛苦勞作的褻瀆和侮辱。
3、反思歷史與告別錯誤。歷史中的錯誤是應該被記取,但有兩點應該強調:一是歷史錯誤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環境、因素導致發生。任何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的人總有局限于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的認知能力,特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如用今天的程序規則和法治標準看待、衡量、評價疾風暴雨戰爭年代的肅反擴大化是不是有些事后諸葛亮班的苛求古人?二是,歷史定格中的錯誤甚至罪惡不能成為否定今天的理由,今天文明國家中的民族與政黨都在反思曾經犯過的錯誤改進自身完善民主與法制。亦如西方國家反思過殖民殺戮血腥掠奪,俄羅斯反思過斯大林時期的專制與錯誤,美國反思過印第安的流血、麥卡錫的迫害和如今仍未根除的種族歧視。絕大多數國家以致人類的文明發展史都是伴隨著錯誤與罪惡,但不影響各個國家民族告別錯誤與罪惡,總結歷史不是祥林嫂般的宣泄哀怨。任何國家及民族的知識分子都應該厘清反思歷史與永無休止糾纏撕咬歷史的界限,都會承擔反思歷史告別黑暗凝聚共識引領民族上路前行的使命。
4、突出歷史憂患意識。當年秦國四代亂政積貧積弱,百年恥辱喪權失地,列國之中天下卑秦。秦孝公立巨石刻“國恥”二字置廟堂之上以醒國人。秦國在此后20多年間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秣兵厲馬、深徹變法,終于由弱變強。此一幕猶如鴉片戰爭后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讓國人一百多年歷經國恥,艱難探索、流血奮斗、俱時變革之歷史滄桑和心路歷程。秦國由弱變強的一個重要社會心理支撐,民心民意根基是不忘國恥奮發自強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憂患意識。如此憂患意識從先秦到孫中山及中共一直綿延不斷薪火相傳,當下如此遠古家國情懷仍然歷久彌新散發新的時代內涵,高校思政課應帶領學生常懷、常憶、常議、常醒如此民族災難歷史憂患意識、民族復興意識,在此大旗下凝聚黨心民心。
5、理解并講清講好中共的特殊地位及作用。170多年來的中國近現代史,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和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但最后中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共的領導力量、地位、使命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無論回到歷史還是現實這一點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中國革命有多種道路之爭、道路選擇,歷史和人民給了所有政治力量、政黨、救國之路充分展示的機會,但最后以社會主義為核心的中國道路是從近代以來各種各樣的道路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共的合法性來源于中共特色的歷史。
思政課必須講好中共的四個方面,一是成立時有神圣的信仰和使命;二是90多年來雖有錯誤,但更多是奮斗及流血犧牲;三是現實和未來黨能夠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四是無論從歷史淵源的走向,還是邏輯分析的理性,還是現實狀況的實際經驗,什么力量、什么組織能夠替代中共領導支撐目前中國這個龐大社會巨物國家機器的正常有序運行?
二、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愛國主義
近年愛國主義被從未有過的最大程度的妖魔化與糟蹋,“愛國賊、狹隘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陰謀論、愛國可以不愛黨、愛國可以不愛現政權”等觀點時髦泛濫,甚至在國家公祭日都不忘記批判愛國主義。
如有觀點說謹防政府利用愛國主義造成狹隘民族主義轉移視線、轉移國內矛盾。這一說法包含三層假設:一是政府利用民意;二是民眾愚昧很易上當;三是此手法有效,可以真的轉移視線、轉移矛盾,緩和社會沖突。30年黨和國家反思錯誤深層變革,國家日漸民主強大,沒有利用民意的動機需求,也難見此假設的理論證成與社會事實根據。當今中國大多數民眾不是晚清義和團,沖動偏狹無理性。釣魚島輿論激烈時網上雖有倡導抵制日貨,但對打砸日系車事件大多數網民鮮明譴責此暴行。誰想利用愛國主義,民眾并非如此愚昧輕易上當。政府不解決社會變革民主民生現實問題,空喊愛國主義,沒有多少人跟從買賬。虛幻空洞的愛國主義從來不能拯救失去民心的政府,社會矛盾解決只有靠真正改革。政府利用愛國主義是偽命題,愛國主義是人類文化母題、文化基因,流淌于民族血脈、鐫刻于歷史豐碑。教師在課堂上應給愛國主義多一點正能量及陽光心態,少一些愛國主義陰謀論。
還有一種典型且流行的說法,愛國可以不愛黨,愛國可以不愛現政權。此說偷換混淆概念,將愛國愛黨愛政權人為割裂分離。國的概念有四層含義,疆域領土、人民民族、文化歷史、政權形式。愛的概念有二層含義,一是本能的精神情感之愛,如對山川景物歷史文化,即如上所說的人類文化母題、文化基因、民族血脈。二是雖然黨與國有過錯誤,目前仍有很多問題及弊端,但仍對國家政黨政權的有理性的理解認同和支持。前一種情感之愛、文化母題分歧不大易形成共識。后一種理性理解與支持會有分歧。
思政課教師應應引導學生在此問題上尋找最基本政治理性、最基本政治底線,即國體政體根本體制不可觸碰,所有改革所有問題的解決只能在憲法、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框架前提下解決。房子里有蛀蟲可以清掃滅蠅蟲,但不能拆掉承重墻。黨和國家是中國社會大廈的承重墻。中國現實下黨與國、政權與國密不可分高度融合。黨領導著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本身就是國家的表現形式。理性認同支持黨就是支持國家也是愛國的表現,對人大、政府、法院等國家機關的工作問題可以提出批評建議,但不能輕率得出結論推翻體制。
人民也是國家不可分割的部分,愛人民也是愛國的表現。幾千萬黨員、公務員以他們日常辛勤的勞動支撐著國家、政權、政府,國家的表現形式包含著政權、政府,政府在為幾億人、十幾億人提供著日常管理有序控制以及與我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龐大繁重的公共服務。當汶川、玉樹大災來臨時,當海外戰亂最早到達的飛機或輪船接走中國海外僑民時,當外寇覬覦南海、釣魚島時……那時政府與國家的概念將清晰可辨、觸手可摸,我們依靠誰?誰來保衛我們?我們與誰同呼吸公命運?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黨、國家和政府,除了善意批評,多一些理解與支持,少一點恨國恨黨恨政府的情緒。
此外,有人一談愛國主義就引用屈原與楚懷王、楚頃襄王或岳飛與宋高宗意喻愛國不是愚忠,不是愛君主。當今人民共和國與一、兩千年前奴隸封建社會社會結構、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民眾心智素質、國家性質、政體形式、政治理念、公民意識、民主程度等等可否比較?今日國家不是千年前封建王朝,現代人民也不是千年前君主國下臣民,當今國家領導團隊也不是昔日君主家天下。
思政課應講清楚,歷史與現實的樣本比較應具備起碼的常識與邏輯,應具備專業要素上的可比性。課堂教學應動用音像、影像等視聽資料,教學實習中可就地增加重走革命老區、長征路、英雄紀念館、國恥國難發生地、戰敗地、屠殺地、重大戰役發生地等實地考察環節,避免空洞說教理論乏味導致學生本能抵制。讓思政課具有事實說服力、邏輯理性辨別力、內心情感感染力滲透力。
三、如何加強社科研究與教學本土化
社科研究本土化是將國際上社科學術概念、理論范式、研究方法吸收消化為本國本民族所用,并以研究及解決本土問題為社科導向和使命的學術運動。社科研究本土化之倡議及運動其背后深層動機及原因,一是西方理論不一定適合各國具體實踐,各國需要產生符合本國實踐能指導本國實踐的本土理論,二是非西方國家本能地具有擺脫西方中心論、西方文化政治話語霸權的民族自覺自信自立自主的趨勢。我國早在上世紀30年代社會學家吳文藻、費孝通就發出社會學本土化的呼聲并積極踐行。上世紀80年代學術本土化運動流行于我國臺灣地區。改革開放30年間我國學界主要以引進嫁接吸收西方學術為主流及主要任務,其間雖不斷有社科研究及教學加強本土化之倡議,但難成氣候并形成規模化批量成熟成果。近年著名學者鄭杭生先生在社會學領域、著名學者王紹光先生在政治學領域的本土化倡導及實踐尤為引人注目。
自然科學的結論很多是“普世”的。而社科研究針對的是社會現象和人類自身,人類有精神、價值屬性,且身處不同國度、民族、歷史、宗教、文化環境中的人群共同體和開放的社會系統更加復雜多變難以確定。社會科學知識更具相對性,難有絕對客觀性普遍性的所謂“普世”性,因為社科研究過程、研究成果及觀點產出具有更多國別性、民族性、地區性、政治性,更多受到該國該地區文化、宗教、歷史、國家利益、地緣政治、價值體系、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
社科研究者帶有更多倫理價值取向、歷史文化烙印、意識形態色彩等,無法完全中立地研究并得出“普世”的結論。人們對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對言論自由,2014年發生的法國《查理周刊》血案表現出各國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對言論自由的理解與態度不同。法國傳統的言論自由觀顯然在查理事件中對尊重宗教有所忽視,美國的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政策使美國學者及美國主流媒體對此事件態度的表達有所克制,美國媒體并未公開涉案期刊雜志的內容,我國學者也有認為尊重宗教應是言論自由的底線,言論自由與尊重宗教應不可偏頗,言論自由應在憲法法律范圍內行使。類似如宗教、人權、主權、海洋權、民主、言論自由、國體政體、民族沖突、地區獨立與分裂等意識形態政治色彩濃的相關問題研究各國學者因其各自國家利益、歷史觀、法律觀、價值觀之差異其研究視角、理念、路徑導致研究結論一定迥然相異。
沒有一種普世的理論解釋所有國家的現實與歷史并導引所有國家的未來發展,如民主一定帶來經濟繁榮,但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埃及、前南斯拉夫等此論并未成真;集權會導致社會衰敗,新加坡卻在集權中高度發展;預測中國崩潰而中國發展總是讓中國崩潰論在星轉斗移中貽笑大方;占卜俄羅斯垮臺也總是在失望中落空。應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教派沖突的伊拉克無法構建民主所需的基本秩序,阿富汗的民主選舉兩年后為何仍紛爭不已,埃及的民選總統為何被判死刑,新加坡的威權加民主為何有成效,中國特色特在何處,中國的成功做對了什么,中國的改革為什么避免了多數國家轉型中的動蕩與經濟衰退,中國怎樣避免了改革中的社會撕裂。講授民主不可把民主萬能化,以為民主解決所有問題,民主實施有前提條件,民主制度并無普世模式,不可機械比較,拿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拿彈丸小國比對泱泱大國,應該讓學生理解民主模式及推進因國而異、因時代有別、因文化歷史而不同,思政課應該讓理論有解釋力,理論沒有解釋力便無實現力。
各國需要發現和挖掘適合本國的社科理論及發展道路。如對于政府是否應該具備高效權力,各國亦因國情歷史價值觀不同,理解不同需求不同,俄羅斯歷經裂國衰國之痛,又因反恐強國之需,俄國學者及民眾政治理念接受中央政府強大、總統適度集權。美國傳統政治理念恰恰講究分權治之限制政府權力,但也造成國家治理中弱勢政府低效。社會科學除了解決人類共同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解決本國、本民族的問題。各國社科研究都可為本國服務,尋找適合本國的發展路徑,構建適合本國本民族的理論、知識,總結自己的實踐并導引自己的未來。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模式”、“中國元素”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高校教師科研及教學中應自覺踐行社科本土化,應徹底改變目前存在于知識界的部分學術口號化、學術去中國化、學術盲目西化、學術政治化及政治問題“偽學術化”的傾向。思政課教師教學科研中中應尋求構建本土學術范式及理論,立足中國國情與中國實踐, 挖掘本土學術智慧,尋求本土發展路徑,展示中國學術成果,彰顯中國道路創新,只有如此才談得上逐漸獲得中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話語權。
思政課教師在社科課堂上應追求在吸收批判借鑒與堅守本土理論自信之間以我為主、游刃有余、進退有度、收放自如的境界,應立足歷史比較、動態發展、理性寬容的學術態度分析西方理論與本土化的對立統一,即社科教學中應堅守學習人類成果經驗不是盲目過度不加分析吸收地西化,堅守社科教學本土化也不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如我國人大、政協作為中國基本民主形式有其代表界別及民意表達的廣泛性、政協的政治協商社會溝通功能也可以作為西式競選民主的另類補充。當然我國兩會也確有議事效率、議事質量有待提高的技術性修復問題,也不仿學習借鑒西式議會議員職業化專業化的某些合理之處。但不能因這些問題存在而輕率得出結論西式議會制優于我國人大、政協。應向學生講清我國人大、政協產生的歷史性及鑲嵌于中國整體政治生態政治體制的內生性,也不應刻意回避西式議會中黨爭過度、否決政治盛行所造成的決策效率低下的弊端。
思政課教師應從國別政治比較的視野向學生闡明民主價值唯一但民主模式民主路徑多元,本土的民主實踐很可能修正傳統的西方理論。講授普選應該提提普選并不萬能,也選出了希特勒、陳水扁。批判前蘇聯肅反擴大化時也不妨說說美國的種族歧視、麥卡錫對共產黨的迫害、對印第安土著的血腥屠殺。講西方福利制度時取北歐小國與中國比對樣本意義值得懷疑。講西方人權、公民權利時應講清人權有歷史階段性,應記起西方走過300年,中國建國只有60多年。《人權宣言》70多年后美國還在為是否廢除奴隸制而南北戰爭,美國黑人是在美國建國96年后才獲得選舉權,黑人選舉權的實際改善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距美國建國180多年了。講美國三權分立時也談談黨派之爭弱勢政府效率低甚至停擺關門,13億人口大國,每年1000萬人需就業的政府能否停擺。講自己國家缺點時也不應忘記有力執政黨高效國家帶領人民以30年走過西方300年道路。
四、如何引導學生構建政治自信
高校課堂流行一種病態心理,老師講普世就是高貴高尚高雅、桀驁不馴有個性、獨立思考深刻有學問、信仰神圣有道德等等;講馬列、講國情、講黨的領導、講社會主義就是保守落后、為當局辯護、道德低下、奴才附庸、知識膚淺。把嚴肅的學術問題、政治問題兒戲化、卡通化、情緒化、庸俗化、簡單化。久而久之如此氛圍熏陶下的學生也是如此病態,于學生個人和國家皆危害尤甚。
社會上不時出現不切實際民主觀。如對民主重抽象輕內容,重形式輕實質,否定中國民主的進步及實質有效;奢談普世民主,不講西方民主的缺陷、低效;民主本是尋求最大公約數尋求最大妥協,絕對民主要的是絕對平均、絕對自由、絕對公平的民粹主義;無政治底線無原則將政治問題以學術外衣掩蓋,認為西方憲政是“普世價值”,只有實行憲政,才有民主和自由,憲政民主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社會主義制度只能導致集權、專制,必須對中國的國體和政體進行整體憲政改造,促進中國實現憲政轉型;憲政關鍵元素只屬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無法兼容。
近年與部分社會錯誤言論相伴而生的是,一大批海內外中國學者并未盲從社會時髦言論,始終堅守獨立學術耕耘與開拓,從不同學科領域興起了強大的中國問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本土化研究。該學者群體的研究近年已形成規模化大量成熟成果,筆者斷言這一本土化思潮在不久將來將形成中國問題、中國道路研究的中國民族學派。這批學者以內心深沉執著的民族復興為己任為學術使命而探索中國道路,他們當中很多人有海外求學背景及經歷,有中西文化學術融合的知識架構,但他們卻不盲從西方話語霸權,真正立足本土國情在東西方時空交織的歷史與現實緯度中理性平等地反觀中西各自優劣,并以現實全球為坐標反觀中國道路。他們結合前蘇、前南、阿富汗、伊拉克、埃及、利比亞、烏克蘭以及非洲、南美、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發生的民主實驗與失敗尋求避免顛覆性錯誤的經驗教訓, 提出了適合國情、結合實踐、理性務實可操作的對策性建議,豐富了中國道路研究及馬克思理論中國化實踐。這批學者多有政治、經濟、金融、社會、管理、法律等復合知識結構,所以能從多元視角立體看中國,其觀點注重社會變革需整體協調全局聯動。這些學者自覺避免了從單一知識背景、單一專業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的局限性,避免了盲目要求改革單兵突圍一路冒進的急躁與膚淺,全面深刻理解政治與經濟體制改革要整體協調循序漸進。
很多學者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與歷史文化傳統,認識到我國國情的復雜性、特殊性的基礎上構建本土學術概念、范式和理論。如衡量民主不能只看形式,更應注重民主內容與民主績效;民主應有質量,有質量的民主的前提與核心是先解決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民主是尋求最大公約數尋求最大妥協,而不是絕對平均、絕對自由、絕對公平的民粹主義;應以國家能力、國家治理、治理績效、善治與良治的新范式來衡量民主效果;民主應在法治和高效政府主導的秩序下展開才能提升民主的實際效果;構建中國道路的關鍵是國家發展戰略布局要注重全局性、整體性和系統性,使系統內部諸要素協調配合,以達系統效能的整體實現,如四個全面發展;應避免單一政體決定論思維,應有“政道、治道”思維解釋中國政治;中國共產黨并非西方國家政治生態下競選政黨局限于利益集團或黨爭,中共具有更多全面代表性;憲政應是對中國現行憲法的文本解釋、信仰和共識;評價各國政治發展力指數一直被西方標準壟斷,即單一狹隘的“民主-獨裁”、“普選、多黨制”等指標,本土社科研究應打破這種壟斷,研究構建更為廣泛綜合和包容性的指標內容,如構建發展力、領導力、動員力、穩定力、保障力等指標,通過對各國“主權性、穩定性、制度性、民主性、有效性、法治性、廉潔性等指標因素衡量各國政治發展力。
社會實踐是多元的,社科理論也是多元的。正如物理實驗可以修正生成新概念、新理論;社會實踐也可以創造新思維、新思想。即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長青。一道數學題答案唯一卻可多路求解,條條大路通羅馬。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目的唯一手段多元,民主價值唯一,實現路徑多元。人類追求民主終極價值的模式、道路不可能局限于單一絕對的所謂普世原則,社會變遷發展的進程一定是在豐富多彩的理論蒼穹中展開。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必自卑缺乏自信,不斷追蹤學科前沿成果充實到社科課堂構建自信政治觀,進而帶動學生樹立自信政治觀。
思政課教師應把這些前沿最新社科研究成果反應在思政課課堂上。思政課教師不必糾結于所謂講普世就是道德學術高地,講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就是道德學術洼地。國家改革之路選擇很難做進步與保守的評價和道德裁決,先進與保守在歷史長河中是相對的,應置于歷史發展中考量。英國不流血革命不同于法國大革命模式,后世也曾對雅各賓專政的弊端有所詬病,英國道路少了些許暴力動蕩及社會成本。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要求當時的德國走適合本國自己情況的發展路徑,今天看來也有似曾相識的合理性。當時被認為保守的洛克與激進的盧梭相比,后人給予洛克更多的理解,洛克提供了更多的國家管理經驗。漢密爾頓與相對理想化的杰斐遜相比留下了更多治國之道治國之術。
思政課教師應在多元多維文化與價值沖突的學術及政治觀點面前應堅守以我為主、以不變應萬變的學術自主、政治自主的定力,即顯示中國崛起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既不可敝帚自珍諱病忌醫本土糟粕,拒絕學習西方成功經驗,也不可將不符國情的西學局部不加吸收地奉為圭臬當做放之四海的救世良藥良途。應警惕及防止前蘇、前南知識分子盲目追隨頌揚西方,一覺醒來國家分的悲劇重演。學習外來思想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因古老文明而盲目自大;分析別國缺陷不為自護本土之疾,亦不因本土自信而虛構自身完美。
五、如何培育學生理性思維
近年社會輿論場常現一種語言暴力、理論肆虐、思維混亂、情緒為王。其表現為:攻其一點不及全面,以錯否功。脫離語境偷換概念,故意混淆批評與牢騷、批評與抹黑、批評與誹謗的界限。邏輯混亂,什么“建航母不如養老母”,風馬牛不相及,沒有航母國之不存,何來養老母。只批判不建設,為批判而反對,整天找茬,如社會熱點事件上評論社會熱點問題時罔顧事實、理念先行,慶安徐純合襲警被警察執法開槍擊斃,便是警察濫用職權,抓幾個違法律師便是侵犯人權破壞法治。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引導只談一個方面忽略其他,個別警察執法有誤就妖魔警察整體為鷹犬,殺人犯似乎盡是悲情英雄殺人有理,不配合警察執法耍賴襲警似乎也成社會正面標桿。雙重標準,罵中國不見其善,頌西方不見其惡,只有中國的落后專制,沒有西方的殘暴掠奪,多退了誤算的庚子賠款居然也成為歌頌美國之理由。對中共及國家的失誤反復渲染津津樂道,對西方的丑事、丟人的事,如種族歧視警察施暴立即啞聲。扭曲的善惡觀、是非觀嚴重誤導學生。
思政課應分清兩種行為和兩個概念。
一是批評與抹黑,批評的基本底線是善意建設性且以事實為根據,單純發泄怨氣仇恨且歪曲事實的“批評”是抹黑。
二是歌頌與吹捧,針對抹黑的反擊而歌頌及真實客觀展現60多年國家建設成就的歌頌并無不妥,夸大成就的粉飾太平掩蓋問題的歌功頌德當然不妥。
如今的社會輿論場以暴露負面揭露黑暗為時尚,且多有共識:國家存在問題。我們應居安思危、居危思危,資訊時代的信息多元化,即便真有單一政府渠道的不實歌功頌德在當今社會也并無多少可信度和公信力。
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應多樹立冷靜理性客觀分析的示范效應。理性的基本要求是概念清晰邏輯嚴謹,如講黨與憲法關系應澄清黨大憲法大比較的偽命題,黨的整體與憲法、國家、人民高度契合辯證統一、辯證互動,無法分裂隔離,黨作為整體領導國家人民在法定程序下立憲修憲并在憲法法律法律范圍內活動,黨的干部及黨員在憲法法律范圍活動。不應把個別黨的組織或黨員干部的違法亂紀的局部行為和現象當成黨大于法來解讀。課堂不是茶館,以博廉價喝彩,理論不在好聽,要看能否實施。應改變課堂上牢騷乖戾之氣,少一點憤青怨婦之態。教師師德包括不可嘩眾取寵花拳繡腿,只要能有課堂效果什么都敢說。孤芳自賞活在自我真空中的所謂普世理論,無法實施無社會基礎無民意支撐,必將使知識分子淪為邊緣,造成知識分子使命與責任的淪喪。
思政課教師在講述西方文明的優越性時不可忘記西方文明發展中的殖民掠奪血腥殘暴,在討論西方普世時應該向學生講清有人類文明的價值但沒有普世模式普世道路,可帶領學生回憶當年從莫斯科回國口含天憲的書生是如何耽誤井岡山的中國革命。普世理想與人類實踐是否有距離? 1774年《獨立宣言》,1789《人權宣言》后的50-60年后西方列強從華夏掠奪了幾千萬兩白銀,卻沒普度華夏“平等博愛”的“宣言”。講授民主不可機械比較,拿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拿彈丸小國比泱泱大國,不看發達國家一、二百年前的社會生態與民主狀況,不看那些國家初期路。應澄清西方概念在中國的誤用,如西方人權概念的雙重標準,西方對民族主義的雙重解讀,即用民族主義構建自己國家,用民族主義拆散別的國家。
思政課教學與科研中怎樣對待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沖突中的社科理論與觀點?應避免讓學生在一元單維的狹隘學術空間對社科學術及政治觀點做機械性、隨意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讀。在方法論上應培養學生在多元多維視野中批判性地觀察解讀社科觀點的不同側面、不同屬性、不同價值、不同意義,認識到社科觀點的相對性、局限性。培養學生的鑒別力, 教師應盡量呈現給學生社科觀點的復雜性、多面性,避免簡單化、片面化、絕對化,引導學生盡量客觀、理性、居中地理解看待社科問題的各個方面。
六、如何掌握課堂的問題導向
思政課教師應更多從書齋理論思辨走向現實實踐,體察民間疾苦與大眾百姓溝通。教師應反思自己象牙塔中的學術興趣和學術成果與現實實踐可有差距,與國家民族社會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有否差距。教師如果遠離實踐遠離民眾無法感知現實,空中樓閣陶醉于個人空想幻境,沉湎于某種抽象理論,便無法引導學生從書齋走向社會感知時代命題和責任,把握課堂的問題導向。
改革深層次問題、“硬骨頭”、“深水區”問題,不可能一夜解決,問題一個一個解決,火山一座一座撲滅。應從問題出發,診斷現實,回應現實,探索解決之道。應面對諸如執政黨建設、民主化進程與社會穩定、言論自由與社會溝通、國企改制、城鎮化、農民工問題、醫療改革、退休養老、消除貧困、產業升級、環境保護、反腐敗、社會隱性危機、收入分配調節、土地改革、司法獨立等諸多問題,應引導培育學生以理性思維、建設性心態找出路想方案。批評為了建設,建設始于批評,解構不為毀滅,更多專業診斷、理性分析、可行性論證、風險評估將是課堂講授的更高層次、新常態。如講反腐敗應引領學生探索源頭反腐、制度反腐的對策,講清黨和國家為什么痛下決心取消政府上千項審批權。不必動不動就聳人聽聞地下結論一黨執政無法徹底反腐,多黨制才能反腐有效。當教師不能向學生解釋為什么新加坡一黨執政反腐有效,為什么多黨制的印尼、菲律賓、印度以及非洲、南美等多黨制國家腐敗依然盛行且比中國嚴重,為什么民選的埃及、烏克蘭腐敗沒有減少等等,教師的理性及學術的嚴肅性均受到損害。
思政課應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如對新自由主義觀點進行剖析。應給學生還原一下前蘇聯解體后休克療法直至今日的影響及后果。1/4世紀過去了,當年蘇東加上蒙古多達30個后社會主義國家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究竟是改革良策還是“顛覆性錯誤”,應帶給我們什么經驗教訓?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場化是不是就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會主義,否定國家干預?應該澄清新自由主義絕對的自由市場、絕對的自由經營,排斥政府對市場、對經濟活動的任何干預和宏觀調控是有局限的,市場的盲目性、資本的絕對性也曾經釀就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巨大災難,講“市場決定”是否適用分配領域,講市場效率是否應兼顧公平,是否應處理好市場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兩者間的關系。講市場不能否定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可否定國企的必要地位,改革國企不是妖魔國企、拆散毀滅國企。新自由主義流派均反對、批判國家運用財政等手段解決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以刺激需求是否正確?是否符合中國實際?需要探索“市場決定”的不公平的分配政策,是否會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社會矛盾、不穩定因素四伏,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有效需求不足,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困難重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是否會使黨和政府在廣大中低收入群體中的信譽降低,發展下去,是否會動搖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在此問題上我們應如何避免犯顛覆性的歷史性錯誤。
思政課應關注網絡喧囂,直面社會問題,構建教育系統內部反擊錯誤思潮的前沿社科成果的共享機制及教師交流機制。課堂應正面澄清爭議及問題,歷史虛無主義危害何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真的“餓死三千萬”?眼前的歐洲難民潮究竟起因何在及說明了什么?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分配不公現象?勞動價值論是否過時?“國退民進”是否是解決霧霾等問題的關鍵措施?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崩潰論,學術話語的背后為何是政治話語?中國目前的執政模式是新威權主義嗎?司法獨立就是司法機關不受任何黨派和個人的制約嗎?我國依憲執政與西方資本主義憲政是一碼事嗎?等等。諸如此類問題,已有大量質疑辟謠研究、明確結論及成熟成果,應構建上述前沿成果的共享機制及教師交流機制,如定期對教師進行系統的理論培訓、政策培訓,舉辦內部講座、課堂觀摩、教材大綱溝通及一定程度的統一教學規范等活動。建議由教育部及各高校定期匯總整合成熟的反擊錯誤思潮的前沿社科成果匯編向思政課教師推廣交流,高校領導應定期就意識形態工作進行理論研討、形勢研判和工作部署。
此外,思政課應該培養引導學生具備國際視野,憂患國際危機,置身國際空間看待本土問題。只看國內不看國際,只有意識形態一元取向一元思維,沒有國家競爭、國家戰略多元視野是不能全面透徹看待國內問題的。思政課應讓學生理解國家及社會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家壓力,如大國角力,海權憂憂,越菲欲動,日本磨刀,島鏈重重遏制中國,人民幣與美元在暗中較量,一路一帶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如此國際險境中憂患本土問題,應讓學生懂得那些問題輕重緩急優先考慮,哪些問題逐步解決應有耐心;內穩解內憂,強國御外敵才是國際大格局中的國家戰略。國家利益為大,民族未來為重。應培養學生在國際風云、國家競爭、國家利益、國家戰略的大環境中思考選擇,樹立系統思維大局觀。當然,讓學生有大局觀思政課教師先得有大局觀。如果教師沉浸在社會輿論場的雞蟲之爭、井底之觀、杯水風波之中。自然無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登高望遠,大事著眼、大處落墨、大局為先、大義為重。
(【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