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只為成圣賢
王陽明幼年讀私塾,他有一天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么?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思考了一會,才做出他自認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老師不自然地“哦”了一聲:“怎么?你還有不同的看法?”王陽明說:“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圣賢。”
現在很多人讀書為了什么?大部分人為了考試、為了升值,還有人為了消遣娛樂;還有人為了求知,為了做學問。但王陽明跳出了上面這些所有的窠臼,他提出的讀書做圣賢,可以說超越了上面任何一個目的。
背誦經典,一條必經之路
現在很多人反對背誦經典,尤其反對孩子背誦。王陽明不是這么想的。他三十七歲被貶到貴陽。王陽明到龍場驛發現,這個地方的人很野蠻,沒有接受什么教化。一個讀書人來到這樣的地方,他還是不忘教育,他想,應該教這些野人讀讀書。那他的隨身行李都丟了,哪有書呢!于是自己默寫,把他讀過書一字一字地寫出來,他想教野人們讀《易經》,他就把整部《易經》寫出來,可能寫了好幾部呢。
王陽明到了三十幾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忘記他小時候所背過的書,從此可見,他小時候是背得很熟的,而且他是整本背的。現在有不少人反對讀經,理由是:叫我們小朋友背書背書,只會背書。背書有什么用?我就跟他說,王陽明可以默寫經典教學生,背書背書,或許到時就有用!
王陽明在一封家書中說道:
“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王陽明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背誦經典、教育孩子背誦經典,不僅是為了開啟他們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們在反復思索中存養他們的本心,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弘揚他們的志向。所有這些都是用來順應他們的天性,引導他們的志向,調理他們的性情,潛消默化他們粗俗愚頑的秉性,這樣使他們每天在學習禮儀方面有所進步而不覺得艱難,性情在潛移默化之中達到了中正平和。
以無心之心讀書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圣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讀書時,良知清楚強記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求速的心不對,就克去它;良知清楚有好勝的心不對,就克去它。如此一來,總是成天與圣賢的心彼此印證,就是一個純乎天理的心。
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過了背誦經典的階段后,讀書不要刻意去強記,不要刻意去求速度,也不要心里想著與別人比誰讀的多,因為這樣會妨礙我們與書本的對話,心中有掛礙,就無法與圣賢之道理相印證,最好的狀態就是以無心之心讀書,正如《金剛經》中所言,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書——養不動心
《孟子》上記載,孟子自稱“四十不動心”。王陽明也十分強調不動心的功夫:“孟子集義工夫,自是養得充滿,并無餒歉;自是縱橫自在,活潑潑地:此便是浩然之氣。”
王陽明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作為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著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地作戰時,王陽明問,兵法的要義是什么?這個下屬答不上來,而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真言。
后來有弟子問,老師您用兵如神,到底用的是哪家兵法?
王陽明一笑道:“兵法,我倒是讀了很多。不過,我哪家兵法也沒用,我只是學問純粹,養得此心不動而已。此心不動,就可隨機而動,在戰場情況朦朧不明時,瞬間能發現問題所在,能做到這點,就可百戰百勝。”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意思是,他的心是空的,而對方或大形勢一旦有什么動向,他可以瞬間覺察到對方的漏洞,隨即作出決定,而這決定總是最好的決定。
但如何才能養成這種不動心,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讀書。王陽明舉例說,自己喝和朱宸濠對戰時處于劣勢,他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于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讀書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讀書純篤的功勞。
讀書——發明本心
《傳習錄》上記載,一朋友問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
王陽明說“曉得”是第一義,“記得”的第二義,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為記得只是你記住了書中的話,曉得則是你從自心中發現了書中的那些道理,這就是讀書以發明本心。王陽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為什么非要記住?其實,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體光明。如果只是求記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了。”
有朋友問:“看書不能明如何?”讀書讀不明白,該怎么辦?
王陽明說,“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
王陽明的心學就是一條光明大路。而心學的讀書法則就是,不苛求你記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賢所要求的是讓你通過讀書而使自己心體光明。
按照王陽明的讀書節段,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背誦階段,這一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一定要背誦經典,將重要的經典默記于心。第二階段就是用心揣摩,爭取將看到的內容全部理解;第三階段就是自得于心,“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你所理解的知識只要和你的心相印證契合,它才是真知識,如果不能和你的心相契合,那縱然是孔圣人的言語,也不是真知識。
讀書的目的是培養自家心體。如果我們讀書,不能觸動我們的內心,不能再我們內心發現、昌明良知、道理,那么我們將什么也得不到。因此,王陽明讀書的最高境界和他心學的主張是一以貫之的:“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