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夯實國有企業黨建根基,不斷釋放黨建工作活力,引領保障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習總書記再三強調“如果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還怎么堅持?工人階級領導地位還怎么堅持?
鼓勵國有企業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國際創新合作,用好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資源。充分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和國際知識產權制度,以全球化的視野加強自主創新。
百年前,我們還是連普通的鐵釘都生產不了的一個積貧積弱的民族;百年之后,我們卻以雄厚的實力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我覺得這是對建黨先驅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建議改變國企的“一把手”現狀,構建“兩把手”相互制衡的治理結構。其中的“一把手”即董事長,定位為外部董事,系國資委的全權股東代表,派駐國企專事監督,不介入經營管理。
某些央國企的形式主義,真是一年更比一年精彩,一屆勝過一屆花樣多。從前的形式主義,還停留在些"老三件"上:寫不完的總結材料,開不完的部署會議,蓋不完的審批章。
再出來“忽悠”,什么國企所謂競爭不過某某某方面,什么國企不“改制”就沒有“出路”,所謂為了“某某某精神”,就應該徹底打破公有制體制本源等等,純屬“歷史虛無”,胡說八道!
我在《全民所有資本市場化監管基本法》中建議:“董事長列席公司經營辦公會,監督董事會決策事項的執行情況和日常經營管理,不做任何指示性或表態性發言。”
所謂“公司化”,并不是要將國資委打造成完全意義上的經營性公司,而是要借助于公司的組織、決策和管控模式,促進國資委對國家出資公司的監管更趨市場化。精髓在于那個“化”字。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以來,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涉及央企重組整合。要知道,央國企在中國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去年總營收超80萬億,貢獻了近七成的GDP。
習近平總書記力挽狂瀾:“國有資產資源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如果把國有企業搞小了、搞垮了、搞沒了,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還怎么堅持?”
9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王宏志在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4年第三次專題推進會上表示,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國有企業是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把握創新特征,運用創新型企業理論,發現國有企業具有創新企業社會條件的優勢,應當在突破創新迷霧中勇挑重擔,構建三類“科創開發平臺”,促進科技創新和技術知識擴散。
監管是必須的。沒有監管,等同于開門緝盜。早些年的慘痛教訓,無論如何不能再來一次。但是,既然要求國企“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那么,監管手段也必須偏向市場化。
為什么國資委是“直屬特設機構”,這個問題,恐怕有大半以上的黨政機關干部說不清楚。提高國資委的行政級別,是提高其“直屬特設機構”法定地位與履職能力的一味特效藥。
《全民所有資本市場化監管基本法》建議:在滿足經營績效市場化評價和任職市場化選任的條件下,對國家出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實行完全市場化的薪酬與激勵機制,能高能低不設限。
堅持黨組織對國有企業選人用人的領導和把關作用不能變,這項原則沒毛病。怎樣與現代公司治理一般原則相結合,使國企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至今并未真正破題。
現有的國有產權管理制度,看似規規整整,條法齊備,其實是一種行政化的懶政思維,是遠離現代市場經濟的賬房先生行為,是束縛國有資本市場化運營、高效流動配置的障礙。
在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原始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國有企業把科技創新作為“頭號任務”,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作出重大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
如果把全民股東比喻成手無縛雞之力的蟲子,把黨政部門比喻成威力無窮的棒子,老虎和雞就是國資國企委托代理鏈條上的層層管理者,那就很好理解了。
財富中文網于北京時間2024年8月5日與全球同步發布了最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今年,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33家公司上榜。
建議:“政府不再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家出資公司董事會根據企業經營業績和發展需要,按年度制定既符合股東利益、又滿足企業發展要求的利潤分配方案。”
配合全民監事“作戰”的,我列出了審計、財務、稅務、法律、宣傳、紀檢等幾個主要方面,肯定還不止。建立這樣的支撐平臺,在有需要的時候,隨時給予專業分析和資源調用。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