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要堅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區域和企業實際,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著力破解改革創新難題,努力實現高質量持續健康發展,在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龍頭作用。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關鍵是公開透明。
讓美國審計掌握商業秘密趁機找茬制事端。中興曾經配合美國監管并提供信息資料,反而被美國雞蛋里挑骨頭當做難得確鑿證據,趁機制裁中興并征收十億美元巨額罰款。
民間有一句俗語:“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可以套用這個概念來表達,即:“不以完善國企現代企業制度為目的的混改都是糊弄黨中央”。
《新一輪國企改革印象》值得國資系統的各位同志一讀。里面所提到的關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員工持股等幾個主要問題,我堅持6年前的看法。
今天早上,在發出這篇“再評論”文章之前,我瀏覽了一下新聞網站,確認《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還沒有發布。據說就要出臺了。據說就要出臺了。據說就要出臺了......
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是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的分開,而不是國有資產與國家及全民所有權的分開,也即不能搞全盤私有化。
要緊跟黨中央領導核心,在當前喧嘩的各種改革主張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旗幟鮮明地做到上述“六個堅持”和處理好“六個關系”,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保持對私有化主張的警惕。
最根本的,還在于將我們自己不恰當地附加國企其身的弊端一一拆除,才是消除誤解的實招。而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必須對國企的功能定位有全新的、準確的認識。
國企做大做強本來是為了穩定社會方方面面發展的,現在竟變成了連國企自身都難保了,這還正常嗎?
今年,中國大陸(含香港)公司上榜數量達到124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美國(121家),加上中國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33家公司上榜,再次刷新紀錄。
不同的解讀,不同的選擇,答卷分數將天淵之別。但愿能壞事變好事,促使更科學、更完善的市場化監管體制改革,而不是成為肢解國企、推進私有化的一個契機。
我并不覺得余先生是那種刻意丑化國資國企,非要將國資國企置于死地(即私有化)的資本代言人,現今連“商榷”類型的文章都沒地方發表了,也是這個時代的遺憾。
現代企業還必須注重職工群眾組織的建設,學會用工會等組織在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同時,開展一些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優秀的國有企業在這方面都有很好的經驗。
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必須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的歷史使命來進行,必須不斷壯大國有企業,否則就是失敗的改革,就是走上改旗易幟邪路上的改革。
國有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這一問題上,被一股力量牽著鼻子走,并沒有形成屬于國有企業屬性的標準。用針對以私人企業為主體的社會責任標準,來評價和引導國有企業,能不跑偏嗎?
國有企業是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
習近平總書記“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國企并無擠壓或削弱民企的事實依據。在現階段及其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國企存在著助力廣大中小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理論可能!
如果老百姓罵國企,而且是持續罵,成群結隊地罵,網上餐桌上都罵,那就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是我們沒有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國有企業的宏觀效率定位具有比微觀效率定位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更能體現它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本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在宏觀上是有效率的。
實現國資監管體制法制化、民主化,監管隊伍專業化、精英化,經營班子市場化、高端化,國資收益共享化、常態化,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
“大國資”體制所要求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才是解決那些尚未實現“政企分開”且愈益強化和固化,并導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不完善、不徹底問題的根本目的所在。
長久以來,直至當下,新國資監管體制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完全實現當年設立國資委這一“直屬特設機構”的初衷,仍然有大量的經營性國有資產游離在國資委的監管范圍之外。
全中國有多少家民營資本有能力和機會分一杯羹?這些已經具備超級實力獲取國企壟斷資源的民營資本,他們是在創造均富,還是在加劇兩極分化?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