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一詞源自“木桶理論”。“木桶理論”指出,一只水桶由幾塊木板組成,其最大盛水量不是取決于這幾塊板中最長一塊板的長度,而是取決于最短一塊板的長度。因此,要提高這只水桶的最大盛水量,辦法之一就是補長這塊“短板”。
“短板”一詞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是近幾年的事。在一個經濟和社會發展越來越趨于常態化的大格局中,結構調整已成為主線,因此向相對較為薄弱的經濟或社會領域要發展空間,即新舊代謝,也變得順理成章。輿論強調,補齊短板對于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均衡和持續、健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不過,目前的“補短板”行為已經變味,原因還是在于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一些問題都歸結于“短板”,到頭來又陷入了“過猶不及”的老路。比如,地方的決策層認為各個城市各個領域都存在短板,要求各個領域各自地尋找短板,補齊短板。
這種提法較為普遍,早已耳熟能詳,卻已偏離了“補短板”的理性思維。要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補短板,必須承認以下二個方面的事實:
一是按照“木桶理論”的本意,短板的存在是個別的少數。在這種語境下,“短板”就是矛盾較為集中又難以解決的領域,且對全局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制約作用,或稱之為主要矛盾。假如,當組成一只木桶的所有板都是“短板”時,此時的思考方向不是補“短板”,而是要另外打造一個木桶了。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沒有一個“五位一體”的全局觀,也沒有任何一個領域較為完善、沒有任何的領先性,那么首要任務是向當地的各級行政領導追責。比如,中國特有的怪現象就是貧困縣不愿意脫帽,盡管各項工作都走在所在地區的最后面,但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這種地方自找“短板”,就顯得可笑了。因為,最大的短板在于領導層自身,而不在外界的一切。此時,再以“短板”說事,就是在搪塞和敷衍了事。此時不是找不找“短板”的問題,而是要檢查每塊板是否都存在漏洞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問題與“短板”無關。
二是按照“補短板”的本意,既然一只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取決于最短的一塊板的長度,那么其它的各塊板相比這塊短板的多余長度便是無效長度。此時,應該截取其它板的多余長度來補足短板,而不是拿這只木桶以外的木板來補短板。比如,經濟落后地區不是靠篩選和發揮自己 的優勢資源來補自己的短板,而是依靠上級的行政命令和政策,強迫其它先進地區拿出資源去支援落后地區。其結果不僅養了一幫懶政,造成許多貧困縣不愿脫貧;還使得這個地方的群眾路線走到一個最消極的地步,敗壞一個地方的民風民俗。歷史的經驗證明,一個地方假如不能治懶,那么這個地方的貧窮也將成為不可治愈的痼疾。因此,即使是“補短板”也必須遵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因地制宜,穩步推進。而并非是急功近利,不顧實際能力和資源秉賦的可承受能力。現代醫學證明,自我造血功能遠比輸血來得重要。尤其當輸入的血型不相匹配,還可能造成排異反應。
誠然,“木桶理論”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一些痼疾的存在方式。但與任何西方理論一樣,過分的細化分析,以至于割裂了整體思維,一個最大的弊端在于容易產生歧義和過度解釋,最終將形成“歧路亡羊”式的碎片化結論,從而扭曲了現象的本質特性。“木桶理論”在揭示宏觀真理方面,還不如中國的老子《道德經》。其實,《道德經》早已分析過這種短板現象,只不過老子是以張弓來說事。《老子》第七十七章中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最重要的觀點在于講均衡,提倡“損有余而補不足”。暮初在《人之道與天之道的背離現象》一文中已有所揭示,“人之道與天之道的背離現象為現實的策劃提供借鑒。例如,木桶理論認為,一個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取決于組成木桶的最短一塊板,而不是最長的一塊板。而“天之道”則告訴你并非如此,應該是“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與之”,也就是說應該取下木桶最長一塊板的多余部分,補充給最短的一塊板。當每塊板長度一致(長度趨于平衡)時,此時的木桶盛水量才為最大。這也是資源整合和資源匹配的結構性原理之一,可實際應用于產業結構調整之中”。
按這種思路,對于各地是否真心實意地“找短板”和“補短板”,可以用以下三個標準來判斷:
一是在找短板的同時,是否找到當地的長板。當一個地方并沒有長板,大部分領域都是短板時,這個短板就補不勝補。應該停下來,先反思一下,要不要急于補短板?為什么都是短板而沒有長板?是誰的責任?是主觀原因制約,還是客觀條件的制約?
二是假如一個地方總體發展得較為均衡,只是某些領域由于長期的矛盾積累,已經影響或將長期影響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的發展,此時不是討論要不要補短板的事,而是如何補的事情。即集中精力和財力,鎖定補短板的領域,加大補短板的力度。但是,仍要以均衡發展為原則,堅持“削長補短”,資源配置適當向“短板”領域傾斜。
三是任何“補短板”必須考慮行政成本。許多地區已出現以“補短板”為借口,擴大政府的借貸規模,提高負債率,不顧行政成本而彰顯政績。因此,必須以在行政成本總的框架內為條件,不能任由以“補短板”為借口,行謀私之實。否則,就是老子所諷刺的“人之道”。《道德經》七十七章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古語說,“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所以看不清“短板”問題,在于從一開始就鎖定了狹隘的“短板”認知,而這種思維方式就形成了思維的短路。
中醫有一句名言,“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黃帝內經》。這就要求從系統的整體性、可靠性和結構的層次性等多個維度,來考量和提出完善措施。因此,“補短板”也決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要整合可用資源,辯證地確立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從而從制度上、機制上、體制上避免大馬拉小車,或者是小馬拉大車的不協調格局。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