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的文化,總給我一種迷惑感。我以前閱讀過三毛、瓊瑤的作品,聽鄧麗君的歌曲還有臺灣的校園歌曲,看周潤發周星馳演的電影,還有香港的各種電視連續劇,一開始的時候很著迷,慢慢長大才發現,這些港臺文化,像是摻了味精的白開水,開始喝進去有味道,營養卻非常少,過后也沒有多少回味。
《賭俠》劇照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往大里說,就是培養我們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往小里說,文化讓我們愉悅,讓我們博聞,讓我們明是非。
當然,有毒的文化,也可以讓人墮落,讓人麻醉,讓人沉溺。比如日本的AV成人文化,比如各種各樣的賭博風氣。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樣的文化風氣,塑造了眾多香港和臺灣人的氣質?讓他們有坐井觀天的眼界,卻又有著目高于頂的優越感,對西方白人卑躬屈膝,同時對大陸同胞卻又白眼相加?
我說的不是港臺人的全部,但是的確有相當大的群體,就是這樣的表現。
都是炎黃子孫,都使用漢字,為什么人和人的區別會這么大?
后來我在想,這就是殖民地文化的作用。
大英帝國當年橫行世界,不僅靠的是武力,還有一整套的價值觀輸出,而這一套價值觀體系深刻地改變了殖民地住民的意識形態。這一套的價值觀理論,后來也被美國人繼承,用于在全球推銷。
這一整套的價值觀體系,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割裂歷史。在殖民地的教科書體系里,鴉片戰爭完全是清政府的責任,英國人是為了保護貿易權保護財產權,被迫進行的正當反擊。八國聯軍侵華,禍起緣由,也是中國人先殺了外國人,所以咎由自取。
香港的問題,發源于教科書
不僅是香港,在菲律賓、印度,他們的教科書里,西方人并非入侵者,而是文明的傳播者。
當然,妖魔化共產主義和共產黨,戴上獨裁和不自由的標簽,然后反復黑到底。也是他們意識形態的主要部分。
中國大陸還有前蘇聯(俄羅斯),代表著面對西方不妥協的力量。在漫畫、在文字、在電影電視中,都是丑陋的反面人物。
從小在這種意識形態熏陶下,中國大陸人已經被打上了標簽:被共產主義洗腦的一群野蠻人。
在中國還不發達的時候,這種標簽給他們提供巨大的心理優越感:我們是文明人,他們是野蠻人,所以我們富裕發達,他們貧困落后。
這些年,大陸人越來越有錢,日子越過越好,港臺人,包括很多西方人,建立在物質富裕上的優越感,正在一點點地削弱,很多人都會來大陸,看得到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親眼所見欺騙不了自己的眼睛,就繼續用文化的優越感麻醉自己:大陸人也許有錢,但是他們只是一群沒有文化的暴發戶,沒有素質……..
在物質反差面前,再繼續維持優越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此時,毒品式的文化體系,開始發揮作用。除了割裂歷史,意識形態洗腦以外,殖民地另外還有一套完整的帶毒文化體系。
這一套文化體系,主要包括:宗教麻醉、無厘頭的歡樂、黃賭毒文化、心靈雞湯、還有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文化。
首先是宗教麻醉,在菲律賓,85%的居民信仰天主教,印度號稱宗教博物館,而香港臺灣,拜佛念經信基督的比例不在少數。所有的宗教,不過是一種人生精神的麻醉劑。
圣經馬太福音5章38-42節,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
印度人篤信宗教,種類繁多的宗教教導人們接受現實生活,相信輪回報應,不管前世今生,一切自是神的安排。
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樣的宗教洗腦,最適合在殖民地培養順民。
香港的圣約翰基督教堂
菲律賓的女傭,即使被男雇主睡了,事后也得爬回去自己的傭人小屋待著。從來沒有人會質疑,這其中有什么不平等。
不僅是宗教,在殖民地的文化里,總有一種無厘頭的喜劇文化。
在香港,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無厘頭搞笑喜劇,是票房的保證。而印度電影,無論是什么類型的電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只要一言不合,馬上就開啟舞蹈模式。
無厘頭喜劇文化,和印度舞蹈文化有一拼
老實說,這種無厘頭的喜劇文化,只要不用腦子思考,總能夠給人帶來一些短暫的快樂。
然而,這何嘗不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娛樂手段?在印度的貧民窟里,那些簡陋的老電視,播放著歡快的歌舞,能夠讓多少人忘卻現實煩惱?
除了宗教和無厘頭的各種歡樂。這些殖民地,往往還配套非常豐富的“黃賭毒”文化。
黃色文化配套互聯網,不僅形成產業,而且利潤豐厚。這種產業在中國以外的大部分發達地區,非常盛行。不僅紅燈區遍地,各種色情刊物成人視頻,隨處可得。
香港的跑馬文化,其實就是大眾賭博
賭博之風,在這些地區也極端盛行,香港的跑馬賭馬,臺灣的六合彩賭博,加上各種合法非法賭場,以及體育博彩,不分老少全民參與。
至于吸毒,香港和臺灣吸毒風氣,也是相當盛行,尤其以娛樂圈為盛。
黃賭毒必然會伴隨著黑社會的活動,香港的三合會,臺灣的竹聯幫,都是國際上有名的黑幫組織。——香港人稱為社團。
我們在香港的電影里,不難看到黑幫和賭博的影子,黃色內容我沒有看過不好說,《古惑仔》、《賭俠》、《賭圣》這些都是大牌明星主演過的片子。
風靡一時的香港電影偶像
宗教的麻醉,黃賭毒的沉溺,歷史的扭曲,大多數的人,早已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安心于命運的安排,在沉溺中找到生活的樂子。
這就是帶毒的殖民地大眾文化。社會之中,總還有一些精英分子,喜歡讀書喜歡思考的人,這些人,還有一套心靈雞湯在伺候。
雞湯文學,在港臺地區特別盛行。而且雞湯的主角,往往都是高大上的西方白人。白人的種種素質,種種紳士風度,種種優雅時尚,往往都是港臺精英人士筆下的主角,一幫有文化的人在寫,一群讀書人在追捧,形成了雞湯文的生態鏈。
香港中文大學
在英國曾經殖民過的地方,聽話順從英式教育體制的知識分子,往往能夠得到非常高的社會地位,還能夠拿到很高的薪水。
所以,香港人對于白人,總是充滿了奴才對主子的情結。在香港的電影中,如果要有一個花瓶一樣的警察局上司,這個人必定是白種人。
在倫敦QS發布的亞洲大學排行榜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分列2/4/7/8位,清華大學只排名第五,北大排名第九。
香港的教授,年薪高達數百萬港幣。——是不是可以看到我前面寫的民國大師的影子?這些教授在教什么呢?主要教自由、民主,順便賣點心靈雞湯。
這里是天涯一個朋友寫的經歷:
去香港的各大學交流,教授,師生有很強的自豪感,言談之中,香港大學的自由程度,開放程度,國際程度,世界排名都很高,大部分人談起國內大學,別說前十大了,就是北大和清華他們都嗤之以鼻,無非是國內呆板,不自由,排名不高,不開放,不自由,沒有出什么人才。
于是虛心聽課,參加報告會,但讓人更迷惑了,整個學校不論課上課下,都在談民主,就連工科和理科師生也都這樣,說國際化吧,說粵語的多,英語也不多。看學校簡報也沒發現什么特牛的人。
就這樣的大學,國際排名遠超國內一線名校。英國人的廉價高帽子,還真是舍得批發。
至于后殖民地時代選舉制度,完全就變成了資本家和國際勢力的提線木偶。話題超出文化范疇,不再擴展。
于是,我們看到這套包含著有毒麻醉劑的文化體系,用宗教麻醉一道,用黃賭毒沉溺一道,用心靈雞湯喂一道,再用高薪和國際接軌,養活一些精英貴族般知識分子。再縱容一些黑道黑幫,整個社會就不會再有多少理性思考力量。
香港街頭即景,相由心生,大家自己想吧
就算主權回歸,這種文化也很難改變。拿著高薪的精英知識分子,根本不屑和內地同行交流——老子比你有錢多了,社會地位也很高,用不著聽你的。大眾文化也很難改造,理想和奮斗的理念,你如何去和一群沉溺于黃賭毒的人群談起?何況輿論話語權根本不在我們手上。
在內地還貧困落后的時候,香港的這套文化體系,也沒有什么問題,一群順民也有利于宗主國和大資本家的統治,普通民眾從內地的落后狀態中,找到心理慰藉,因此這套文化體系也沒什么問題。
當內地已經變得發達,而香港的經濟地位卻在下降,而且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這種情況下,香港的這種毒性文化,再加上外部的操縱,就日益走向負能量。
客觀地說,早年香港還有很多愛國人士,也有很多愛國情懷的電影電視和文學音樂作品,《霍元甲》、《陳真》、《我的中國心》、金庸的武俠小說,這些作品中,其中都包含著愛國情懷。
當年的《霍元甲》,還包含著愛國情懷
從香港回歸以后,所有和愛國題材有關的作品,在香港的文化界,再也難以找到。一方面,是老一代的內地移民漸漸老去;更重要的原因,是殖民地宗主國,加大了文化毒品的投放劑量。
戒毒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很少有人能夠成功;文化戒毒更難,所以,我們很多時候也無能為力,只能看著他們爛下去,拿它作為教育的負面教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