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當代西方比較優勢理論教條
——對中國貿易基礎理論的思考
一、英國和葡萄牙的歷史關系:比較優勢理論產生的國際政治基礎
只有考察英國和葡萄牙的歷史關系才能追根溯源地弄清比較優勢理論。這是因為李嘉圖正是基于英國和葡萄牙來提出比較優勢理論的。絕大多數中西方學者都忽視了李嘉圖提出這個理論的歷史背景。而正是這個背景對于這個理論的適用范圍產生了巨大的限制作用。這就像西方人根據西方實際提出市場經濟理論因此只對他們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具有適用性一樣。
葡萄牙和英國的歷史關系非同一般。早在12世紀,葡萄牙和英國之間就有了兄弟般的友誼,它們的統治者互相支持,多次簽訂同盟、多次聯姻、多次聯合抗擊外敵入侵【1】。李嘉圖出版其著作前十年的1807年,即拿破侖派軍隊入侵葡萄牙時,是英國皇家海軍護送葡萄牙貴族逃亡巴西,是英國和葡萄牙在接下來的5年中聯合抗擊了拿破侖軍隊對葡萄牙的入侵,才使得葡萄牙在1812年擺脫法國的統治【2】。
關于葡萄牙和英國的這種關系不難在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下卷第116-126頁,即第四篇第六章《論通商條約》中找到印證,并且從這種印證中不難看到即使這兩個兄弟般的國家也是親兄弟明算賬的。斯密說:“1703年英葡通商條約,就……博得非常的贊賞。以下便是這條約的直譯文,僅有三條:第一條——葡萄牙國王陛下,以他自己及其承繼人名義,約定在未受法律禁止以前,以后永遠準許英國呢絨及其他毛制品照常輸入葡萄牙,但以下條所述為條件。第二條——即英國國王陛下,以他自己及其承繼人名義,必須以后永遠準許葡萄牙產的葡萄酒輸入英國,無論何時,亦無論英法二王國是和是戰,并無論輸入葡萄酒時所用的桶是一百零五加侖桶、五十二點五加侖桶或其他,都不得在關稅這名義下,亦不得在任何其他名義下,對于此種葡萄酒,直接或間接要求比同量法國葡萄酒所納更多的關稅,并須減除三分之一。如果將來任何時候,上述關稅的減除,竟在任何形式上被侵害,則葡萄牙國王陛下,再禁止英國呢絨及其他毛制品輸入,亦就是正當而合法的。第三條——兩國全權大使相約負責取得各自國王批準條約,并約定在兩個月內交換批準文件。這條約規定,葡萄牙國王有義務,要按和英國毛織物禁止輸入以前相同的條件,準許英國毛織物輸入,即不得把禁止以前的稅額提高。但他沒有義務,要以比任何其他國家如法國或荷蘭毛織物輸入條件更好的條件,準許英國毛織物輸入。而英國國王,卻有義務,要以比法國葡萄酒即最能與葡萄牙競爭的葡萄酒輸入條件更好的條件,準許葡萄牙的葡萄酒輸入,就是說比法國葡萄酒少納三分之一的關稅。就這一點說,這條約顯然對葡萄牙有利,而對英國不利了。但這條約,卻被稱揚為英國商業政策上一種杰作。”值得注意的是,當斯密敘述英葡之間的貿易時,他是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的限制貿易是“正當而合法的”。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只針對英國和葡萄牙這兩個兄弟般的國家而于1817年提出的,其適用性是以兄弟般的國家關系存在為前提的,而不是相反。考慮到這種背景,李嘉圖以葡萄牙和英國為例來說明其比較優勢理論就不再是一個純經濟的問題了。李嘉圖本人在他的著作里當然沒有提及葡萄牙和英國的這種關系。但這也許只是李嘉圖認為根本沒有必要。李嘉圖是在閱讀了亞當•私密的《國富論》后展開其經濟學的研究的。他對他自己的寫作功夫殊不自信。他不會料到西方后來的學者會有意地把他的理論延伸到普適化的程度。
筆者推測,清政府時代,英國和葡萄牙選擇毗鄰的香港和澳門分別作為租借地也可能是由于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歷史關系。
二、從當代西方經濟思想理解“國際政治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
有人或許認為,李嘉圖以葡萄牙和英國為例來說明其比較優勢理論只是一種偶然,并不說明比較優勢理論的適用性具有國家特性。但薩繆爾森(1949年)的觀點正好表明,李嘉圖以葡萄牙和英國為例來說明其比較優勢理論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在薩繆爾森(1949年)中,薩繆爾森把整個世界設想為一個被天使分割成不同地域的單一經濟體(用埃奇沃斯盒表示)。假如分割并不嚴重(可以使用同樣的技術、都充分就業等),那么,(專業化基礎上的)貿易依然可以使世界達到原來的產出和消費水平【3】。薩繆爾森的這個廣為接受和傳播的觀點正好說明了比較優勢成立的一種必要條件【4】:即國家之間差別不大、沒有重大沖突。一個人如果相信薩繆爾森的博學,就只能推出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是一種具有國家特性(因此也具有歷史特性)的理論。也就是說,它最多只能適用于兄弟般的國家。【5】
薩繆爾森本人學識淵博,應該理解比較優勢理論在歷史上是具有國家特性和歷史特性的理論,但正是他在比較優勢理論的普適化上“做出了巨大貢獻”【6】。在他之后,在西方的教科書和學術研究中,比較優勢理論的國家特性和歷史特性就完全消失了,也就是說,比較優勢理論被普適化了。在今天筆者所見的所有中外教科書里,比較優勢都是針對任何兩個國家所進行的分析。這種普適化理論欺騙了許多人,包括中國一些在西方名校取得博士學位的當代經濟學名家、名人、名流。因為正是在中國的學術期刊、報紙、報道、教材、專著中,這些名家、名人、名流提出,中國應該遵循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在這種戰略飽受質疑之后,又提出要遵循動態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其實,動態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就是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只是比較優勢在市場自發勢力演化中所形成的動態而已。它根本否定了一個人口大國集中力量辦大事利用科技資源、產業資源來實現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實際上為科技領先國家更長時間更大幅度地享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經濟利益服務了。它實際上根本否定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優越性。至于基于這個觀點是否會形成歷史虛無主義,比如否定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那應該是勢所必然。
就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也不是主張完全的自由貿易。李嘉圖針對英國和葡萄牙這兩個兄弟般的國家而提出的自由貿易只是在已有貿易格局基礎上更為自由一些(即更為優化一些)而已。當代一些西方學者(如薩繆爾森)在其學術文章中說到自由貿易(free trade)的時候,也往往只是指更為自由的貿易(freer trade,把關稅從50%的稅率降低10%,即降低到45%),而不是絕對自由的貿易(如把關稅從50%的稅率降低到10%)。這顯示他們是不主張劇烈的貿易格局改革的。有了這種理解,就不難提出如下問題:WTO這種國際組織能夠替代原來各國業已形成的國際關系嗎?WTO能夠替代二戰后形成的國際冷戰格局嗎?冷戰對國際格局的解釋力強,還是WTO對國際格局的解釋力強呢?WTO是否可能是一些強國在相互競爭的國家之間建立某種偏向于自身利益的秩序的“安排”呢?當這種安排不敷需要時,是否就可以、可能被一腳踢掉呢?
國際的相互依賴不僅是雙刃劍(經濟發展的水漲船高、一損俱損),而且有此多彼少的博弈。美國有人現在可能認為,美墨的自由貿易根本地損害了美國的利益。當中國面臨一個準備與中國大打貿易戰的強大國家時,中國原來基于比較優勢基礎上所形成的國際分工理論所形成的經濟格局就可能面臨巨大的動蕩。
考慮到上述因素,也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時代搞出的經濟互助委員會才是真正實現相對平等、公正貿易的國際政治格局安排(這個安排在蘇聯迫切需要資源時可能更為服務于蘇聯的利益)。而打掉這個安排符合哪國的利益也就不言自明了。而打掉這個安排的國家又在安排TPP、某某自由貿易區,意圖也不過是想要取得經互會曾經取得的利益罷了。這種一方面自身建立貿易安排的政治基礎另一方面破壞他國建立這種政治基礎的戲劇正在世界上演。全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國家應該有許多領導人對此是有所感覺的,但是否清醒認識就難說了。韓國、日本作為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是否會接受遙遠國家的遙控,要看其國內政治力量的消長。而世界原來屬于第二世界的國家對待霸權國家的更為有利的地位應該是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爭取的統一戰線對象。他們應該同意,霸權國家從其位于世界多個國家的軍事基地撤軍是建立一個新的世界體系的重要條件。
三、比較優勢決不是僅由價格決定,價格決定也證偽自己
被普適化的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實際上都是用價格來定義比較優勢的。很顯然,這是遠遠不夠的。價格只是一國和國際經濟利益關系中的一個環節而已。中國和兄弟國家之間合作的價值主要不是商品的交換,因此不是由相對價格決定的,更不是由市場價格決定的,而是由一系列生產、交換、消費、分配過程決定的。僅從某港的建設看,它的優勢是由其地理位置和國際地緣政治決定的。很顯然,當中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逐漸無需在香港進行大量轉口貿易時,香港對于英國的利益就下降了,香港的地位就“回歸”正常了。
即使根據當代西方經濟學和西方貿易理論用價格來定義比較優勢,那也產生一個問題,又是由什么決定價格呢?難道不是生產技術、制度、規模等決定價格嗎?如果是生產技術、制度、規模等決定價格,價格由決定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又決定貿易格局,那不就正好推出馬克思的觀點:即生產決定交換(國際貿易只是國際間的交換)嗎?
四、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比較優勢理論是這樣一種理論:它造出來的時候,是用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下;但隨著時代的更迭,后人把前人生產這套理論所設定和所依賴的環境給無意識地忽略了或有意識地抹殺了。結果,一個特殊的政策建議就變成了一個似乎普適的理論。這個理論用于那種特殊的環境下的時候,可以給兩個國家都帶來福利,用于其它異質性的環境的時候,既可能是一個國家以犧牲另一個國家利益為代價獲得自身利益,也可能是雙方形成囚徒的困境,難以自拔【7】。
有了上述的經濟思想史的考察,就能知道特朗普的女婿庫什納曾經詢問關于美國和墨西哥關系歷史的書籍【8】,顯然不是隨意之舉了。這樣一個年輕人詢問這個問題,可能得到了對于國際貿易具有一流知識的學者的指點。它應該顯示美國正在進行一系列新的貿易安排!
參考文獻:
【1】 關于葡萄牙和英國的關系,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ugal%E2%80%93United_Kingdom_relations。
【2】 關于這段歷史,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insular_War。
【3】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positive theory, in Grossman and Rogoff, 1995, p. 1245.
【4】 傳播者是Dixti, A. and V. Norman, 1980.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克魯格曼(1979)表明,比較優勢甚至不能說明美國和加拿大這兩個友好國家之間的貿易。
【6】參見賈利軍、王今朝:《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謹慎使用“比較優勢”話語》,《福建論壇》2017年第5期即出。
【7】參見王今朝、朱安東已完成的待發表論文《重新思考比較優勢》。
【8】見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6758.html。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系;【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王今朝:打破當代西方比較優勢理論教條 ——對中國貿易基礎理論的思考
2017-03-2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