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離梁山不遠的地方。一名22歲的青年捅死了一名高利貸的討債人。
在其母受盡11名催債人的凌辱后,于歡的情緒最終崩潰。他本能地從桌子上摸出一把水果刀,朝著這些施虐的討債人亂捅,4人受傷,其中1人最終丟了性命。
于歡的母親是一位經營鋼鐵生意的“民營企業家”,而放高利貸的,則是一個房地產商。有人說,這個事件是對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最好隱喻。房地產和金融正在肆意侮辱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反抗了,然后被判無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中國經濟最終又會走向何方?我們可以從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史中找到答案。
1996年前:短缺經濟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可分成兩大階段。
1996年之前,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階段。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整體經濟政策是經濟平衡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適度消費,鼓勵積累。80年代初,開始逐步在城市推進國企改革,工人階級從企業的主人翁逐漸淪為雇傭勞動者。為緩和工人階級的抵制情緒,國家進行了全面的工資改革,大幅度提高工人的獎金和工資。工人工資大幅上漲之后,消費需求就急劇上升,開始大力購買電器、手表等消費品,在這種情況,市場上的商品就出現了供應不足的情況,生活資料的價格大幅猛漲,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在改革過程中形成的價格雙軌制,也加劇了這一矛盾。在存在著計劃內價格和計劃外價格的雙重價格體系的情況下,企業一方面要完成國家計劃,并按計劃內價格將產品出售給相關單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超出國家計劃量進行生產,超過國家計劃部分,可以按不高于或低于計劃價格20%的價格出售。在加個雙軌制的刺激下,各類企業都千方百計擴大再生產,提高計劃外的銷售額。各種資本以不同形式流向市場,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巨大,超出了當時的經濟結構所能承載的范圍。輕重工業的比例也開始明顯失衡,光是鋼材缺口就達1930萬噸(相當于1985年當年國產量的52%),根本無法滿足輕工業需求。政府被迫追加鋼鐵、能源、交通等基礎工業投資,導致投資規模膨脹,重工業領域價格也開始大幅上漲。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中國出現了第一次經濟過熱。為解決經濟過熱的問題,1986年中央提出兩年軟著陸計劃,一方面抑制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和結構,另一方面控制消費金的總額。此時,中央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是抑制消費,抑制投資。80年代的中國官員,完全不知道過剩為何物。外商聊起經濟危機時,地方官員總是一臉茫然,這種只在書上見過而現實生活中從來沒有過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短缺!短缺!還是短缺!在當時的中國官員看來,中國經濟不可能出現過剩的問題,如果出現問題,那只可能是短缺。而30年后,一提及解決經濟問題,動輒是促進消費,提高投資。兩者對比,何其鮮明。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市場經濟體制最終確定下來。在此之前被壓制了3年的資本,開始迅猛抬頭。全國各地都開始大規模搞開發區,以及之配套的商業地產,土地和房地產逐步成為投機商品。同時,中央進一步放開企業自主權,加劇了投機行為。銀行大規模給企業房貸,導致資金洶涌而入房地產和土地市場。1991年全國房地產公司約為3000家左右,1992年年底,房地產公司猛增到1.2萬家,到1993年又變成了3萬多家。1992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系統先后成立了房地產信貸部,各種金融機構開始大量向房地產開發企業貸款,甚至直接開辦房地產開發公司。
各行各業都卷入房地產開發的浪潮,房地產的投資率遠遠高于同期的經濟增長率。1992年經濟增長為14.2%,而同期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率為117.6%,比值是8.3;1993 年經濟增長了13.5%,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率是165%,比值為12.2。1988年,海南的房地產均價為1350元/平方米,1991年增長到1400元/平方米,而到1992年,則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上半年,海南的房地產價格達到頂峰,達到了7500元/平方米。
房地產投資過熱,是整體經濟投資過熱的結果,也是前期被壓制的資本主義反彈的一個體現。當時整個社會都在迅猛投資,房地產的投資過熱僅僅是整個大背景下的一個小舞臺。當然,由于政策的傾斜、金融機構的支持以及房地產開發特有的杠桿效應,使得它成為了一個最閃亮的舞臺。
投資的迅速增加,導致生產資料供不應求,通貨膨脹加速,到1993年6月,生產資料價格比1992年10月增長了52.9%。1993年,交通運輸系統已經不能滿足物流的需求,部分鐵路僅能滿足40%左右的運輸需求。電力、油品缺口很大,有些地方出現“停三開四”(一周僅能供應四天油電的需求)的現象。鋼材價格,更是由于供不應求而急劇攀升。
1993年下半年政府開始清理整頓。一方面清理金融機構,控制貨幣總量和貸款規模;另一方面,清理房地產、開發區的投資,抑制過旺的需求。到1995年底,經濟基本實現軟著陸。
直到此時,經濟中出現的問題,都是總需求過旺導致。80年代和90年代都是這樣。其特點是生產能力沒有相對過剩,而是投資需求或消費需求過猛,導致生產資料價格和終端消費品價格猛漲,進而導致經濟領域中輕重工業結構失調。解決的方法,都是抑制投資和需求。
而到1996年底,中國經濟結構則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在80年代和90年代兩次大躍進式的投資帶動下,中國輕重工業產能突飛猛進。1997年613種主要商品中,供不應求的占1.6%,基本平衡的為66.6%,供大于求的占31.8%。在1996年的工業普查中,900種主要工業品,60%的企業生產利用率不到50%。中國經濟終于從短缺最終過渡到了過剩。
1996-2008年:外貿——投資模式
一個商品,如果賣出去了,最終只可能有三種去向:一、被國內終端消費者買了,用于日常吃喝穿戴,即消費。二、被國內企業買了,用于日常生產或擴建廠房,即投資。三、被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買了,即凈出口。這三者的總和(除去重復環節),用貨幣來計量,就是GDP。
國內消費者不買,國內企業不買,國外的消費者或企業也不買,生產出來的商品就賣不出去。當大規模的商品賣不出去的時候,就會出現經濟危機,體現在GDP上,就是GDP增速下滑。
1998年的中國經濟,已經瀕臨經濟危機的邊緣。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出口增速受到影響,凈出口出現不穩定。而中國經濟剛從過熱中著陸,企業投資意愿不強,投資領域也沒有新的熱點。從1993年開始,國企已經開始出現下崗現象,到1997年,下崗人數達到了1151萬,城鎮實際失業率高達9.36%。數千萬的工人下崗,造成了消費領域的持續低迷(國企工人大規模下崗,老工人生活受到很大影響。老工人描述其生活狀況時稱,“吃蔬菜多,但1元以上的菜很少買,很少買奶。也不添新衣服,有的穿就行,就是過年也很少給孩子買新衣服。不去景點、公園,沒錢也沒心思。”)。
內憂外患之下,中國走到了經濟危機的邊緣,整個經濟領域疲軟無力。商品賣不出去,被迫成為庫存。1998年商品庫存總額為4萬億,占GNP的50%。國家經貿委的工作人員趙曉,破天荒的寫了一篇文章《大蕭條的歷史會在中國重演嗎》。中國官員,終于在現實中看到了什么是生產過剩。
不過,1998年的生產過剩,并沒有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危機,而是在其后幾年被逐步消化掉了,其原因有兩個。
第一、房地產投資。1998年之前,我國實行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在1998年之后,住房——這個最重要的生活資料也全面進入了商品市場。1998年終結福利分房制度終結,2002年土地進入招拍掛,房地產市場化全面完成。商品房買賣,在老百姓的消費端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市場。房地產行業市場空間非常龐大,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冶金、化工、水泥、建筑、建材、金融、水電煤、保險、物業等眾多行業,可以消化并帶動大量產能。
第二、加入WTO。2001年加入WTO之后,出口市場全面打開之后,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消化掉了巨量的輕工業過剩產能。中國資本家的訂單迅猛增多,現有的生產規模不能滿足海外需求,導致其不斷擴大再生產。輕工業發展需要雇傭更多的產業工人,建造更多的廠房、購買更多機器,這進一步帶動了水泥、鋼鐵等行業的發展。在更多的勞動力進入城市之后,也迅速拉動了城市消費的增長。
在房地產和出口的帶動下,中國經濟出現了長達6年的“出口——投資驅動”增長模式。
快速增長的投資,導致重化工業迅猛發展,為日后的重化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埋下種子。從下圖可以看出,2002年時,重工業總資產與輕工業總資產比值為2.2左右,而到2008年,該比值接近3.2,提高了近50%。
2002-2008年“出口——投資”經濟模式的特點,是兩個經濟循環。
其一、出口——外匯——美國國債——購買中國產品。中國產品出口歐美,尤其是出口到美國,形成外貿順差,獲得大量外匯儲備。我國用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國債,資金回流到美國,支撐美國債市、股市等虛擬經濟。美國虛擬經濟市場不斷膨脹,股市上升、房地產市場上升,美國老百姓財富增加,形成財富效應,刺激美國消費,購買更多的中國產品。
其二、居民存款——銀行貸款——土地開發——房地產開發——居民買房。老百姓把錢放在銀行里面,形成銀行體系的巨額存款,通過三個渠道,這些存款進入到房地產市場。一、土地開發市場。每個地方政府都有各種各樣的投融資平臺(即城投公司),比如某某市城市投資公司,或者某某市土地儲備公司。銀行將錢貸給這些公司,這些公司就用這些錢征收土地,并進行五通一平、六通一平之類的土地開發。二、土地買賣市場。政府建設之后,將土地賣給開發商,開發商買地的錢,大部分也是銀行貸款。開發商貸款買地之后,再貸款造房子。三、房地產市場。開發商建好房子后,賣給老百姓。老百姓買房的錢,大部分也是貸款。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撐了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最終,再自己去貸款,消化不斷升值的房屋。
這兩個循環都是不穩定的。第一個循環要以美國虛擬經濟不斷膨脹為支撐。只有其虛擬經濟不斷膨脹,美國國內消費需求才能不斷膨脹,中國出口才能持續增長。第二個循環,是以中國城鎮化不斷推進,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為支撐的。只有土地和房屋不斷漲價,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才能以此為抵押借到更多的錢。
2009年的轉變:負債——投資模式
2006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并迅速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歐美日經濟受到重創,進口需求急劇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口大幅下滑,沿海出口企業訂單大規模減少,部分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輕工業產能嚴重過剩。2008年,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從前幾年的10%左右,迅速下降到3.5%,2009年更是下降為-44.8%。
輕工業產能過剩,直接導致其擴大再生產的意愿下降,從而波及到了重工業行業。在之前出口快速增長的年份,沿海企業原本每年都要購買水泥鋼鐵等擴建廠房,產能過剩之后,重工業企業接到的沿海企業訂單也開始下降。這進一步導致全國性產能過剩凸顯,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2009年,出現20年來規模最大的民工返鄉潮。
形勢如此嚴峻,諸公可有辦法?
資產階級延緩經濟危機有三種主要方法。
其一、深入挖掘
這就是馬克思說的,挖掘國內市場,開拓海外市場。當時國內市場除房地產外已經沒有太多挖掘空間了,老百姓本來就窮,又大規模失業,挖掘不出來。國外市場更是不用想了,美歐日消費大幅下降,他們還想來挖掘你中國市場呢。
其二、消滅生產力
這也是馬克思時代常用的,俗稱“倒牛奶”,中國官方稱謂“調整產能過剩”。這是一種被動的方式,但是是最有效的方式。但伴隨的結果是大量工人失業,社會騷動。在出現了部分企業“倒牛奶”、工人失業以及民工返鄉潮之后,中國政府決定暫不采用這種方式。消滅生產力最極端的做法就是打仗,把工業軍事化,用戰爭消耗過剩產能,把過剩的鋼鐵等統統造成武器,在戰場上打出去。但短期內,中國也不可能采取這種方法。
其三、凱恩斯主義
這是馬克思時代沒有的,而在二戰后普遍采用的方法。經濟危機其表現形式是產品生產出來沒有人買,上述第一種延緩的方式,是希望讓以前不買的人來買;第二種方式,是直接把產品扔了,把生產產品的機器也扔了(比如殺奶牛),收拾舊山河,重頭再來;第三種方式,也就是凱恩斯主義,即不扔,也不指望別人買,而是國家印錢,社會買單。
怎么理解國家印錢,社會買單呢?鋼鐵廠的鐵賣不出去,水泥廠的水泥賣不出去,怎么辦?不要緊,國家作為資本家的總代表,會幫單個資本家解決的。比如,國家出臺政策,號召各地“建公園”。建公園,需要鋼鐵水泥,鋼鐵廠、水泥廠的存貨不就賣出去了嗎。那買鋼鐵水泥的錢哪里來呢?國家印出來。國家通過銀行印錢,低息借給地方政府投資公司,讓這些公司去搞基礎建設,修鐵路、修公路、修機場,也就是“修公園”。這樣,重工業的過剩產能就被消化掉了。但是,這里有個問題。這些錢,是國家多印出來的,商品數量沒變,錢變多了,會造成全社會通貨膨脹,導致老百姓手中貨幣貶值,這怎么辦?沒有辦法,只能請老百姓理解國家。這就是國家印錢,社會買單。凱恩斯主義的問題還不止于此,項目有建設周期,周期一到,產能過剩會再次凸顯,怎么辦?也沒辦法。也就是說,凱恩斯主義,只是把經濟危機往后推延幾年,到時,會以更大規模爆發。
顧不了這么多了,由于2009年的經濟形勢太過于嚴峻,中央被迫迅速統一意見,采取凱恩斯主義的方式擴大內需,試圖延緩經濟危機的爆發。
當年,中央決定加大投資力度,鼓勵企業貸款,擬實施一系列基建工程(加快保障房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機場建設,等等),為實施上述工程,到2010年底預計投資四萬億,其中鐵路公路機場城鄉電網共計18000億,災后重建1萬億。
這就是俗稱的四萬億。其實質,就是通過國家印錢,以投資的方式購買企業賣不出去的產品,以通貨膨脹為代價,延緩危機的爆發。
總而言之,就是一方面大搞基建,另一方面放寬房地產貸款和購房政策,努力挖掘房地產市場,試圖以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帶動重化工業需求,進而帶動重化工業制造業投資。這樣企業就不會裁員,反而會在項目周期內增加雇員,這又會帶動消費,進而帶動部分國內市場為主的輕工業投資。最終,形成活力,盤活中國經濟。
09年開始,中國經濟從“出口——投資”拉動模式,變為了延續至今的“負債——投資”拉動模式,即外貿萎靡,單靠投資拉動。
這種辦法來應對危機,不過飲鴆止渴,“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辦法呢?這不過是資產階級準備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機的辦法,不過是使防止危機的手段越來越。
當前中國經濟的三個特點
在我們國家,凱恩斯主義可以簡單的歸結為“鐵公基”。政府主導,銀行放款,企業借錢,大搞鐵路、公路、基礎建設。
但是,鐵公基的方式,有其內在矛盾。
基建項目是有周期的。例如修公路,一條路,大致兩年就修完了。修路的時候,需要買大量的重化工業產品,消耗過剩產能,并催生更大規模的產能。在基建周期內,為應對市場需求,重工業領域各行業擴建廠房,擴大生產規模。然而,路修完之后怎么辦呢?多出來產能靠誰來消化呢?難道真要把路扒開,再修一遍?這導致重工業行業在周期完結后,出現更嚴重產能過剩。
借的錢是要還的,而很多企業卻無法還錢。為什么呢?比如,某個四線城市地方政府的城市投資公司,借錢修了一個機場,這個機場每個月都沒幾架飛機停靠,根本不賺錢,他拿什么還錢?再比如,基建項目周期內,鋼鐵企業訂單增多,需要借錢擴大再生產。基建項目周期完成后,必然出現產能過剩,進而導致鋼鐵價格下跌,賺的錢就無法償還銀行本息。這些情況,導致企業不得不借新還舊,利息負擔越來越重。
大致在2011年底左右,上述問題就開始凸顯。部分企業還不上錢,開始借新還舊。重化工業產能再次過剩,并且是在更大規模上過剩。
上述兩方面,再加上房地產的情況,形成了當前中國經濟三個主要特點。
一、產能過剩
2009年后,輕工業出現較嚴重產能過剩,逐步波及到重工業。其后,靠投資拉動,延緩了了重工業產能過剩。但到2012年,重工業開始出現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到2015年底,重化工行業出現嚴重過剩。
產能利用率低于80%屬于過剩,低于75%屬于嚴重過剩。而到2015年,我國鋼鐵、原油加工、造船、平板玻璃、煤炭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連70%都不到,水泥行業也低于75%。這必然會導致制造業投資大幅下降。
二、債務負擔
2009年后,企業負債急劇攀升。1996年,非金融企業負債/GDP的比例是84%,到2008年,該比例緩慢上升至98%,到2016年,這個比例將近170%。非金融企業部門(含城投公司的地方債務)負債大致在125萬億左右,按6%的利息計算,大致每年支付利息7.5萬億。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還利息并繳稅之后的利潤總額是6.6萬億。也就是說,如果借錢的都是工業企業,一半左右的盈利還了利息。
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對發債企業做過一項統計, 2015年,所有發債企業中,息稅前利潤/短期債務的比值大于1的不到2%,表明98%的企業息稅前利潤無法償還一年期以內的債務。這是什么意思呢?這表明98%的企業,要靠借錢才能償還之前的債務。更有甚者,息稅前利潤/當期應還利息的比值小于1的占9%。這說明,有9%的企業,要靠借錢才能償還利息。
中國企業的債務負擔,使得企業從“借債投資”,變為“借新還舊”,且其中近一成企業淪為“借新還息”。
這些企業里面,既有制造業企業,也有城投公司(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用于基建的控股公司,城投公司貸款進行基建,其負債簡稱“城投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地方債)。債務負擔,既會進一步壓縮制造業投資增速,也會逐步拉低基建投資增速。
三、脫實就虛
2002年后,房地產突飛猛進。城鎮化導致的人口涌進直接推動地租上漲,02年招拍掛之后,地租以地價的形式體現出來,地價上漲導致存量房升值,增量房漲價;房價上漲帶來高額的開發利潤,進而帶動房地產投資的持續增長。在08年前后幾年,房地產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超過主要工業企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在此背景下,各個企業,不論從事什么行業,只要有可能,就到處拿地,進行房地產開發。這導致大量資金從實體行業流入房地產行業,進一步推高了土地和房價。
一般而言,廣義貨幣增速(M2)與GDP增速的差值,大致與物價漲幅相當,然而從上表來看,M2-GDP的增速差,遠大于CPI增速。這是為何呢?因為大量資金被房地產領域吸收了。通貨膨脹是什么?用西方資產階級的話來說,就是“更多的錢去追逐原有的商品”。我國印出來的錢,沒有去追逐一般的商品,而是有相當部分去追逐房地產領域中的房屋和土地這一特殊商品。這導致CPI漲幅并不大,但房價卻暴漲,使得大部分人望房興嘆。
到2013年左右,房地產實際產量開始飽和,并出現過剩,房地產投資增速出現明顯下滑。但房地產價格還是在持續上漲,這一方面導致泡沫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又持續吸引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入房地產領域,繼續催生泡沫。
銀行借出去的錢,相當部分是以房屋和土地作為抵押品的,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銀行將出現大量呆壞賬,金融系統可能爆發系統性風險。
當前中國經濟基本分析
到2016年底,中國經濟基本情況如下。
一、外貿
金融危機之后,全球化逆轉,各國貿易保護抬頭。2013年之后,全球貿易增速低于全球GDP增速,并持續至今。
上述情況,導致中國出口增速從2010年之后持續走低,2015年、2016年持續兩年負增長。
這說明,中國外貿面臨非常嚴重的困境。靠外貿拉動中國經濟,短期內無法實現。
二、消費領域
2008年以來,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部分時間低于GDP增速,同時,城鎮工作人員總額增速在持續下降。人數增速在下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下降,這必然導致消費的增速在下降。
事實上,在中國,消費是一個被動量。由于消費習慣不同,我們不像美國那樣,通過負債消費來拉動經濟。而是經濟好了,更多人就業并提高工資,從而使得消費變多。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短期內不可能通過所謂的擴大消費來拉動經濟。
要拉動經濟,就只能靠投資。然而,投資也開始出現問題。
三、投資
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是投資中最重要的部分,三者合計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七成,三者的增長基本決定了投資的增長。截止2016年3季度,制造業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度的33%,房地產約為22%,基建約為20%。
(一)制造業投資
自從2011年制造業產能過剩再次凸顯之后,其投資增速開始大幅下滑。2011年,制造業投資增速還有30%左右,到2012年就下滑到不足20%,之后持續下跌,到2016年底,增速僅為4%左右,幾乎喪失了拉動經濟增長的能力。也就是說,制造業投資相當不穩定,拉動經濟越來越困難。
(二)房地產投資
中長期來看,對房地產投資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的撫養比,即非勞動人口(老人和小孩)/勞動力人口的比例。
在中國,這一比例從2011年底開始逆轉。這使得潛在買房需求的勞動力人口比例越來越小。另外,經過十多年發展,房地產庫存已經越來越多,全國范圍看,出現明顯的過剩。
上述原因,導致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中國房地產投資增速,從2003年以來,除2008年底前后的金融危機異常期外,基本保持在20%以上。但可以很明顯看出,從2011年底開始,投資增速明顯下降,2011年增速在30%。其后雖然開始放緩,2012年增速還是在20%以上。到了2013年增速約為20%,其后迅速下降,到2016年,增速僅為6%左右。從這個角度來說,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困難越來越大。
(三)基建投資
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制造業投資增速下滑,基建投資成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基石。
2012年左右,基建投資增速超過房地產和制造業投資增速,成為固定資產投資的支撐點。到2016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僅為6%左右,制造業投資增速僅為4%,而基建還保持著15%以上的投資增速。
基建的投資主體,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平臺。基建投資一枝獨秀,也必然意味著民間投資大幅下滑。民間投資增速,2013年在20%以上,2015年也超過10%,到2016年就僅為3%左右。這表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主要靠政府投資來維持。
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受制于債務高企等問題,其可操作空間也在逐步降低,對經濟的帶動能力逐年下滑。
截至2016年底,中國大規模實施凱恩斯主義已經8年了。從整體來看,外貿、消費和投資領域都不樂觀。從經濟發動機,即投資領域來看,制造業由于前述原因,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和大規模負債,導致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下滑;房地產經過近20年發展,已經出現結構性變化,房屋明顯過剩,投資增速大幅降低;基建方面,由于前期發展迅速使得投資空間縮減,也由于城投等公司負債嚴重,基建投資增速也開始降低。
中國的凱恩斯主義,快要走到頭了。
初步結論
一、1996年前,中國是短缺經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表現為需求過剩導致的通貨膨脹,進而在不同條件下,導致經濟紊亂。解決方式是抑制需求。
二、1996年后,中國經濟成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表現為生產過剩,進而在不同條件下,導致不同行業出現產能過剩。解決方式是擴大需求(促進出口和投資)。
三、四萬億之后,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成為主導,中國經濟進入了負債-投資模式。凱恩斯主義持續數年后,造成巨大的產能過剩。其后,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宏觀調控轉向定向調控和“微刺激”。微刺激釋放的貨幣通過貸款等方式轉化為債務,債務規模持續攀升。這是2008年后,中國經濟的基本邏輯。
四、全球化逆轉的趨勢仍將持續,之后幾年出口難以實質性逆轉,難以靠外貿帶動經濟。這里有不確定之處,即一帶一路能產生多大促進作用,我們將在后續文章中進一步分析。
五、消費需求受工資影響,難以有大的突破,中國消費習慣與美國不同,美國靠財富效應帶動借貸消費,是與其貨幣霸權等因素相適應的,中國除房、車之外,借貸消費比例很小,難以靠消費主動帶動經濟。短期內,也很難如美國一般用消費帶動經濟。
六、制造業由于產能過剩導致收益率變低,其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短期內難以穩定上升。
七、城鎮化對經濟的帶動到頂,人口撫養比逆轉,房地產出現生產過剩,投資受阻,中長期看投資增速必然持續下滑。
八、要穩定投資增速,主要依靠力量就是基建投資。也就是說,靠政府投資平臺借錢投資拉動經濟。由于債務問題,基建投資的拉動空間也將縮小。狹義政府債務,即中央和地方債務,杠桿率39.4%,低于歐盟警戒線60%,同時也低于國際通行警戒線100%。從這個角度看,還有較大空間可借錢投資。廣義口徑來看,計算對國有企業和城投的擔保,杠桿率為109.53%。據人大經濟所估算,平臺企業債務規模約為44.26萬億元。寬口徑下計算的廣義政府部門杠桿率水平不但遠高于歐盟警戒線60%,同時也高于國際通行警戒線100%。
九、繼續靠投資帶動經濟,會導致企業負債進一步提升,資金催生資產泡沫進一步膨脹,作為抵押品的土地房產風險越來越高。這很可能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危險循環:償債能力惡化(抵押品價值下降)-緊縮銀根-企業資金鏈斷裂-信用風險進一步惡化-債券市場拋售-利率進一步上升-投資下降-資金流出土地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一旦出現上述循環,將導致經濟崩潰。大量資金從土地和房地產市場流出,形成通脹和經濟衰退并存的局面。
十、中國凱恩斯主義拉動經濟已經接近尾聲,數年后,第一次經濟危機,將以滯脹的形式到來。
十一、在此過程中,輕重工業都將有大批工人失業。與20年前的國企工人大規模失業比較,這一次有如下不同:1、國企工人很多是40-50歲的工人,可以用時間消化,等其退休進入社保;而這一次波及人群多為30歲左右,將長久留在勞動領域。2、國企下崗時期,是中國經濟整體上升而局部出現問題時期,國家應對手段較多;這一次,是整體下降時期,不是局部問題,而是全局性問題,應對空間明顯縮小。3、國企下崗時期,出現大規模抗爭,并且形成各種老工人的組織;這一次,也必將出現各種抗爭,其深度廣度不會比上一次小,可以預見,新一代的工人,也必將在斗爭中形成越來越大規模的聯合。
各位,都準備好了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韓慶祥 黃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創新理論在改革開放方面的重要貢獻
2017-10-19任玉珊:論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相互關系及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后的利弊關系
2017-08-22梅榮政 李靜:正確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2017-07-09?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