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30多年,整個國家事實上是分裂狀態,民生艱難,戰亂延綿,前面是各路軍閥大戰,后面是日寇侵華,兩種命運之爭??芍^山河破碎,百姓苦不堪言。但在所謂大師的作品中,幾乎讀不出那個時代的脈搏,沒有民生疾苦,沒有浴血奮戰,沒有國家危難關頭的緊迫感,甚至沒有多少普通的人文關懷。大多數都是玩弄個人情調和情懷,閑情逸致的時候,讀讀他們的作品,的確是一種享受。然而放在那個時代,這種閑適就像是在廢墟中生長妖艷的罌粟花。
我上大學的時候,曾經有過作家夢想。也下筆寫過一些東西,現在想起來,無非就是一股子年少無知的沖動。
那個時期,很流行大師作品,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象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郁達夫……,書店里滿滿都是他們的作品。
我讀書習慣快速閱讀,喜歡奧沙利文打臺球的那種快節奏,如果讀得慢,我的腦子一定會分神。如果一本書晦澀難懂,不得不慢慢閱讀的話,我多半看不下去,很快就換另一本。
當時不到一個學期,愣生生看了二十來本大師作品?;貞浧饋?,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余。
很多年過去,回頭再翻翻這些大師作品,已經沒有了那種情懷感動,反而越發覺得其中充滿了無聊、矯情和空洞,還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從清朝被推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三十多年的時間,我們80年代改革開放,到現在也是30多年時間。
民國的30多年,整個國家事實上是分裂狀態,民生艱難,戰亂延綿,前面是各路軍閥大戰,后面是日寇侵華,再然后是兩種命運之爭。可謂山河破碎,百姓苦不堪言,整個國家置身懸崖邊上,往后一步就是萬劫不復的無底深淵。
民國的民生
而在這些大師的作品中,我幾乎讀不出那個時代的脈搏,沒有那個時代的民生疾苦,沒有將士們浴血奮戰的悲壯,沒有國家危難關頭的緊迫感,甚至沒有多少普通人的人文關懷。
所謂大師,大多數都是玩弄個人情調和情懷。我摘錄一些大師們的著名詞句:
都是平常感情,都是平常言語。偶爾碰見個詩人,變化出多少新奇詩句。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胡適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梁實秋《送行》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虻脛t吾生,不或則吾滅。
——徐志摩《致梁啟超》
人生不過是午后到黃昏的距離,茶涼言盡,月上柳梢
——徐志摩
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張愛玲《愛》
……
這些都是這些文學大師的名句。除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還有一點情懷雞湯,有多少歷史厚重?有多少時代的苦難痕跡?
民國時代,教授們的工資待遇都特別高。雖然國家財政極其困難,民國政府對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從來沒有吝嗇過。工資高到什么程度?我查閱了一下資料,赫赫有名的梁實秋先生,當年擔任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月薪400大洋,而當時20元大洋已經可供三五口之家一月的吃穿用度。換算到現在,普通城市家庭開支一萬左右的話,梁先生的工資相當于月薪20萬。
民國教授的高工資貴族般生活
這么高的工資,過的當然就是貴族生活。在那個時代,整個國家社會的識字率不超過20%,這些貴族知識分子,還享有知識上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下面是一則傳播很廣的民國教授軼事:
傅斯年、李濟還和裘善元同在重慶參加一個宴會。宴會結束,主人特別為他們三個人雇好了滑竿。六個抬滑竿的工人守在門前。第一個走出來的是裘善元,工人們見他是一個大胖子,大家都不愿意抬,于是互相推讓。第二走出來的是李濟,剩下來的四個工人看比剛才出來的還胖一些,彼此又是一番推讓。等到傅斯年最后走出來的時候,最后的兩個工人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傅斯年比剛才的兩個人都胖得多,于是兩個工人抬起滑竿轉頭就跑,弄得請客的主人甚是尷尬!
貴族一般的知識分子,柔美深長的情懷文字,高高在上的生活。怪不得那么多人,都懷念那個知識分子的貴族時代。
后來再了解這些民國大師的私生活,可謂溫飽思淫欲的典范,三妻四妾還不夠,出墻出軌多的是。這些貴族般知識分子的私生活,緋聞不斷,名媛圍繞,各種紅袖添香各種香艷故事。
民國的名媛和知識分子合影
在他們的身后,是列強的肆意橫行,是日本帝國的虎視眈眈,是民生的舉步維艱,整個國家都沒有什么重工業能力,連簡單的槍炮都生產不好。
閑情逸致的時候,讀讀這些散文,品味文字優美,的確是一種享受。然而放在那個時代,這種閑適就像是在廢墟中,生長妖艷的罌粟花。美麗,讓人沉醉,讓人忘記現實痛苦,沒有人會想到如何清理這廢墟,建設一個新家園。
后來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樣的土壤和環境,會生長出這樣的文藝之花。
那是一個半殖民地的時代,地主和買辦是社會的精英主角。國外的勢力引導,加上買辦階層的需要,共同捧紅了這些大師。
作為宗主國,對殖民地當然要推行奴化教育,至少要對勢力范圍內的國民,進行弱化軟化的教育,所以就要大力提倡這些卿卿我我的情懷文章。這些“大師”中,很多人都有留學國外名校的經歷,自然更容易得到重視。
軍閥混戰,半殖民地的民國時期
作為資產階級和地主階層代表的民國政府,列強想推什么文化,他們自然唯馬首是瞻,也舍得花錢去捧紅這些大師。反正維護這樣的統治秩序,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什么國家興旺民族自立,對他們來說,都不如守住手里的利益來得實在。
下面這一段詩詞,引自印度詩人泰戈爾。這位詩人的詞句,經常出現在《讀者》、《青年文摘》、《知音》之類的雜志中,西方人對這位印度詩人,也不吝贊賞,給了他諾貝爾文學獎。
在愛人面前,世界將它浩瀚的面具卸下。突然它變得渺小,宛如一首歌,一個永恒的親吻。
The world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one kiss of the eternal.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漂鳥集》
這是印度這個國家需要的精神文化嗎?看看印度今天的狀況,是不是幾分民國時期的影子?
印度文學大師泰戈爾
1937年的清明節,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同時派代表來祭奠。毛澤東撰寫了如下祭文: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聰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中更蹉跌,
越數千年,強鄰蔑德。
琉臺不守,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敵欲豈足,
人執笞繩,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區宇以寧。
豈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劍屨俱奮,
萬里崎嶇,為國效命。
頻年苦斗,備歷險夷,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團結堅固,
不論軍民,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救國良方,
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內政,
億兆一心,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衛我國權,
此物此志,永矢勿諼。
經武整軍,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皇天后土。
尚饗。
在抗戰前夕,毛主席寫下的這一段祭文,堪稱戰斗檄文。至今讀來,仍然讓人熱血沸騰。即使以挑剔的眼光來看,這篇雄文也充滿了澎湃的美感。
抗戰時期的毛主席
文化的基因,會寫入一個組織,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變成整個群體的思維定勢。六十多年過去了,轉進臺灣的國民黨,依然攜帶者當年軟弱的基因。臺灣的校園歌曲,瓊瑤小說,龍應臺的心靈雞湯,無不帶著當年的弱者心態。文字優美之中,滿腹怨婦凄婉之聲。
龍應臺有一句名言:“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沒有國家強大實力做后盾,小民何來尊嚴?這種殖民時代滿滿的奴才腔調,竟然大搖大擺登進北大禮堂。
我不在乎大國崛起——龍應臺
現在的那些臺灣名嘴,在自大和無知中的吹噓,只不過是這種文化基因的另一個變種,效果都是一樣的,用謊言和虛張聲勢,麻痹整個社會的群體。
當然,香港也有差不多的毛病,只是表現形式更加直接,連傳統文化的包裝都懶得有。
相反,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大陸。天生就帶著不信邪的熱血基因,敢于蔑視任何與中國為敵的力量,佛擋殺佛神擋殺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甚至能夠自我刮骨去毒,敢于對自己開刀。
如果全世界還有一群人不怕美國的話,那就是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俄羅斯雖然也不怕,但是經濟上經常被美國耍弄,只能算匹夫之勇。
回到文學的本身,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互聯網上充滿各種文化交鋒,總有一股勢力,在試圖引導中國年輕一代,走向頹廢、抱怨、沉溺、盲從…….這其中,有情懷作家,有經濟學家,有知名學者,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大V,華麗文字情懷滿滿的心靈雞湯背后,其實是煲了很多麻藥的湯。
筆者已經投身互聯網文字創作。雖然收入并不高,卻是自己年輕時候的夢想。雖然沒有留學海外的經歷,也沒有深入專業的文化修養。心中卻存著這樣的理念:絕不用文字華麗,掩飾思想貧乏。努力用全局和歷史的視角,紀錄這個偉大時代的脈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