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的北疆治理留下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西漢宣帝和東漢光武帝對此都有深刻的總結。他們二人共同的特點是不主張打破北疆的戰略力量間的平衡。光武建國初期,馬上得天下的大臣們一個個磨拳擦掌,他們還要在馬上再建“令萬世刻石之功”,這些都為光武帝喝止。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開國功臣宮臧、馬武聯名上書請滅匈奴,“愿得五千騎以立功”,要抓住機會。宮臧、馬武敦促出兵的理由是:
虜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疫困之力,不當中國一郡。萬里死命,縣[1]在陛下。福不再來,時或易失,豈宜固守文德而墮武事乎。今命將臨塞,厚縣購賞,喻靠高句驪、烏桓、鮮卑攻其左,發河西四郡、天水、隴西羌胡擊其右。如此,北虜之滅,不過數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謀臣狐疑,令萬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2]
光武帝笑著對宮臧說:“常勝之家,難與慮敵,吾方自思之。”[3]光武帝考慮后明告宮臧、馬武:
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樂人者樂其長,樂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4]
這里,光武帝是在總結西漢武帝至王莽期間北疆治理的經驗和教訓。盡管沒有點名,但言有所指.光武帝指責王莽——類似今日“團團伙伙”式的政客們——之失在樂身,全憑主觀意志辦事;西漢武帝對中國北疆穩定貢獻很大,其不盡人意處在于“舍近謀遠”和“務廣地”,戰略目標大大超過國力極限,以至“勞而無功”和“勞政多亂人”。接著,光武帝提出自己的治邊主張:
故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今國無善政,災變[5]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6]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誠能舉天下以滅大寇,豈非至愿;茍非其時,不如息人。[7]
需要說明的是,光武帝在這用了“廣地”和“廣德”兩個概念。前者不難理解,就是擴大可控制的地盤,而后者即“廣德”在先秦和秦漢時的理解與今天有一定的差異。
對“德”的理解可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經》,這本書最早稱《德道經》,“德”先“道”后,[8]這說明老子最重視的范疇是“德”而不是“道”。“德”為具體的“事”,“道”為抽象的理。它講的是從具體“事”里講“道”,“道”孕于“德”中。
在老子《道德經》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管子說“德者道之舍”[9],《易•乾》中說的“君子進德修業”都是一個意思,即“德”是“道”的具體物質載體,是具體事物的存在方式。道是無限的,而德是有限的。由此引申到做人辦事上,“德”最初指的就是人的立身之本,處事之位。體,人之本也。“心之在體,君之位也。”[10]
因此,“廣德”的含義在此不主要指“仁義”這樣一些觀念上的東西,而是指國家力量的現實性和有限性,《管子》說:“強不能徧[11]立,智不能盡謀”[12]意思是再強也不可能遍占天下地,再聰明也不能盡算人間事。這與光武帝的“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是一個意思,意即要量力而行,不要做鞭長莫及之事。
理解了“廣德”這個關鍵詞,其他就迎刃而解。“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地占的多了反守不住,目標超出國力反倒虛弱。“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雖成必敗”,“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量力而行者安全,超出國力的占領者傷國,這樣的盲目擴張政策,即使成功,也是失敗。理解這一點,也就理解了光武帝對宮臧所說的“常勝之家,難與慮敵”[13]的深刻內含。遺憾的是,光武帝的這些治邊思想在51年后即東漢和帝永元年(公元89年)竇憲的“銘功封石,倡呼而還”的豪邁中灰飛煙滅。
永元元年(公元89年)東漢朝廷命車騎將軍竇憲、征西將軍耿秉會同南匈奴三萬余騎出塞遠伐北匈奴。六月竇憲大破北匈奴,事后二人又東施效顰,模仿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祭天、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祭地的儀式,史載:
憲、秉遂登燕然山(今杭愛山),刻石勒功,記漢威德。[14]
次年(公元90年)五月,竇憲再遣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之,北匈奴“震懾屏氣,蒙氈遁走于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15]。漠北空,鮮卑起。竇憲前門驅狼,后門入虎。“自匈奴遁逃,鮮卑強盛。”[16]
永平三年(公元91年)“北單于復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可能是竇憲才意識到北疆戰略力量失衡可能產生的危險,竇憲復上書“乃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為北單于”[17]。但此時江心補漏,為時已晚。是后,幫助竇憲驅走北匈奴的鮮卑人“轉徙據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余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18]。
《后漢書》作者深刻地指出竇憲“忽經世之規”造成令朝廷陷入“自后經綸失方”,其錯“降及后世,玩為常俗,終于吞噬神鄉,丘墟帝宅”[19],終至國以三分魏、蜀、吳的大悲劇。
“常勝之家,難與慮敵。”讀史至此,筆者想起歷史上因勝而敗的事件和人物,古代除中國竇憲之外,地中海有與羅馬爭衡的漢尼拔,近現代史中有拿破侖入侵俄國、希特勒入侵蘇聯、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美國還有竭力主張打敗希特勒后立即向蘇聯發起攻擊的巴頓將軍……
“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生死之地,殷鑒不遠,不可不察也。
注 釋:
[1]縣,懸也。
[2]《后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3]《后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4]《后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5]災變,這里指天有異象。
[6]季孫,春秋后期累世在魯國執政的貴族季孫氏,這里特指魯哀公時的季康子。顓臾,魯國附庸,臨近季孫氏的私邑,季康子欲用武力攻取而據為己有,孔子反對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意思是季孫氏之患在內而不在外。后果然出現魯哀公奔越之事,企圖利用越國伐魯除掉季孫氏等。
[7]《后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8]《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經》,書中的內容順序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這與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后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經》,其文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可能主要是被道教篡改所致。在先秦,韓非是第一個對《老子》做過系統研究和闡發的人,他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其內容的排列順序便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韓非所見的《老子》應是古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書甲、乙本,該墓主是西漢初人,死于文帝12年,該帛書《老子》亦應是古本。帛書《老子》甲、乙本亦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與韓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相同。這說明古本《老子》是《德道經》,而非《道德經》。來源,孫景壇:“關于道家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0期,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9]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47頁。
[10]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36頁。
[11]徧(biàn),同“遍”。
[12]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54頁。
[13]《后漢書》卷四十八《臧宮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1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14]《后漢書》卷五十三《竇憲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二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頁。
[15]《后漢書》卷一百十九《南匈奴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7頁。
[16]《后漢書》卷一百二十《鮮卑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9頁。
[17]《后漢書》卷七十五《袁安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二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頁。
[18]《后漢書》卷一百二十《鮮卑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4頁。
[19]《后漢書》卷一百十九《南匈奴傳》,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后漢書》(第三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7頁。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來源:昆侖策網【原創】)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