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美國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政府如何發展和管理經濟廣受世界各國關注。美國官方向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推銷的“成功經驗”,最有影響的就是所謂“華盛頓共識”,其基本原則是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美國宣稱,實行私有化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然而,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是“水土不服”,還是其設計本身就有制度缺陷?為此,我們有必要剖析一下美國宣揚的私有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美國的私有化計劃名至而實不歸
在許多人眼里,美國就是私有化的樣板,由此推論,美國的成功就是私有化的成功。事實并非如此,美國一直存在國有經濟,而且占有很大比重。
1981年里根上臺執政后,開始出臺聯邦政府資產私有化計劃。當年里根就提出拍賣聯邦政府擁有的聯合鐵路貨運公司。第二年,又向國會提出拍賣部分國有土地。1986年提出了12項私有化計劃,1987年又提出7項資產出售和取消補貼計劃。雖然里根總統提出的私有化計劃舉措很多,美國媒體作了大量報道,但并沒取得多少進展。
教育私有化是美國重點宣傳的私有化領域之一。美國所宣傳的教育私有化,主要手段是興辦特許學校。特許學校,就是通過與政府簽訂合同或特許準入開辦的學校。這種特許學校在教師雇傭、教育資源配置、入學和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主權。然而,特許學校是由政府提供經費的,而且大多租用公立學校設施進行教學,性質仍然屬于公立學校。它們的入學人數雖然一直在上升,但到2012年僅有200萬人,占美國公立學校人數的4.2%。
機場是另一個私有化重點領域。美國國會于1996年立法通過聯邦機場私有化試驗計劃,國會最初批準試驗5個私有化機場項目,2012年決定增加到10個項目。不過,這些都是紙面上的計劃。2007年終于有芝加哥的一個小機場和私人企業簽約,但到執行時,該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此次私有化計劃還是以失敗告終。雖然美國媒體不斷報道美國在航空港方面的私有化動作,但迄今為止美國航空港還沒有一例徹底實現私有化。
1995年,美國開始啟動高速公路的私有化,但直到2000年后才真正開始公私合營高速公路。2013年,美國公私合營高速公路有61條,價值346億美元。美國全國約有10萬公里高速公路,每公里高速公路造價約為0.5億美元,總價值約5萬億美元,而公私合營的高速公路價值不到總價值的千分之七。
里根總統任期被宣傳為美國著名的私有化時期,其實在私有化方面并未取得多少進展。最近30多年來,美國的私有化進展緩慢,甚至還在逆私有化。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后,政府在一年間提供7.7萬億貸款救助銀行和大公司,使商業銀行國有化。此外,美國的城市基礎設施,包括道路、機場、碼頭、自來水等基本控制在政府手里,從未進行實質性的私有化。
二、美國為什么要極力推銷私有化
從上述不難看出,美國政府的私有化宣傳遠遠大于實際成效。既然如此,美國又何以如此賣力地鼓吹私有化?這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即便如此也離不開資本主義國有經濟來維護其根本利益,彌補私有經濟的不足。由于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和資本家私人占有的尖銳矛盾,國家干預經濟不可避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應運而生。不論是國家壟斷還是私人壟斷,實質上都是為資本集團利益服務的。美國作為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國有化也好,私有化也罷,不管所有制采用何種實現方式,都是其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至于哪個手段用力多一些,完全取決于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無論以哪個手段為主,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促進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保障資產階級利益,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從另一角度看,資本的屬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資本家總是根據利益而不是什么別的“原則”選擇生產組織形式的。美國的所謂私有化聲勢很大而收效甚微,這正說明它并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集團的利益需要。
其次,美國大張旗鼓地搞私有化,尤其是大力向發展中國家推銷私有化、自由化,毋寧說主要是為了宣揚資產階級價值觀,宣揚資本主義制度“天然合理”的“終極真理”。而隱藏其后的深層目的,則是輸出美元資本,控制別國經濟。美國曾在拉美國家大肆輸出私有化理論。在私有化改革初期,這些國家的經濟有所發展,但隨著私有化政策的普遍推行,政府控制的企業減少,財政收入下降,債務危機擴大,經濟急劇惡化,越來越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美國的壟斷資本趁機而入,控制并操縱市場,獲取了豐厚的利潤。據統計,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跨國公司從拉美匯出的利潤約為50億美元,1977年高達90多億美元。跨國集團還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斷吞并當地的民族企業,形成對拉美國家的全面控制。拉美國家的私有化改革,并未將其帶入發達國家行列,反而長期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未能走出發展困境。可見,美國推銷私有化最終還是為其本國資本服務,而并沒有給其他國家帶來多少私有化改革紅利。
再次,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取決于社會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又同一國國情密不可分。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適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并為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了無限廣闊的空間。正是依靠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我們黨調動起了全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匯聚起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巨大合力,形成了全方位開放和合作共贏的國際競爭力,支撐起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綜合實力。誠然,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還需要在實踐中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環境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制度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但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而絕不能像某些人那樣將私有化當作靈丹妙藥,仿佛一“私”就行、一“化”就靈,更有甚者把改革的成效歸功于私有化、自由化的結果。這樣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這樣的主張不僅極為有害,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僅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保障全體人民共同利益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我們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是要搞垮國有企業、削弱國有經濟,而是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使其更好地發揮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作用;我們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到國企改革中來,根本目的在于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目標創造更加有利的物質條件,這同西方國家鼓吹的私有化根本不是一回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