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是個好詞,也是一個重要戰略思維。當年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在農民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并最終開創朱明天下,就是用了朱升提供的韜光養晦之策,叫做: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因此,在特定情況下,韜光養晦是聰明的舉動。但是,有人把韜光養晦與和平發展戰略掛鉤,在其間劃個等號,就值得商榷。在他們看來,要和平發展就必須韜光養晦;不韜光養晦,和平發展就是空話。是這樣嗎?青衫老祖以為,大謬不然。和平發展絕不等于韜光養晦。
和平發展是中國的國策,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的道路,這一點,毋庸置疑。同時,韜光養晦也是中國實現和平發展的必經階段。但是,它也只能是和平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階段,絕不是全部。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提出韜光養晦的實際并不是鄧小平同志,而是毛主席。毛主席曾經借用朱升的話,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里邊就有韜光養晦的戰略思維。當然,其中的“不稱霸”絕非一個韜光養晦的一時之舉,也是和平發展的題中之義。小平同志正式提出韜光養晦,則是在八九春夏之交之后的事。那時候的中國,很難。
但是,為什么說和平發展不等于韜光養晦呢?這是因為,和平發展的國策不變,但和平發展的歷史階段和國際背景則每日每時都在變。韜光養晦作為在特定歷史階段確保中國和平發展的一個韜略,很難支撐和平發展的全部過程。也就是說,韜光養晦必定是和平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策略。
由此想起毛主席的光輝著作《論持久戰》。他站在國際國內大背景以及中日之間此消彼長的力量對比中,科學地提出了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劃分,成為指導中國人民抗戰抗日戰爭的重大戰略方針。在這里,戰略防御階段就可以成為韜光養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則可以成為積極有所作為階段,戰略反攻則是變客為主、全面贏得戰爭優勢、徹底打垮敵人的決戰階段。八年的抗日歷程表明,毛主席的判斷是如此準確,堪稱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預言家!
回過頭來看和平發展戰略,是不是也要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歷史階段呢?現在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可能失敗,但也不可能速勝,而是一場時間跨度達100年的偉大的持久戰。第二,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它時刻要面對一個強大的敵人,那就是西方敵對勢力。作為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頑固派,它們一直在干著一件極端卑鄙的事,就是遏制、分化、弱化社會主義中國,以謀求資本主義在全球的大獲全勝、不戰而勝。也就是說,中國和平發展的過程,實際也是同西方敵對勢力做斗爭的過程,不妨就叫做“抗西戰爭”。第三,中國的和平發展也一定會伴隨實力的此消彼長,中國的策略也必須與時俱進。也要經歷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
戰略防御,也就是韜光養晦階段。這個階段已經成為歷史,時間跨度是,1949年至2010年。尤為突出的是1990至2010這20年。這個階段的基本格局是明顯的敵強我弱,中國沒有任何與敵人正面對抗的條件。韜光養晦,必要時有所作為,是這個階段的唯一正確的選擇。
戰略相持,也就是積極有所作為的階段。這個階段自2010年始,至2021年,也就是建黨100周年的時候,大體終止。這個階段的實力對比是,中國的實力相對增強,而西方敵對勢力的實力相對有所下降,霸權主義在削弱,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增長。但是,中國的力量、支持世界和平的力量并沒有取得絕對優勢,雙方呈現拉鋸戰、犬牙交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依然可以說“韜光養晦”,但是,需要更加積極的有所作為,謀篇布局、揚長避短、厚植我方優勢、削弱對方優勢,在運動戰中逐步掌握主動權。
戰略反攻,大體自2021年至2049年,也就是新中國誕生100周年的時候,中國最終取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勝利。青衫老祖判斷,到2021年的時候,中國就將獲得與西方敵對勢力一決雌雄的戰略優勢。不論是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還是軍事領域、文化領域,中國均將擁有巨大發言權包括在很多領域的話題設置權、規則制定權。當然,所謂“戰略反攻”,也不是一定要打仗。打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關鍵要看敵對勢力做出什么選擇。如果不是遇到西方敵對勢力的戰爭入侵,中國將不戰而勝。如果遇到敵對勢力的戰爭入侵,中國將決戰而勝。不論怎樣,偉大的中國人民都將成為勝利者。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