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摘要】: 要把握一個社會的需求狀況,就必須把握這個社會的基本需求和必要需求。無視社會的基本需求,拿某些非基本需求和非必要需求說事,由此得出的判斷能科學嗎?對必要需求如住房、醫療等熟視無睹,卻津津樂道于馬桶蓋的故事,這如果不是有意混淆不同層次的需求,也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悠悠萬事,需求為大”,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薩伊說:“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如果說“供給創造需求”,何以需求卻成了市場經濟的法則?
(一)“價值實現”很重要
需求之所以成了市場經濟的法則,乃是因為“價值實現”(注1)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價值生產”的重要性,甚至越來越超過了“價值生產”的重要性。這里面的邏輯是:生產力越不發展,價值生產就越重要;生產力越發展,價值實現就越重要。
這是生產力惹的禍嗎?不是,是生產關系惹的禍。導致“價值實現”成為問題,其根源不在于生產力的“發展”,而在于生產關系的“不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價值實現”之所以成為難題,是因為“價值實現”不僅經常被磕磕碰碰的流通過程打斷(注2),而且周期性地被“有購買力的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搞得死去活來——而后者,正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軟肋所在(注3)。
可是,有人就是不認馬克思這個帳。正在流行的觀點拍著胸脯保證:“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效供給不足”。拿出來的鋼鞭材料是什么呢?就是國人海淘馬桶蓋。
(二)何謂“基本需求”
國人海淘馬桶蓋,究竟是因為海外的馬桶蓋便宜呢,還是因為海外的馬桶蓋優質?我暫且不論。但我要澄清一個誤區:說到需求,就必須討論“基本需求”,而不能只拿馬桶蓋說事。
現在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最大的需求、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是加碘鹽、金龍魚混合油、塑料拖鞋、T恤衫,還有衛生間的馬桶蓋子嗎?未必然。
需求的內容和層次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需求的內涵以及層次是大不相同的。比如,古代社會的需求與現代社會的需求有很大的區別,這個區別,不僅表現在現代社會的需求內容遠比古代社會更為豐富,還表現在現代社會的基本需求、必要需求,大多屬于古代社會的奢侈需求(比如電視、手機和汽車)。總之,過去的需求與現在的需求大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因此,要把握一個社會的需求狀況,就必須把握這個社會的基本需求和必要需求。無視社會的基本需求,拿某些非基本需求和非必要需求說事,由此得出的判斷能科學嗎?對于老百姓的必要需求熟視無睹,卻津津樂道于馬桶蓋的故事,這如果不是有意混淆不同層次的需求,也是揣著明白裝糊涂。
(三)幾座大山,成就了國人的“基本需求”
那么,在今天中國人的需求中,什么需求才是基本需求、必要需求呢?我以為不是馬桶蓋,不是體血衫,而是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養老!也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幾座大山”。這些需求的狀況究竟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有人說,現在中國“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給不足’”。若從“絕對需求”(不考慮購買力限制的需求)的角度看,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養老這些需求“充足”的很;但是,若從“有效需求”(有購買力的需求)的角度看,這些需求卻嚴重不足!
如果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養老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那么請問:何來的“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呢!
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養老,這些需求為什么是今天民眾的基本需求呢?道理很簡單,這些需求決定著廣大民眾衣食住行的數量和質量。換言之,這些需求中的任何一項如果出了問題,都會嚴重威脅民眾的基本生存。
(四)供給側改革不能拒絕政府作用
供給側有沒有問題?當然有,比如教育的供給。舉個眼前的例子,現在幼兒教育供給奇缺,居民小區開設的公益幼兒園嚴重不足。如果一個小區有100個幼兒,公益幼兒園卻只有40個名額,那60個幼兒咋辦?問:“不是有市場競爭嗎?”答:“私立幼兒園倒是很多,但費用太高,且質量低下。”
如果說,這是供給側的問題(有效供給不足),那么,市場與政府誰該負責呢?A說:“政府干預不到位”;B說:“政府辦更多的公益幼兒園,能有效率么?”C說:“問題在于市場唯利是圖、盲目競爭”;D說:“如果限制私立幼兒園市場定價,符合市場競爭的邏輯嗎?”E說:“高收費的私立幼兒園本身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你沒有銀子當然就沒資格消費啦”。
上述爭論的分歧在于:問題的癥結到底是供給側結構不夠優化呢,還是需求側沒有銀子呢?或許,計劃經濟的邏輯更傾向于關注供給側,市場經濟的邏輯更傾向于關注需求側。問題是,我們身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的語境下談供給側結構改革,如果不敢強調政府(計劃)的作用,甚至否定并拒絕政府的作用,這樣的供給側改革,恐怕就只能是理想主義而已。
不論供求矛盾的要害在哪里,供給側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比如教育和醫療,說是(供給)“過剩”并不為過,說是(供給)“短板”也有理由。現在的學校和醫院的“供給”不可謂不多(這是教育產業化和醫療市場化的豐碩成果),可是,為什么廣大民眾就是得不到的基本且有保障的有效供給呢(別說滿意了)?如果不從體制和機制上在供給側結構做文章,對需求側投入再多的銀子,也會被私有化和市場化的黑洞吸食殆盡。
問題的癥結在于,體制和機制的問題,很多并非私有化和市場化不夠,而是市場經濟本身內生的問題。所以,供給側結構改革,不僅僅是減稅簡政以提升資本的利潤率,更理應發展公益教育、公共醫療,并提升社保水平,而不是發誓要將私有化和市場化進行到底。
(五)增加“有效需求”,必須的
有人對政府作為天然地反感:“市場經濟效率優先,堅決反對政府干預!”
市場競爭帶來的效率,在經濟增長上已經得到了證明。可問題是,市場競爭激勵效率的另一面,大家也正在領教:教育、醫療和養老的私有化加市場化,化了之后“效率”的確很高,它們已經成了壓在老百姓頭上的N座大山。
堅定不移地反對政府用“公益”和“計劃”手段來優化供給結構,這似乎成了市場經濟唯一正確的立場選擇。可如此一來,供給側結構改革除了減稅簡政之外,政府還能有什么作為呢?如果“私有化”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唯一選項,那么我料定供給側結構改革很難有什么出息。
把寶壓在“私有化加市場化”,前景未必光明。結果,政府最終不得不從需求側發力,以增加“有效需求”來消化盲目競爭帶來的過剩產能。這恐怕就是政府“必須的”次優選擇了。
從哲學的角度看,供求關系是主客體的關系。我并不否認,供給在供求關系中“先在”的主體地位。但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的主體地位就值得質疑了。從市場經濟的邏輯而不是從計劃經濟的邏輯出發,供求矛盾的要害不在供給側,而在需求側。
(六)堅持兩點論,做好兩件事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辯證法的兩點論。我的理解,供給側結構改革既要“做減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也要“做加法”甚至“做乘法”(補短板)。這就是堅持辯證法的兩點論。
問題是短板在哪里?我認為,短板不是馬桶蓋,而是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養老。因此,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要義不是消極等待“市場出清”,政府不能無所作為。當務之急,應當在供求兩端做好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供給側而言,優化供給結構與其把眼光聚焦在馬桶蓋上,不如把精力用在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和養老上。比如房地產的供給結構如何優化?現在的決策空間基本被鎖定在市場自發調節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已經束手無策。其實,如果加入政府的元素和能量,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加減乘除”大有作為,未必就只能任由資本家“炸掉”了事。
在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上,鮮有不被房地產給綁架了的國家經濟。中國經濟也是“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但是,德國的低房價和新加坡的組屋,卻有些另類。這些國家為什么沒有出現房地產綁架經濟的情況?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房地產不能任由市場說了算。
各國當然有各自的國情,但只要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經驗,我們就應當借鑒——關鍵是如何把惡性膨脹的房地產泡沫變成無利可圖的東東。我感到不解的是,重慶公租房的效果事半功倍,為什么就不能在全國推廣?好的做法不在于是誰搞的,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國情,是否得到民眾擁護,是否能解決問題。
第二件事:就需求側而言,堵住“腐敗消費”之后,必須暢通“健康消費”的渠道。堵住腐敗消費是“做減法”,暢通健康消費是“做加法”。什么是健康消費?健康消費就是事關民生的消費,也就是人民群眾的生存消費、發展消費以及享受消費。總之,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消費,就是健康消費;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消費——比如少數人的腐敗消費和奢侈消費,就是畸形消費。
反腐倡廉的目的,不是要壓制民眾的正常消費和健康消費,而是要壓制腐敗消費和畸形消費。進一步說,反腐不僅僅是要抑制腐敗消費,更要把少數人的腐敗消費,轉換成多數人的健康消費。暢通和發展健康消費,就是要大力增加、而不是縮小民眾的有效需求,就是要大力提升、而不是壓制民眾共享發展成果的水平。陳毅有詩云:“青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借用一下就是:“健康消費多多益善,腐敗消費斬盡殺絕”。
鼓勵和促進健康消費的路徑很多,關鍵是要明確和擺正立場。這個立場就是習近平多次強調的“人民立場”。只要立場擺正了,健康消費就會取代腐敗消費的“空場”,成為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必須強調的是,促進健康消費意義怎么估計都不過分。因為只有提升和擴大健康消費,中共承諾的人民立場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老百姓才會真實感受到反腐倡廉帶來的積極變化,人民群眾才會真心誠意地支持反腐倡廉、堅定不移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
注1:價值實現,指生產出來的價值得到市場認可和接受。
注2:由于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是買和賣的分離,所以價值生產與價值實現是相互割裂的不同階段,或者說是對立統一的過程。
注3:關于價值實現的重要性,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有相當深刻的分析。其基本邏輯是:價值的存在既取決于價值生產,也取決于價值實現。如果人們對商品沒有欲望和需求,或者沒有足夠的貨幣來購買商品,那么,商品就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李斌、季小波:總書記眼中的“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究竟是一家怎樣的企業?
2017-09-2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