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京青年報》2013年4月14日刊載的沈志華的講演:《斯大林模式的癥結與終結》一文,實在不敢茍同。文章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而完全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并把它看作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文章涉及一系列原則問題,這里不可能一一評述。這里只講三個問題:
一是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基本原理?
二是如何評價斯大林模式(即蘇聯社會主義模式)?
三是如何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一、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這段話是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的。現在就有一些學者自已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發生動搖,甚至以批判馬克思主義為時尚,而且竭力把“缺鈣”的病癥傳染給大學生。沈志華的文章就是一例。但是沒有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社會科學的研究,尤其是對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樣復雜而政治性又十分強烈的問題的研究,必然得不出科學的結論。
馬克思主義一個最基本的原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力越來越具有社會性質,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同這種性質的生產力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唯一的出路是用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因此,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懂得一點馬克思主義的人來說,這是起碼的常識。
然而沈志華卻不贊成這一基本觀點。他說:“馬克思當時的判斷有誤,他沒有設想到后來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變化和溶解它內在的矛盾。為什么呢?當時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矛盾是不可能解決的。但實際上,后來從羅斯福新政,到凱恩斯主義,再到戰后,逐步在解決這個問題。所以,馬克思提出的結論就有問題了,不是只有打碎私有制才能解決這個矛盾。”
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是在19世紀中葉提出兩個“必然”的,此后資本主義發生了很多變化。但無論是羅斯福新政,還是凱恩斯主義,以及別的什么招數,生產社會性與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僅沒有消失,相反,范圍更加擴大了,性質更加尖銳了。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至今尚未擺脫的世界經濟危機,以“99%反對1%”為口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都說明了資本主義是無藥可救的,這一點,連西方正視事實的學者也不得不承認了。沈志華是資本主義辯護士,他認為,資本主義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解決自身固有的矛盾,不需要用社會主義來取代資本主義。像這樣重大的結論,如果是嚴肅的學者,是要做詳細論證的,然而沈志華卻一筆帶過,輕飄飄地否定了馬克思畢生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同樣,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社會發展的規律,在《共產黨宣言》里提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沈志華也不做任何論證,就宣布“馬克思提出的結論有問題了,不是只有打碎私有制才能解決這個矛盾。”為什么不消滅私有制就可以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呢?他一句話也不說了。這是一位到處當客座教授的人應該干的事嗎?用這種武斷的學風,到處傳播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言論,是會使學生得“軟骨病”的,誤人子弟,那是罪過。
蘇聯搞十月革命、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是以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為理論基礎的。沈志華否定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然要否定十月革命、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了。他整篇文章就是按照這樣的邏輯說下來的。然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無法否定的,他整篇文章也是站不住腳的。
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時間段
習近平在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時,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看作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時間段,明確指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鞏固蘇聯社會主義制度曾經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蘇聯經濟和整個社會生活快速發展,也為蘇聯軍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沈志華是怎樣評價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的呢?他是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他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斯大林模式)比作染了一身重病的病人,無可救藥,一上手術臺,就完蛋了。然而憑什么把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說成是無可救藥的重病人?他也仍然沒有做出必要的論證,只是下了這么個斷語。
沈志華抓住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犯的錯誤、體制上存在的弊病大做文章,得出結論: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壞透了。能不能依據這些事實就完全否定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這就需要作點分析。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付諸實施的第一個試驗場。馬克思恩格斯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中推論出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但它作為人類偉大的理想,怎么在現實生活中付諸實施呢?蘇聯是在沒有前人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想同本國國情相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既然是探索,就難免犯錯誤。
正如列寧指出的:“在這樣嶄新、艱難和偉大的事業中,缺點、錯誤和失誤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樣對待這些錯誤呢?列寧強烈地批評了那種“對這些缺點采取譏笑(或幸災樂禍)態度”的人,說他們是“除了維護資本主義的人以外,就只有那些毫無頭腦的人了。”對社會主義的探索,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挫折的教訓,都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寶貴的財富,都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革命和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借鑒材料。所以我們對待前人的探索必須采取尊重的態度,重要的是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在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時,必須全面地觀察和分析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列寧曾經說過,“社會生活現象極其復雜,可以找到任何數量的例子或個別的材料來證實任何一個論點。”
因此他告誡我們:“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的方法了。羅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為在具體的歷史情況下,一切事情都有它們個別的情況。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實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勝于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么事實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都不如。”
如果從總體上評價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有兩個基本事實是不能回避的。一個事實是,沙俄是一個極其落后的國家,1913年蘇聯疆域內的工業總產值只占美國的6.9%,到1985年已達到美國的80%,從一個極其落后的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而且蘇聯是在其國土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蹂躪的惡劣環境下取得這一成就的。如果蘇聯社會主義實踐是失敗的,那么怎么解釋這個事實呢?丘吉爾在紀念斯大林逝世時曾指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看他接手的時候,國家是什么樣子,而他離開的時候,國家又是什么樣子。斯大林接手的時候蘇聯是馬拉犁耕地的落后國家,而他離開的時候蘇聯是擁有原子彈的強國。大家知道,丘吉爾是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的,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取得的偉大成就。另一個事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德國挾大半個歐洲的軍事、經濟實力進攻蘇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蘇聯憑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依靠廣大勞動人民和紅軍戰士戰勝了法西斯,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如果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是失敗的,按照某些人的說法,國內人民怨聲載道,矛盾重重,那么在希特勒瘋狂進攻面前,蘇聯怎么能頂得住并取得勝利呢?
對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評價,毛澤東是辯證唯物主義分析的典范,他的分析方法以及得出的結論,值得我們學習和認真思考。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毛澤東第一個指出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需要做具體分析,不能盲目照搬。他在世界社會主義各國紛紛照搬蘇聯模式的環境下,強調必須以蘇聯為鑒戒,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探索,走自己的路。然而在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時候,又是他站出來捍衛斯大林的正確方面,強調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績是基本的,不能否定。
1956年8月底,毛澤東明確指出:“因為蘇聯發生了一些錯誤,這方面講得多了,吹得多了,似乎那種錯誤不得了,這種觀察是不妥的。任何一個民族,不可能不犯錯誤,何況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歷又那么久,不發生錯誤是不可能的。蘇聯發生的錯誤,像斯大林的錯誤,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質的,暫時性質的,雖然聽說有些東西有二十年了,但總是暫時的、部分的,是可以糾正的。蘇聯那個主流,那個主要方面,那個大多數,是正確的。俄國產生了列寧主義,經過十月革命變成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建設了社會主義,打敗了法西斯,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它有許多東西我們可以學。當然,是要學習先進經驗,不是學習落后經驗。”“所以,要加以分析。”“對斯大林要三七開,他們的主要的、大量的東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東西是錯誤的。”
從實際出發,全面地進行分析,同時分清主流和支流,這是評價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唯一正確的、科學的方法。
說到社會主義模式,很多時候指的是“制度模式”。從社會制度角度看,怎么評價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呢?評價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也要有正確的方法。1956年我們黨在批評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錯誤時,在毛澤東主席主持下撰寫了《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和《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在分析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時,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具體制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體制、運行機制)分開進行評價。過了半個世紀,回過頭來看,這個分析方法十分正確,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對一種社會制度做出科學的判斷。社會制度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社會基本制度,一是具體的體制、運行機制。前者是決定性的,它反映了社會的本質特征,后者是前者的具體實現形式,是由前者決定的。我們應該就這兩個層次分別進行分析,然后綜合起來進行評價,而不要籠統地談論蘇聯社會主義的制度模式。
蘇聯建立了以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制度,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特征的經濟制度,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文化制度。這些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們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原則。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十月革命的普遍真理,它是任何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都必須堅持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這一層次的內容,必須充分肯定。把這一層次的內容定了,那就是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制度。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的具體制度,即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運行機制,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具體實現形式,是蘇聯人民把十月革命的普遍真理與蘇聯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這一類制度是在探索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這些具體制度必須進行具體分析。蘇聯建立的具體體制、運行機制,有幾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正確的,別的國家可以學習和借鑒;有的是錯誤的,必須拋棄;有的在蘇聯條件下是對的,但只適合蘇聯的國情,不能照搬到別的國家去;更多的情況是,有的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正確的,隨著條件的變化卻必須進行改革。
把兩個層次的內容綜合起來,我們該怎樣評價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具體的體制、運行機制是基本制度的實現形式,是第二位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有關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內容是正確的,不能否定,它是不同社會主義模式中的共同的東西,只要搞社會主義,就應該堅持,拋棄了就不叫社會主義了;有關具體體制、運行機制的內容則是有對有錯,既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我們不能照搬,而應該把它作為借鑒,結合我國具體國情,探索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兩方面的內容綜合起來,應該說,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從制度角度看,基本上是正確的,局部是錯誤的。盡管列舉起來弊病甚多,但從整體上看,應該說是“三七開”,不能說是失敗的。
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實踐這段歷史是會導致嚴重后果的。
習近平指出:“蘇聯為什么會解體?蘇共為什么會垮臺?一個重要原因是理想信念動搖了。”“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否定斯大林,一路否定下去,搞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搞亂了,各級黨組織幾乎沒有什么作用了。”“最后‘城頭變幻大王旗’只是一夜之間。”
這說明,對社會主義的歷史搞虛無主義,是會亡黨亡國的。應該看到,敵對勢力正是從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實踐出發,攻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進而要求“以英美為師”,“回歸人類文明的正道”,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對此,我們不能不保持高度的警惕。
三、必須正確分析蘇聯向資本主義演變的原因
既然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成績是基本的,問題是第二位的,那么怎么會搞到亡黨亡國這樣悲慘的地步呢?一個身有疾病,但并不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的人,上了手術臺,卻下不來了,給醫生治死了,那就不能責怪病人,只能說是庸醫殺人了。蘇聯正是被黨內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領導集團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路線搞垮的。
關于蘇聯亡黨亡國的根本原因,我們黨是早就有結論的。1990年2月,在戈爾巴喬夫主持下,蘇共中央全會決定實行多黨制,當時我們黨就指出:
“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新思維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背離了馬列主義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是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表現。它的實質是否定國際范圍的階級斗爭,改變共產黨的性質,推行西方議會民主政治。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根本不是什么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是向資本主義方向演變。”
蘇共解散、蘇聯解體以后,我們黨總結蘇聯的教訓,進一步指出:
“蘇聯東歐的變化,并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證明了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東歐演變、蘇聯解體,說到底,是因為執政的共產黨出了問題,背棄了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不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共產主義的目標、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因此才導致政治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錯誤。”“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最重要的教訓是: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放棄了無產階級專政,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最終釀成了制度劇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是難逃歷史責任的。由于蘇共放棄了上述對社會主義制度來說生死攸關的東西,蘇聯就被葬送了。”
應該說,中央把蘇聯垮臺的根本原因說清楚了。
在蘇聯劇變過程中,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失誤和弊病確實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因為這些錯誤引起了人民群眾的不滿,從而為敵對勢力煽動群眾、制造動亂、亂中奪權提供了可乘之機。然而對這些失誤和弊病應該做具體分析。
第一,這些錯誤和弊病,在整個社會主義實踐中是處于第二位的,屬于支流,不能由此得出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重病在身、下不了手術臺”這樣的結論;
第二,這些錯誤和弊病不是出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而是在具體的政治經濟體制、運行機制環節上出現的,因而糾正這些錯誤和弊病所需要做的工作是改革體制和改進工作,而不需要也不應該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這些問題的出現,只是說明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能說明垮臺的必然性。如果執政的共產黨有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本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那么完全可以通過改革糾正錯誤、消除弊端,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從而使敵對勢力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的企圖化為泡影。問題并不在于沒有失誤和弊端(這在一定意義上是難以避免的),而在于如何對待這些失誤和弊端,換句話說,關鍵在于黨的路線。
我們把中國和蘇聯做一比較就可以說明這一點。誰都承認,我國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在70年代末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遠比蘇聯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時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要嚴重得多,然而我們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貫徹黨的基本路線,通過改革開放,不僅克服了困難,而且出現了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使得蘇東劇變后社會主義堡壘依舊屹立在東方。在蘇聯,80年代中期存在的矛盾、困難和問題,盡管比70年代末我國要少得多、程度也輕得多,卻出現了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悲劇。從這一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聯演變的癥結不在于社會主義是否有失誤和弊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難免的),而在于如何對待這些失誤和弊病。這里,路線的確是決定一切的。
蘇聯亡黨亡國的沉痛教訓告訴我們,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否正確對待既有的社會主義實踐,直接關系到黨的興衰存亡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前途命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之所以會解體,具有光榮斗爭歷史的蘇聯共產黨之所以會失去政權并頃刻瓦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理論上、政治上出了問題。他們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歪曲和否定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的實踐,污蔑和攻擊自己的革命領袖,從赫魯曉夫丟掉斯大林這把刀子,到戈爾巴喬夫公開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治思想上徹底解除武裝,導致人心大亂,天下大亂,結果“城頭變換大王旗”,真是一夜之間的事。殷鑒不遠,這個教訓我們是不應忘記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載2013年《中華魂》第9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韓慶祥:從實現強起來的歷史起點上思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017-10-18李艷艷:防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虛假論”錯誤思潮泛濫的基本路徑
2017-10-09孫立冰 蔣巖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和創新需要厘清的幾個問題
2017-09-1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