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系科學社會主義)也可謂是伴隨馬克思的人學產生而產生的,是馬克思堅定認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創造財富”并對人的本質做出深度剖析后更主張建立的,以求“解放人”并“全面發展人”,進而可賴對人開發和勞動經濟而使社會產生更先進生產力,猶如在預料到資本主義靠攫取自然資源和人口紅利而發展不會長久,彼得•圣吉也提倡的能通過“人的發展與人性修養提高”而使社會產生可持續的發展力。社會主義真能如此嗎?對此,筆者僅以已為普世推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解析之。
馬克思之前的西方政治學說、經濟學說、宗教學說都可謂是基于“經濟人”假設而創建的,甚至其企業制度也是基于這種人性觀設計的。
為揭示人的本質并也出于對“人”開發的需要,為糾正依據“經濟人”假設管理企業而對生產力的束縛,馬斯洛終身著眼于人的需求研究,并在1943年將之歸結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晚年又將人的需求細分出七種,即:(1)生理需要,指為了生存和延續種族而對物質的最基本需要;(2)安全需要,指對人身與家庭安全、就業與健康保障,以及免遭脅迫、疾病等方面的希求;(3)歸屬與愛的需要,指對能被群體接納并得到友情、關愛等方面的希求;(4)尊重需要,指對能被平等對待、甚至敬重,能被眾人認可、甚至贊賞等方面的希求;(5)求知需要,指為求發展而對認知世界的需要;(6)審美需要,系指對美好向往和完美追求的需要;(7)自我實現需要,系指對道德、理想、抱負、成就等綜合需要。
馬斯洛還一并將人的上述需要分為兩類,一類叫“缺失性需求”,意指作為正常人都缺失不了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一類叫“成長性需求”,可謂是要成為“大我”的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還特別指出,前一類需求中的每一項都屬于人的基本需要,只有不虧缺人的這些需要時,其才會油然出現成長性需求,乃至不用他人監督也能夠“自我實現”。馬斯洛還特針對西方傳統管理只注重“物質利誘”強調說,要充分挖掘出員工的潛力,就得一并重視員工的每一層次需要。
那么,筆者就以馬斯洛這套理論,并結合社會主義一貫原則,闡釋社會主義能否滿足人的每一層次需要,同時一并揭示社會主義好在哪里。
1、社會主義能帶給人的生理需要。
社會主義以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為價值追求,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基于此,主張各盡所能,并保障人人有業可就。財富分享,在留足國家與集體長遠發展需要后,個人的初次分配采用按勞分配政策并主張“不勞動者不得食”,二次分配以公平為上、“扶弱濟傾”為原則并兼顧貢獻大者多得。故而人們只要誠實勞動,就會有保障“生存和延續族種”所需的穩定經濟來源,并因此還可謂能防范因為生存不了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恥于參與“黃、賭、毒”。
2、社會主義能帶給人的安全需要。
社會主義也倡導“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并是本著“人民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之生產力要素觀而更加堅持的,故此,除極力保障“壯有所用”外,還盡可能為百姓解決包括住房等生活與發展必需品,保障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提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還要求“人民警察為人民”等。
3、社會主義能帶給人的歸屬與愛需要。
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之主義,以無產階級政黨為領導核心。而無產階級的政黨特別是我黨,“機構發展到哪里,就把支部建到哪里”,并基于“支部”抓修齊,進而能建好諸如“革命大家庭”、“職工之家”、“社會主義大家庭”等。同時以“五愛”樹新風,倡導“四海之內皆兄弟”“學雷鋒見行動”等——使“祖國處處有親人”。
4、社會主義能帶給人的尊重需要。
由于社會主義以人民至上為價值追求并秉持“尊勞主義”,從而不論革命年代還是建設時期,我黨都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還讓“人民當家作主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與管理”、視清潔工為城市美容師、護士為白衣天使、教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因而還使得我國一度普遍把“為人民服務”當風尚。而今,只要我黨不忘初心,哪怕還不忘是“勞動創造財富”,想必人們尤其是勞動者,都能獲得受尊重需要。
5、社會主義能帶給人的求知需要。
社會主義要義,既在于解放人,更在于全面發展人,故此,除重視人們對物質需要,還尤為重視人們對文化需要。如果說資本主義只重“金礦”、“銀礦”,把生產力原動力寄托在資產能保值增值上,那么社會主義則可謂重視“腦礦”、“人礦”,把生產力原動力寄托在“人的全面發展”上,因而很注重人們的“德智體”。為此新中國:不僅重視全民健康,還重視除文盲、普及義務教育;不僅支持人們求自然科學,還支持人們求社會科學;不僅能用《實踐論》《矛盾論》等引導人們正確認知世界,還能用《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啟發民眾產生境界;不僅關注青少年的素質培養,還早在革命年代就意識到“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戰勝不了敵人的”,并自那時起就重視創建“學習型組織”,倡導“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等。
至于“審美需要”,即向往美好和追求完美的需要,就員工看,當與會不會產生、而且在我國已越來越缺乏的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等相關。至于“自我實現需要”,即對道德、理想、抱負、成就等綜合需要,就員工看,當與愿不愿成為“高大上”或當勞模、成英雄等相關。這兩項都可謂是由內而發的,應取決于各人所具的潛力、意識、境界。而人的意識和境界,馬克思也有闡述,如“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教育(當是廣義的)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與根本方法”“勞動是人之為人的內在本質規定性”等,即與外在誘因、社會現實、社會引導、社會實踐等相關。
回看我國對“員工”各層次需要的重視,可以說要早于馬斯洛需求理論還未產生前,更早于以GE為代表、而今已對其傳統企業制度改了制的美國現代企業,即可以說能追溯到1927年“三灣改編”時。
三灣改編,除了廢除舊軍隊的制度(即可謂廢除了胎出于“經濟人”假設的“企業”制度),還以“共同愿景”為“企業”目的,將“支部建在連上”,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堅持官兵平等、經濟公平、管理民主,并依靠“支部建在連上”來關心人、溫暖人、尊重人、發展人。正可謂有這樣的改編,即便短缺物質刺激,人民軍隊也能夠做大、做強、做優,并還能夠將遠不及我國而今“農民工”有文化的“農民兵”造就成為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勝利的威武正義之師。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