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看的世界地圖,大概都和上面這幅差不多。
這幅地圖帶給我們的觀感大概是這樣的:中國、美國分別是東西半球地理位置最優越的兩個國度,各自背山面海,幅員遼闊,隔著太平洋展開勢力的較量。
但是落到細處,美國則要優越的多。因為在歷史上,沒有國家能夠永葆強盛,命運的差別往往在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塊。古羅馬、希臘、波斯、埃及、巴比倫、印度這些文明,就是由于缺乏地勢屏障,才會被外來力量多次征服,甚至文明都被完全替換。
古時,中原由于有青藏高原、西域沙漠的阻礙,才能夠將大部分外來力量拒之門外,保持了華夏文明的延續性,但是近代以來,文明的輻射影響擴大以后,中國就成了四戰之地,北方的俄羅斯,東方的日本、南方的印度、西方的歐洲,都曾經和中國開戰,時時刻刻處于被威脅的環境中,一旦衰落四周都會過來咬一口。
而美國,由于隔著兩個大洋,相對要安全的多,南方的拉美山谷縱橫,平原狹小,不適合發展大工業,天然的成為了資源補給基地,北方的加拿大人口稀少,無論是文化還是歷史都是盟友,由于缺少安全威脅,經濟可以自由生長,并且依靠東西兩個大洋將力量輕易的投射到全球各地,簡直就是永恒的霸主之地。
不過,歷史綿延到今天,由于核力量的威懾作用,大規模戰爭的風險應該是趨近于零了。
那么,在軍事的作用被大大壓制的情況下,對中美霸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經濟了,就經濟的角度而言,下面這幅地圖對于我們了解今日的世界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全球三大經濟區域,北美、歐洲、東亞,三足鼎立。
2014年,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GDP為20萬億美元,歐盟28國GDP為18萬億美元,東亞(中日韓)GDP為17萬億美元,合計占了全球GDP總和的七成。
當中美分別掌握了內部的經濟決定權之后,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對外部世界市場的爭奪。在這張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最大的第三方市場——歐盟的爭奪上,美國仍然比中國更具有優勢:開闊而沒有政治勢力阻隔的大西洋海路,相比起中國縮短了一半的地理距離。這使得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再加上文化、制度上的相近,使得這兩個地方更容易整合為一個擁有10億人口的統一大市場,這個市場的GDP將達到全球的一半。
中國現今的經濟追趕,說白了是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價格戰”,相比起勞動力成本的數倍差距,海路運輸成本的一倍差距相對得以置后。但是當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漲起來之后,前者的差距在拉近,后者的差距就會越發的突顯。
如果生產技術上缺乏優勢,運輸成本上長期被壓制,中國想超越美國,就會艱難至極。
當然,這種局面只是目前而言,但經濟從來就是動態的。
如果我們換一種眼光來看這張地圖,就會得到下面的信息——
中國要想超越美國,就必須重視南亞和東南亞這塊潛力無窮的地方。
這片區域合計擁有23億人口,加上東亞的16億人口,超過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毫無疑問是全球最重要的新興潛力大市場。事實上,這片區域的工業化潛力也是得天獨厚的,他們緊鄰中東和中亞能源基地,離南半球的礦產資源基地也很近,以前之所以一直發展不起來,主要是兩個因素掣肘:1,受蘇聯計劃經濟制度影響,發展內向式的國企經濟。2,離發達國家較遠,產業轉移缺乏位置優勢。
但現在,兩個障礙都已經不存在了:1,印度、孟加拉、緬甸、越南都已經相繼打開國門,向東亞國家學習出口加工業。2,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經高漲,產業向外轉移大勢所趨。兩個因素都產生了利好轉化,只要他們之間不發生戰爭動亂,工業化的起飛是在預期之內的。
以中國現有的技術和實力,如果能夠以開放的姿態和長遠的眼光,持之以恒的經營這片土地,幫助他們完善基建,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幫助他們培訓員工,提升收入水平,那么中國必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1,中國目前的技術水平處于全球中游階段,而尖端技術則被歐美日壓制著,在發達國家市場,由于渠道的劣勢,運輸成本的劣勢,想要打進去,相當困難。如果中游技術產品無法得到充分的發育,在缺乏利潤滋養的情況下,是很難進一步升級產業的。但是,如果主動將低端產業轉移給東南亞和南亞,讓這片地方成功實現工業化起飛,那么發展起來的消費市場,將會成為中國商品的天然后院。一來本土商品與中國商品仍然存在技術差距,二來中國商品比歐美商品更有成本優勢,于是中國的中端產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育,為進一步的產業升級提供肥沃的土壤。
2,落后的國家之間經常刀兵相見,因為一個農業國家,或者資源型國家,大多追求自給自足,戰爭掠奪往往利大于弊,但是現代文明國家,往往立足于貿易和科技,彼此依存,戰爭的動蕩后果遠遠大于收益,所以二戰之后,跨國公司商業體系建立,發達國家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再也沒有發生過戰爭了,甚至開放邊界,人員、商品自由流動。如果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都能夠發展成為現代文明國家,那么中國-中東這條能源海路的安全風險就將大大下降,對于中國的長久繁榮顯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3,東亞、東南亞、南亞接近40億人口的超大貿易市場能夠繁榮起來,南海將會成為類似于古羅馬時期的地中海的地位,世界文明的中心將徹底的轉移到東方,中國對于美國的“地理經濟成本”才能降到最低,真正擁有問鼎世界的機會。
——這或許就是習主席“一帶一路”的意義。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出手了!中國此舉將奪回“石油定價權”!成功拿下亞洲金融中心?
2017-11-14快刀洪七:學我者生,像我者死!別再說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保了!
2017-11-14曹征路 | 臺灣青年:“如果搞社會主義,我愿意做中國人”——從釣魚島看兩岸未來
2017-11-13?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