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個國家公祭日,媒體上大多是《不忘記,才是對亡魂的最好祭奠》、《國家公祭日前夜大學生燭光紙鶴寄托哀思》之類令人十分傷感的標題。微博上也是燭光熒熒,以及“此刻,你愿為最后108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轉發嗎”等悲痛并頗具小資風格的言論。
看了以后什么感覺呢?就我自己的心理體驗而言,完全被一種濃濃的悲情所籠罩了,兼有窩囊、窩火的感覺,以及對當年日寇的仇恨,但就是提不起勁來——我們失敗了,我們被屠殺,我們很悲慘。
但事實上,中國人在談到抗日戰爭時,并非從來都是這種沉浸在悲情中的感覺。
在上個世紀50-70年代,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自豪感的一個重要來源。我們看那個時候拍攝的抗日題材的電影,無論是《平原游擊隊》還是《鐵道游擊隊》,無論是《地道戰》還是《地雷戰》,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的信心。
從豪情到悲情,中國人的心理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轉換?
這和八十年代之后,中國主流的抗戰史敘述發生了一個根本轉換有關,即從把抗日戰爭視為中國革命史的一部分,也就是反帝、反殖斗爭的一部分,轉換成了民族國家之戰,納入了到了現代化敘述之中,凸顯的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主題。
抗日戰爭,從“中國人民VS日本軍國主義”轉換成了“先進的日本VS落后的中國”。這種轉換反映到文藝作品中,就是“人民戰爭”的視野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國軍抗戰和政府抗戰,即便有表現八路軍、新四軍抗戰的作品,里面的共軍也是國軍化的共軍。
這樣的轉換當然和后冷戰時代的話語轉換是有關的,因為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原來的革命敘事無法進行下去了。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中國急于融入國際社會,也就是急于被美國主導的西方世界所接納、所認同有關。無論是張藝謀拍攝的《金陵十三釵》,還是陸川拍攝的《南京!南京!》這方面的意圖都非常明顯。
這種努力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但總的來說是失敗的,正像俄羅斯在西方眼里至今仍是個異類一樣,中國在西方眼里也仍然是個異類。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并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獲得奧斯卡獎,奧巴馬也不來參加中國的勝利日閱兵式。
對中國人來說,這樣一個敘述上的轉換,帶來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后果,那就是既然是因為“落后”,我們才成了日寇屠刀下的羔羊,成了被侮辱被損害的一群,這使中國處于一種“無法解釋自己的勝利”的尷尬狀態——你既然全面落后于日本,又怎么可能戰勝日本呢?——所以,日本其實是敗在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之下”。
事實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日本對中國的優勢是戰術層面的,而戰術層面的優勢永遠也彌補不了戰略層面的劣勢。
在抗日戰爭中以及新中國的前三十年,中國人民所體現出來的豪情和信心絕不是虛妄的,而是建立在中國面對日本時真實的優勢的基礎上的,這種優勢就是在毛澤東主席人民戰爭思想指導下的人民戰爭的優勢——被充分地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武裝起來并且建立了自己主體性的人民,是完全可以戰勝僵硬野蠻的日本法西斯戰爭機器的。
中國的另一個優勢就是戰略思想的優勢,毛主席《論持久戰》的橫空出世并且在事實上成為抗日戰爭的指導思想,使得中國在戰略思想方面遠遠優于日本。
關于中國相對于日本的進步性,毛澤東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有及其清晰、雄辯的論述——
今天中國的進步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已經不是完全的封建國家,已經有了資本主義,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有了已經覺悟或正在覺悟的廣大人民,有了共產黨,有了政治上進步的軍隊即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紅軍,有了數十年革命的傳統經驗,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十七年的經驗。這些經驗,教育了中國的人民,教育了中國的政黨,今天恰好作了團結抗日的基礎。如果說,在俄國,沒有一九0五年的經驗就不會有一九一七年的勝利;那末,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沒有十七年以來的經驗,也將不會有抗日的勝利。
強弱對比雖然規定了日本能夠在中國有一定 時期和一定程度的橫行,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而不是速決戰;然而小國、退步、寡助和大國、進步、多助的對比,又規定了日本不能橫行到底,必然要遭到最后的失敗,中國決不會亡,必然要取得最后的勝利。
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第三,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同日本又是一個相反的對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
簡言之,從人民革命的視角來看,抗日戰爭是“先進的中國VS落后的日本”,而簡單地從民族國家之戰的視角來看抗日戰爭,則是“先進的日本VS落后的中國”——中國的先進性被完全遮蔽了。
抗日戰爭,如果我們簡單地用中國勝利,日本失敗來概括,實際上過于簡單了。抗日戰爭是“一個勝利,兩個失敗”,即人民戰爭的勝利,國民黨片面抗戰的失敗(直到日本投降前一個月還在喪師失地)和日本侵略者的失敗。
中國的進步性,在抗戰結束5年后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被再次確認,國民黨的失敗,則以1949年他們被逐出大陸而被最后證實!
設立公祭日,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通過公祭日的儀式,把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并確立我們對未來的自信心,而不是為了讓我們沉浸在悲情和沮喪之中,這種情緒對中華民族的未來,沒有任何好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