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錢炒錢”的錢,竟然達到了100萬億。
對此,央行決定痛下殺手,重典治亂。據多家媒體近日報道,一份名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在草擬中,一場涉及100萬億資金的大變局即將到來!
據“財新”報道,目前全口徑的資管行業規模達到了100萬億,其中包括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等的資管業務51.79萬億元、保險業資管1.65萬億元、信托資管18萬億元、銀行理財大約29萬億元等。當然,這其中涉及到通道類業務的重復計算。
據稱,央行新規主要包括:
1、統一并限制杠桿率。
每只公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40%,每只私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200%。
結構化資產管理產品應當根據所投資資產的風險程度設定杠桿倍數(優先級份額/劣后級份額)。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或者債券型基金比例不低于80%的杠桿倍數不得超過3倍,投資于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等股票類資產比例不低于20%的杠桿倍數不得超過1倍,其他類的杠桿倍數不得超過2倍。
2、打破剛性兌付
所謂剛性兌付,就是投資虧損的情況下,出于維穩需要拆東墻補西強,給投資者補上絕大部分或者全部損失。
3、嚴禁多層嵌套,限制通道業務
多層嵌套,往往意味著加杠桿,還意味資產不透明;通道業務,其實就是“以錢炒錢”。
4、限制非標資產投資、控制投資集中度,禁止設立資金池、強化資本約束和風險準備金要求等。
比如在投資集中度上規定,單只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證券投資基金不超過凈資產10%(私募產品除外);全部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超過市值的10%。
那么,央行嚴管“資管產品”意味著什么?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這意味著,中國新的金融監管體系呼之欲出,設立跨行業的“宏觀審慎監管”部門勢在必行。
中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一行三會”,一行,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昵稱“央媽”)。目前周小川是以政協副主席身份兼任央行行長,所以央行其實有點比“三會”高半格的意味,未來或許會成為慣例。央行除了制定貨幣政策,也有市場監督職能。
三會,就是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三個正部級部門。他們的設立邏輯,是此前的金融分業經營。現在市場越來越復雜,呈現多業融合的格局。所以,原有監管體系必須改革。事實上,此前“三會”在資管產品上各管一段,不僅不太會加強管理,反而可能競相給自己管理的企業“謀福利”。
高層似乎比較青睞英國創立、在澳大利亞成功實踐的“雙峰監管模式”,也就是在財政部之外,只設立三個機構:制定貨幣政策的央行、跨行業監管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局”(主要防范金融風險)和“證券和投資委員會”(主要保護投資者、消費者權益)。
央行這次牽頭制定資管新規,干的就是“審慎監管局”的工作,此前中國沒有這樣機構來履行這一職能。2017年,很有可能是中國金融監管新體制的揭幕之年。
如果保留三會,三會的宏觀審慎監管職能勢必被央行拿走;如果設立專門、獨立的“審慎監管局”,三會模式必將被打破。
第二,資管新規出臺,意味著金融去杠桿,對資產價格意味著利空。
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央行表外業務將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管理趨嚴;在這個基礎上,央行牽頭制定新規,降低全社會“以錢炒錢”的熱度,管控其渠道,主要是為了防范金融風險、防范資產泡沫。在央行剛剛公布的四季報里,70次提及了“風險”,16次提及了“泡沫”,可見他們的焦慮程度之高。
過去幾年,資管產品總規模幾乎每年狂增50%左右,顯示出資金脫實向虛的勢頭之猛。事實上,去年“姚員外、隔壁老王、董寡婦、村長老劉”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再次證明了資本泛濫對實體經濟的破壞作用。
這種玩法顯然無法持續,目前“以錢炒錢”的錢竟然達到了100萬億,這個勢頭不控制,只能把整個國家帶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央行出手,是非常及時的。
對于股市、樓市、期市、債市來說,這當然是短期利空。不過,央行的絞索是慢慢收緊的,給市場留有余地,以防止引爆風險。由于樓市降溫,資產荒事實上仍然存在。所以,資產價格普漲、大漲的條件沒有了,但結構型、脈沖性的上漲,在2017年還是有可能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