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科學無神論論壇開幕式:習五一教授、朱維群主任、杜繼文教授、朱曉明理事長
【摘要】科學無神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出發點和基石,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國家價值層面的,“富強”與“文明”的視角,論述科學無神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就要大力推動科教興國的戰略。倡導科學精神,包括科學無神論思想,抵制愚昧迷信,是提高中華民族思想素質的重要途徑。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從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走向“科學與民主”的現代精神,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旋律。科學無神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出發點和基石,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無神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二十四個字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第二個層面是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第三個層面是公民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層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我想,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與“文明”的視角,簡要論述科學無神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一、富強與科教興國
富強,國富民強,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愿。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就是要大力推動科教興國的戰略。記得2012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論壇的主題是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我曾提交一篇論文題目是《簡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科學無神論”》。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3]“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基礎是教育”的思想,是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
跨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大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推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飛速發展。
科教興國的戰略就是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從人類社會思想發展史上看,科學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靈魂。科學是新文化產生的內在驅動力,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極大地影響著文化的變革。科學改變了人類的價值觀,把人類從蒙昧和落后中解放出來。
近現代科學的發展,成為近現代無神論思想發展的重要動力。在近代歐洲,牛頓力學為近代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了自然科學理論支持。達爾文的學說摧毀了上帝創造萬物的粗糙教義。達爾文的進化論動搖了基督教神學的基礎“神創論”,成為科學無神論的思想支柱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近代科學改變了西方文化的面貌。正因為如此,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把普及知識包括科學知識作為自己的使命,以推進啟蒙運動的事業。
百科全書派的核心人物狄德羅指出:“走向哲學的第一步就是不信神。”
隨著近現代科學的發展,隨著反對封建主義的神權統治,在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哲學家的影響下,近現代西方無神論思潮日益顯著。因為它吸取近現代自然科學的成果,以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為武器,對科學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所以又被稱為“科學無神論”。
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也屬于科學無神論范疇,是科學無神論的高級形式。它繼承17-18世紀英國和法國唯物主義,繼承19世紀德國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等人類優秀成果,通過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論的發現而展示出來。科學無神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出發點和基石,由思想文化領域,進入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實踐。
馬克思主義指出,宗教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有其歷史的客觀必然性。宗教是顛倒的世界觀,是顛倒的社會關系的虛幻反映。宗教的本質只能從它產生的社會基礎中尋找。解決宗教問題,必須變革社會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政黨把解決宗教問題列為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組成部分,反對僅僅依靠單純的思想教育代替實際的社會變革,更反對脫離黨的總路線孤立地“與宗教斗爭”。馬克思主義政黨將宣傳科學無神論作為動員群眾,覺悟群眾,解決有神論造成的許多特殊認識問題的重要任務。
“放棄無神論,拒絕科學無神論的研究和宣傳,是維護愚昧主義,是愚民政策;相反,企圖用行政手段,用法令的形式去解決思想信仰問題,則是布郎基主義”[4]
在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無不深受西方科學思想的影響。近代中國五四運動倡導“科學與民主”,包括反對迷信鬼神,宣傳無神論,這成為中國進入近現代的思想標志之一。在近代中國的學術界,首先使用無神論概念的是著名學者章太炎。它的鋒芒直指基督教等一神論。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文化啟蒙的歷史背景下,五四運動時期的陳獨秀、胡適、蔡元培等重要思想家,用西方無神論的思想批判靈學,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枷鎖;批判基督教等一神論的有神論,開展抵制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非基督教運動”。
科學無神論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重要思想前提。早期的中國共產黨領袖李大釗等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也將傳播科學無神論作為自己重要的使命。波瀾壯闊的戰爭與革命,使舊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革。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科學無神論的普及和宗教有神論的衰微,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將科學無神論宣傳教育納入思想文化建設的整體戰略中。
在當代中國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倡導科學精神,包括科學無神論思想,抵制愚昧迷信。科學的發展已經迫使宗教失去許多世襲的精神領地,因此,發展科學事業,推動社會進步,對于科學無神論者來說,是頭等大事。科學無神論建設屬于科教興國戰略的一部分,局部工作要服從整體大局。應當指出,數理化等等自然科學本身并不等于哲學領域中的科學無神論。當代宗教神學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極力適應科學的新發現,力圖將其納入神學解釋的范疇。當代科學無神論就是針對種種新有神論而言的,正它有自己的特殊研究對象、特殊的理論內容,解決許多特殊的認識問題,不是其他學科可以取代的。從這種意義上說,科學無神論的研究和宣傳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思想素質的必要環節。
二、文明與人本主義
文明,眾所周知,廣義上可以包含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是相對物質文明的“富強”而言,是指精神文明、社會文明。文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
作為科學無神論學者,我認為,近現代西方社會的文明發展軌跡就是,從中世紀的“神本主義”,不斷走向“人本主義”的歷程。西方近代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宣揚個性解放,追求現實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對等級觀念:崇尚理性,反對蒙昧。它在創建西方近現代國家制度時期,起著巨大的解放思想作用,是民主憲政和個人自由的基點。
與西方社會不同,而中華民族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獨特的文化傳統。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人文主義思想豐富多彩,儒釋道多元兼容。人文主義傳統、重視民生是中國傳統思想最值得珍視的思想資源之一。
中國古代先哲提出“究天人之際”是中國哲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古代漢語中的“天”是個模糊概念。將“天”解釋為自然,可以屬于無神論范疇,將“天”視為“神”或“上帝”,可以屬于有神論范疇。“究天人之際”,作“天人之辨”成為中國哲學思考的重大命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爭論從古至今。
中國古代宗教神學比較單薄,直到春秋戰國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形成時期,還沒有形成唯一至上神的概念。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不語怪力亂神”而著稱[5]。
以人為本是相對于宗教家以神為本而言的,可以稱為人本思想。孔子雖然承認天命,而懷疑鬼神。
他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6]
認為人生最終要的是提高道德覺悟,而不必求助于鬼神。
孔子更認為應重視生的問題,而不必考慮死后問題。《論語》記載: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7]
孔子更不贊成祈禱,《論語》記載: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8]
孔子對鬼神采取存疑的態度,既不否定,亦不肯定,但認為應該努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必向鬼神祈禱。孔子這種思想觀點可以說是非常深刻的。
中國許多古代思想家所謂的“天”,其本質是必然意義的天而不是神。如孟子所說: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9]
這些思想家認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在于歷史發展的趨勢。
在天人關系中,提出“人為本”的命題,最早是荀子。他強調“明天人之分”,批判天神崇拜,將人格化的“天”改造為自然的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10]。
在東西方思想史上,中國古代傳統思想與古希臘思想的共鳴之處,即:二者都強調人的重要性。古希臘智者普羅泰格拉在《論真理》中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而中國古代的儒家也認為,天地之間人最為貴,而人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類所特有的道德屬性,“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11]。
中國古代明確提出“以人為本”概念的哲學家是管子。在古代,有時“人”與“民”可以互置,人即民,民即人,也可以通稱為“人民”,所以在談到人為本時,也可用于論述君主與人民關系,相當“民為本”。管子就是在這個含義下使用的。
《管子》說:“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12]
這句話的大意是:成就霸業的開始,就要以百姓為根本;百姓安居樂業,得到治理則國家穩固,百姓民不聊生,發生動亂則國家趨于危亡。
這里所謂霸王,就是指強國之道。管子所說的“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
其后,孟子考察決定國家命運的力量,權衡君與民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13]這句話的意思是“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根據“民貴君輕”的理念,孟子認為,君主實行殘暴的統治時,人民有理由起來造反,推翻殘暴的君主。從兩宋起,《孟子》成了封建社會各階層的必讀教材,“人為本”,“民為貴”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理念。“民貴君輕”的理念與近現代權利觀念有著質的差異,然而,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民眾重要性的認識,閃爍著真理的光芒!
基于對民眾重要性的認識,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統治者“為民謀利”的社會責任。統治者應力所能及地改善民眾的生存條件,儒家先賢認為:“君子不盡利以遺民”[14]:至少能夠使民眾“養生喪死無憾也。”[15]為保障民生的基本生存,統治者制定政策時,應不與民爭小利。
西漢儒家董仲舒認為,“為制度,使諸有大奉祿亦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爭利業,乃天理也”。[16]
統治者對利益不應獨占,而應讓出余利與民分享,有大爵祿者更不應兼營小利,與民爭利爭業。判斷社會制度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國家統治者如何對待民眾民生。中國古代思想家將“為民”視為政治目的,具有積極意義。當國家統治者實施的政策,努力改善民眾生存條件時,民眾能夠安居樂業,社會將持續和諧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以“人”為貴、以“民”為本的理念具有跨時代生命力,是當代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科學無神論理論體系的智慧源泉。
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科學無神論以科學和理性支持其真理性,宗教有神論則以虛幻和非理性反映其荒謬性。我們的時代精神是振興中華民族精神和現代文明。從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走向“科學與民主”的現代精神,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某些文化人論證說,現代中國的種種社會問題,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是“信仰危機”,能夠拯救人心、維護社會秩序的最佳途徑就是呼喚宗教的復興。當前,這種高調的“宗教救世說”大多來自西方的一神教。我們應當大聲質疑這種文化傳教的聲音。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無神論的唯物世界觀和積極人生觀,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鬼神存在為基礎的世界觀不符合客觀事實,依據有神論確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損害人的尊嚴,貶低人的價值,壓制人的創造,使信仰者容易受到自命神靈代表者的控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治國”。我們反對宗教信仰向教育領域滲透,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法的原則“教育與宗教相分離”。不是對宗教信仰者的敵意。信不信教,應當完全成為公民個人的私事,宗教信仰是公民的權利,應當得到尊重;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理念中,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決策上,沒有上帝和神,靈的位置。
參考文獻:
1、任繼愈著:《任繼愈宗教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杜繼文著:《科學與無神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3、田心銘著:《論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4、習五一著:《科學無神論與宗教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5、習五一主編:《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研究》第1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注 釋:
[1]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無神論中國化研究”(14BKS115)的階段性成果。
[2]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頁。
[3]鄧小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頁。
[4]沈漳:《科學無神論與人民幸福》,《科學與無神論》2006年第6期。
[5]《孔子·論語·述而》
[6]《孔子·論語·雍也》
[7]《孔子·論語·先進》
[8]《孔子·論語·述而》
[9]《孟子·萬章上》
[10]《荀子·天論》
[11]《茍子·王制》
[12]《管子·霸言》
[13]《孟子·盡心章句下》
[14]《禮記·坊記》
[15]《孟子·梁惠王上》
[16]《春秋繁露·度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研究系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本文是作者在第二屆科學無神論論壇上的主題發言, 原載《科學與無神論》2015年第4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