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本文作者劉作芳同志在精準扶貧對象嚴紹坤家中調查)
十三五背景下如何精準扶貧
——基于鹽津縣脫貧攻堅實際
【提要】習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十三五”背景之下精準扶貧該如何攻堅拔寨,“不容一個人掉隊”,讓困難群眾徹底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筆者結合鹽津縣精準扶貧實際,分析了全國大背景、精準扶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了精準扶貧措施及建議。
“新時期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要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同年11月23日召開會議,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面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世紀決戰。因為,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減貧與發展是檢驗經濟轉型、社會進步的一把標尺,了解、認識和掌握貧困化發生機理、演化特征與分布規律,是制定扶貧規劃的重要依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扶貧開發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日漸緊迫,“不容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建成”目標使“精準扶貧”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就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規”舉措和政策“組合拳”取得看得見的成效。
一、“十三五”規劃里的精準扶貧
“十三五”規劃把扶貧開發放在重要位置,從頂層設計著手,謀劃出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強調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抓扶貧。相信一系列“超常規”舉措、政策“組合拳”,將為經濟增長帶來更多利好。
當下,脫貧攻堅這一個新提法,與以前的扶貧攻堅相比僅有一字之差,但是意義重大。“脫貧攻堅”是目的導向,不僅與精準脫貧,更與全面小康強調不落下一個民族一個貧困群眾緊密聯系,更著眼于結果。一字之變,體現出的是黨中央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精準扶貧的新要求,凸顯了目標導向和堅定決心,為脫貧攻堅的實施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指出了途徑。
在此背景下,“精準”無疑抓住了當前扶貧工作的要害。扶貧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節點地不斷迫近,扶貧開發進入了攻堅拔寨、決戰決勝的沖刺期,能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決定能否啃下“硬骨頭”,能否落實“決不讓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指示,限時打贏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
“精準”意味著以前“大水漫灌”、“走馬觀花”、“手榴彈炸跳蚤”的粗放式扶貧工作方式必須得到根本改變和扭轉。精準扶貧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在解決好共性問題的基礎上,瞄準貧困村、貧困戶,找準“窮根”,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行動,把扶貧工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鹽津縣地處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烏蒙山貧困片區腹地,既是全國在云南的85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之一,又是云南73個國家扶貧開發縣之一,是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到2014年底,全縣10個鄉鎮中仍有6個貧困鄉鎮、55個貧困村、9.7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25.35%,比全國貧困發生率的7.2%高出18.15個百分點,比全省高出9.96個百分點,和昭通市貧困發生率25.71%也相差無幾。因此鹽津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鹽津能否實現小康,是事關全市全省全國能否實現同步小康的大事情。因此,鹽津的改革與發展,關鍵在扶貧,途徑在精準。
二、精準扶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當前,扶貧難度的增加和經濟增長放緩是不容回避的客觀現實。全國精準扶貧都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從貧困人口的數量看,貧困人口仍然不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還有貧困人口7017萬人。按照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數據,貧困人口還有近9000萬。
從貧困人口的分布看,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經過多輪扶貧攻堅,目前的貧困人口大多處于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偏遠山區、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不管采取何種扶貧方式,難度都比以往增加很多。這些地方自然條件惡劣,產業結構單一,加上資源秉賦、歷史原因、區位條件以及基礎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使這些貧困村長期以來一直難以徹底擺脫貧困狀態。
從貧困群眾的訴求看,日益呈現多樣化。一方面,我國扶貧開發已經步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另一方面,“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無疑也增加了扶貧開發難度。隨著扶貧工作進入沖刺期,單純依靠一個政策、一項舉措讓八九千萬人脫貧已不現實。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烏蒙山貧困片區腹地的鹽津縣而言,貧困成為鹽津全面小康路上必跨之“欄”,必補之“短板”。全縣村組公路不通的社有333個,通路不通車的社有709個,農網改造還有2802戶未實施,其中不通電的農戶1383戶,不通自來水的農戶有12750戶,其中飲用水困難的農戶5570戶。深究下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大方面。
(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自我發展能力差,扶貧投入不足
貧困村農業基礎條件差,產業鏈條短。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沒有可靠的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產業化進程緩慢,農民增收困難。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一產鏈條斷檔多,投入不斷加大,抗御自然風險能力弱,二產剛剛起步,經濟貢獻率低,三產有待開發,缺乏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財政收入困難,扶貧資金投入不足,持續發展后勁乏力。收入層次低、總量小,持續力不強,增收緩慢的問題長期存在。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重結構失衡,收入穩定性差。
(二)貧困程度深,文明程度低,收入微薄
到2014年底,人均純收入2300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9.418萬人,占全縣34萬農業人口的28%。人均純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深度貧困人口還有近3萬人,占農業人口的近9%,主要分布在山大溝深,山高坡陡,土地貧瘠的邊遠深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活條件、人居環境、醫療衛生條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貧乏。這些地區通路、通水、通電、通訊、上學、就醫等設施改善投資大、成本高、開發難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會發展邊緣化。致使這些地區信息閉塞、文化落后、觀念保守、與外界交往溝通難,謀生發展能力低,脫貧致富無門路、無條件、無能力。
(三)觀念落后,文化素質低,沒有發展思路
農民群眾的文化科扶素質普遍較低,人均受教育不足5年,觀念陳舊,生產生活方式落后,靠自身發展難以脫貧,智力扶貧任重而道遠。因此認為讀書無用,種地不如外出打工,不知何為商品經濟。認為農耕為本,聽天由命,思想消極悲觀,缺乏干事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于“老天爺”風調雨順, 思想觀念保守,沒有能力走出深山溝,接受新事物。
(四)扶貧難度急劇加大,返貧率高
生活在基礎設施薄弱無法保障的地方,扶貧成本急劇加大。這些地方返貧現象比較嚴重,平均返貧率在15%-25%,自我發展能力不足;政府扶貧資金利用效率不高。扶貧開發主體單一。同時由于社會保障系統薄弱和自身綜合能力差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還存在很大的脆弱性,缺乏起碼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鞏固發展的難度較大。已初步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于標準低,溫飽尚不穩定,遇到自然災害和疾病,馬上就會返貧。
(五)扶貧成本高,項目資金投入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較大
精準扶貧對象主要在遠離干線公路的深山區,扶貧工作量大而且辛苦,短期內扶貧效益不明顯。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他人的重視、關心、支持和幫助。如果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越是貧困的地區需要建設的項目越多,在國家補助的基礎上,需要群眾個人自籌的資金也就相對較多,但是縣財政十分困難,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較低,支持發展的配套資金和農民自我投入極為有限,需要和可能之間的矛盾特別突出。
(六)疾病、傷殘、智障、膽怯、子女上學成為貧困的重要原因
鹽津縣農民還有少部分交不起“新合款”,享受不到“新農合”政策的優惠、減免。又遠離公路、遠離醫院,醫藥費用高,生病無錢醫治,大部分采取的態度是“小病拖,大病扛,扛不過去見閻王”。對于大病,即使政府補助一部份,一般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由于遠離集鎮、遠離學校,在寄宿制不完善的地方存在適齡兒童上學難,上中學大學更難。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從小到大就生活在與世隔絕封閉式的環境里,導致綜合素質低,見識少,思想單純,容易滿足,無主見,膽小怕事,也容易上當受騙,利益受到侵害不也敢聲張。有了困難不敢去找政府幫助。
(七)享受不到公共設施等社會資源
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方面是公民應該盡享的公共資源。但在貧困地區,對這些公共資源的享受卻差別很大。公路沿線、矮山河谷、集鎮附近的農戶可以輕松或無償享受水、電、路等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可邊遠地區的農戶要解決水、電、路的問題,即使政府補助一部份,也還需要受益農民自籌資金、投工出料,還要向已享受水、電、路等公共設施的農戶支付一定的搭線費,土地占用費、青苗損失費等等,才能讓你在他們的地盤上接線,極不公平。
(八)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邊遠高寒貧困地區的村民最大的愿望是能夠通路、通電,迫切需要解決的是村組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但山區山高、坡陡、巖層大,每修1公里的村組道路要投資至少也得10多萬元。要解決水、電的投入也較大,一個村民小組有的只有幾戶或十幾戶人家,而且農戶居住分散,遠離干線公路和高壓線路,單是解決通路的問題就需投資幾十萬元,再加上通電、通水、住房改造、培植增收產業,這樣一下來一個村民小組就要投資一兩百萬元,戶均投資10余萬元,還不一定能解決穩定溫飽問題。如何真正使這些貧困群眾擺脫山高坡陡邊遠分散,不通路、不通電、不通郵、不通電話,擺脫耕作難、運輸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取妻難的困境,這才是扶真貧、真扶貧背景下,擺在我們干部面前的最大挑戰和困難。
三、精準扶貧措施及建議
民之疾苦,國之要事。在2014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就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了要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通過精準識別,將專項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把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和基本標志,進一步強調了脫貧攻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特別是會議將“推進扶貧開發”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更是讓貧困地區的人們為之振奮。
順應這一趨勢,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分類施策。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職業技能培訓、整村推進、易地搬遷、保障兜底等舉措將成為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舉措。結合鹽津縣情實際,就精準扶貧提出如下初淺建議:
(一)強化管理,細化監督保障
為創新扶貧縣考核機制,2014年中組部、國家扶貧辦印發了《關于改進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工作的意見》,全面推進扶貧縣考核、約束、退出三項機制改革。國務院扶貧辦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建立貧困縣約束機制的文件,對貧困縣必須作為、提倡作為、禁止作為等事項作出了明確規定。在退出機制上,國家扶貧辦會同有關部門進行了調查研究,河北、貴州、甘肅等省份制定了貧困縣退出標準、程序、獎勵辦法和脫貧時間表。正在編制的“十三五”規劃不但強調要充分調動各級黨委政府主動作為抓扶貧,還擬對行業部門的扶貧責任做出明確要求,今后行業部門扶貧工作將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順手之舉”,而是有一系列制度體系予以監督保障。因此基層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謀劃了一整套制度保障,注定投入到真扶貧、扶真貧的行列之中來。強化扶貧攻堅的管理,精細化扶貧攻堅的監督保障,做到機制先行,保障有力。
(二)扶志與扶智,雙管齊下協同推進
貧困是物質的貧乏,除卻環境因素外,歸根結底是知識與技能的貧乏,信心與斗志的缺乏。給錢送物、修路搭橋,基建式扶貧見效雖快,然而沒有貧困主體的積極參與,就像無根之木,難以為繼,只能解一時之困。應該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認為,沒有國家與積極活躍的公民的有效互動,就很難形成戰勝全球貧困所需要的增長。精準扶貧不是強行脫貧,而是要拔除貧根。用科學的態度營造起扶貧扶志扶智的制度環境,轉變一些貧困戶的“等靠要”觀念,才能解決“人的素質性脫貧”問題,引導民眾主動參與鄉村建設。說到底,扶起貧窮的人們,最終是要讓他們自己站立。精準扶貧擺脫了以往社會保障制度中被動盲目投入的趨勢,政府要著力于建設一個環境,培育脫貧的能力。
(三)抓實細節,精準為要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具體實施過程中,既要注重抓精準,又要區別對待,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貧困戶的確認,要結合生活生產實際不搞一刀切,也不能生搬硬套扶貧標準。我們的干部必須深入群眾家中,除了解實際情況之外,還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雖然可能困難重重,但我們必須迎難而上,這考驗的就是干部的工作作風和對工作的態度。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制勝之道在于精準。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和更加的行動。這就是“六個精準、四個施策、五種渠道,十項工程”。抓好“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把牢“四個施策”——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五種渠道”——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實施“十項工程”—— 干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
貧窮是一種系統性弊病,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扶到點上、根上,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四)先難后易、突出重點
攻堅拔寨,切實瞄準最貧困區域,確保最貧困的村組得到優先扶持,讓最貧困群眾優先受益,使扶貧項目真正體現“雪中送炭”,避免“錦上添花”。區別不同類型的貧困區域和貧困村,區別壩區和山區、區別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和特別貧困的地區,采取不同的扶貧開發工作標準和幫扶措施,在規劃編制和資金、物資的投放上,突出重點,先難后易,優先扶持最貧困的村社和最需要幫扶的人群。對有一定發展基礎、具備開發條件的村,要著重加大產業開發和生計建設;對發展基礎差、經濟落后的村,要著重抓好基礎條件的改善;對因災返貧的村,要突出防災減災工作;對地處偏遠,基礎設施難以解決的村,實施易地扶貧。
(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
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有的生存環境惡劣……所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精準扶貧不能一刀切,要區別對待,分類施策。
插花分散安置邊遠高寒特困山區特困戶。這些貧困群眾幾乎都失去基本的生存環境條件,口糧欠缺而且自我積累能力差,全靠外出務工掙點收入。這部分適宜異地扶貧開發或插花分散安置,原居住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依托遷入地的資源優勢,較好的地理環境和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實現脫貧目標。對那部分不宜搬遷的農戶,應幫助他們提高增加單產能力,發展種養業,解決吃飯問題,逐步增加積累,改善居住條件。對人多地少,有剩余勞動力的農戶,通過政府有組織的勞務輸出走出去。對基礎條件較好的地方,當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所有的土地資源已承包到戶,連宅基地都要靠政府征收,根本沒有閑置地可以開墾用于集中安置。因此實施異地扶貧安置辦法雖好,但鹽津境內不適用:很難找到合適的安置地用于集中安置,同時集中異地安置了,他們離自己的土地遙遠,耕種投資太大,安置地就連種幾棵菜的土地都沒有,生活極為不便,也沒有辦法給他們解決就業問題,他們的生活難以為繼。針對這種情況,政府應該制定政策,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農民自主選擇安置地自行搬遷—— 部分成了城市人口后的原居住地承包的土地和所建的房屋已經閑置,可以考慮聯系雙方自行協商議定,用以解決安置失去生存條件的貧困人口,政府在一定范圍內給予以獎代補補貼,實施插花分散安置。部分經濟基礎較好的,鼓勵其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其自行自費搬遷后可按一定標準實行以獎代補給予補貼,實現插花分散安置。
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扶持一般貧困地區。由于交通、能源、水利、通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又由于過度開墾,造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的一般貧困地區,應該實施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治水改土,提高水利化程度,實施生態扶貧,培植增收產業,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率,逐步消除因災返貧率。
(六)扶貧開發和保護生態,力求相得益彰
保護生態,營建美麗鄉村。對畝產量低于120公斤以下廣種薄收的土地實行全部退耕還林策略,實施生態扶貧;生存條件差,無人耕種,撂荒的大量耕地和那些拋荒又無條件流轉的土地,要按照退耕還林要求實行造林和補貼;對封山育林的“天保工程”應制定相關的補助標準,給予農戶育林補貼;公路不通,農民養的肥豬等農用物資運不進,農產品運不出,增產不增收。很多木材、果蔬腐爛在山里。修公路就要占用山下農戶的土地,土地使用協商難度大,可以嘗試公路建成后兩旁種樹,實行退耕還林補助,解決失地農民的補償。
(七)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共享公共資源
深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發展各類教育,妥善解決貧困群體子女上學和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完善公共衛生、文化、科技和社會保障等服務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在寄宿制不完善的村要著力解決上學距離遠、無幼兒園、不通路、無校車等問題,確保適齡兒童能上學、上好學。切實解決離鄉村衛生院(室)遠,又無赤腳醫生、無救護車、無擔架,留守老人、小孩生病后無法就地就近及時醫治等的問題:加強鄉村醫生職業培訓,配備救護車,安排鄉村醫生下鄉出診,定期對留守老人、小孩和孕婦進行體檢,保障貧困弱勢群體生病后能就地就近及時醫治。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繁榮,滿足鄉村民眾的精神需求。
(八)動員多元主體,伸出援手助力扶貧
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發揮中國制度優勢,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國已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為“扶貧日”,目的在于最廣泛地動員社會力量投入扶貧濟困工作。目前,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互為支撐,拓展著全新的扶貧格局。從各方“單打獨斗”到整合資源“握拳出擊”,這也是精準扶貧思維的重要體現。從各地實踐看,在吃透當地情況的基礎上,搞對癥下藥、靶向治療,成效會更加明顯。精準扶貧的思路動員我國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廣泛參與到扶貧的行列中來,開創多維聯動的社會扶貧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將脫貧致富帶入到尋常生活中。
全面建成小康,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到2020年能否如期脫貧,關鍵之處還在精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找準“好路子”,匯聚“金點子”,摘掉“窮帽子”,重點在于眾志成城,攻堅拔寨,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只有這樣才能讓困難群眾摘掉貧困“帽子”,真正過上好日子。
(作者系中共云南鹽津縣委黨校高級講師;【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