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意識形態領域錯綜復雜的形勢,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與意識形態工作相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增強了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但是也要看到,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廣泛應用,一方面為信息傳播、大眾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渠道,另一方面也為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表達提供了更為“自由”的空間。此種“泛自由化”傾向打破了傳統媒體對話語權的主導,嚴重地挑戰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對此,我們必須予以辨析和批駁。
一、自媒體場域中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存在“泛自由化”趨勢
1.通過對國家民族歷史的“虛無化”否定黨的領導。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歷史虛無主義通過各種方式重新解讀歷史,蔑視、否定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和文化,無視歷史發展的自身規律,以非主流擠占主流地位,以個別或局部現象代替全部,割裂歷史發展階段,依據主觀需要截取歷史中的個別錯誤概之為整體,其實質就是想通過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股社會思潮近年來伴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傳播更為快速。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貶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隨意夸大黨的歷史上的錯誤,對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予以貶損和否定,對中國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詆毀和否定。比如,否定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歷史地位,歪曲、丑化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進而對中國人民近現代以來為爭取民族獨立、自強的一切革命或革新運動進行抨擊,等等。
不僅如此,歷史虛無主義作為非主流意識形態領域的一股強大反社會思潮,經常會在重大的歷史事件或群體性事件中發聲,混淆視聽,最終達到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目的。如某些自媒體平臺曾炮制出類似于“抗戰勝利純屬僥幸”“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純屬編造”“長征只走了6000里”“紅軍戰士用茅臺酒洗腳”等完全與歷史不符的錯誤言論,等等。
2.貶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發展前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在自媒體平臺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詆毀和否定中國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取向,否定社會主義制度,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錯誤言論。這類錯誤言論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否定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無視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背景與歷史條件,散布資本主義適合中國,社會主義在中國必然失敗的言論,企圖動搖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摧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苦苦追求的國家獨立富強、民族自立自強的偉大事業。
二是用隱晦的方式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立起來,造成二者只能擇其一的假象,在社會上造成思想混亂,以此動搖黨的執政之基,進而制造政治上的動亂。
三是美化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強化其制度誘惑力,并通過制造輿論瓦解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最常見的方式是“掩彼之短、掩己之長,以彼之長、攻己之短”,將中國發展不完善之處與西方完善之處作比較,刻意隱瞞中國發展值得肯定之處與西方發展的弊端。
四是宣告世界走向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在某些自媒體上,“共產主義終結論”和“社會主義終結論”以改頭換面的形式出現,其實質仍然落腳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后一種統治形式”,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這類言論,一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各項根本制度極盡貶損,另一方面又對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極度吹捧與美化,極具誘惑力和鼓動性。
3.妄議中國的經濟制度與經濟成就。
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已經躍升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在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各類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然會有一個過程。但近年來,自媒體上有些非主流意識形態言論對中國的經濟成就、經濟制度妄加非議:
其一,割裂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的關系。將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的關系對立起來,一些人用“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認為改革開放偏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將當前出現的各類問題都歸因于改革開放;另一些人則對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經濟成就充分肯定,認為當今中國的發展完全得益于改革開放,不僅否定“前三十年”的艱辛探索過程及奠定的經濟基礎,甚至將那段歷程概括為“瞎折騰”。這兩種觀點都片面地切割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
其二,模糊中國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屬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說是中國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偉大開拓和創新,也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制度的顯著特點。但是,自媒體上一些輿論制造者卻將這一經濟制度冠以“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威權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等稱謂。這不僅有悖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而且企圖動搖中國人民對于社會主義發展的堅定信心與期望。
其三,刻意放大中國經濟建設進程中的負面問題,用片面的眼光看待這些問題。如對于環境、食品、空氣、醫療、貧困等領域出現的問題,只聚焦于其負面影響上,一味抨擊,既看不到已經取得的巨大成績,也看不到黨和政府當前和未來解決這些問題的舉措。
其四,拋出曲解中國經濟改革措施的描述性話語,如對當前中國正在進行的財稅收入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在自媒體上炮制了“劫富濟貧”等悖逆性解釋,意圖通過對新一輪改革政策的曲解,激化富裕群體與困難群體的對立與矛盾,以此阻滯改革的進程。
4.宣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價值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隨著中國與全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西方林林總總的觀點開始不斷流入國內。這些面目繁多的觀點形成“內外夾擊”,極大地沖擊著國內主流意識形態。而自媒體的自由性與個體性又為這些價值觀念的傳播提供了渲染平臺:
一是宣揚西方的“普世價值”。長久以來,西方國家從未停止和放松過對我國實施“和平演變”的圖謀,而思想文化領域就是其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他們借由國內的“代言人”在自媒體上以各種方式介紹西方社會的成就、生活及價值觀念,并借自由、民主、人權、民族、宗教等議題大肆炒作,鼓吹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對涉世未深的年輕網民尤其具有煽動性。
二是消費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盛行。為了滿足不斷被刺激、制造出來的欲望,這些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在所謂“推手”的市場化運作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這個“市場”里,可以用來消費的不僅僅是商品和物質,只要能引起關注、帶來利益,個人的名聲、感情、隱私等非物質的東西都可以用來炒作、消費,“快樂至上”“娛樂至死”成為一些人追逐的目標。
三是追求極端個人主義。這是一個思想多樣化的時代,追求個性表達無可厚非,但在自媒體上開始出現一種追求極端個人主義且愈演愈烈的現象,為了追求出名或金錢,各種低俗的、有悖于社會主義傳統道德觀念的表達內容層出不窮,炒作方式不一而足,不斷沖擊著社會大眾的道德底線。
二、自媒體輿論場中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泛自由化”的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及價值觀多樣化削弱了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推動作用;落后的、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各種矛盾更為突出。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也開始利用自媒體平臺快速傳播,引發了民眾的負面心態,使社會上一些人對主流意識形態出現了動搖。
在微博、微信、論壇等自媒體上,幾乎每發生一起社會事件,都會帶來明顯的意識形態之爭。無論是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決策問題,還是關系各家各戶的生活小事,在網絡上都會被上綱上線為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優劣之爭、中國走什么道路的性質之爭,持續不斷地影響著社會的心理。在這一意識形態論爭過程中,常見的手段是借言論自由打“擦邊球”,將局部問題擴大為全局問題、將單一問題擴大為復雜問題、將一般社會問題擴大為政治問題,甚至將問題歸結為社會主義性質或根本社會制度的弊端造成的,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
2.自媒體的傳播特征為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泛自由化”表達提供了空間。
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大眾焦點,為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泛自由化”表達提供了空間:
一是即時性和交互性。自媒體平臺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每個人都可以經營自己的“媒體”,信息能夠迅速地傳播,時效性大大增強。言論從發表到傳播,其迅速、高效,是傳統電視、報紙等媒介無法企及的。
二是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傳統媒體中意識形態話語模式是以宏大敘事為主,自媒體領域意識形態話語模式則是以碎片化敘事為主。同時,自媒體的“去中心化”使傳播者隨意、不加辨別地以最快的速度傳播信息,瞬間就能形成一股股強大的“輿論波”,對公共事務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
三是平民化和普泛化。對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而言,媒體運行無疑是一件極為復雜的事情,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系。但是,在自媒體上,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注冊申請,根據服務商提供的網絡空間和可選的模板,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網絡上發布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屬于自己的“媒體”。可以說,自媒體為普通民眾提供了一個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
3.自媒體的傳播機理阻礙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
長期以來,主流意識形態都是以傳統媒體作為宣傳的主要陣地,但隨著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迅猛發展,在這些平臺上發布的內容與呈現形式不再受到嚴格的篩選和把關,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受到各類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強烈沖擊。
在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中,黨和政府是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一元主體,是信源,通過引導社會輿論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而社會大眾則是與之相對的受眾,兩者位于信息流的兩端。但這一關系隨著自媒體的廣泛應用逐漸弱化。自媒體有別于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發布者,在信息的接收與傳遞過程中也完成了對不同意識形態的接受和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各類思潮就這樣在自媒體的虛擬平臺上相互拉扯,爭奪著大眾基礎。
“裂變式”的傳播效果擠占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空間。與傳統媒體傳播的點對點方式不同的是,自媒體的傳播方式呈現出類似細胞分裂的“爆炸式”效果。當發生某些社會性事件或突發性事件時,他們比主流意識形態更快作出反應,引發人們的關注與討論,影響公眾輿論走向,其帶來的消極影響成幾何倍數式增長并被網絡這個“放大鏡”無限放大,嚴重擠占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空間,威脅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體地位。
“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加大主流意識形態監管的難度。作為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媒介,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準入門檻高、信息把關嚴截然不同的是,多種自媒體、自媒體運營商和自媒體用戶傳播信息沒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容易傳播虛假信息,誤導廣大群眾,影響社會輿論,弱化主流意識形態的規范力。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大大增加了政府監管的難度,僅僅依靠傳統的輿論宣傳與監管措施、手段、模式已很難適應新興媒體發展的監管需要。
三、在自媒體輿論場中加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基本路徑
分析當前自媒體輿論場中復雜嚴峻的意識形態之爭的實質,是為了更好地加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捍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簡略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鞏固好主流意識形態建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旗幟鮮明,敢于亮劍,確保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
其次,搶占新媒體輿論陣地。主流意識形態不能再滿足于對傳統媒體輿論場的掌控,而是要充分認識到自媒體的發展現狀與發展前景,主動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大勢,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通過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努力做到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觸角就伸向哪里;要適應自媒體的傳播特征,在宣傳主流意識形態時,摒棄過去灌輸式的單一方法,而采取大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既保持權威性準確性,又兼顧時效性和針對性。
再次,進一步加強自媒體監管。一方面,要強化自媒體自身運營機構的監管責任,如對散布嚴重背離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論及時發現,可強制關閉相關帳號;另一方面,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運用先進的網絡管理技術進行有效監管。同時,從法律上對于此類言論制定相應處罰措施。
最后,掌握好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權。社會公眾在面對形形色色對國家,對黨的領導,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道路的質疑、曲解和抹黑時,也迫切希望具有權威性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對此進行闡述和解釋。因此,一方面,應當增強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及時性。社會存在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應當要適應社會的動態發展。對于社會出現的熱點、疑點問題,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應第一時間在自媒體輿論場中發布權威信息,消除公眾的猜測與疑慮,掌握輿論主動權,引導主流輿論的發展方向。對于已經傳播開的錯誤信息,應馬上介入進行辨析和批駁,以阻止其進一步發酵與傳播。另一方面,應當提升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釋疑性。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要從兩個方面釋疑,一是解釋“為什么”,即清晰細致地闡明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特點、利益關系、矛盾對立關系以及社會發展的規律與路徑;二是闡明“怎么做”,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
本文系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項目“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光明日報社理論部高級編輯)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曹建文:警惕自媒體輿論場中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表達的“泛自由化”
2017-11-09陳守禮:《辭海》和《現漢》修訂以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取代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2017-06-2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