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幾百年來,資本主義國家盡管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但改變不了社會成員兩極分化狀況,改變不了金錢和利益集團操控政治的局面。這些都是無法用“普世價值”掩蓋的事實,也宣告了把資本主義制度普世化的破產。
■ 實際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性,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只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階段性人性。所謂盛極一時的“經濟人假設”、“政治人假設”,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人格化,決非是“永恒人性”,更不是人的天性。
■ 推行“普世價值”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霸權利益為根本,以維持和鞏固歐美主導的世界利益格局為追求,損害他國主權和核心利益、危害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不安寧的重要根源。
■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和“普世價值”是兩種對立的政治性話語,反映的是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優秀文化傳統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我們觀察和分析本國歷史、現實及變化趨勢,解釋和闡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及整體面貌,思考和應對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決不能當“普世價值”的思想俘虜。
經過一段時間的批駁,許多人對“普世價值”的本質有所認識,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些模糊認識的背后,涉及到若干重大政治原則和理論是非。為了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在重大政治原則和理論是非上保持清醒頭腦,有必要進一步對“普世價值”進行剖析。
一、“普世價值”論爭的本質
論爭本質在于:不是有無共同人性、有無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抽象爭論,而是關于資本主義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國是否要搞“全盤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則問題。
必須明確,“普世價值”之爭不是思想上、學術上關于人類有無共同人性、有無價值共識爭論的繼續,也不是歷史上關于抽象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問題爭論的簡單延續,而是西方意識形態針對特定對象展開的思想滲透,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意識形態斗爭的突出表現。
“普世價值”思潮在中國發端于2008年,聚焦“憲改”,即國家根本制度的變革,宣稱自由、平等、人權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民主、共和、憲政是現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構,抽離這些普世價值和基本政制架構的“現代化”,是剝奪人的權利、腐蝕人性、摧毀人的尊嚴的災難過程。“普世價值”思潮矛頭直指我國根本國家制度,企圖以此扭轉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顛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不難看出,“普世價值”以西方民主制度為理論依托,以西方國家制度精神為核心價值觀,是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思想武器。“普世價值”力圖渲染的價值是,現代化道路只有一條,現代國家的構架只有一種,核心價值觀當然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已經定型的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核心價值。因此,走“普世價值”之路,就是走“全盤西化”之路,就是從制度上照搬西方。
“普世價值”一旦還原為政治價值,其“人類共同價值”之表與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之實的矛盾馬上就暴露無遺。如果說,停留在道德精神層面抽象地討論自由、民主等普遍價值還有迷惑性的話,那么一旦進入政治實踐領域,這種“普世性”就馬上化為烏有。歷史證明,政治實踐領域不存在“普世價值”,沒有一種國家制度是各國普遍適用的“普世模式”。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之路,與維護資本統治、維護兩極分化的資本主義道路,是兩條不可調和的道路;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與搞政黨輪替、三權分立、投票民主的虛假民主,是不容混淆的兩種制度。經過長期探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展示出廣闊前景,歷史成就不容否定。
還要看到,政治實踐領域的價值導向是具體的、可直接觀察和檢驗的。幾百年來,資本主義國家盡管不斷進行自我調整,但改變不了社會成員兩極分化狀況,改變不了金錢和利益集團操控政治的局面。這些都是無法用“普世價值”掩蓋的事實,也宣告了把資本主義制度普世化的破產。
二、“普世價值”在人性問題上的思想錯亂
這種錯亂表現在:以抽象人性論為偽裝,試圖從人的天性中推論出資本主義制度的普世性和永恒性,但本質卻是政治信條和政治思潮,其利用抽象人性論進行包裝也產生了不可彌合的思想謬誤和邏輯斷裂。
西方意識形態試圖用人的天性論證其制度的普世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種種思想混亂。其一,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性當作永恒不變的人性,從而否定人性不斷趨向真善美的演進趨勢。毫無疑問,人類發展在不斷突破現存的社會形態和社會關系的同時,也在不斷突破現存的人性“樣態”。實際上,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性,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只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階段性人性。所謂盛極一時的“經濟人假設”、“政治人假設”,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人格化,決非是“永恒人性”,更不是人的天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資本主義鼓吹的“這種‘自由的人性’和對它的‘承認’無非是對利己的市民個體的承認”。因此,依靠把這種利己的市民視為“最后之人”,將其所表現出的人性視為“永恒人性”去證明資本主義的不可超越,只能證明資本主義的極其虛弱及在道德資源及精神創新力方面的枯竭。
其二,把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性視為同質化的單一人性,從而否定具體歷史條件下人性的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變化的必然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把自己虛構的單一人性作為制度設計的依據,如將“天賦人權”作為個人權利本位和國家“契約論”的依據,而“經濟人假設”是其經濟制度設計的依據,“無賴假設”是其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設計依據等。實際上,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人性具有多重性且相互沖突,而這種沖突是現存社會關系對抗性的表現。把抽象的人性視為人類歷史的決定性力量是錯誤的,在人性和歷史關系上的本末倒置,是包括“普世價值”在內的資產階級歷史觀的根本錯誤。
其三,“普世價值”把具體的制度設計思想抽象化為人性一般,然后用抽象人性推論其制度的不可逾越,陷入了同義反復的邏輯謬誤。資本主義社會用抽象的普遍觀念作為思想統治形式,“抽象性”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抽象的個人”成為了這個社會的自然基礎,也成為了“普世價值”的人性依據。“普世價值”把“抽象的個人”的政治訴求幻化為一般人性的訴求,再把這種訴求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制度精神。這樣,資本主義制度就成為符合人的天性、不可逾越的制度設計。“普世價值”把資本主義歷史發展中的具體產物,即“抽象的個人”,抽象化為“人一般”和“人性一般”,然后再用這種“人性一般”論證資本主義及其制度為“制度一般”而具有不可逾越的普世性。這種同義反復,不僅是邏輯上的混亂,也是話語上的霸道。
三、“普世價值”在人類價值共識上的禍心
其禍心就是:把蠻橫的“文化霸權”和落后的“冷戰思維”冒充為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為其進行“價值觀滲透”提供道義偽裝。
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不斷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人類價值共識得到不斷積累、積淀和豐富,成為人類的精神財富。人類價值共識大體上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作為超越時代、民族和地域的純粹理想和美好愿望。如關于人類“大同”的理想,這是各民族世世代代的一種追求,對于人類的道德進步和人性修養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二是特定時代的時代精神和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這種價值共識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紐帶,是維系社會團結、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現實力量。
凝聚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和推行“普世價值”的區別在于:其一,凝聚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以承認多種價值觀的差異和共存為前提,是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社會變革、歷史進步的必要條件,也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命力和進行國際合作的基礎,是求同存異、相互作用的過程。推行“普世價值”則以一種“君臨天下”的文化霸權,維護既得利益的統治思想,是一種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思想霸權和價值優越感,其實質是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弱小民族搞文化滲透和思想話語壟斷。
其二,凝聚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從現實的共同利益出發,通過雙向、多向的交流、交融和合作,以達到各方利益最大化以及國際利益格局日趨優化為目的,是社會利益和人類利益不斷擴大的過程。推行“普世價值”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霸權利益為根本,以維持和鞏固歐美主導的世界利益格局為追求,損害他國主權和核心利益、危害世界和平,是當今世界不安寧的重要根源。
其三,凝聚當代人類的價值共識建立在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基礎上,是一個在比較中發展、在斗爭中前進的歷史創造過程,體現了人類進步永無止境的趨勢,推動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斷豐富和發展。推行“普世價值”則對當代人類文明進步彌漫著懷疑乃至絕望情緒,歷史感、方向感喪失,沒有面對現實的勇氣,只試圖在“虛幻的共同利益”之上,通過思想控制制造出一種“共識幻覺”。
推崇西方制度,力圖形成“以西為美”、“以西為是”的“洋教條”。然而,判斷一個社會制度是否符合本國國情,最有發言權的是這個國家的人民,以及這個國家的歷史。作為體現歷史必然性的普遍真理,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普遍性,它不以人們的一時主觀認同狀態為依據,而是以其科學性為依據。歷史反復證明,新制度、新道路的開辟,總是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歷史潮流的形成,也不取決于某種勢力的一時強大,而取決于是否遵循客觀真理和歷史規律。
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和“普世價值”是兩種對立的政治性話語,反映的是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優秀文化傳統是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我們觀察和分析本國歷史、現實及變化趨勢,解釋和闡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及整體面貌,思考和應對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決不能當“普世價值”的思想俘虜。“普世價值”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要害是把資本的社會特權視為自然權利,本質是“不平等”。“普世價值”的價值觀,不僅制造社會等級和社會對立,而且制造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因而不可能成為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平等和創立新的國家精神的武器。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歷史明白無誤地證明了這點。我們要理直氣壯地批判和抵制“普世價值”,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我國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
(作者:侯惠勤,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