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量子力學,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光子既會像粒子,也會像波一樣運動。而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光究竟呈現粒子性還是波動性,取決于對它們的測量方式,或者說取決于人的選擇。過去人們對這一選擇理論只是一些基礎的理論設想。而最近,意大利科學家進行的“奇怪”空間實驗已經證實,正如量子力學所言,現實是你所選擇的,或者說是你“未來”的選擇決定的。
來自意大利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從衛星發射光量子初步證實了該結論。即使錯過了決定光量子呈現波動性還是粒子性的時間點,觀察者仍舊可以對其呈現形式做出選擇。研究人員說,這種類似延遲選擇的實驗有可能幫助人們更好地探索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之間的模糊邊際。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科學家就意識到,實驗者甚至可以延遲做出這個選擇,直到光量子幾乎完全通過一些設備后,再做決定。這證明了光量子的行為不可預測。科學家利用馬赫—曾德干涉儀一次一個地發送光子,借助一種鏡狀“分束器”,干涉儀會將進入其中的光子的量子波分成兩半,并使這兩個波沿著相反方向行進。然后,第二個分束器再重新組合這兩個相互干涉的波,以將光子引流到檢測器中。哪個檢測器會被觸發取決于兩個路徑長度的差異,這也正是預期中干涉波間通常會出現的情況。移除第二個光束分離器,干涉不再存在。相反,第一個分束器發出的光量子就會像一個粒子一樣,必須采取其中一條路徑。而且,不論路徑長度如何,這些光量子都會以相同的概率落在檢測器上。實驗者甚至可以等到去除第二個分束器,直到光子通過第一個分束器后,再進行測量。這個表明了一個奇怪結論,那就是當下的選擇和決策竟然決定了過去的事件:光量子是分裂呈現波動性還是通過單一路徑呈現粒子性。
意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意大利南部的馬泰拉激光測距天文臺使用1.5米長的望遠鏡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們從數千公里外的衛星上發射光量子并進行測量。研究人員在地球上用具有不同長度路徑的馬赫—曾德干涉儀發射光子。路徑長度的差異會使單脈沖信號分為時間相差3.5納秒的兩個脈沖,然后再通過望遠鏡向太空射出。一旦脈沖返回,實驗者就會將它們再導回干涉儀。該裝置可以消除時移,或者使其倍增而不會互相干涉。當然,物理學家必須選擇什么事情發生。
當實驗者將脈沖信號重疊時,正如預期中的干涉波一樣,光量子將會以兩個不同的概率觸發不同的檢測器。當脈沖不能相互干涉時,光子都會像粒子一樣,以相同的概率觸發任意一個檢測器。物理學家會在光從衛星發出后的10毫秒的往返行程中決定以何種方式進行測量,從而決定了光子離開第一個分束器后將呈現何種性質。
這場不同尋常的太空實驗證實了量子力學中的一個觀點,即“現實”是可以由人們選擇的。該論文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這次實驗成功將“量子光學”從實驗室引入太空的一次顯著實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美國量子技術取得突破!外媒:為量子時代鋪路,真正革命性技術!
2017-10-30中國科學家完成“天方夜譚”式實驗: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2017-06-0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