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采紐克下臺了,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2014年3月,烏克蘭問題爆發。我寫了《烏克蘭與俄羅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772838.html一文,介紹烏克蘭困境的歷史背景和俄烏恩怨的淵源。有網友指出文中缺了“烏克蘭大饑荒和烏克蘭獨立運動”。我沒涉及這個問題,是因為對這個問題有尖銳的分岐,且相關文章網上甚多。既然有網友提到了,就又寫了《對“烏克蘭與俄羅斯”一文的補充》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do=blog&id=773381,介紹這兩方面的情況。
在介紹了近現代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基本情況后,我寫到:
俄羅斯的強烈反應已經被事實證明,當月,克里米亞議會決定就是否加入俄羅斯舉行全民公投。3月16日,97%的民眾同意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蘇聯時期被赫魯曉夫劃給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被俄羅斯拿回去了。不管西方和烏克蘭反應如何強烈,俄羅斯寸步不讓。
而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西方,也再次表現出其商人本色。與俄羅斯討價價還價未果后,也就接受了現實,事實上再次拋棄了烏克蘭。2016年3月,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在出席荷蘭海牙舉行的第14屆諾貝特·施梅爾策講座時明確表示,烏克蘭在未來20至25年內不能成為歐盟和北約成員國。(搜狐新聞http://news.sohu.com/20160305/n439456017.shtml)
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西方視為棋子的亞采紐克,只能下臺了事。
亞采紐克上臺后,立即命令將烏克蘭的黃金儲備封裝于40個箱子中,運往美國。(搜狐新聞http://news.sohu.com/20140311/n396395056.shtml)在烏克蘭危機期間,美國副總統多次到烏克蘭會見亞采紐克,而烏克蘭百姓則在機場和美國駐基輔大使館前舉行游行活動,高舉“不要支持腐敗總理!”“政府偷走了我們的錢財!”等標語,并高喊“亞采紐克下臺!”等口號(環球網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12/8137234.html)。其美國棋子的身份昭然。
在西方的大力支持下,亞采紐克靠街頭暴力政治上臺,風光一時。僅僅兩年后,就成了西方的棄子。從棋子到棄子,恰如杜甫所見“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杜甫《可嘆》)。其實亞氏的命運無足輕重,可悲的是烏克蘭的百姓,山河破碎,經濟凋敝,向誰申訴?
中國人應該感謝亞采紐克:
一、他親身演示了作為西方棋子會有怎樣的言行,按圖索驥,人們不難認清那些西方在中國內部的棋子。
二、亞采紐克還告訴中國人,一旦讓這些西方的棋子在中國得勢,國家將會淪入何種境地,百姓將會嘗到何種滋味。
三、亞采紐克還告訴在那些中國內部的西方棋子們,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勢將變成棄子,被棄之如敝履。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人都不得不做出這樣的判斷:
別了,亞采紐克!
參考閱讀一:
烏克蘭與俄羅斯
王中宇
烏克蘭是俄羅斯民族與國家的發源地。
今天俄羅斯人的先祖是東斯拉夫部落及部落聯盟。其中一支生活在第聶伯河支流羅斯河(Рось)地區。Рось演變成該部落聯盟的名稱。看看地圖,第聶伯河縱貫今天的烏克蘭。Рось成為后來俄羅斯人(Россия)的名稱。
據古羅斯第一部編年史《往年紀事》記載:瓦良格人留里克兄弟3人應諾夫哥羅德貴族的“邀請”,于862年渡海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羅斯國。留里克王朝始于此。882年(中國的唐朝后期,懿宗咸通年間),留里克王朝定都基輔,因此又被稱為基輔羅斯。東斯拉夫人社會自此從原始部落聯盟走向了王朝。
12世紀時,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建立了幾乎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11世紀后半期基輔羅斯開始走向衰落、解體,1240年基輔羅被蒙古帝國征服,成為成吉思汗長子術刺之子拔都所建立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的藩屬。
(附帶一提:“俄羅斯”這個名稱就是蒙古人轉譯的,中國人是從蒙古人哪里學到這個稱謂的。Россия較貼近的音譯應是“拉西亞”,估計蒙古語中也沒有彈音Р,所以就將音節Ро讀成了“俄羅”,當初我們學俄語時,也有不少人在發Р這個音時,在前面加上“俄”,否則就發不出音來。)
在金帳汗國的統治下,羅斯王公和教會形同奴仆。在羅斯的各個城市里最豪華的房子里住著大汗的代表,他們催取稅收,發布命令;王公和神甫們低聲下氣,趨前趨后唯恐伺奉不周,得到的卻是責罵、侮辱、毒打,時刻有生命危險,每年各個王公定期去朝拜大汗,領取誥命,作為自己統治憑證。
那時莫斯科偏處歐洲,遠離金帳汗國統治中心,又有森林沼澤的掩護,大批俄羅斯人在那里找到避難之地,莫斯大公用權謀從金帳汗國大汗那里取得了凌駕其他大公之上的權利,用大汗名義,狐假虎威極大加強了自己的國家力量。1480年,伊凡三世最終擊敗了蒙古人。俄羅斯取得了獨立。金帳汗國留下的巨大地理真空,使地處有利位置的莫斯大公國快速擴張。
1497 年頒布了推行于全羅斯的法典,在各地和各城市任命了大公的地方長官。從此,莫斯科大公國的地位完全改變了。從東北羅斯許多公國的一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統一國家。莫斯科大公則從“幾個平等王公中的最有權勢的一個”,變成了整個俄羅斯唯一的君主,其他王公都成為他的臣民,為他服務。今天的俄羅斯開始成形。
俄羅斯繼承了金帳汗國廣大領土,也繼承了其中央集權的統治傳統制。俄羅斯走向了既非西歐又非東方三大文明(中國、伊斯蘭、印度)的獨特航向。蒙古人兩百多年的統治,在俄羅斯人中留下了約30%的蒙古族基因,所以俄羅斯人也自稱是“歐亞人”。蒙古人尚武擴張的傳統也被俄羅斯人繼承,自彼得大帝后,這種擴張就專注于出海口。今天的焦點地區克里米亞,就是俄羅斯在黑海的出海口,
與此平行,在第聶伯爾地區,約從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脫離古羅斯而形成為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13—15世紀,烏克蘭曾先后抗擊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從14世紀起歷受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等國的統治。17—19世紀,在第聶伯河中游一帶以基輔﹑波爾塔瓦和切爾尼戈夫為中心形成了烏克蘭現代民族。
波蘭在烏克蘭的直接統治,從1340年代起的200年間,一直局限在西烏克蘭的加利西亞。1569年根據《盧布林聯合》協定,波蘭和立陶宛變成波蘭立陶宛聯邦。與此同時,烏克蘭的更大一部分領土脫離了立陶宛,直接并入波蘭。在下一個世紀,所有烏克蘭民族的領土實際上都處在優勢的波蘭政治和文化的直接影響下。天主教會逐漸向東擴張,進入烏克蘭,它享有國家的支持和凌駕於東正教之上的合法優勢。
這是今天波蘭在烏克蘭亂局中發揮重大作用的歷史根源。
波蘭在烏克蘭領土上的統治隨著波蘭-立陶宛王國於1772、1793和1795年被3次瓜分後滅亡而告終。在第一次瓜分中,加利西亞被并入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在第二次瓜分中,俄羅斯獲得右岸和沃利尼亞東部地區。在第三次瓜分中,俄羅斯又兼并了沃利尼亞的其馀地區。
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赫梅利尼茨基與俄羅斯沙皇簽訂《佩列亞斯拉夫和約》,商請沙俄來統治,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并,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18世紀,俄羅斯又相繼把烏克蘭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區并入自己的版圖。到1795年,除加利西亞(1772—1918年屬于奧地利)以外,烏克蘭其余地區均在沙皇俄國統治之下。
然而,波蘭三百多年統治的歷史依然留有明顯的印跡。俄羅斯史學界與沙俄官方認為:烏克蘭人是俄羅斯人的一個分支或“支族”,即“小俄羅斯人”,被蒙古-韃靼人從羅斯整體中分裂出去。由於受到波蘭的惡劣影響而偏離了他們自身的歷史進程。因此,重新把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成一個整體國家是十分必要的。
事實上,烏克蘭人與俄羅斯人的隔閡很深。大文豪果戈理是烏克蘭人,他向一伯爵家的小姐求婚時,女方的母親說他“是神父的兒子,是霍霍爾!這是不般配的婚姻!”神父的兒子是罵人話,指出身低賤;“霍霍爾”是俄羅斯人對烏克蘭人的蔑稱。
《靜靜的頓河》中則有這樣的描寫:
“自古就是這樣:如果一個哥薩克沒有伴兒,趕車去米列羅沃,路上遇到烏克蘭人(他們的村落從下雅布洛諾夫斯克村,一直綿延到米列羅沃,約有七十五俄里)而不讓道的話,烏克蘭人就會把他打個半死。”
“到頓河岸帕拉莫諾斯克糧棧運送麥子的烏克蘭人的遭遇也是一樣。這時候他們會無緣無故遭到毒打,只因為他們是“霍霍爾”,既然是“霍霍爾”——那就應該打。”
1917年底,東烏克蘭地區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至1920年外國武裝干涉時期,西烏克蘭(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被波蘭占領。
1922年蘇聯成立,東烏克蘭加入聯盟,成為蘇聯的創始國之一。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1939年11月,二戰爆發,波蘭被分割占領,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并。
至于今天的熱點克里米亞半島,從1478年到1777年,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附屬國,其中收入來源之一是前往東歐捕捉奴隸,卡法城是著名奴隸市場。最大的一次戰事是在1572年圍攻莫斯科,捉拿了十五萬人,尸骸塞滿莫斯科河。
從1584年伊斯蘭·格來二世開始,克里米亞維護了伊斯蘭邊界,定期掃蕩南俄,阻止斯拉夫人定居草原。
1774年俄羅斯迫使奧斯曼承認克里米亞獨立,從1777年起,克里米亞汗王沙希因附屬俄羅斯。不久,克里米亞貴族起義反對沙希因,沙希因向俄國人請求援助。波特金率7萬俄軍到達克里米亞,1783年俄羅斯正式將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納入版圖,并入俄國的克里米亞,隸屬塔夫里達州管轄。
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達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俄羅斯聯邦的成員。
1921年,又成立了隸屬俄羅斯聯邦的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1941年德國軍隊在試圖占領連接克里米亞半島和大陸的地峽時損失慘重。最后德軍還是沖破了蘇軍的防線,只有塞瓦斯托波爾從1941年10月一直堅持到1942年7月4日。
1944年,蘇軍重新解放塞瓦斯托波爾。因許多克里米亞半島韃靼人與德國合作,斯大林把全部韃靼人居民強迫流放到中亞,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也被改為克里米亞州。大約46%被流放的人死于饑餓或疾病,其余的人直到數十年后才獲準返回克里米亞半島。
1918年到1954年為止,克里米亞半島一直是蘇聯俄羅斯聯邦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
1954年,為慶祝烏克蘭的哥薩克人鮑格丹·赫梅爾尼茨基開始與俄羅斯“結盟”300周年,赫魯曉夫主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在1954年通過決議,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決議的理由是:“鑒于克里米亞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經濟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經濟和文化關系密切。”
1991年蘇聯解體后,克里米亞半島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許多半島居民對此不滿。島上還駐有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當時情況相當緊張,有爆發戰爭的可能。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在選舉中失利后,情況開始減緩。同年5月,俄議會通過決議,宣布1954年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不再具有法律效力,并要求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三方就半島地位問題展開談判。烏克蘭則予以強硬反擊,宣布俄議會的決定無效。
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半島宣布獨立,后來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俄羅斯租借塞瓦斯托波爾軍港的部分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6月1日,烏克蘭和克里米亞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就克里米亞的地位問題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克里米亞作為烏克蘭的組成部分有權自主地利用其地理位置發展對外開放經濟,同其他國家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關系。
1994年7月,隨著奉行對俄友好政策的庫奇馬當選烏克蘭總統,有關克里米亞半島歸屬的爭執漸漸趨于沉寂。
1997年5月,俄羅斯與烏克蘭正式簽署俄烏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條約,確立雙邊友好關系,原則上為解決克里米亞歸屬等問題奠定了基礎,俄烏關系緩和。
復雜的歷史演化導致了今天烏克蘭的人口分布:以俄語為母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德涅泊爾河以東,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不但烏克蘭人是俄羅斯人的一個分支,今天的烏克蘭領土大部分是俄羅斯的,在歷史上一次次給予了烏克蘭。1654年的烏克蘭領土只有圖中橘紅色那一小塊。從1657年到1917年烏克蘭從沙俄獲得了黃色區域,1922年列寧給了淺藍色區域,1939年和1945年斯大林給了綠色區域,1954年赫魯曉夫給了粉紅色區域(即今天的熱點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顯然是俄羅斯的必爭之地。它是黑海艦隊的主港塞瓦斯托波爾的所在地。從彼得大帝起,俄羅斯就極端重視出海口,黑海雖然是內海,但可通過運河經伊斯坦布爾進入馬爾馬拉海,進而入愛琴海、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入大西洋。
如果丟了克里米亞,或克里米亞被一個敵視俄羅斯的政府控制,黑海艦隊將陷于困境,俄羅斯的整個海洋戰略將被破壞。這是俄羅斯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的。也是東烏克蘭的俄羅斯族人口不能接受的。
烏克蘭危機固然有其歷史根源。但西方的“顏色革命”策略無疑起了重要作用。俄羅斯自蘇聯后期起,在西方的緊逼下步步后退,而今已被逼到了底線,已經退無可退了。他勢必竭盡全力來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做出人們意想不到的舉動。
參考閱讀二:
對“烏克蘭與俄羅斯”一文的補充
王中宇
“烏克蘭與俄羅斯”一文不過是想將當前烏克蘭困境的背景梳理一下。一個純粹的背景資料而已,沒想到貼出后引得不少網友關注。這里先聲明一下,文中多數內容摘自各種公開資料,免得有人控告我“抄襲”。我不過按一個邏輯框架將其整理了一下,有網友稱其為“理科邏輯”,不知是褒是貶,我覺得挺好玩。
有網友指出文中缺了“烏克蘭大饑荒和烏克蘭獨立運動”。我沒涉及這個問題,是因為對這個問題有尖銳的分岐,且相關文章網上甚多。既然網友提到了,這里做個簡單的介紹。
關于“烏克蘭大饑荒”,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蘇聯合作化運動時期。由于“富農”階層抵制合作化,蘇聯政權采取了強硬的措施,將“富農” 階層的集體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長耕作、富于農業經驗的烏克蘭農戶被劃為“富農”,全家流放至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導致烏克蘭本土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率下降。免于被流放的農戶,因為擔心被劃成富農,因此不愿耕作,其直接結果就是1932年烏克蘭糧食產量暴跌。當年預期在全蘇聯可以收獲9070萬噸糧食,但是實際上只收獲了5500萬到6000萬噸。蘇聯政府征得的糧食數量也從預期的2650萬噸下跌至1850萬噸。為了解決糧食短缺問題,1932年8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頒布了一項新法令,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以判處死刑。這一法令從根本上禁止農民將任何農產品據為己有。至1933年1月,有 7.9萬名農民根據該項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處死刑。
據陶魯笳回憶,這個事件曾引起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引為教訓。他對陶說:“你考慮過沒有,蘇聯在搞集體農莊前,不少地方已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平比我們現在還要高。但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集體農莊不斷減產死牛,直到現在還沒有達到十月革命前最高水平。什么原因?”(見陶魯笳:《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216—217頁。)
對這一事件,國內有各種相互對立的評價。
主流評價與西方輿論一致,認為這是故意制造的、針對烏克蘭民族的種族滅絕行動。證據是:根據已經解密的檔案資料,烏克蘭大饑荒的主要責任者之一、當時的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斯塔尼斯拉夫·維肯季耶維奇·科西奧爾在1930年夏季當地一次共產黨干部會議上下達指示說,烏克蘭農民不愿意同蘇聯政權合作,試圖扼殺蘇聯政權,但蘇共政權的敵人打錯了算盤,共產黨干部的任務就是要到烏克蘭農村中收繳藏匿的糧食,讓農民們也嘗嘗饑餓的滋味。
站在當今俄羅斯立場上的評價,則將這一事件視為斯大林政權粗暴地改造農村的惡果,它并不是針對烏克蘭,而是在整個蘇聯農村廣泛發生的現象。由于烏克蘭是蘇聯重要的農業區,其危害顯得更醒目。
站在傳統共產黨(不是今天的特色“共產黨”)的立場,這是因工作粗糙而犯的策略性錯誤,對此應吸取教訓,使工作更細致、更切合實際。
在網上用“烏克蘭大饑荒”、“蘇聯大饑荒”搜索一下,能找到到許多相關文章。
由于立場不同,持這三種觀點的人,誰也不可能被別人說服,也不可能說服別人。唯一能做的,是根據其觀點,了解其立場。
“烏克蘭獨立運動”是一個十分復雜而冗長的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沙梨熊的文章“自由有多遠--近代烏克蘭的革命之路”(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251771-1.shtml)。這位小熊仁兄可能是個“普世價值”的擁躉,相信科學網許多網友容易接受他的描述,它的文風也遠勝過我干巴巴的作文。
小熊的描寫從波蘭人統治時期的赫梅利尼茨基開始,對多數偶爾碰到歷史(還是外國歷史)的人,我以為還是從十月革命時期的“彼得留拉匪幫”開始更簡潔,在當今烏克蘭的硬幣上,就有彼得留拉的頭像。
2009年烏克蘭硬幣上的彼得留拉像
(面值2 Гривнi)
西蒙·彼得留拉是烏克蘭政客,1879年5月10日生于沙皇俄國波爾塔瓦,原為烏克蘭報刊《言論》、《烏克蘭生活》編輯。1917年十月革命后開始組織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并自任領袖。蘇聯國內戰爭時期率軍與紅軍和鄧尼金的白軍作戰。被稱為“彼得留拉匪幫”。
戰爭失利后,不惜“引狼入室”,與德國進行政治交易,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約中,蘇俄被迫承認芬蘭和烏克蘭的獨立,但烏克蘭在獨立的同時被德國人武裝占領。德國占領軍隨即強行解散彼得留拉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扶持斯科羅帕茨基組建傀儡政府,并沿襲了烏克蘭傳統領袖稱號“蓋特曼”。彼得留拉被蓋特曼政府逮捕入獄。
新成立的烏克蘭民族同盟隨即發動起義,成立執政內閣,尚在獄中的彼得留拉被選為領導機構五名成員之一。執政內閣在各大城市發動起義,斯科羅帕茨基被迫下臺。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重新恢復。
但僅僅四十天后,執政內閣就被趕出了基輔,遷至文尼察,時年1919年2月5日。基輔落入蘇俄支持下的烏克蘭蘇維埃臨時政府手中。
執政內閣首腦彼得留拉等人遂與波蘭達成秘密條約,以巨大的領土讓步代價,換取波蘭對烏克蘭獨立地位的承認。
隨后,波蘭和彼得留拉殘余部隊結成聯軍,向蘇維埃俄國發起進攻,波俄雙方10月在里加簽署停火協議。波蘭徹底拋棄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彼得留拉殘余部隊撤過茲布魯奇河,被波蘭軍隊繳械,“彼得留拉匪幫”壽終正寢。
彼得留拉本人在戰后流亡法國,組織“烏克蘭民族共和國”流亡政府,鼓吹 “烏克蘭文化認同”。1926年5月25日為一猶太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
這就是近現代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它鮮明的特色是投靠歐洲的德、波,卻總是被歐洲出賣。今天的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再次指望歐洲。然而,由于事關俄羅斯生存的底線,俄勢必做出強烈的反應,德、波是奉行商業邏輯的理性經濟人,焉知他們會不會重演歷史?
由“彼得留拉匪幫”引發一個輕松的題外話。看過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網友,可能還記得其中有一首插曲:“德涅波尓河掀起了怒濤”,歌里就提到了“彼得留拉萬惡的匪幫”,歌頌“偉大的列寧指引我們向前”。它本出自19世紀烏克蘭世人舍甫琴科的詩《中邪的少女》,詩人去世后敖德薩一位中學教員為其譜曲,成為一首廣為傳唱的烏克蘭民歌。這首歌表現一個精神崩潰的少女的心情,優美而壓抑。這樣的歌竟被后來的革命者改編成為戰斗歌曲,其創新精神令人驚異。
隨著布爾什維克占領烏克蘭,蘇聯放棄沙俄的“俄羅斯化”,轉而實施“本土化”即“烏克蘭化”。1925年4月,黨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關于烏克蘭化的決議:“烏克蘭化的目的,凝結成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聯盟”,以及支持一個全新的烏克蘭蘇維埃制度。“烏克蘭化”政策成效明顯。迅速發展的烏克蘭語基礎教育體系大大提高了烏克蘭農村人口的識字率。到1929年,在烏克蘭共和國有超過97%的學生獲得高中教育,1934年文盲率由47%(1926年)下降至8%。
同時,新脫盲的烏克蘭族移居到城市,使城市迅速大量烏克蘭化。當時的蘇維埃烏克蘭首都哈爾科夫,烏克蘭族人口比例從1923年的38%,提高至1933年的50%。基輔從27.1%到42.1%,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從16%至48%,敖德薩從16%至48%,盧甘斯克從7%至31%。
20世紀20年代底,烏克蘭人已占烏克蘭共產黨半數。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國家構想開始繼續發展,甚至傳播到了廣闊東部和南部烏俄混居地區,使之成為了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的一部分。
“烏克蘭化”導致了烏克蘭民族主義的下一個高潮,其代表人物是斯捷潘·班德拉。
從1931年開始,斯捷潘·班德拉就成為民族主義者的代言人,隨后便被任命為“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的地方委員會負責人和“烏克蘭起義軍”的司令員。蘇聯的反應是逆轉“烏克蘭化”政策。“烏克蘭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被宣布為烏克蘭的首要問題。大量烏克蘭報紙,刊物,和學校變換成俄語。烏克蘭絕大部分著名學者和文化界領導人被清洗。
德軍進攻蘇聯后,1941年6月30日,納粹的傀儡“烏克蘭國”在利沃夫宣布“獨立”,斯捷潘·班德拉隨即被選為這個獨立政府的成員之一。隨即在利沃夫發生了針對猶太人的屠殺活動。以色列檔案館、美國大屠殺博物館保存著“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和“烏克蘭起義軍”屠殺猶太人的許多照片。《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對此有比較詳細的描述。
圖為利沃夫的毆打猶太婦女,
裸體的猶太女子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包圍,
1941年6月30日至7月4日,
1947年7月,烏克蘭利沃夫屠殺猶太人現場,
烏克蘭利沃夫街頭,兩名德國士兵正在拖拽一名猶太男子,
1947年7月,烏克蘭利沃夫屠殺猶太人現場,
被屠殺的猶太人。
烏克蘭民族主義的第三次高潮發生在赫魯曉夫時期。赫魯曉夫早年長期在烏克蘭工作,曾任烏克蘭第一書記。衛國戰爭期間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的軍事委員,曾參與指揮斯大林格勒攻防戰及基輔保衛戰。
身為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赫魯雪夫熟悉烏克蘭,他任命自己信任的干部擔任黨的職務,同烏克蘭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也十分要好。斯大林死后不久,烏克蘭人基里琴科(Oleksy Kyrychenko),任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
1954年,全蘇聯舉行的慶祝烏克蘭同俄羅斯“重新統一”300周年紀念活動,作為禮物,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烏克蘭黨的官員開始提升到接近權力杠桿的莫斯科黨中央機關。
1955~1956年的大赦釋放了集中營中的大多數犯人,數十萬人回到了烏克蘭。
1957年,基里琴科調往莫斯科,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書記。他的烏克蘭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職務由波德戈爾內(Nikolay Podgorny)接任。1963年,波德戈爾內也調到莫斯科任中央委員會書記。黨員人數在穩步增加,到1958年底已超過100萬人,其中60.3%為烏克蘭人,28.2%為俄羅斯人。
赫魯曉夫還在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上實行有限的權力下放。這些措施增加了烏克蘭黨和政府的領袖以及官員階層的權力,也刺激了他們的野心,這反過來又招致莫斯科對“地方主義”提出警告。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民族主義迎來了第四次,也是迄今最大的高潮,其過程媒體一直在披露,網友們可自行搜檢;對其評價則截然不同,甚至吵成一團。在下就不置喙了。
多民族共生是歷史上廣泛存在的現象。而“民族國家”則是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而在西歐產生的政治構架。由于資本主義的強勢,“民族國家”的觀念被當做普世價值在全球推廣,引發了無數的爭端乃至戰爭。
以中華文明的經驗看,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歷史的大趨勢。今天的漢族就是歷史上多次民族融合的產物。多年前和一位蒙古族朋友聊天,他對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很是自豪,稱只有那些說不出自己是哪個民族的人,才自稱“漢人”。換而言乃至,“漢人”就是雜種。這話雖然尖刻,卻符合事實。當我問他對“蒙獨”的看法時,他卻憂傷地說:“獨立什么啊?大多數人連蒙語都不會說了”。到藏、羌地區旅游,發現當地年輕人十分主動地學習漢語。這卻不是當局的說教之功,而是因為“不會漢語,到內地連保姆都當不成”。
從代際尺度看,漢語的普及和民族語言的萎縮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中央臺正在羌族地區拍片,討論如何保護羌文化。其實這里有兩個主線,其一:如何改善羌人的生存狀態;其二,如何保留已有的羌文化遺產(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前者顯然更為重要。
在多民族國家廣泛發生的民族沖突,背后是社會認同問題。
在毛時代,以階級認同為主,新疆的阿凡提們、西藏的農奴和漢族的貧下中農在“勞動人民”的框架下獲得認同,共同對付巴依、奴隸主、地主老財。“勞動人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這樣的認同保障了社會的基本穩定。那時民族矛盾處于可控狀態,比現在小得多。 上個世紀60年代,有一首相當流行的歌《真像一對親兄弟》,年紀大點的人都會留有印象,就是這種狀態的藝術寫照。
非毛化以后,階級認同被拋棄,巴依成了爭相標榜的光鮮稱謂,以此為招牌的餐館、旅館企業比比皆是;前奴隸主成了宗教人士、統戰對象;地主資本家成了“成功人士”、兩會代表。而這些人只占人口的1%以下。了維護社會凝聚力,只好祭起民族主義的旗號。當年梁啟超曾試圖建立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但直到今天,一說到民族主義,仍被理解為“漢、滿、蒙、回、藏”等各民族的民族主義。內地的地主資本家本來是共產黨的對立面,盡管搞了30年的改革,試圖以“代表先進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來取得地主資本家的認同與支持,但地主資本家依然戒心重重。同理,民族地區的上層人士,更愿意依賴本民族的民族主義,為此他們自然將一切試圖瓦解中國的外部勢力,視為值得爭取的資源。內地的地主資本家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由此思考,或許能對民族問題有個較清晰的認識。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