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就有把人的社會比如人的有機體。我國中醫有云:“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再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理念,說明人的社會如同人的有機體一樣,有內在的客觀規律,好比人體科學那樣有自然屬性的成分。
習近平總書記談治國理政時多次引有中醫理論,指岀:頂層設計就是要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做出統籌的設計。統籌規劃就是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面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改也要辨證診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都能夠發揮最大功能。(輯自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談話)
馬克思的《哲學的貪困》一文中提出了“社會有機體”的理念,他指出:誰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筑某種思想體系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節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其實,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第143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前人基礎上更科學地闡述,一個社會是各種要素有機聯系、相互制約和運動發展著的整體。一方面把人類社會理解為活的機體,而不是缺乏內在聯系的機械相加的總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把社會機體的形成和發展看作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社會機體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建立在人類實踐活動和交往活動的基礎上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社會有機體就在于:
第一,它是人的實踐、非凡是交往實踐的產物,交往實踐的總體性聯系內含著社會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性。
第二,它是人與自然非凡是人與社會相互矛盾的產物。因而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內在地包含著社會的矛盾的產生與解決的動態平衡狀態與過程。
第三,它是穩定的自我調節的制度整體,內含著能動性。一個社會有機體進步復雜程度越高,這種自我調節程度能力與自覺性也就越高,該社會的和諧性便會越強,每個人享受幸福指數就越高。
以上借用生命有機性來闡述社會關系以及社會運行具有一些客觀規律的基本特征,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對生命有機體的認識不斷深入,將會給社會發展帶來新的看法、新的理念,當然我們不能照搬生物進化規律到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但可以從生命有機體活動規律中得到啟示,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做出統籌設計,從而避免陷入盲目摸索或改革空轉,少走彎路。
本文就是從生命有機體的理論得到啟示,經過多年社會理論學習,再回歸社會實踐,又從社會現狀反思,希望自己的陋見能夠拋磚引玉。
一、 對政治的認識
政治:包涵兩層含義,“政”指眾人之事(孫中山語),也就是說社會每個人做的事。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眾人之間所做的事也就越來越具體,比如,有農業的,有工業的,有教育的,有醫療的……
眾所周知,在社會環境里,每個人的生存都需要物質生活(吃、穿、住、用、行等)和精神生活,他們既是生產者,同時也是享受者,所以隨著國家穩定前行,社會越文明,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程度也就越來越強,共享發展才是正道。
比如,醫生老師需要從農民工人那里得到生產的食品和用品,農民工人需要在醫生老師那里得到醫療保健和文化教育,這就像生命有機體一樣,有機體越高級,細胞分化越細致,細胞與細胞互相依存越強,不同的細胞功能也就越特定,比如,肝細胞負責轉化營養物質,心細胞不停地運動負責血液循環。這不正是我們要奮斗而建成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么?
“治”指管理和疏導的兩層意思。進一步說就是將眾人之事如何有機統一起來,達到既要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要有相互制約的機制,這就是“治”。政治一詞,雖說古今中外還沒有統一定義,但從人的生命體角度分析,我們認為政治就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以及人與人的一切活動現象。正如人們常說的政治生命。
從國情角度講,建立新中國只有六十多年,必須認識到人們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離共產主義社會還有一定的路程,但作為中國共產黨為實現這個遠大理想必須堅持。當然,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今社會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生活在這個階段的人有健康、積極、奉獻的一面,同時也有人類弱性,私心的一面,所以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與人的發展就存在一定差別很正常,這種差別就形成不同的階級。“階級”這個詞不管你站在那個角度,它客觀存在,決不是隨人的主觀意識說消失就能消失的。
建國至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從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工業、農業、國防、科技體系的新中國,這個事實任何人無法否認。在這個時期,為了實現社會人人平等,人民當家作主,推行的是公有制,所以,歷史已經證明以階級斗爭的政治有他健康積極的一面,到如今還有很多專家學者發文章給予肯定。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進一步提升,舉世矚目,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社會貧富不斷拉大,腐敗問題嚴重,社會群體事件時有發生等等,只要再靜下來反思,對階級斗爭是不是有必要重新認識?正如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因此說,政治要講階級性,在沒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之前,不講階級的政治就不算健康的政治。
二、對職能的認識
職能從字面上講,職就是事務,引申義:要做的或所做的事情;眾所周知,盡管世間事務千萬條,但仔細梳理一下,不外乎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所以,將千萬條事務進行分門別類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也是立法的首要,這是根,這是本,根本找到了,一切現象問題就迎刃而解。
換句話說:職就是法律規定要做什么。能在這里只能理解成作用或者功能;說通俗一點:怎么做才能達到作用或者功能。所謂職能概括地講是指人、事物、機構所應有的作用或發揮的功能。
從人的職能角度講,是指一定職位的人完成其職務的能力,如主席職能、總理職能、總統職能;事物的職能,一般等同于事物的功能,如貨幣職能;機構的職能一般指機構承擔的職責所發揮有利功能,如法院職能、國防職能。從邏輯角度講,對職能來說,先有職(做什么),后才是能(怎么做),職決定職能,職是核心,職是根本,有什么職才會發揮什么職能,就像種什么樹,開什么花,結什么果,沒有職,職能就沒有什么意義,職能也就不存在。職是靜態的,能是動態的,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因此職能時時處于一個動態的。
綜上所述,針對政府職能來說,其前提是依法做什么,后才是怎么做,前后必須統一,不可分開。只知道依法做什么,而不怎么做,這叫不作為、慢作為;拋棄法律,只管怎么做,這叫亂作為、瞎折騰。二十多年來,事實已經告訴我們:在轉變政府職能中是不是出現有的地方政府、有的部門“拋棄法律”這個前提,只管怎么做,其結果當地政府公信力越來越低,可嘆的是,二十年了我們還沒認識到這個問題里面的本質。
三、職能科學的特征表現著相對固定性和規律性
政府機構(或行政機關)依法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服務時應承擔的職責以及所發揮作用和功能叫政府職能。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依法履行政府職能,日益顯現,這是黨的英明決定,同時也是社會的文明進步。
真正實現“法治”,就必須對政府職能有個新的認識,否則,法治只是一個口號。“黨的十八大”提出:“職能科學”一詞,非常正確,這是實現“法治”前提和基礎。職能不科學,法治難以踐行。為什么“為官不為”成了時下的“頑疾”?為什么出了事故后一查就是監管不力?道理就在這里,只治標,沒有找到職能科學這個根本。
職能科學,首先依法定“職”是前提,其二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含市場經濟規律),構成政府及各部門互相依存、互相制約有機統一整體,并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和功能。為了更進一步認識職能科學,筆者換一個思路,拿中國象棋作比如。
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到皇帝、將軍、領袖,下到士兵、平民百姓都可以對弈象棋。由于游戲規則科學,已成為國內外極為廣泛流行的棋藝活動。象棋棋子共有三十二個,分為紅黑兩組,各有十六個。十六個棋子按規定的秩序排列,每個棋子都有各自行走的規則和要求。棋盤以及棋子規則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即使修改變動也要通過多方考研下完成,棋手沒有修改棋盤以及棋子規則的權利。作為棋手可以轉變下棋方式,或者說調整下棋思路。從下象棋看,治國理政同樣有此道理,我們把象棋戰略、下棋方向、方法比如政治,那么棋子運行規則就是職能。
因此,從這個辯證思維去研究機構職能,職能自然就科學,天花板現象也就消失。所以,職能既是政治的一個分支,同時也具有獨自特性。以政府運行機制及各個職能部門所發揮作用和功能來研究就是職能科學的研究對象。如何構成政府及各個組成部門乃至每個工作人員的正常行使職權過程,特別是各個職能部門內部相關結構所承擔的工作機制,不同部門之間的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自然就成了研究職能科學的任務。因此,作為政府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就是政府機構如何做到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全面依法履行各自職能,從而能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大環境中治理和維護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
職能再怎么科學需要人去執行,就像中國象棋那樣再怎么有趣味,要有棋手,棋手水平高低,決定下棋的結果,所以說政府機構執行人員是決定履職結果。前些年,只要發生某某事件后,或者說某某市場秩序出現紊亂,往往就會批評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這種沒有深入調查研究言論是不對的。人的執行問題怎么能與政府職能混淆一起?若職能不清、職能重疊,因法律不明、法與法有沖突,那就必須修改法律。法律明文規定而不執行,怎么能批評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呢?
四、政治與職能的辯證關系
政治包容職能,決不能代替職能,職能既需要政治維護,同時也要體現它獨有的特征;就像人的有機體一樣,生命包容機理但不等同機理,機理需要生命維護,同時又發揮各自功能。政治越清明,職能越具細,越顯示它的特征,職能與職能之間越協調,越依賴。
前些年,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某某市環保局去招商引資,卻引來企業造成當地環境嚴重污染;某某市衛生局以創收為目的,給屬下醫院下達經濟指標任務……等等案例,就是職能變了樣。2016年7月26日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破除行政壟斷促進公平競爭”也是職能變了樣(這些都是轉變政府職能后出現的,真不明白為什么還不去反思現象里面的根源)。
當然,從歷史角度講,單純的法治永遠不存在,因為法治也是人,需要政治來維護,這才符合社會規律。政治越清明,職能越具體,法治程度也就越高,否則職能重疊(指法律交叉,其職也相互交叉),職能紊亂(指離開本職做別的事務),法治難以落地生根。當外侵之敵入侵我國領土,或者說國內一些異己分子破壞國家政權,或者說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危害人民生命財產……等等,這時政治高于一切,職能部門必須聽從政治。
(作者單位:湖北省鄂州市動物衛生監督所;【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錢炎林:細節尚不如此,何況整體——評《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
2017-10-11這位研究員昨天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講解重要問題,他的這篇萬字訪談一定要看!
2017-10-01郝貴生:何謂“政治敏感性話題”?——從互聯網群組管理《規定》說起
2017-09-15?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